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118.17KB ,
资源ID:780135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8013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庄子隐逸思想研究文献.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庄子隐逸思想研究文献.docx

1、庄子隐逸思想研究文献庄子隐逸思想研究文献散见于名家著述中的庄子隐逸思想一、冯友兰三松堂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1、到了庄周,他不仅认为天下(社会)是无足轻重的,就是天地(物质世界)也是无足轻重的了。这种极端消极的思想,是奴隶主阶级极端没落的反映。(三松堂全集第8卷,第240页)2、他是一个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的隐士。(三松堂全集第8卷,第342页)3、庄周哲学并不能使不得志的人成为得志,也不能使不如意的事成为如意。它不能解决问题,但它能使人有一种精神境界。对于有这种精神境界的人,这些问题就不成问题了,他不能解决问题,但能取消问题。(三松堂全集第

2、8卷,第374页)4、可是道家也不是普通的隐者,只图“避世”而“欲洁其身”,不想在理论上为自己的退隐行为辩护。道家是这样的人,他们退隐了,还要提出一个思想体系,赋予他们的行为以意义。(三松堂全集第6卷,第58页)5、在这里我们看出,庄子怎样最终地解决了先秦道家固有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如何全身避害。庄子只是用取消问题的办法,来解决先秦道家固有的问题。这真正是用哲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从实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哲学能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三松堂全集第6卷,第103页)二、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31、庄周是一位厌世的思想家,他把现实的人生看得毫无意味。他常常在慨叹,

3、有时甚至于悲号。(庄子的批判,第197页)2这种经过动荡之后的反省和失望,就是醅酿出庄子的厌世乃至愤世倾向的酵母。(庄子的批判,第198页)三、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一版1、从而,如何超脱苦难世界和越过生死大关这个问题,正由于并不可能在物质世界中现实地实现,于是最终就落脚在某种精神人格理想的追求上了。个体存在的形(身)神(心)问题最终归结为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这构成了庄子哲学的核心。(庄玄禅宗漫述,第183页)2、儒家是从人际关系中来确定个体的价值,庄学则从摆脱人际关系中来寻求个体的价值。(庄玄禅宗漫述,第192页)四、胡道静十家论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4、41、他似乎是一个感受亡国命运的没落小贵族。他自比于惊觉末世的殷族比干,“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侯外庐庄子的主观主义,第133页)2、在庄子思想中有一个秘密,即没有国家的社会和有国家的社会是一样的,国家社会人群至少在心理上是灭亡了的。(侯外庐庄子的主观主义,第134页)3、这两个结论实在是不能统一的,一个是弃世的脱俗,一个是处世和自由精神,第225页)八、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修订版),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月第一版1、出于对“王道”秘术的怀疑,庄子拒绝做道义政治家,认定王道政治有损于人的纯净真朴。要保全性命的真,就得不参与国政,不沾染残酷,退出人生政治的赌博。王道政治的秘密性损害人性的天

5、真和自然天道的意义,才是真正的政治残酷。如果自然天道的意义由历史形态中的王道来规定,就是价值的颠倒,肯定不能避免荒唐的残酷。(第107页)2、熊十力说的没错:儒、道两家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上是一致的,只是去向不同,一个要宏大生命,一个要归于生命的本然状态。儒家从“天”合于人的生命大德出发,开出宗法的伦常形态,这是一种肯定过程:从肯定自然生命到肯定宗法的伦常;反之,道家从宗法的伦常形态出发,要返回到生命大德的本然,这是一个否定过程。生命必须退出历史的宗法状态,回到自然的根据中去。但是,弘展生命与保重生命的根据,同样是一个生命大德(生生)。(第108页)九、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1卷,上海

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21、但是,这种关于精神的超越与生命的自由的思索在战国时代未免太不切实用了。逍遥的漫游只是一种想象,而精神的自由更是一种幻想。当整个世界都在为最基本的生存空间尔虞我诈的时候,想象或幻想有了刺激的动力但没有了实现的可能;当整个世界都意识到了争取生存的实际意味的时候,就连想象或幻想都会改变,人们的思路。就渐渐从天上掉到地下,进入最为实际的思想。(第187页)十、徐克谦庄子哲学新探道言自由与美,北京:中华书局,20051、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荡,国与国之间以及各国内部围绕权力和利益的政治、军事斗争日趋激烈,这种斗争在社会上层尤其严酷。于是在原先属于上层社会中的人士当中有

7、更多的人选择了隐逸的生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瘾君子阶层。但这些隐士并非真是从社会生活和语言存在层面上隐而不见或消失,相反,他们往往是以一种与众不同的存在方式来显现他们自己。他们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征:首先,他们虽然生活俭朴,基本上自食其力,却并非寻常百姓,因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其中有不少有着高贵的家族背景(庄子的姓氏,似乎还提示着他的家族的贵族背景)。其次,他们不愿做官,淡于世事,是疏离于现实政治权利中心的一群;但他们并非没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理想。最后,他们追求一种“自适其适”、逍遥自在的人生和自由独立的精神生活,往往表现出与众不同或超出常规的行为方式。可以想见庄子正是这一群体中的一员。这一

8、“隐君子族”既是庄子哲学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也是庄子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第35页)十一、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1、但以虚静为内容的道家的人性论,在成己方面,后世受老子影响较深的,多为操阴柔之术的巧宦。受庄子影响较深的,多为甘于放逸之行的隐士。从这一点说,庄子的影响,实较老子所发生的影响,犹较近于本色,而且亦远有意义。(第27、28页)庄子隐逸思想研究的部分专著和论文一、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2月第1版1、“隐士”的含义,是清高孤介,洁身自爱,知命达理,视富贵如浮云。这自然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但又不同于悲天悯世和佛教的思

9、想,因为隐士的人生观,虽不积极,却是乐观的。(序,第1页)2、王先谦说:“余观庄子甘曳尾之辱,却为犠之聘,可谓尘埃富贵者也。”章太炎也说:“南面不可以止盗,故辞楚相之禄。”究其实际,庄子又何尝轻视禄位和富贵,不过照他看来做了大官,难免要被人嫉忌,或是和人家结冤仇,死的机会太多了,以整个的生命换取短时间的富贵并不合算,所以他要辞楚相。(第7页)二、(澳)文青云岩穴之士:中国早期隐逸传统,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91、对于孔子、孟子以及受他们影响的游士们来说,辞官或退隐总是第二选择,是一个人因环境所迫而采取的行动路线。而在庄子,问题却不是迫于不利的环境而走向隐逸:隐逸对他来说,如果正确理解

10、的话,乃是一个人可以渴望的最高理想。(第44页)2、至于像庄子式的隐士,他们的隐逸是基于贵己,且对世俗事务没有欲望,便主要是被提出来作为君主本人效仿的榜样。(第53页)3、只是简单地说因为所有中国隐逸思想都是春秋末和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故本该呈现出一定的内聚性,则并不能真正令人满意。他们是反驳或改造竞争对手学说的尝试。(第57页)4、西周时期伟大的哲学家们为个人的知性和行为设计了一头广泛的理想观念。我们可以进而把隐逸思想理解为一套策略,它旨在以某种方式调和不同理想之间的冲突,以便使这些理想都可以达到。(第57页)5、隐逸是一个坚守原则的人在不利环境下有可能达到的最大成功;是崇高道德理想

11、在一个严酷难耐的现实中的权宜安顿。(第58页)三、王博庄子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1、所谓隐士就是那些想要隐藏或者逃避某些东西的有知识、有德行的人必须是为了某种高尚的目的而去躲藏,而不是为了什么世俗的目的。(隐士的哲学,第172页)2、对庄子来说,由于看到了那种避世型的隐士的困境,所以他选择了隐居于人群中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庄子就由这种隐居方式,开辟出一种新的隐士类型。(隐士的哲学,第178页)3、庄子就把自己对于隐的追求,主要放在心上面了,庄子希望可以通过一种心的自己的独立的存在,一种心的自主,来显示出自己作为一个隐者和这个社会的区别。(隐士的哲学,第179,180页)4、如果我们想

12、要了解隐士的最终依据的话,我们可以从人自身,应该从人自身去寻找,从人作为这样一个存在物去寻找,这种存在物就决定了人始终会有一种隐藏的欲望。(隐士的哲学,第183页)5、对于庄子以后的隐士来说,生存的问题和隐居的问题是同样重要的,这就构成了隐士或者说隐士的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隐士的哲学,第184页)四、韩兆琦中国古代的隐士,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7月北京第1版1、隐士是与“官僚”相对而言的,它的含义是说,这个人本来有道德、有才干,原是个做官的材料,但由于某种客观或主观的原因,他没有进入官场;或者是本来做官做的好好的,后来由于某种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而离开官场,找个什么地方“隐”起

13、来了,这就叫“隐士”。(第1页)2、隐士的历史,应该和“官僚”的历史一样久远,应该是自从有了官僚,同时也就有了“隐士”。(第2页)五、颜世安庄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1、综合庄子生平活动和思想主张来看,庄子主要是一个隐者,而且可以说是隐者圈子里面一位有点奇特的人。庄子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战国时代隐者文化的结晶。他既继承了隐者群的核心观念,又对这种观念进行激进的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思想。庄子与隐者之间的特殊关系是理解庄子思想的关键之一。(第28页)2、庄子书中记述了众多的隐逸人物,虽然其中多有寓言性质人物,描述颇为夸张奇特,但在当时应该皆有传闻的根据。这些隐逸人

14、物是庄子思想活动的精神背景,其中老子所占的分量最重。由此可见老子在隐者阶层中的重要影响。(第31页)3、隐者的观念有两个基本要点,第一,认为世道黑暗,主张躲避政治,保全自己;第二,保全自己不同于流俗意义的自私,含有在流俗观念之外追问何为“真我”,寻求新的生活方式的意识。(第32页)4、从思想史的发展线索看,庄子思想是隐者理论中出现的一个新派。庄子思想的起点与春秋以来隐者传统的基本主张完全一致,就是在乱世寻求避祸自保,同时在反流俗的意义上寻求个人生活的新意义。但是在这两个问题上,庄子与隐者群各种流行意见都不合,并形成一种对整个隐者传统来说具有反叛性的观点。(第35、36页)5、从可见的资料看,以

15、往的隐者对可以躲开政治黑暗找到个人适宜的生活方式这一点大体上是乐观的,这种乐观信念显然是隐者群在乱世日益壮大的精神支柱。庄子第一个打破了这种个人避世生活的乐观信念,认为人生在世无法摆脱黑暗和痛苦,他因此提出游世理论以取代传统的避世理论。游世理论既是隐者乱世寻求自保思想的延续,又是对这一思想的否定。(第36页)6、由于隐者传统的个人生命理想始终不离“我”的立场,而庄子道论要求否定把“我”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这个理论实际上标志了对隐者传统思想的另一种激进改造。(第36页)六、肖玉峰隐士的定义、名称及分类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l1月第28卷第6期1、儒家隐逸思想的实质在合乎道义

16、,因此所有纯正的儒家隐士都是可以称为高士的。然而道家隐逸思想的实质在追求适性, 他们认为儒家倡导所谓的仁义道德是浇淳散朴,是不合乎自然的人为思想,因此我认为“高士”这个道德意味极浓的称呼显然不适合用在道家隐士身上。(第87页)2、尽管士子们往往受到儒道隐逸思想的交互影响,但由于二者实质上的巨大差异,要想真正做到鱼与熊掌兼得实属不易。然而人心苦不知足,偏偏就还真有不少“贪心”之人既欲享受道家逍遥自在、身心俱泰的适性,又想维护儒家泽被苍生、名显后世的道义,并二者之美而一生尽有之。于是,这世上便又出现两类比较特殊的隐士,一是功成身退隐,一是务实弃名隐。(第88页)七、肖玉峰“无为”新探:从治术到隐逸

17、思想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3月第2期1、实际上,“无为”从老子的治术发展到以庄子为主的隐逸思想,其间发生了质的变化。前者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国治,服务和关注的对象侧重于整个国家和社会;后者的终极目的是为了“适性”,服务和关注的对象侧重于自然的个体。作为隐逸思想的“无为”有其独特的内容:它认为无为而治的社会才是理想的适性社会,在这样的社会无需隐居;只有当统治者强作妄为时,道家才不得已用隐逸行为来维护个人的适性权利。(第91页)先秦之学术流派甚多,却没有一个专门的隐逸学派,隐逸思想散见于各家学说之中,尤其是道家和儒家。即此,中国的隐逸思想也就顺理成章地分为儒、道两家,其代表人物分别为孔子和庄子。儒家

18、隐逸思想侧重人的社会属性,认为士生活于社会,就应有神圣的道义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士的仕隐出处应以合乎道义为原则。道家隐逸思想侧重人的自然属性,追求个性的张扬、天性的解放和精神的绝对自由,其隐居行为是对社会强权压抑扭曲人性的反叛,是为了维护个人的适性权利。所以,儒家隐逸思想的实质在合义,而道家隐逸思想的实质在适性。(第92页)八、崔伟儒、道隐逸思想之浅探,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第5卷第2期1、道家学说不仅指导隐逸者如何避世全身,它还进一步为隐逸者们开辟了一个自由自在的,而又怡然自得的精神乐园。把容易使人黯然神伤的退隐,转变成了“逍遥游”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

19、远意境。(第21页)2、而道家学说的无为,无我,清虚,自然,坐忘以及其他返朴归真,天人合一的学说,为隐逸者们的精神达到超脱而又愉悦的境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21页)3、至人御风而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泠然善也,逍遥游的意境实在很妙。道家思想正是用这种精神上的安宁,充实和愉悦来引导士人,关怀士人,赋予他们一个幸福的精神家园。这种精神上的“乐”,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乐”,也是孔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及“吾于点也”的乐。这种天人合一的快乐,不仅对隐逸者起到了精神安慰和心理平衡的作用,使他们能够在世俗,甚至是险恶的社会环境中得以生存,保全和提升,还进一步成为隐逸者们笑傲林泉,蔑视权贵和世俗

20、的资本。(第22页)九、王国胜试论庄子对隐士思想的传承和递进,江西社会科学,2006.21、隐逸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形态,它是农耕文明政治结构和权力斗争发展过程中的派生物。与其说道家渊源于黄、老,或老、庄,毋宁说道家渊源于隐士思想,演变为老、庄,或黄、老,更为恰当。道家正是汲取了隐士思想的丰富营养才得以产生、成长起来的。只是隐士思想在老庄那里被进一步发扬光大了,特别是庄子,对隐士思想起到了传承和递进的作用,是隐士思想的立论者和完整阐述者。(第135页)2、到了道家庄子的“隐逸”,则进一步把隐士思想的基本内核明晰化了,即批判政治的精神和崇尚自然的情怀。(第135页)3、这种对自由追

21、求的精神和气势是以往隐士所没有的,这种精神和气势构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所在,它奠定了中国隐士文化得以流传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根基。(第138页)4、这是隐逸文化中第一次完整而系统地阐述隐士的最高精神境界,为后世隐士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第138页)十、刘梅,肖中云试论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思想,求索2005.71、与孔子的隐逸思想不同,庄子隐逸思想的核心就在于解脱。“解脱”产生并根源于异化现象的存在。庄子的隐逸思想就是对异化现象的反拨和解脱。具体表现在他对世俗现实的解脱、对物欲的解脱、对自我精神的解脱。(第124页)2、庄子的隐逸思想若仅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定是出世间的。但当深入

22、到庄子隐逸思想的本质中才会发掘,他深刻的思想在于既不弃绝理想向现实妥协,又不轻掷生命同现实违逆。人生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庄子隐逸思想中有着深刻的统一。他向自然求生命之真,由“道”观照人类社会,把人世的挫折引向自然,从道家“道法自然”的精神信念中逐一化解,求得内心世界的心理平衡,并在内心深处依然缄守着人生理想的高洁志向。(第125页)3、恩格斯指出“社会发展史却有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在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事情是作为预期的自觉目的发生的。因而揭示社会历史中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社会规律远比直觉体验自然现象更为复杂,这是庄子无法做到的。不过庄子的隐逸

23、思想强调和肯定生命的真实意义,不断寻绎精神逍遥的生命境界,这都契合了人需要自我安顿与排遣的性格,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了安闲、谧静、适意的情感关怀。(第125页)十一、霍建波先秦儒、道隐逸观略论,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1月第26卷第1期1、而在老、庄尤其庄子这里,归隐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人生的归宿,因而是完全主动的,人间不值得留恋,更不必“欲说还休”。所以庄子的隐逸性格比孔、孟更为突出,后世人们也把隐逸精神与庄子联系在一起。(第88页)2、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尽管都与周易关系密切,但儒家继承并发扬光大的是手段式的待时之隐,它因为具有实际的操作性而成为后世不得志文人现实的行动指南。而道家发扬的则是目的式的适性之隐,它虽然实际上难以达到,但却是隐逸境界的最高理想,成为身心疲惫的文人们的永久期待。(第88页)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