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0.35KB ,
资源ID:77929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7929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

1、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的1积累有关的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了解物候知识。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2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教学重难点1积累有关的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了解物候知识。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教学设想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积累有关的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了解

2、物候知识。2从整体上理解课文。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人类通过它能了解些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竺可桢先生大自然的语言,或许能从中学到许多关于物候的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是根据竺可桢发表在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的。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地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1924)、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物候学(1963,与宛敏渭合著)、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72)。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

3、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1909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学习成绩居全班第一。当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学校长。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到1949年担任了13年的浙江大学校长,抗战期间他带领浙大师生进行了文军长征,使得当时的浙大成为了一所世界名校,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竺可桢也因此成为浙大历史上最伟大的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竺可桢被公认为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

4、代宗师”。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说明文的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说明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次第(c d):次序。排场,有气派。情形,景况。依次,按照顺序或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这里指的是。翩然(pin rn):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孕育(yn y):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生事物。销声匿迹(xio shng n j):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衰草连天(shui co lin tin):形

5、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衰草:枯草。连天:形容远望山水、光焰等与天空相接。风雪载途(fng xu zi t):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草长莺飞(co zhng yng fi):形容江南暮春,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色。莺:黄鹂。生机盎然(shng j ng rn):万物复苏的景色。一、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3): 说明了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质疑问难1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明确:

6、逻辑顺序。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说明对象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明确: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主要到次要,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3课文的中心是什么?明确: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

7、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总结固趣本文所写的大自然的语言实际上指的是自然界的各种物候现象,作者先以优美的描述性的语言勾勒了四季周而复始的物候变化图,再按逻辑顺序从主要到次要地介绍有关物候学知识,最后简要介绍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并出正确的运用方法。采用了分类别、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作对比等一系列说明方法,有理有序地介绍了物候学的一般知识,生动有趣。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2搜集三则以上的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第2课时教学目的研讨课文,深入理解课文。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竺可桢先生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他从1921年起就观察记录物

8、候。1963年和宛敏渭合著物候学出版。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普及了物候学知识,提倡因地制宜,利用物候规律安排农事活动。此书一出就迅速销售一空。他也是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物候学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他“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作为自己的精神,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本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语言,深入理解课文,也理解其中表现的科学精神。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

9、醒过来,”这一句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2开头两段,是怎样做到语言生动形象的?明确: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感的词语。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的“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3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

10、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明确: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4请举例说明本文是如何做到语言准确、严谨的?明确:如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5请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明确:列数字,如“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举例子,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下定义,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6交流搜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总结固趣本文是一篇事

11、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布置作业:预习奇妙的克隆,要求基本读懂课文,列出不懂之处。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竺可桢简介竺可桢是毕生为国“求是”的气象事业和物候学的开拓者,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竺可桢1908年入上海复旦公学求学,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现唐

12、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学习成绩居全班第一。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获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任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其中他带领浙大师生进行了文军长征,使得浙大成为一所世界名校,故此成为浙大最为伟大的校长,他也因此成为民国四大校长之一。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13、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2008年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评选中,与袁隆平、茅以升等一起获评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竺可桢的故

14、事1竺可桢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认字,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学习十分勤苦。中学阶段(15岁始),读书于上海澄衷学堂(现澄衷高级中学)和复旦公学,后到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前身)读书。他身材瘦弱,被同班同学,日后著名文学家胡适讥笑说他活不过20岁。竺可桢闻此话后下决心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后来他的身体始终健康。2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他以“求是”为校训,明确提出中国的大学,必须培养“合乎今日的需要”的“有用的专门人才”的进步主张。1937年,浙江大学为躲避战事、继续学业,举校西迁。竺可桢带领633人四度迁徙,途经浙、赣、湘、粤、桂、黔六省,行程26

15、000多公里,最终于1940年初,抵达贵州遵义遵义地处黔北山区(湄潭,永兴),远离炮火和敌机的干扰。史称“文军长征”。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一面组织师生上课,一面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并为当地群众服务。在民主爱国的学潮中,他始终站在进步学生一面,保护浙大师生的爱国正义行动。办学中,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注意培养学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注重学生的实践训和智能培养,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1949年4月杭州解放前夕,竺可桢领导浙大师生,积极准备迎接解放。同时电告国民党政府,坚决拒绝迁往台湾。他一个人隐居上海,闭户谢客,迎接解放。解放后,他高兴地出席了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积极投身新

16、中国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务。还被选为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作为新中国地学界的组织者和教育家,他倡导建立了许多新的研究机构,并培养了大批地学骨干力量。强调地理学一定要摆脱单纯描述,用最新的科学成果和仪器设备,进行定位观测,建立实验室,采用现代化的工作方法,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科学方面最新的理论来进行研究论证。竺可桢于1956年领导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并一直兼任主任职务。他多次指出:要合理开发自然

17、资源,发展国民经济,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考察工作。综合考察应为国家和地方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其任务首先是调查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与数量、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科学方案。早在解放初期,他就急国家之所急,积极投身于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以发展橡胶为目的的地理调查研究工作。1951年又组织筹建了西藏工作队。为治理黄河,他主持组织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此后,中科院专门成立了综合考察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四项重大考察任务。其一是西藏高原和康滇横断山区研究;其二是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地区的考察研究;其三是热带地区特种生物资源的研究;其四是主要河流水

18、利资源的考察研究。在他的支持下。仅19561957年两年间,就先后建立了6个综合考察队。它们是:黑龙江综合考察队,新疆综合考察队,华南与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长江、黄河流域土壤调查队,柴达木盐湖科学考察队等。此外,还组织了治沙考察队,南水北调考察队等。到他去世时为止,在他领导下,中科院先后组织了25年规模不同的综合考察队,参加工作的达100多个单位,1万多人次。积累了大批珍贵资料,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3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连续38年一天未断,共计800多万字。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在科学研究中,竺可桢一丝不苟,喜欢事事躬亲。抗战期

19、间,浙江大学几次迁移。虽条件极其艰苦,每到一地竺可帧总不忘收集资料,开展科研。学生们都知道,竺校长随身总带着四件宝:照相机、高度表、气温表和罗盘。他71岁时,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峻的雅砻江峡谷。他严谨的学风,深受广大学者推崇。 竺可桢自幼秉性温和,做事勤勤恳恳,有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韧劲。他年轻时即掌握了英、法、德三种外语。解放后,年过六十的竺可桢根据工作需要又开始学习俄语,一直坚持到70岁,终于能阅读俄文资料。 从1917年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开始,竺可桢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其中又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由于战乱,只保存1936年到1974年2

20、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其间竟然一天未断!这些日记页页蝇头小楷,一笔不苟,共计800多万字,令人叹为观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1972年增补、修订了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他的事例已被选入小学课本。 促进气象事业统一发展。独立自主地发布国土上的天气预报,被认为是国家的主权之一。但是在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天气预报却操纵在帝国主义者手里。竺可桢论教育论教育目的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养成一国之领导人材,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讨专门知识,而尤

21、重于锻炼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确,独立不阿,遇事不为习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从潮流,惟其能运用一已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学教育者之富于常识也。教育的目的,不但是在改进个人,还要能影响于社会。大学的最大目标是在蕲求真理,要蕲求真理,必得锻炼思想,使人人能辨别真伪是非。大学之最大目标是求真理。这可以说是理知的,但亦可以说是道德的,所以道学问,即是尊德性。一般人以为大学之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得专门之智识与技能,以为将来个人到社会中,从事谋生立业之基础,而为国家着想,则系造就领袖人才,领导群众以发展事业。大学毕业生不当以钱为目的,要当以服务为主旨。论大学办学大学是培养未来各界领袖人才的地方。大学因为包

22、涵万流,所以成其为大。大学之使命有三:其一,希望造就完人。完人必具智仁勇三达德,而涵濡于六艺之中。仁者爱人,故其上者必其有所成仁,而忠恕次之。其二,学有专长,而于大学中植其基。大学学生对各项基本知识,固应多所明了其三,养成自己能思想之人,而勿蕲教师逐字释义。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教育的发达,学风的优良,在人不在屋,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若侧重应用的科学,而置纯粹科学、人文科学于不顾,这是谋食而不谋道的办法。若是一个大学单从事于零星专门知识的

23、传授,既乏学术研究的空气,又无科学方法的训练,则其学生之思想难收到融会贯通之效。要使大学生能担当得起日后建国的重任,单教他们具有专门技术是不够的。以人民为前提原则之下,大学无疑的应具有学术自由的精神。在大学内通才教育与技术教育,理应并重。论大学精神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一)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科学的目标是在求真理。真理所在,虽蹈危履险以赴之,亦所不释。科学家的态度,应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丝毫不能苟且。科学精

24、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就是说,只求真理,不管个人的利害,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科学可以左右一个社会的环境,同时一个社会的环境也可以影响科学的存亡盛衰。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研究科学之目的,固在探求真理,并非专重应用。但应用科学方法,利用厚生,至国家之富强之境,固亦不可忽视。浙大的精神,可以把“诚”“勤”

25、两字来表示。学生不浮夸,做事很勤恳,风气朴实。这种风气,希望诸位把它保持。浙大之前身为求是书院,希望诸位离校以后,莫忘了母校“求是”的精神。论人才培养毕业同学,应以学业为重,虽在社会上工作,亦应勿可忘记学习。盖大自然即是一册完好教本,一粒花种种入于地,由发芽而至成长、开花、结子,若日日注意考察其生长状况,则所得何尝不胜读一册自然教本也。国家既如此优待诸君,诸君决不能妄自菲薄,忽视所以报国之道。国家给你们的使命,就是希望你们每个人学成,以将来能在社会服务,做各界的领袖分子,使我国家能建设起来成为世界第一等强国,日本或是旁的国家再也不敢侵略我们。诸位,你们不要自暴自弃说负不起这样重任。求是精神“求

26、是”是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的院名,也是竺可桢为浙大制定的校训。早在1936年的9月18日,竺可桢在对学生讲话时,就把浙大精神概括为“诚”和“勤”两个字,“浙大的前身是求是书院和高等学堂,一脉相传,都可以诚勤两字代表它的学风”。1938年11月,在一次校务会议上,竺可桢正式提议将“求是”定为浙大校训。在他的心目中,“求是”的精神应包括:(1)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他对科学精神的提倡、对学术自治的坚持、对大学生人格理想的阐释以及与之相

27、关的学校系科的调整,均源于此。在这三条中,竺可桢又特别强调第一条,他说:“科学精神是什么?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就是说只求真理,不管个人的利害。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他常常举布鲁诺、伽利略等人为例:“当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倡议地球绕太阳而被烧死于十字架;物理学家伽利略以将近古稀之年亦下狱,被迫改正学说。但教会与国会淫威虽能生杀予夺,而不能减损先知先觉的求是之心。结果开普勒、牛顿辈先后研究,凭自己之良心,甘冒不韪,而真理卒以大明。”由此,竺可桢又进一步引申出他关于大学生人格理想的论述。他明确地提出大学教育的目标:“决不仅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

28、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而“唯有求真理心切,才能成为大仁大勇,肯为真理而牺牲身家性命。”“凡是有真知灼见的人,无论社会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他必独行其是。”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大学生应发扬先哲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他经常用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名言来激励学生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去做各界的领袖。1936年4月25日,竺可桢在全校学生大会上第一次发表讲话,表明了他办学思想的主旨。他指出:“办中国的大学,当然须知道中国的历史,洞察中国的现状。我们应凭借中国的文化基础,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才能养成有用的专门人才;同时也必须根据本国的现势,审察世界

29、的潮流,培养成的人才才能合乎今日需要。”他一再强调“大学教育的目的,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作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他为“领导人才”提出了四项条件:(1)肯牺牲自己,努力为国,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2)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和深思熟虑,不肯盲从的习惯;(3)明辨是非,而不恂利害的气概;(4)健全的体格。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竺校长对学生要求严格,对新入学的学生注重人生观教育。他在和新生谈话时提醒大家:“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竺可桢为这两个问题提出了答案。他说:“诸君到大学里来

30、,万勿存心只要懂了一点专门技术,以为日后谋生的地步,就算满足,而是要为拯救中华做社会的砥柱。”在竺可桢看来,当时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能“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要能担负起“拯救中华”的重任。竺可桢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此。科学精神在竺可桢的心目中,具备“求是”品质的英才除了要爱国以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素质:一要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养成“缜密深沉”的思考习惯。他指出,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最需要的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国人是否拥有科学的头脑。“若是一般国人无科学头脑,则虽满街引擎,遍地电气,科学还是不能发达”。二要具有“明辨是非而不恂利害”的气概、“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31、的精神,不盲从、不附和。竺可桢认为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而追求真理的人必须要突破常人之所见、所识、所思,不为习俗所惑,不随大势所趋,一切以理智为依归,敢于向传统的权威提出质疑与挑战,就象西方近代的科学先驱者布鲁诺、伽利略、达尔文、赫胥黎那样,即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三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在竺可桢看来,“大学所施的教育,本来不是供给传授现成的知识,而重在开辟基本的途径,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期学者有主动求知和不断研究的能力。”竺可桢全集出版研讨会2014年4月28日,由竺可桢全集编辑委员会、国家图书馆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主办的竺可桢全集出版研讨会在国家图书馆举行。相关领导、专家、媒体到会,充分研讨竺可桢全集的学术价值和在当前如何弘扬竺可桢先生的“求是”精神。会上,竺可桢全集编辑委员会主任路甬祥向国家图书馆等单位捐赠新出版的竺可桢全集,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代表国家图书馆接受捐赠并颁发捐赠证书。韩永进在致辞中表示,竺可桢全集不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国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文献捐赠是国家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来源。国家图书馆将妥善保存竺可桢全集等捐赠文献,并深入挖掘其价值,服务广大读者。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猪衔草,天气潮。鸡迟宿,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