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62.81KB ,
资源ID:779062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7906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docx

1、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细胞内液(细胞内,约2/3)体液 血浆细胞内液(细胞外,约1/3):、 组织液(细胞间隙液) 淋巴(少量)2内环境:(1)概念: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叫做人体内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大多数细胞的内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2)血浆、组织液、淋巴和组织细胞间的关系 血浆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淋巴(细胞内液)(3

2、)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很少 细胞外液本质是盐溶液,类似海水,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4)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温度:人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渗透压:大小与溶液浓度成正比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以上来源于和酸碱度:血浆的pH范围:7.357.45调节:依靠缓冲溶液,如、(5)内环境是物质交换的媒介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也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动态平衡(2)稳态调节机制 现代生理学观点: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

3、制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为若稳态遭到破坏细胞会代谢紊乱。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系统的结构1、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结构 1、感受器 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反射弧 2、传入神经 传导兴奋 的组成 3、神经中枢分析综合信息产生传导新兴奋 4、传出神经 传导兴奋 5、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稍和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兴奋做出反应(2)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细胞体结构 树突 突起 神经纤维(其末端形成神经末稍) 轴突 髓鞘(3)兴奋传

4、导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兴奋传导 静息电位 刺激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神经元之间的接触结构突触(轴-树、轴-胞体) 1.突触前膜(属于轴突) 突触后膜(属于树突或胞体) 突触小泡(只位于轴突末端, 内有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 突触2.传递过程:传递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特点:单方向传导特定情况下,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各级神经中枢的功能:大脑皮层最高级中枢,如语言、感觉中枢小脑躯体平衡中枢 高级脑干“生命中枢”,如呼吸中枢 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中枢 脊髓低级中枢,如排尿、膝跳、缩手反射

5、中枢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高级功能1.语言中枢:W区:写的对;H区:听得懂;S区:讲得对;V区:读得懂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1)激素调节的发现发现者:20世纪初 英斯他林、贝利斯发现过程:提出假设:胰液分泌的调节不是神经调节而是化学调节(在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该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促进胰液的分泌)。实验过程:肠黏膜 混合研磨-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静脉中稀盐酸实验结果: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实验结论:胰液分泌的调节是化学调节 并命名该物质为促胰液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

6、素)(2)激素:由各内分泌腺分泌后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含量极少,作用重要2、主要种类及作用:(3)激素调节的实例(一) 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2、调节血糖的激素:3、调节过程:4、 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生理活动发挥相反作用(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某生理活动发挥相同作用(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4)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与高效2、分布在全身体液中并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例如: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但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需不断产生激素,维持含量的动态平衡

7、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给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所有细胞都可以产生酶,但不是所有细胞都能产生激素激素名称分泌腺体生理作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垂 体促进相应腺体的生长发育,调节相应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生 长 激 素促进生长(表现在身高和体重的增加)胰 岛 素胰 岛降低血糖含量(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促进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雄 激 素主要是睾丸促进相应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生成,激发和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雌激素能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雌 激 素主要是卵巢孕 激 素卵 巢促子宫内膜乳腺等

8、生长发育,为着床泌乳做准备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联系两者共同协调、相辅相成,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体液调节又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实例1:体温恒定的调节1、人体热量的来源:细胞的呼吸作用调节过程:实例2、水盐平衡的调节 饮水不足 水 失水过多 盐 食物过咸 调 节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抑制 ()兴奋 (-)抑制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大脑皮层 垂体 释放 抗利尿激素 产

9、生渴觉 ()增加 肾小管,集合管 重吸收水量增加主动饮水补充水份 () 尿量减少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第4节 免疫调节(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骨髓、胸腺、扁桃体、脾、淋巴结免疫系统的组成 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 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一) 防卫功能:抵

10、御病原体1、人体三道防线第一道-皮肤、黏膜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2、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由第一、二道防线完成特异性免疫:由第三道防线完成 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 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1体液免疫抗原:引起特异性免疫的物质(病原体、癌细胞、移植器官等)抗体:浆细胞产生的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蛋白质体液免疫(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记忆B细胞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 浆细胞(效应B细胞)抗体特点:记住特定抗原,长期保留功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抗体2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增殖分化 记忆T细胞侵入细胞的抗原T细胞 效应T细胞3免疫系统的监控、清除功

11、能监控并清除自己衰老、死亡和癌变的细胞(3)免疫失调可能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 概念: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系统紊乱。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常见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花粉、海鲜等。2、自身免疫病概念: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病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概念: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类型: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伴湿疹血小板减少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

12、免疫缺陷病等。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AIDS)(4)免疫学的应用1、疫苗的发明和应用2、对疾病的检测3、解决器官移植的一些问题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达尔文的实验: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结论:生长、弯曲和胚芽鞘尖端有关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结论:感光部位是尖端。推测:单侧光使尖端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尖端以下部位时,造成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而出现向光性弯曲。2温特的试验: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

13、对侧弯曲生长;结论: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结论: 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输并促使下部生长,该物质命名为生长素。3郭葛的试验: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IAA)(2)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情况:生长素多生

14、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胚芽鞘弯曲方向与生长素少的方向一致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均匀:直立生长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形态学上(3)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产生部位:幼芽、幼叶、根尖、发育中的种子 产生过程:由色氨酸转变而成 形态学下2、运输方向:极性运输(形态学上形态学下) (成熟组织中可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形态学下 横向运输 单侧光作用时:向光侧背光侧 重力作用时: 背地面向地面 3、极性运输的方式:主动运输 形态学上4、分布:各处都有,相对集中生长旺盛处(

15、4)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背地面 向地面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促进植物个体生长的原理:促进细胞纵向伸长(2)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1、两重性的含义: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2、两重性的原因:生长素浓度:一般情况下,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根芽茎植物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幼嫩细胞老细胞植物不同种类: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3、说明两重性的实例:含义: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顶

16、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得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过高应用:果树整枝修剪、茶树摘心、棉花打顶(3)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上的应用1、生长素类似物:指具有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2、种类:-萘乙酸(NAA)、2,4-D、3、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方法: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扦插枝条的形态学下端 促进结实,防止果实叶片的脱落 方法: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植株(如:棉花的保蕾保铃) 促进果实发育及获得无子果实 果实的发育:胚珠 发育 种子(发育中的种子) 合成生长素促进 子房 发育 果实 方法: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授粉的雌蕊柱头 用生长素类似物做除草剂第3节 其他植物

17、激素(1)种类、合成部位及作用种类合成部位作用赤霉素幼根、幼芽、未成熟的种子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长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根尖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植物各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成熟果实中含量较多)促进果实发育-生长素、赤霉素促进果实成熟-乙烯促进果实衰老和脱落-脱落酸(2)各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生命活动例: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的作用(3)植物生长调节剂实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原理:生长素具有促进生根的作用 实验方法:1、制取插条2、配置具有浓度梯度

18、的多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通过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3、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4、培养插条(增加对照组未处理的插条)5、观察并记录生根的数目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1节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同时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2)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组成:1、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一般液体、气体环境中的微生物多用体积单位,其余情况多用面积单位。如:某鱼种群密度单位:尾/平方米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单位:个/mL研究种群密度的意义:珍稀物种保护;农林有害生物监测;渔业生产强度的确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逐个计数:调查范围较小,调查对象体积较大,活动能力较差 样方法估

19、算 标志重捕法样方法a、步骤: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取各样方平均数)b、适用对象:植物、活动能力较差的动物c、选取样方的要求:样方大小一般是1m2的正方形(种群数量较少时可适当扩大) 取样要随机标记重捕法a、步骤:确定调查对象捕获标记放回重捕计算b、适用对象:活动能力强、范围大的动物c、注意点:两次捕获,方式一致;一次标记,似未标记;标与未标,充分混合;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2、种群特征 增长型 年龄组成 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1)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环境因素:食物、气候、天敌、生存空间、传染病等内部因素:该种生物的生育力、寿命和发育

20、速率(2)种群的“J”型增长1、条件:理想条件(无环境阻力)(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等)2、模型:N2 = N1tN1种群起始数量t时间(年)Ntt年后的种群数量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的倍数3、特点:种群数量持续增长,无最大值;增长率不变(3)种群的“S”型增长1、条件:有限条件(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环境容纳量(K值)K值会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3、特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保持相对稳定;增长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种群数量保持K/2时,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4)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5)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合理利用、保护野生生物资源有利于对有害生物的预测和防治指导渔业、林业合

21、理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捞、采伐保护珍惜物种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6)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提出问题:确定自变量如: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怎样变化?2、作出假设:在营养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3、设计实验:(1)配置无菌培养液(马铃薯或肉汤培养液) (2)等量分装n支试管,并进行灭菌 (3)无菌接种等量酵母菌,并计数起始数量作记录 (4)在恒温箱28下进行培养 (5)每24小时取出一支未计数的试管,进行计数并记录结果 (6)分析结果与假设是否一致,得出最后结论注意点:a、计数方法抽样检测 工具:血球计数板 计数体积:0.4m

22、m3=410-4mLb、计数之前,需要将试管轻轻振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误差,保证准确性。c 、不需要设置对照,本实验在时间上是前后自身对照d 、如果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对吸出的溶液适当稀释e、设计记录表第3节 群落的结构(1)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自然区域中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物种组成、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空间结构、各种群占据的位置、范围和边界(3)群落的物种组成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即覆盖面和数量最大的植物。(4)种间关系群落中不同物种

23、之间的关系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地衣中的藻类与真菌 捕食(如图乙)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菟丝子与大豆;寄生虫与寄主(5)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现象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受植物分层的制约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因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生物自身特点、人与动物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3、意义:对环境的适应,有利于提高生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4、形成原因:长期的自然选择造成的第4节 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主要标志:

24、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改变即新的优势物种,取代原来的优势物种(2)类型:1、初生演替:过程: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阶段举例:裸岩、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的演替2、次生演替:过程:弃耕农田草本灌木森林阶段(气候适宜)举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负面影响:砍伐森林、填湖造田、捕杀动物2、正面影响: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2、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2

25、)生态系统的结构 组成成分 营养结构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1、结构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 (细菌、真菌、腐生生物)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植物(第一营养级: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生物数量:多 到 少2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抗干扰的能力越强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生物吃一种生物可能吃多种食物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

26、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过程:1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2流动的渠道(范围):食物链和食物网(各个营养级)3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路自身呼吸作用散失(热能);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4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3)特点:(没有能量输入,生态系统就会崩溃)1、单向流动(不可逆转、不可循环)原因: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不可逆转2、逐级递减 原因:主要因自身呼吸作用散失和被分解者利用 能量传递效率:1020(4)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1、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能量的多级、充分利用(桑基鱼

27、塘、沼气池)2、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之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管理农田、确定草场合理的载畜量)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1、C的存在形式:无机环境中:CO2、碳酸盐 生物体内:主要是有机物2、C的流动形式:无机环境与群落间:CO2 生物群落内:有机物3、C进入群落的途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4、C回无机环境的途径: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5、特点:全球性、循环性(2)温室效应1、原因: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3、解决的措施:增加植被;开发新能源,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8、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动力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信息素:生物用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性外激素(3)信息可在哪些层次进行传递?1、细胞内部各部分之间2、个体的细胞与细胞3、种群内的个体与个体4、不同种群之间5、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4)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保障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2、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5)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1)利用人工合成各种化学信息素,吸引传粉昆虫,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2)利用光

29、信息调节,调控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如使菊花在夏季开花,改变某些动物的繁殖时间;(3)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4)、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物的种子,提高发芽率。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化学防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产生抗性的弊病生物防治:以一种生物治另一种生物 ,无污染机械防治:利用物理因子或机械作用对有害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的干扰 (1)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消灭害虫;(2)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动物;(3)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4)利用人工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1、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