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大常规和血生化的解读完整版之欧阳体创编血尿大便常规检验项目及结果解释时间:2021.02.03创作:欧阳体血液、尿液和大便常规检验号称三大常规,是门诊及住院病人要做的基础检验项目,尤其是住院病人必须要做这三大常规,这是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可见三大常规检验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第一节血液常规检验人们到医院看病就诊时,医生一般会首先让病人去进行血液检查,其中最常做的往往是血常规检验,血液常规对很多疾病都有诊断价值,如贫血、出血、发热、头晕、耳鸣、消瘦等表现都需要进行血液常规检测。基础知识1. 血液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大部分组成的红色粘稠混悬液,其中血细胞占45%,血浆占55
2、。细胞部分也叫有形成分,也叫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成分;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含有大量的水分和多种化学成分,包括无机盐类如钾、钠、氯等电解质,球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类物质等。2. 血液的作用是什么?血液的功能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人体的物质供应线,是一条条生命线。心脏将血液泵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供应全身的血液,保持血液通畅,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就供应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血液有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调节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四大功能。具体是指运进氧气,运出二氧化碳,运输脂类、营养物质,杀灭细菌,抵御炎症,缓冲,形成渗透压,参与免疫、凝血和抗凝血功能等。3. 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3、?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二是维持血液的酸碱度不致太高或太低。红细胞的功能主要是由血红蛋白来完成的。血液呈现红色,也正是因为红细胞里含有这种血红蛋白的缘故。血红蛋白是一种结合蛋白,由一种被称为珠蛋白的特殊蛋白质和一种含铁的色素叫亚铁血红素组成,其中珠蛋白占96,而亚铁血红素只占4。血红蛋白的特点是在氧分压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分压低的地方易将氧释放,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比较松。红细胞就是依靠血红蛋白的这种特性完成运输氧的作用。当血液流经肺时,在肺泡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就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去,同时把空气中的氧携带上,随血液循环再把氧输送给全身的组织器官,并把组织器官代谢中
4、产生的二氧化碳运输到肺。但是血红蛋白只有在红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如果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被释放到血浆中,就会丧失其作用。此外,血红蛋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易与一氧化碳结合,其亲和力比跟氧的亲和力要大200多倍。而且一经结合就不易分离。煤气中毒,就是由于血液里的大部分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失去了运输氧的能力,从而造成组织缺氧,甚至机体死亡。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含量过少,都叫做贫血。患贫血时,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降低,从而影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就常表现为精神不振,容易疲劳、头痛、面色苍白等现象。4. 白细胞有什么功能?白细胞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三大类,其中粒细胞又分
5、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的功能主要是免疫功能,凡是有微生物感染,白细胞就会对外来的物质进行攻击,将其杀死、吞噬、分解,最后清除体外。因此,发热、肿瘤、细菌感染等疾病或症状都可引起白细胞升高。5. 血小板有什么功能?血小板主要有凝血和止血功能。当身体任何部位受伤出血时,血小板在第一时间赶到,立即舍身止血。损伤的部位有血管破裂,血小板就可以黏附在破口处挡住血液,并在其他凝血物质的支援下共同形成血液凝块堵住伤口彻底止血。因此,血小板如果减少就会发生出血,血小板增多容易发生血栓。6. 血液细胞是怎样产生的?血液的生成就像田径场上的接力跑,参与者有胚胎的卵黄囊、肝、脾、肾、淋巴结
6、、骨髓等。造血始于人胚胎的第3周,此阶段还没有什么器官形成,一个叫卵黄囊的胚胎组织担负起造血的第一责任。人胚第6周,人体器官形成,肝脏接着造血。人胚第3个月,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人胚第4个月后,骨髓开始造血,这是人体最重要的造血组织。出生后,肝、脾造血停止,骨髓担负起造血的全部责任。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它们各司其职,但都来自同一种细胞多功能干细胞。由这种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才变为在血管里流动的各种终末血细胞。血液细胞不断衰老死亡,骨髓则不断造血,使其保持平衡,如果平衡被打破就会产生血液细胞减少或增多。如果骨髓造红细胞减少,就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如果造红细胞太多就是真性红细胞增多
7、症;如果骨髓造白细胞少就是白细胞减少症,造白细胞(异常)太多就是白血病。当然,骨髓造血还受到激素和造血因子的调节,比如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等都可以影响造血功能。7. 血液常规主要检测什么?血液常规主要检测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四大类,共有20多项指标。8. 血液常规检测的方法有哪些?目前各医院都使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液常规检验,其中有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和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与五分类的区别在于前者一般是电阻抗法,后者一般是激光法。三分类是将自细胞分成大细胞(粒细胞)、小细胞(淋巴细胞)和中间细胞(单核细胞)三类,五分类是在三
8、分类基础上把粒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因此对临床诊断更有意义。另外,人工进行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分类在非常必要时还可以申请,尤其是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极其低下时,仪器计数超出低限而准确性差,需要人工计数更加准确。9. 血液常规检测应当注意些什么?影响血液常规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很多,对于病人来说要注意的首先是在抽血或采指血前30分钟要避免比较强的运动比如快速上下楼梯,这样会使白细胞升高;冬季检测时要注意保暖,手指如果太凉,会使皮下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较差,血液流出不畅,可以使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检测结果都受到影响。如果采用静脉抽血检测,空腹比较好
9、。10. 抽静脉血和采指头血做血液常规检测有什么区别?过去一直采用扎指头或耳垂取血进行血液常规化验,现在已经淘汰了扎耳垂血的方法,目前一般医院是门诊病人用扎指头血化验,住院病人用抽静脉血化验。扎指头血比较方便,但是有不少缺点,一是人工采血的质量不易保证,有试验称采血用的20l(微升)玻璃毛细管其采血量可以相差20以上,二是在采血过程中容易出现微小的凝血使血小板等减少明显;三是如果消毒不好可以传染疾病。由于静脉抽血是比较大的静脉,而指头血是毛细血管流出的血,因此抽静脉血可以真正代表血液细胞的检测结果,同时静脉血可以避免上述采指头血的三个缺点。但是,如果抽血后没有按照要求对血液进行混匀,也会发生微
10、小的甚至是明显的凝血,如果抽血不顺利的话还会发生溶血,也会使检验结果不准确。检验项目及正常参考值由于血细胞仪的使用,目前各家医院的血常规检验已经都实现了自动化,一般血常规化验单中包含的项目有20项左右,由于血细胞仪种类的不同检验项目也有一些差别。主要的检验报告项目见表l-1。表1-1血液常规项目的正常参考值项 目参考值白细胞计数(WBC)成人(410)109L(4 00010 000ml3)儿童(512)109L(5 00012 000ml3)新生儿(1520)X 109L(15 00020 000ml3)白细胞分类计数(DC)中性粒细胞0.460.63(4663)嗜酸性粒细胞00.05(05
11、)嗜碱性粒细胞00.01(0l),淋巴细胞0.240.47(2447)单核细胞0.010.07(17)红细胞计数(RBC)男(4.05.5)1012/L(400万550万/ml3)女(3.55.O)1012/L(350万500万/ ml3)新生儿(6.07.0)1012L(600万700万/ ml3)血红蛋白测定(HB)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l70200g/L血细胞比容测定(HCT)男性0.420.49(4249) 女性0.37O.43(3743)血小板计数(PLT)(100300)109L(10万30万/ul)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成人0.0050.015(0.
12、5l.5) 新生儿0.030.06(3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0.116O.146(11.6l4.6)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410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32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血小板比容0.130.43平均血小板体积(MPV)6.813.5fl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0.1550.180(15.5l8.0)除表中项目由于各家医院的检测设备不相同外,还有一些是通过计算得出的项目专家解读1. 血常规20多项中,主要看哪几项?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计数,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
13、计数,血小板(platelets,PLT)计数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含量四项。2. 红细胞减少见于哪些疾病? (1)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常见疾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或者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常见疾病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由于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造成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常见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些化学、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
14、贫血。(3)失血过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急性或慢性失血,常见疾病有:外伤、手术等所致的急性失血,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引起的慢性失血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贫血。还有各种慢性疾病或恶性病如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也可致贫血,这一类贫血虽伴随着有关疾病继发,但不可忽视,有些恶性疾病就是因为贫血的症状而被诊断出来。3. 红细胞增多见于哪些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Vaquez病);心血管病:各种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如房间隔缺损等:肺疾病: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纤维化等:异常血红蛋白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另外,也见于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多为暂时性增多。4. 贫血的诊断标
15、准是什么?贫血通常是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或血细胞比容低于同年龄和同性别正常人的最低值。贫血并非是一种疾病的名称,而是由许多种不同原因或疾病所引起的一系列共同症状。目前国内都按单位容积外周血中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的下限,作为贫血的诊断依据。这一正常值的下限因性别、女性是否妊娠、年龄以及居住地海拔高度而有所不同(表1-2)。表1-2不同年龄贫血诊断标准年龄贫血诊断标准新生儿期Hb145gL14月龄Hb90gL46月龄Hbl00gL6月龄6岁Hb110gL6l4岁Hb120gL男性成人Hb120gL女(非妊娠)Hbll0gL1991年中华血液学杂志组织制定的国内统一的贫血诊断标准包括:
16、男性成人血红蛋白120gL,女性成人(非妊娠)血红蛋白110gL,孕妇血红蛋白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10109/L,并伴有轻度核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左移。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单核细胞增多。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时淋巴细胞也增多,但白细胞总数一般仍在正常范围内,须借助白细胞分类来识别。(5)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l236小时,白细胞常达10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急性心肌梗死后l2天内,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借此可与心绞痛相区别。急性溶血反应时,也可见白细胞增多,这些可能与心肌损伤和手术创
17、伤等所产生的蛋白分解产生及急性溶血所导致的相对缺氧等,促进骨髓贮备池增加释放有关。(6)急性大出血: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 109/L。其增多的细胞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这可能与应激状态、内出血而一过性缺氧等有关。(7)急性中毒: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109/L或更高。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8)肿瘤性增多: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最常见于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
18、左移现象,而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白血病时白细胞总数增高的主要机制为白血病细胞失控地无限增殖;白血病细胞的周期延长;血中运动时间延长(正常白细胞约为10小时,白血病细胞平均为3338小时)。恶性肿瘤时白细胞增多的机制为某些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恶性肿瘤坏死分解产物促进内骨髓贮备池释放;恶性肿瘤伴有骨髓转移而将骨髓内粒细胞(甚至较幼稚的粒细胞,并可伴有幼红细胞)排挤释放入血。(9)过敏性疾患: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等。肠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IgE的肥大细胞接触时,使后者脱颗粒而释放组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某些钩虫病患者,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白细胞
19、总数高达数万,分类中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而呈嗜酸性粒细胞型类假白血病反应,但其嗜酸性粒细胞均属成熟型,随驱虫彻底及感染消除而血象逐渐恢复正常。(10)肾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时,于排异前期,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即增高。(11)白血病:是由于骨髓造白细胞时恶性增殖并失去分化能力,外周血可见大量幼稚及原始白细胞。10. 白细胞减少的原因有哪些?(1)感染: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布鲁氏杆菌病,粟粒型结核、严重的败血症等。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病毒性肝炎等。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2)物理化学因素:长期接触铅、汞、苯、放射线及放疗的病人。使用影响骨
20、髓造血的药物,如氯霉素、吲哚美辛(消炎痛)、甲硫氧嘧啶、甲苯磺丁脲(甲磺丁脲)、苯妥英钠、抗癌药等。(3)继发于某些疾病: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癌、白血病前期、骨髓纤维化。结缔组织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Felly综合征。(4)脾功能亢进、肝硬化、晚期血吸虫病、淋巴瘤等引起脾大,还有原发性脾性粒细胞减少症。(5)遗传因素:如小儿遗传性粒细胞缺乏症、家庭性良性粒细胞减少症、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等。(6)其他:个别种类的白血病、慢性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恶病质、营养不良、过敏性休克等。11. 如何分
21、析白细胞分类检测结果?人血中的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其中粒细胞又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它们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机制消除过敏原和参加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等从而保证机体健康。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起源于共同的祖细胞,即多向骨髓祖细胞(pluripotential myeloid pro-genitor,CFU-S)。既能增殖,又具有向不同细胞系分化的能力,平时处于静止状态。这种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数的0.5l.0,血循环中也可存在很少量。(1)中性粒细胞: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因此在临床检查中绝大多数病例白细胞
22、总数实际反映着中性粒细胞变化,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变形和黏附作用以及吞噬杀菌等功能。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反应时、手术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肿瘤等。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某些感染,如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时的白细胞亦减少,可能与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粒细胞有关。某些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体导致自细胞破坏而减少。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大,如门脉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均可见
23、白细胞减少。其机制为肿大的脾中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了过多的白细胞;肿大脾分泌了过多的脾素,而此种体液因子能灭活促进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素。(2)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有微弱的吞噬作用,但是基本无杀菌力,主要作用合成与释放其活性物质,吞噬其释出颗粒,并分泌组胺酶破坏组胺,从而起到限制变态反应的作用。此外,实验证明它还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患、某些传染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penia)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3)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中含有大小不等的嗜碱性颗粒,这些颗粒中含有丰
24、富的组胺、肝素,后者可以抗血凝和使血脂分散,而组胺则可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它反应快而作用时间短,故又称快反应物质。颗粒中还含有缓慢作用物质,它可以改变血管的通透性,并使平滑肌收缩,特别是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而引起哮喘。近年来已证实嗜碱性粒细胞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应,即第三者型变态反应。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很少,通常仅占白细胞的l3001200。在一般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很难见到。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黏液性水肿、溃疡性结肠炎、变态反应、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嗜碱性粒细胞减少:见于速发型变态反应(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过量、应激反应(心肌梗死、严重感染、出血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库欣综合征等。(4)淋巴细胞:为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百日咳时淋巴细胞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