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2.84KB ,
资源ID:777567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7756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荷花教案的教参.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荷花教案的教参.docx

1、荷花教案的教参荷花教案的教参【篇一: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 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在好学、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独特的

2、吸引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荷花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独特 吸引力。我所教的三年级的孩子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但由于生活在城镇,对荷花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和教材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l、学习本课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 2、通过观察画面、创设情景、深入感知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 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 促进学生借助

3、多媒体自主、个性化的阅读。从而达到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 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教学目标。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理解。 2、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3、以读代讲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学法: 1、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2、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后自主探究合作。 六、 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我把荷花第二课时的教学设定为四大环节: (一)录象引入,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

4、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 新课开始,教师要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先来个谜语“一个花姑娘,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 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带 到荷花池。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直奔重点,品味美丽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5、) 在欣赏画面以后,我将以“作者是怎样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的呢?”的这一过渡语让孩子直接去学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由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存在着诸多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我提供三种方法让学生选择:(朗读法、画图法、讨论法)朗读法:用感情朗读表达出你体会到的美;画图法:用五彩的笔描绘美丽的荷花;讨论法:用语言和伙伴交流学习体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由组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样设计教学,将使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藏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在学习后交流学习体会时,交流的方法是:找出自己觉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哪里,能讲出

6、理由更好 。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 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借助图画,通过自主学习,孩子们一定能大胆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挨挨挤挤”体会荷叶的茂盛之美;从“碧绿、嫩黄”体会颜色之美;从“冒、饱胀、破裂”体会荷花的长势之美;从“有的有的有的”体会一池荷花千姿百态的美。 1、 在引导学生提出“冒”字后,我将采用以下步骤让学生深刻理解“冒” (1) 换词体会“冒”的妙处; (2) 读课文体会怎样长才叫“冒”,选一个喜欢的词填到这句话中,大

7、声朗读、用心体会是不是这种味道?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冒”,是对“冒”字内涵的领悟。 (3)荷花冒出来的心情怎么样? (三) 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我通过三条途径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1、借助比较区别;2、借助想象展开; 3、借助语言媒介。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1、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2、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

8、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四) 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 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情感。因此,在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我都设计了表情朗读。特别是第二自然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之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

9、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有情,教材有情,“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荷叶 挨挨挤挤 像大圆盘 3荷 花 荷花半开 全开 含苞【篇二:教学参考】 教学参考第一课 中国画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绘画分册开篇之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绘

10、画的艺术特征。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画特有的绘画工具“文房四宝”以及专门的中国画颜料有一初浅认识。通过课文中范画赏析探寻中国画丰富的表现手法、独特的表现形式,以及千百年来我国画家在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理念。以期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画形成正确的概念,并通过这种理解和认识提高对祖国优秀传统绘画的热爱和学习兴趣,也为第2课和第3课对中国山水、花鸟画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内容结构 本课内容可分做三部分: 1.开头段和结尾段概括地论述了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2.第二个问题介绍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3.第三个问题中阐明中国画独特的表现手段、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历代传承、发展至今的创作理念和美学

11、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应放在对自立于世界画坛的中国画的理解和认识上。学生中间可能会有不了解、了解但不喜欢、很喜欢等多种情况,但是作为炎黄子孙,对自己的民族绘画应该有一个起码的了解和认识。只有基于这样一个正确的认识,才有可能拿出积极的态度去探究其中的真谛。一旦走近中国画,就会被那动人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而乐于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和学习。 2.教学难点:中国画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刻,切入点必须找准。起点太高会使学生望而生畏;起点低则与九年义务阶段的国画学习区别不大,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准确把握本课知识难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本课教学难点,切忌将本课上成单纯的作品分析或技法分析课,失却

12、了从文化、历史的高度探究中国画的主旨。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1.中国画基本知识 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山水、花鸟之分;在技法上有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之分。 教学参考第一课 中国画 国画用纸按其性能有生、熟之分,生纸宜作写意画或半工半写的水墨画,熟纸宜作工笔画。在诸多的纸中尤以宣州府(今安徽泾县)所产宣纸为最,起于唐代,历代相传在此之前多在绢上作画。在生宣纸上作画,由于渗水,墨色的变化可随人意使其产生干、湿、浓、淡及水痕等。在熟宣纸上作画,由于不渗水,可以在用墨和染色后加水烘染。 砚为研墨用,我国传统的四大名砚为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

13、其中以端砚为最,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除墨之外,中国画还使用中国画颜料,传统的国画色分矿物质和植物质。矿物质颜料如石青、石绿、赭石、金、银等,因系固体物研为粉末加胶后作画,色彩固定,千年不变。现在看到的古画,纸和绢虽已变黄,而色彩依然。另一类颜色是植物色,如花青、藤黄、胭脂等,可以加水调出深浅。 国画形式独特,不仅限于画的本身,还在于是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具体表现为“款识”(“识”读为“志”),款指姓名,识指记叙。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家,文人参与绘画就把诗融入画,画家不但能画,还要能写字,再加上诗文,可谓诗情画意相映成辉。有的画上题写作画经过和想法,有的用诗解释画,诗画互补,相得益

14、彰。如宋代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唐代画上还没有题字,只是从画中感觉出有诗境,从诗中想象出画意。中国画讲究布局,布局中包括预留题款位置。多数都题在画面空的地方,把题款作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字的大小要与画法的粗细配套,凡工细的画题字要小而工整;画面粗放的,字要大而活。 用印也很讲究,首先是姓名章,中国文人大多有姓、有名,有字、别号等。在题字后面用姓名章,不要多,不要重复,一般一两方,最多三方,多了就俗气了,尤其不可在题字中间乱用。图章有白文(阴文)、朱文(阳文)两种,最好红白搭配。印文要篆书,必须用书画印泥。此外还有“闲章”,即刻有成语警句的图章,用在上边的称“引首”,用在下角的

15、称“压脚”或“押角”。我们现在看到古书画上盖了很多印章,那是后人收藏或鉴赏印记。 2.作品分析 云浦舟图 唐棣(元) 唐棣(12961364)字子华,江苏吴兴人。此画是画在绢上的一幅山水画,由于年久,绢已泛黄。画面隔江分为两部分,是一幅有人有景的平远构图山水画。 仪卫出行(墓室壁画,北齐) 当时贵族死后,在修筑地下墓室时,请画工在壁上画巨幅壁画,反映贵族生活。 丹枫呦鹿图 (五代) 是一幅珍藏台湾故宫博物院的五代人作品。此件通篇不留空白又不用线,即“没骨”画法。与近代绘画风格有相似之处,丹枫即红枫,描绘秋天鹿在林中的生活状态。 芙蓉图(宋) 此画画在绢制团扇上,无款,不知何人所作,画得很工细,

16、是一幅工笔花卉作品。 泼墨仙人图 梁楷(宋) 梁楷东平人(今属山东),为南宋画院待诏。皇帝赐他金带,被他挂在院内而去,爱喝酒,行为狂放,他笔下的线具有高度的表现力。这幅是用泼墨法画的醉仙,笔虽简,但神气活现,用墨自由奔放,信笔由之,意趣超脱,潇洒自然,对后世的中国画风影响极大。画面不用颜色,完全用水墨挥就,完全发挥了中国笔墨作用于纸上的巨大功力。 2/5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教学参考第一课 中国画 富春山居图卷(局部) 黄公望(元)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平江常熟人。这是一轴纸本水墨长卷画,纵33厘米,横639.9厘米,前半段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段藏于台北

17、故宫博物院。作品描绘富春江一带初秋景色,画风平淡天真,笔墨富于变化。此图发挥了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的特点,完全不同于西洋绘画的“定点透视”。长卷可以“景随人迁,人随景移”,作者和观者如在景中游,边走边看。这幅画靠的是艺术修养和笔墨功夫。画家79岁始创作此画,终日对真山真水潜心琢磨,用简练的线条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感受“三四载未得完备”。书中选的是其中一段。 墨梅图 王冕(元) 王冕(?1359)字元章,诸暨人。此图属于水墨工笔花卉。仅一枝梅画于纸上,是中国画在构图方面的一大特点,留出大片空白,供题词言志。此图题诗第一句“吾家洗研(同砚)池头树”点出梅花生长在池水边,而这个池是王冕洗砚之处。“

18、(同个)华(古花字)开澹(安静,恬澹)墨痕”,由于是水墨画的,花朵不艳丽,而是安静没有火气的。“不要人夸好颜色”,既是说花,又是表述自己的心境我的画不是用来炫耀的。“只流清气满乾坤”,只是为了把清高的气流向社会,充满自然界。(注:原作为“流”) 张大千(18991983)名爰,四川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享誉世界的国画大师。除精通历代名家技法外,还以泼墨泼彩画法著称。此图山脚为传统笔墨,山头泼墨泼彩表现雨后岚光的变幻莫测。 仕女图任 熊(清) 任熊(18221857)字渭长,号湘浦,浙江萧山人。为晚清上海著名画家。此图描绘的贵妇人,雍容华贵,头大手小,造型夸张,承袭了明代陈洪绶画法。这是一幅工笔

19、重彩无景的人物画。所谓“仕女”之“仕”指官宦,“仕女”可以理解为仕宦人家的妇女。 松涧横琴图 朱德润(宋) 朱德润(12941365)字泽民,号睢阳(今河南商丘)山人。居江苏曾为官,后返家闲居,善诗文书法。此图为绢本团扇,题材以人物为主,画面却以山水画为主。 水芋游虾图 齐白石 又名齐璜(18631957),原名纯芝,字渭青,湖南湘潭人。这是一幅用意笔(亦称大写意)手法创作的作品,图中游虾嬉戏水中,但无一笔画水。此图为了突出游虾,只在右边题写了人名。百合 郎世宁(清) 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人,于清朝康熙五十四年来中国传教,后进入宫廷,为康、雍、乾三代皇帝创作了大量人物肖像,以及历史

20、、花鸟、走兽(尤其画马)作品。他的画开中西合璧风气之先。此图为工笔重彩写生之作。他不善书法,画面很少题字,有的只写姓名。 看泉听风图轴 唐寅(明)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等,苏州人。工诗文书画,擅画山水、人物、花鸟。此图绢本,高远构图。景物占了左边大部,右上角留出较大天空,用诗文书法题款与左下角繁多的景物遥相呼应。 湘夫人 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余人。因酷爱石涛,所以名“抱石”。他的山水画,意境新奇,行笔高古;人物画也有新奇面目。此图高古而有新意,人物占右下大部画面。题字在左上一线,既突出了人物,又不显画面空。 牡丹图 恽寿平(清) 恽寿平(1633

21、1690)江苏人。原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即以字为名),改字正叔,号南田。工诗文书画,原画山水,因自己认为不及王翚,改以花卉为主,发展了“没骨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此图注重写生,真实感强。 3/5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石榴图 黄慎(清) 黄慎(16871768)字恭懋、恭寿,号瘿瓢等,福建人。以草书入画,擅粗笔,多画下层人物,以卖画为生,一生漂泊潦倒。此图即用草书入画,不求形似,但寥寥几笔,石榴神态跃然纸上,再加以草书题字,书画一体,相得益彰。 杨竹西小像(局部) 王绎 倪瓒(元) 王绎(约1333?),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号痴绝生,画史说他“亦能写真,小象特妙”

22、,是一位人物画家。倪瓒(13061374)字元镇,别号云林子等。善诗文书画,无锡梅里镇人。家为富户,元末,疏散家财,浪迹太湖一带。山水画多取材太湖附近景色,他的画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对明清文人画影响深远。此图为二人合作,前者画人,后者补景,人物和景都不追求形似,只求意到。 竹菊图 石涛(清) 石涛(16421707)本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今全县)人。明靖江王十世孙,明亡后出家为僧,法名原济或元济,别号甚多。画作极富创造性,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提出“我自用我法”,“笔墨当随时代”等革新的主张,对后世中国画发展影响巨大。此图竹叶和花叶都是用墨画出,并不追求真实色彩。【篇

23、三:教学教参 第l课 艺术源于生活】 教参 第l课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教材分析 1、编辑的指导思想 (1)为什么编写此课 (2)编者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意识则是物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映象。因此,一切意识观念的东西,都根源于客观世界。作为人脑机能的意识,它不是简单消极地反映存在,而是能动地反映,并作用于社会。 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我们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解释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论基础。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它是美术家能动地反

24、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因此才能作用于社会,而使美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美术作品的创作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再现性的,一是表现性的。 - 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是逼真写实的,作者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蕴藉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被称道。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一前390年)认为“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中国先秦的哲人也主张绘画的写实性,东汉文学家王延寿也是主张绘画是对客观世界的“写载其状,随色象类”。因此,写实再现的绘画受到推崇,对再现件绘画的欣赏成为古代人们的审美主流。西方至文艺复兴时期,

25、更以科学性的技法透视学、解剖学,将写实的绘画推向更加逼真地再现客观世界的地步。这种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是生活的一种反映。 自19世纪末,照相术发明之后,艺术家为了区别可以逼真存形的照相术,而强调表现性的艺术创造。 再现性写实绘画创作,需要画家深入生活和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于生活中获得题材、情节内容的创作灵感。其表现技法也是从生活中提炼而得,如中国山水画的皴法,画衣纹的十八描等。因此,西方强调写生素材和构图的反复推敲,中国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为了使画家对生活领略得更深刻,形象处理得更典型、更美。 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也是源于生活

26、吗?我们从毕加索牛的变形、蒙德里安树的变形、吴冠中松魂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由写实到抽象的变化过程,那抽象的形象不是凭空而来的。如果康定斯基不是被他自己所画的印象派绘画倒放着的效果所打动,就不会产生抽象绘画的灵感;如果客观世界没有星空、乱麻和斑驳的墙皮等,就不会有波洛克的滴彩抽象画及其它抽象画;如果人没有对客观世界反映的梦,也就不会出现怪诞的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如果人没有对客观对象引发的情绪和移情,也就不会创造出绘画的意境;如果人没有对自身姿态的体验和情感体会,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所以无论何种绘画都是源于生活的,而经过艺术处理创造的优秀的艺术形象便是不同于生活原型而高于生活的。 (3

27、)为什么用齐白石虾和董希文开国大典展开课题 因为齐白石的虾是人们所熟知的中国写意花鸟画,是强调笔墨形式美的表现性艺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齐白石主张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即表达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巧妙的诠释。以他画虾为例论证课题,便于学生理解。学生都称赞开国大典画得好,但好在哪里,画面的艺术 处理是怎样高于生活的,只要以“生活原型”的照片与作品加以对照,运用提供的相关艺术处理技巧的资料加以分析,学生就可以领会。如果学生课前自己阅读已经对课题有所理解,课上教师再以其它资料辅以讲授,更可强化对课题的深刻理解。 (4)为什么本课教材未展现塞

28、尚、凡高之外的其它现代派作品 一是因为版面有限,二是为给学生提出问题和教师的讲解留有空间。例如:学生很可能提出“抽象绘画也是源于生活吗?”之类的问题。如果课本教材面面俱到,将这类问题也已分析,教师讲授的吸引力就会削弱。正因为在学生理解了前面的内容之后,对此类课本上未涉及到的问题才会更感兴趣,会积极地投入、讨论和以强烈的求知欲听老师的讲授。因此课本内容就这样编排。 (5)版面内容是怎样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 2、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本课显性内容、首先通过介绍和分析齐白石(虾)的创作,使学生初浅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字的第一段是对(虾)的总的欣赏评述。第二段旨在说明画家的生活

29、经历与所画题材的关系题材源于生活,熟悉生活才能更好地表现生活。第三段说明绘画技法和艺术处理的手法,也是源于生活,是从对客观对象的表现需要而获得的感悟。第四段分析虾与真虾的区别,着重说明经过对生活原型的取舍、加工处理,所画的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齐白石的虾与真虾照片对照可以看出,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的构成(如同立体主义的创作方法,又比立体主义更接近大众),其所创造出的不似之似的“虾”,由于集中和强化虾的典型特征,而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虾所呈现的笔墨之美就是画家所追求的形式美和艺术美,所画之虾给人以生命的活力,体现了画家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的

30、赞歌。这便是虾所表达的内容和主题,也是源于作者对生活感受的表达。 欣赏分析齐白石虾的教学目标,可归纳为:使学生了解绘画的题材、内容、技法皆是源干牛活的、经过艺术加工处理、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高余生活的。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未予阐述分析,而以问题呈现,并附有关可供分析之用的图像及简短文字资料,让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获得对课题的深入理解。第一问旨在说明没有现实生活的存在,艺术家不可能获得该内容的创作灵感,也就不可能创作出此画,旨在进一步深化对艺术源于生活的理解。第二问的结论在课本第6页下面两小图的对照比较中。经过画家大胆取舍的处理,是为了构图表现需要,已经不同于生活。第三问可通过油画开国大典与摄影(生活原

31、型)对照,再以中间小图所示去理解画家的艺术处理的技巧:其一是将毛主席居中,人群撤后,以凸显毛主席形象;其二运用线条所具有的引导观众视线的作用,将观众视线集中在毛主席身上使其突出,其中灯穗飘动的方向引向毛主席,最能显示画家艺术手法的高明巧妙。第四问及第三问旨在提高学生对艺术处理好在哪里的领会,以强化学生对艺术高于生活的理解。第五问旨在使学生理解油画开国大典是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从而能迁移理解艺术是高于生活的。 (2)隐性内容与目标 本课的编写方法旨在使学生自行阅读时便被内容所吸引,再经教学使之产生学习兴趣。以案例分析传授知识,以问题引发思考和讨论,旨在培养学生参

32、与童识,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以及评述能力得到锻炼。课本安排的次序蕴含着学习方法,所提供的相关图片资料及名家论述资料,旨在培养学生吸取信息,运用资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齐白石的虾与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 “今日所见到的抽象派和超现实主义之类的绘画创作是源于生活吗?”这是学生在教学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当属教学难点。即使学生未提及这一问题,教师也可设问。对此问题可参照编者此前所写的“编者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予以解决。二、教学设计参考 设计一(吴学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