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54.38KB ,
资源ID:776581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7658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滚动提升训练5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滚动提升训练5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

1、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滚动提升训练5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答案滚动提升训练(五)时间:60分钟满分:73分一、现代文阅读(18分,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灾异与人事葛剑雄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

2、解释。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蚀、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

3、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弦更张的政策。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花不了多

4、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万一无效,也是天威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大臣的意

5、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得到上天的宽恕。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B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的,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一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C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

6、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D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答案B解析B项表述错误,原文第二段首句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时下流行的说法,反映的是时人的看法。选项将意义扩大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形成是因为中国以农立国,大小灾害频繁,需要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B天象或灾异显示天意,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也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C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君主举行的祭祀

7、或祈祷仪式能够给臣民们一些说话的机会,他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D皇帝举办一些活动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答案C解析C项“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祷仪式”错误,从原文第三、四段看,臣民的意见能上达天听的应该是皇帝举行的其他的一些活动,如征求臣民的意见,下“罪己诏”等,而不是在祭祀等活动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思,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流星、陨石、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都是天意对人的惩戒。B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

8、十全十美,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C“天人合一”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可以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而泥古不化的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在灾异面前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D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作者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答案A解析A项“是天意对人的惩戒”错误,原文中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的出现被古人认为是对统治者的惩戒。(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中国茶史郑培凯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

9、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

10、,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于实用阶段。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沫饽不匀。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

11、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略,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品茶的情趣,一方面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

12、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选自醒狮国学)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B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以及行销到游牧民族等,茶在

13、唐朝时期真正成为国人日常饮用之物。C宋代宫廷的点茶和斗茶是烹茶的方式,但因有着一定的系统和仪式而成为精神领域的享受,这说明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D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茗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茗雅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答案C解析扩大范围。“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错误,文中第三段首句有“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可以判断出随后的茶书、茶人的世界应该扩大到整个社会。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

14、观念。B饮茶开始时是属于贵族专利,后来饮茶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C唐代茶的流行除了社会原因和交通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了民间。D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代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答案D解析胡乱联系。“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错误,原文第五段后面说“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意思是因为中国的茶道长期无人提及,造成一些人认为茶道就是日本的而不是中国的错误观念。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

15、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茶最初被认为是菜蔬等,所以饮茶的方式与后来大不相同,十分有生活气息,在三国魏晋时就是放在水里煮,再加香料和佐料。B唐代的制茶技术没有宋代复杂,到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使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期。C明朝品茶的情趣不仅是品味茶叶香味,更重要的还有通过品茶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当然在饮茶时还会像唐代一样赏茶具。D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茶碗变得更加小,基本使用青花瓷、白瓷杯,紫砂壶成为主要泡茶工具,福建工夫茶出现等。答案B解析延伸过度。“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错误,原文第四段的意思是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主要因为士大夫阶

16、层讲究品茶,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而不是因为制茶技术的发展。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袁枢,字机仲,建之建安人。幼力学,尝以修身与写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远器。试礼部,词赋第一人,教授兴化军。为礼部试官。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治道尽在是矣。”他日,上问袁枢何官,茂良以实对,上曰:“可与寺监簿。”于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对,即因史书以言曰:“臣窃闻陛下尝读通鉴,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戒,垂法

17、万世。”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上曰:“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枢谢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章悖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曰:“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曰:“无愧古良史。”权工部郎官,累迁兼吏部郎官。两淮旱,命廉视真、杨、庐、和四郡。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瓜洲新城,专为退保,金使过而指议,淮人闻而叹嗟。谁为陛下建此策也?”迁大理少卿。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

18、事以闻,人为危之。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诏权工部侍郎。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光宗受禅,叙复元官。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江陵濒大江,岁坏为巨浸,民无所托。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虞。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创作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选自宋史袁枢传,有删改)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治道尽在是矣道:方法B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 负:对不起C诏权工部侍郎 权:代理D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 德:思想答案D解析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激。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

19、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自明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还有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C累迁,表示官职多次调动。在古代,超迁、擢、陟、拔等表示官职的升迁,而谪、黜、窜、左迁等则表示降职贬官。D通鉴纪事本末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纪事本末体”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答案A解析“自明朝以后”有误,应是“自隋朝以后”。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袁枢文才突出,学识渊博。他少年

20、时努力学习,曾经以修身与写赋参加国子监考试,后又参加礼部考试,得词赋科第一。周必大、刘珙看好他的前程。B皇帝关心提拔袁枢,袁枢借史事劝诫皇帝。袁枢积极进言,敢于弹劾权贵,御史冷世光违法乱纪,袁枢弹劾他,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C袁枢为人正直,修史秉笔直书。他负责修国史,章悖是他的同乡,向他委婉请求修饰自己的传记,被袁枢严词拒绝,皇帝知道后赞赏了袁枢。D袁枢为民办实事,体恤百姓。他在江陵任职,江陵靠近长江,每年遭受水患,百姓遭殃;他建草房安置百姓,种树木防备水灾,百姓感激他。答案C解析“皇帝知道后赞赏了袁枢”错误,见原文第四段末句,应是宰相赵雄赞赏袁枢。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1、(10分)(1)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5分)译文:_(2)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5分)译文:_答案(1)(袁枢)于是依次陈述古代的事,从汉武帝以后到唐文宗,偏听邪恶人的话,造成祸乱。(2)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以朝廷官员的身份弹劾御史,实际上是从袁枢开始的。解析(1)“历”,依次;“陈”,陈述;“奸佞”,形容词作名词,奸佞的人。“历”“陈”“奸佞”各1分,大意2分。(2)“罢”,罢免;“以朝臣”,凭借朝臣的身份;“实”,实际上。“罢”“以朝臣”“实”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袁枢,字机仲,建宁府建安县人。少年时努力学习,曾经用修身与写

22、赋在国子监应试,周必大、刘珙都用远大前程期许他。参加礼部考试,考词赋第一名,担任兴化军教授。(袁枢)担任礼部试官。经常喜爱诵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苦恼它盛大广博,于是辨别它里面的事件而贯穿在一起,称为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到他的书,献给皇帝,孝宗读了嘉奖赞叹,拿来赐给太子以及沿江各将帅,而且命令他们熟读,说:“治国的方法都在这里。”后来有一天,皇帝问袁枢现任什么官,龚茂良按实回答,皇帝说:“可以任他为寺监簿。”于是凭着大宗正簿的身份上朝对答皇帝的询问,就根据史书进言说:“我私下听说陛下曾读通鉴,多次有教导的话,看到诸葛亮谈论两汉兴衰的原因,有告诫,流传示范万世。”于是依次陈述古代的事,从

23、汉武帝以后到唐文宗,偏听邪恶人的话,造成祸乱。皇帝说:“我不至于和这些人在朝廷策划国事。”袁枢道歉说:“陛下的话说到这里,是天下人的福气。”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分工负责国史传记。章悖因为是袁枢的同乡,委婉地请求袁枢用文辞修饰他的传记,袁枢说:“我是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不隐瞒,宁愿对不起老乡,不可以对不起天下后世的公正的评论。”当时宰相赵雄总管修史的事,见到这事感叹说:“不愧于古代的优秀史官。”(袁枢)任工部郎官,历升吏部郎官。两淮干旱,(皇上)令袁枢巡视真、扬、庐、和四郡。回朝后陈述两淮的形势,说:“两淮坚固那么长江可守得住,今天只知道防备长江,不知道保住淮河,置重兵于江南,把空城放弃在淮河流

24、域,这不是警惕不测事件的做法。瓜洲是新城,专门为退保之地,金使路过对其指点、议论,淮人听说感叹不已。谁为陛下定的这个策略?”他升任大理少卿。通州百姓高氏因为产业的事被关进大理狱,殿中侍御史冷世光接受巨额贿赂偏袒包庇高氏,袁枢原原本本地把事情报告皇帝,大家替袁枢担心。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以朝廷官员的身份弹劾御史,实际上是从袁枢开始的。朝廷下诏让袁枢代理工部侍郎。由于议论大理寺案件请求调外地就职,有给他郡守的任命,接着贬官两级,停止以前的任命。光宗继位,恢复原来的官职。提拔为右文殿修撰、江陵府知府。江陵靠近长江,每年被冲垮成一片汪洋,百姓无处安身。楚国的旧城楚观还在,建草房,迁移百姓居住在

25、那里,以防备意外之事。种树木几万株,作为屏障,百姓感激他。开禧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创作易传解义和辩异童子问等书藏在家里。(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11分)菩萨蛮温庭筠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宝函:华美的梳妆盒。钿雀:雀饰的金钗。鸂(x)鶒(ch):水鸟名,又称紫鸳鸯。这里是金钗上的装饰。芳草江南岸:化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鸾(lun)镜:背上镌刻有鸾凤图案的妆镜。11下面对这首晚唐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宝函钿雀金鸂鶒”触物生情,女

26、子看到金钗上成双成对的“鸂鶒”时内心充满了一丝喜悦,表现了她内心与之相似的愿望。B“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虚实结合,由眼前回忆当年春雨潇潇时和情人驿桥边依依惜别的情景。C“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两句实写窗外春景之繁盛、游子无信,反衬内心之思念愁苦之情。D“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中“枝”与“知”谐音双关,女子感慨自己的相思之情无人理解,只有妆镜与花枝知道。E这首词由景到物,由景到情,自今忆昔,又由昔至今,看似散乱不连,实则脉络暗通,婉转绵密,情韵悠然。答案AC解析“宝函钿雀金鸂鶒”,写女子晨起梳妆,她看到成双成对的“金鸂鶒”,与自己眼前的孤单寂寞恰好相反并形成对比反衬,内心应充满了悲愁苦

27、闷。所以A错。同时结合下文,本词主要表现了女子的相思苦闷,“喜悦”与全词格调不合。C项亦实亦虚,暗用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青青”的典故,写爱人远出不归,音信断绝。1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情感流程。(6分)答:_答案女子晨起化妆,饰物上成双的鸳鸯触起她内心的伤感孤独(1分);于是移目向外,试图排遣,沉香阁外吴山青翠碧绿(1分);杨柳又轻细如丝,使她回想起当年春雨潇潇时和情人驿桥边依依惜别的情景,女子沉浸在回忆的悲伤中(1分);眼前芳草茂盛萋萋,而远去之人无音讯到画楼,女子由回忆回到现实,内心有着春归人不归的隐痛和更加强烈的孤独(1分)。无限自伤自怜之情使她窥镜自照,感叹自己的心事鸾镜和花都懂得

28、,自己的心事有谁能知道呢?伤感自己如花的青春在无尽的等待中渐渐逝去(2分)。解析本词中的艺术形象即女子,她内心的情感变化即词的情感流程。所以关键是细读诗句,读懂诗意,逐层提炼概括。词体的一个特点是讲究铺叙,基本上一个句号对应一个内容层次。学生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可依次提炼答案。“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是由眼前到回忆,由虚到实,时空交替。“鸾镜与花枝”,“枝”谐音“知”,解读时要注意。(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每空1分)(1)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2)逍遥游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_

29、?_?(3)诗经卫风氓中写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将子无怒,_。答案(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秋以为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发生老虎咬人事件后,网上沸沸扬扬,老虎咬人事件到底是游客本身的责任还是园方的责任一度成为舆论热点。因为98个样本(北京奥运会的60个样本和伦敦奥运会的38个样本)药检结果呈阳性,所以国际奥委会或许因兴奋剂丑闻将举重项目从奥运中连根拔起。经过四年艰苦谈判,哥伦比亚政府与该国最大反政府武装惺惺相惜,24日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宣布达成最终全面和平协议,

30、结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武装冲突。魏雪女士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在她的感召下,很多人也如过江之鲫,帮助农村贫困地区发展基础教育,开展了“华萌班”等公益项目。2011年8月31日,华山景区对外免费开放。如今,一年多过去了,记者27日实地探访发现,虽然免费开放,游客却寥寥无几,还不如收费时人多。为了在百家讲坛讲述清十二帝疑案,阎崇年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精心研究,可谓沙里淘金,最终赢得了观众的认可。A BC D答案C解析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连根拔起:比喻彻底铲除或消灭。不合语境。惺惺相惜:聪明人怜惜聪明人,泛指性格、才能或境遇等相同的人互相爱重、同情。对象不当。过江之鲫:赶时髦的人很多。为贬义词。此句褒贬不当。寥寥无几:非常少。沙里淘金:既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择精华,也形容费力大而成效少。此句用第一义。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由于古生物学工作者不容易弄清楚蜥螈到底是两栖动物还是爬行动物,_过去把它放在爬行动物中,_现在又把它放在两栖动物中。(2)如果我们的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