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03.15KB ,
资源ID:776345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7634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环境水文地质学考试重点部分.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环境水文地质学考试重点部分.docx

1、环境水文地质学考试重点部分自然(原生)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无关,是地球环境及宇宙环境等物质交换及能量流通过程中发生的。如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自然环境质量恶劣所引起的地方病等。人为(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时对地球环境的干预而产生的。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滥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等。典型的如太湖蓝藻污染,青岛浒苔侵袭等。环境自净作用: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逐步消除污染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1)物理净化:通过稀释、扩散、淋洗、挥发、沉降等作用将污染物净化。(2)化学净化:环境自净的化学

2、反应有氧化和还原、化合和分解、吸附、凝聚、交换、络合等。(3)生物净化:生物的吸收、降解作用使污染物浓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环境影响评价:在一项工程动工兴建前,对工程的选址、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特别是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主要包括对水资源、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影响,以及噪声影响。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关系以及地质作用与人类环境关系的学科,是地质学新的分支,也是环境地学的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地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和人为活动改变地质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环境质量指数:它是依据环境标准用数学方法求得评价环境质量的数值。是无量纲的分单要素指数与综合指数两种,

3、前者只能作单要素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后者是多因素对环境影响的总体评价。污染指数 是依据环境背景值或对照值,用数学方法,求得得环境污染程度得的数值。与环境质量指数一样,无量纲,分单要素指数及综合指数。环境效应,是指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恶化,引起环境系统和功能 的变化。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如生物的死亡、人类的致病、致癌、致畸、致突变及生态平衡的破坏等。环境化学效应是指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环境酸化、水污染、光学烟雾等。环境物理效应是指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如温室效应、地面沉降或塌陷、噪声等。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其结构和功能

4、,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各个种群数量的比例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输出等都牌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生态平衡。这种平衡稳定状态被破坏,称为破坏生态平衡。生物降解,在土壤、水体及废水处理系统中,需氧微生物对天然和合成的有机物的破坏或矿化作用称为生物降解。结果可使复杂的有机物变为简单的有机物,或者变为无机物;完全降解的最终产物多为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可分为易降解的有机物和难降解的有机物,后者是地下水危险的污染物。食物链:一切生物为了维持生命都必须从外界摄取能量和营养,以这种能量和营养的联系而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链称为食物链。食物链对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食物链的累积和放大效应 ,可逐级浓缩微量有毒物

5、质,使其达到很高的浓度,导致其物种数量的变化 ,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污水一级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的三个级别中的第一级,主要任务是去除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调节废水的PH值。污水二级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的三个级别中的第二级。污水经过一级处理后,进行二级处理,以除去污水中大量呈溶解状态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氧化物、硫化物等,使污水得到进一步净化。污水三级处理:城市污水处理三个级别中的最后一级,是污水高级处理(又称深度处理)措施。城市垃圾填埋:利用坑洼地带填埋城市固体垃圾的一种方法它既可处置废物,又可覆土造地,保护环境。分三种填埋方法:(1)卫生填埋。倾倒一层城市垃圾(厚60厘米),将其压实

6、,上覆厚15厘米的土、沙或粉煤灰,如此反复,最后覆以90-120厘米的表层土。(2)压缩垃圾填埋。将垃圾压缩后回填,可防火,防孳生蚊虫,分解缓慢。(3)破碎垃圾填埋。将垃圾破碎减小体积后再填埋。 填埋场地最低处应高出地下水位3米以上,填埋场应采取防渗和排气措施。填埋场封闭后可作绿化场所使用,不可在上面建永久性建筑物。酸雨 :pH值小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它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我国的酸雨属硫酸型的,多出现在南方。 南方土壤多为酸性,大气颗粒物PH低,对酸雨的缓冲能力低,易形成酸雨。危害主要表现在使地表水酸化、土壤酸化 、腐蚀建筑物、影响人类健康。富营养化:在人类活动影响下

7、,天然水体中由于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是指氮、磷等)的排入,引起各种水生生物、植物异常繁殖和生长,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这些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农田施肥、农业废弃物、城市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COD) :水体中能被氧化物在规定条件下,进行化学氧化过程所消耗的氧量。生化需氧量:在地面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消耗水中溶解氧的量。它以每升水消耗溶解氧的毫克数表示。致癌作用: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致畸作用:环境污染物通过人或动物母体影响胚胎发育和器官分化,使子代出现先天性畸形的作用,称为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污染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信

8、息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1.环境水文地质学的概念 以水文地质学,特别是水文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研究水文地质环境与环境质量关系的学科。它是水文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它不仅研究天然水文地质环境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也研究人为水文地质环境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而且研究人为开采地下水对环境质量的影响。2.环境水文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容公认的有:地下水水质(包括天然的和污染的)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这是我国环境水文地质主要研究的内容。有争议的有:地下水大量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矿区疏干引起的地面塌陷,液体及固体废物排放引起的水文地质问题。确定环境水文地质学研究内容的原则:凡是水文地质因素为主导因素

9、引起的环境问题才应列为环境水文地质学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可分为天然的(原生的)和人为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两部分。 前一部分目前主要研究天然水文地质环境(包括地下水环境及土壤环境)与地方病的关系。 后一部分研究范围较广,不仅包括地下水水质恶化引起的环境质量问题,而且涉及地下水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和废物排放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1.天然(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主要研究天然地下水动力场和化学场与人类健康(主要是地方病)的关系,特别是研究生命必须组分和有毒有害组分的来源、迁移、聚集规律;研究地方病和异常生理状态分布与水土环境关系,配合医学部门研究病因及防病技术,寻找优质水源,进行天然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2.

10、人为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分为三大类:(1)人为活动引起的地下水水质恶化。研究内容包括:污染物来源,污染途径、污染物的分布、迁移、转化和聚集机理和规律,地下水污染预测,地下水质量评价、水文地质环境(包括含水层、隔水层及包气带)的防污性能,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地下水污染对生态平衡的影响。(2)人类活动引起水文地质环境改变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草原退化、盐渍化、沼泽化等。(3)废物排放处理带来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大自然对各种废物有关巨大的交货能力,为们已经逐渐把它作为天然的处理场。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设计最合理的系统,选择最优的处理地点,其

11、中最重要的选择就是最优的水文地质条件,使地表环境、地下水及地表水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环境水文地质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上篇 原生环境水文地质地方病:某些在特定地域内经常发生并相对稳定,与地理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一、地方病的分类生物源性、化学元素性、生活方式性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是因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过量、缺少或比例失调引起的疾病,也称为地球化学性疾病。如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碘缺乏病等。 研究内容 (1)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天然水的循环条件和分布规律。 (2)研究天然水中元素的来源、迁移、富集和分布规律,特别是对那些生命必需元素和有毒元素要进行重点研究。 (3)研究天然水及

12、各种水体中有机质的组成、来源、迁移、富集规律,及其对无机元素的影响。 (4)研究人群中各种地方病和异常生理状态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水土环境的关系,找出最相关的因素,紧密配合医学部门进行病因研究和实验性预防。 (5)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探索健康饮用水水质标准。制订出生态环境综合开发利用及治理的规划。2.1自然环境中元素的迁移1.元素迁移的形式和强度迁移的三种形式 (1)空气迁移:O H C N I等,以气体分子的形式进行迁移; (2)水迁移:以离子、络离子、分子、胶体等状态在天然水中迁移的元素; (3)生物迁移: 元素迁移的强度 水迁移系数:指某一化学元素在天然水矿物质总量中的百分含量与水流通过的

13、岩石、风化壳或土壤中该元素的平均含量之比。 水迁移系数越大,元素的迁移能力越强。其数值高低,主要取决于元素本身的化学性质、生物、气候条件及风化、成土作用的特征等,是衡量化学元素在天然水中迁移能力强弱的一个相对指标。根据水迁移系数可建立各种化学元素迁移强度序列。按迁移强度的分类: (1)强烈淋出的元素 (2)易淋出的元素 (3)活动元素 (4)惰性的元素 (5)实际上不活动的元素同一种元素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的迁移强度是不同的2.2 影响元素迁移的内在因素1.化学健性质 离子键型化合物比共价键型化合物更容易迁移。2.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1)元素的化合价 (2)原子半径或离子半径

14、(3)离子势2.3影响元素迁移的外在因素1.环境的PH值:土壤和天然水的PH值 (1)土壤的PH值 酸度的分类:有效酸度和潜在性酸度 H+的来源:铝硅酸盐矿物的水解;CO2溶于水后形成的碳酸分解;离子交换作用和有机酸的离解。土壤的PH值通常在311之间。分为强酸性土、酸性土、弱酸性土、中性土、弱碱性土、碱性土、强碱性土七个等级。(2)天然水的PH值 主要受风化壳酸碱度、腐殖酸和植物根系分泌出的有机酸等因素的影响。它与土壤带的PH值相吻合。2.氧化还原环境 V、Cr、S:在氧化环境中形成易溶的钒酸盐、铬酸盐和硫酸盐而富集于土壤和水中;在以还原作用占优势的腐殖环境中,形成难溶化合物,难以迁移。2.

15、4腐殖质在环境中的形成、分布与作用1.概述 腐殖质,又叫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部分,是黑色的无定形的有机胶体。它是具有酸性、含氮量很高的胶体状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在土壤中,在一定条件下缓慢地分解,释放出以氮和硫为主的养分来供给植物吸收,同时放出二氧化碳加强植物的光合作用。2.形成过程: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作用形成复杂、较稳定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产生构成腐殖质主要成分的原始材料,即由各种形态和状态的有机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各种简单的化合物;第二阶段为合成阶段,即由微生物为主导的生化过程。将原始材料合成腐殖质的单体分子,进而再

16、通过聚合作用形成不同分子量的复杂环状化合物。影响腐殖质形成的因素有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温度、土壤反应及土壤有机质碳氮比值。腐殖质化过程使土体进行腐殖质累积,结果使土体发生分化,往往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暗色的腐殖质层。3.腐殖质对元素的迁移富集作用(1)有机胶体的交换吸附作用(2)腐殖酸对元素的螯合作用和络合作用(3)絮凝作用和胶溶作用2.3自然地理条件和地质条件与元素的迁移1.气候条件与元素的迁移气候因素 水热条件 地球化学作用2.地质条件与元素的迁移 地质构造和地貌对元素的迁移有重大的影响。第三章 水文地球化学带及地方病病带自然地带:是在自然环境纬度地带性规律作用下形成的,以气候生物土壤等地带

17、性因素为主要依据,在陆地表面划分出来的带状自然区域。它沿纬度递变,近乎纬线平行延伸。每一个自然地带包括一个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特征的土类,并在气候上具有一定相似的温度和水分组合,其合理土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方向也大致相似。3.1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的地带性特征1.酸性弱酸性还原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气候较为寒冷,腐殖质大量堆积;环境中必需元素缺乏;地表水、潜水多为低矿化度酸性水,水中含有大量腐殖酸。常出现许多地方病。2.中性氧化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元素适量,腐殖质贫乏。地表水流通畅,土壤湿度适中,透水性较好。植物残体分解彻底。天然水为中性,水质较好。地方病比较少见。3.碱性弱碱性氧化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元素富集

18、,腐殖质贫乏。气候干旱,水分不足。地表水系不发育,潜水位很低,多为碱性。在本环境的大部分地区,生物元素过剩,易流行某些地方病。4.酸性氧化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本区热量丰裕,水分充沛,植被发育,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强烈,风化、淋溶作用强烈,风化壳中大量元素流失。一些地方病流行。3.2 地方病地方病: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同一定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地方病在一定地区内流行年代比较久远,而且有一定数量的患者表现出共同的病征。地方病分为化学性地方病和生物性地方病。1.生物性地方病 在某些特异的地区,由于某些致病生物或某些疾病媒介生物孳生繁殖所致。生物性地方病的共同特点是致病因子均为有生命的生命体,

19、往常多列于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学科之中,具有一般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 化学性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人的生长发育同一定地区的化学元素含量有关,由于地质历史发展的原因或人为的原因,地壳表面的元素分布在局部地区内呈异常现象,如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等,使当地居民的人体和环境之间的元素交换产生不平衡,人体从环境中摄入的元素量超出或低于人体所能适应的变动范围,就会出现化学性地方病,其共同特点是致病因素无生命,故与第一类地方病不同,不存在传染问题,因此在流行病调查和治疗上都与生物因素地方病不同。第四章 地质环境与健康4.1 地貌与健康 地形与地貌

20、:地形是一个区域内的地表形态.它侧重于根据地面的形态来分类。从一个地区的高低起伏、开阔闭塞、地貌组合等因素综合起来显现的特征来进行分类,可分为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主要体现在山脉)。地貌侧重于从成因上来划分。以每种营力为主形成的地貌,都有其特定的地表特征、演变规律。它主要分为:流水地貌、岩溶地貌、风力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等大类。 地貌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土壤类型、植被种属、水的运动以及水量和水质都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元素的迁移行为,从而直接或间接控制着某些致病因素的形成与消失,影响环境与人体之间物质的交换与代谢。4.2 岩石与健康岩石是土壤发育的母质,决定

21、土壤的结构和化学成分,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因此,地层岩性与人类健康有关。许多地方病流行区都与特定的地层岩性相联系。4.3 土壤与健康土壤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食物、饮水起作用,土壤类型不同,其化学元素含量也不同,影响人类健康。4.4 水质与健康富含腐殖质的酸性软水,有机污染水,某些元素含量过高或过低的饮水都不利于人类健康。有机质贫乏的中性或弱碱性水,无污染的元素含量短路的水,有利于人体健康。灰岩中的地下水有益于人体健康。第五章 原生环境水文地质的研究方法1.综合调查法2.数理统计法3.动物模拟试验4.综合制图法5.防病改水试验法中篇 人为环境水文地质地下水污染源分类

22、:地下水污染源分类方法有下列几种: (1)按造成水体污染原因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2)按受污染的水体分为地面水污染源,地下水污染源和海洋污染源, (3)按污染源释放的有害物质种类分为物理性污染源(如热或放射性物质等)、化学性污染源(如无机物或有机物)、生物性污染源(如细菌或霉素); (4)按污染源的分布特征分为点污染源(如城市污水、工矿企业和排污的船舶等)、面污染源(如雨水的地面径流、水土流失以及农田大面积排水等)、扩散污染源(随大气扩散的污染物通过沉降或降水等途径进入水体,如放射性沉降物、酸雨等)。1.物理污染物:主要为温度、放射性物质和悬浮物等。 温度,通常称为热污染,危害主要表

23、现在:危害水生物和农作物;加速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 悬浮物是废水的一项重要水质指标。悬浮物的主要危害是造成沟渠管道和抽水设备的堵塞、淤积和磨损;造成接纳水体的淤积和土壤空隙的堵塞;造成水生生物的呼吸困难;造成给水水源的浑浊;干扰废水处理和回收设备的工作。 地下水中的放射性元素来源可能是人为的,也可能是天然的。2.化学污染物: 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类。前者主要是硝酸盐、氯化物、硫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氰化物、氟化物,以及汞、铬、砷、镉、铅、铁、锰等重金属污染物;后者主要是酚类、油类、塑料、染料,以及有机氯、有机磷农药等。重金属污染物具有以下特点:()其毒性以离子状态存在时最为严重;()不

24、能被生物降解,有时还可被生物转化为更毒的物质(如无机汞被转化为烷基汞);()能被生物富集于体内,既危害生物,又能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 营养性污染物 氮和磷是植物和微生物的主要营养物质。氮和磷的浓度0.2和0.02mg/L时,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性变化,促使藻类大量繁殖,在水面上聚集成大片的水华(湖泊)或赤潮(海洋)。当藻类在冬季大量死亡时,水中的BOD值猛增,导致腐败,恶化环境卫生,危害水产业。 此外,BOD、温度、维生素类物质也能触发和促进富营养性污染。 3.生物污染物:主要包括有害的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等。 地下水水中的绝大多数微生物是无害的,但有时却能含有各类致癌微生物。水质标准中的卫生学指

25、标有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两项,后者反映水体中受到动物粪便污染的状况。除致病体外,废水中若生长铁菌、硫菌、藻类、水草、或贝壳类动物时,会堵塞管道和用水设备等,有时还腐蚀金属和损害木质,也属于生物污染。地下水污染特点: (1)隐蔽性 (2)污染过程缓慢 (3)难以逆转性 地下水埋藏在地下一定深度的地层内,缺氧、温度低、无光照、流动缓慢、水交替周期长,并且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不同,因此污染物、水和介质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很复杂。地下水污染不易及时发现,并难以治理。地下水一经污染,即使清除其污染源,也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或更长时间才能消除和恢复原来状态。地下水.污染方式 (1)直接污染:污染物直接

26、进入含水层,在污染过程中,污染物的性质不变,只是数量有所增减。例如,渗井排污和污水沟渠渗漏,使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增高。 (2)间接污染:地下水污染并非由于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引起的,而是由于污染物作用于其他物质,使这些物质中的某些成分进入地下水造成的。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在污染源中含量并不高或根本不存在,它是污染过程的产物。 络合和螯合:络合作用改变某些化合物的溶解度,可能增加也可能降低。螯合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配位原子的多齿配体与同一个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环的化学反应。有机物与腐殖酸形成的金属络合物通常是难溶的。有机质分子还能与粘土颗粒形成絮凝剂而截留在土壤里。微生物通过生物絮凝作用使微生物群集而

27、被截留。室内土柱试验:研究某种或多种污染物在土体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污染物经土体渗透过程中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作用下的净化与迁移规律。地下水系统中的氮循环机理 1.有机氮的矿化过程 进入地下环境或封层天然存在的复杂含氮有机质的矿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1)氨基化阶段(氨基化作用):复杂的有机物转化为含氨基的简单有机化合物。 (2)铵化阶段(铵化作用)简单的氨基化合物分解成氨。2.硝化作用 (1) NH4+氧化为NO2- (2) NO2-氧化为NO3- 3.反硝化作用4.铵的吸附作用影响氮转化的环境因素及地质因素 1.温度 2.PH值 3.封含水量 4.污水和土壤中的有机质 5.包气带岩性及地

28、质结构 6.含水层类型地下水氮污染来源的研究 (1)数学统计法 (2)氮同位素法 2.氮转化机理研究2.铬的迁移按照物质的运动形式,铬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可分为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 机械迁移是指重金属离子以溶解态或颗粒态的形式被水流搬运。例如,我国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相当一部分重金属可通过泥沙随着水流迁移,水体中的重金属也可被吸附在水中的颗粒物上,随水流而迁移。物理化学迁移是指重金属以简单离子、络离子或可溶性分子在水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所实行的迁移和转化过程,这种迁移转化的结果决定了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富集状况和潜在危害程度。生物迁移指重金属通过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

29、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这是一种复杂的迁移,正是由于这种迁移,才使重金属被有机体(如鱼类)富集起来,再经由食物链,构成对人体的威胁。3.铬迁移的影响因素(1) 吸附 当地下水存在阴离子吸附剂时,(如铁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时,在合适的PH值下,CrO42-也会被吸附.对六价铬来说,主要起吸附作用的不是有机质,而是铁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薄膜。 吸附主要是物理吸附,其次是化学吸附。(2)氧化还原 当地下水含水层或包气带地层中富含有机质及二价铁, Cr6+很容易还原为Cr3+,并形成Cr(OH)3沉淀。 所以地下水Cr6+污染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下水系统中铁和有机质的含量。Cr

30、O4+3Fe2+8H2O=Cr(OH)3+3Fe(OH)3+4H+地下水中铬的消除铬的价态较多,通常有0,+2,+3,+6,在水体中最重要的价态是+3和+6,三价铬被底泥吸附,迁移能力弱,六价铬在碱性水体中稳定,迁移能力强,六价铬的污染性大,毒性比较大。六价铬能被还原成三价铬,常用的还原剂有亚硫酸氢钠,二氧化硫以及硫酸亚铁等。反应如下:H2Cr2O7+6FeSO4+6H2SO4=Cr2(SO4)3+3Fe2(SO4)3+7H2OH2Cr2O7+3H2SO3=Cr2(SO4)3+4H2O 2H2Cr2O7+6NaHSO3+3H2SO4=2Cr2(SO4)3+3Na2SO4+8H2O 还原反应要在

31、酸性溶液中进行,以pH4为宜。如用亚硫酸作还原剂时,pH在3-4之间时,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得最完全,投药量也最省。 还原物三价铬可以通过加碱(如石灰)至pH=8-9使之生成为Cr(OH)3沉淀。而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采用药剂还原法去除Cr6+时,还原剂和碱性药剂的选择要因地制宜,一般多采用硫酸亚铁和石灰,这是从价格方面来考虑的,但是产生的泥渣较多。像氢氧化钠,价格比较昂贵,但是沉渣最少且利于回收利用。 汞的污染机理 由于天然本底情况下汞在大气、土壤和水体中均有分布,所以汞的迁移转化也在陆、水、空之间发生。大气中气态和颗粒态的汞随风飘散,一部分通过湿沉降或干沉降落到地面或水体中。土壤中的汞可挥发进入大气,也可被降水冲淋进入地面水和渗透入地下水中。地面水中的汞一部分由于挥发而进入大气,大部分则沉淀进入底泥。底泥中的汞,不论呈何种形态,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甲基汞或二甲基汞。二甲基汞在酸性条件可以分解为甲基汞。甲基汞可溶于水,因此又从底泥回到水中。 汞在水中通常只有一个价态,Hg2+,它可与阴离子络合,形成络合离子。在淡水中多以二价阳离子的形式存在,很容易被吸附,常常富集在土壤、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