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37.62KB ,
资源ID:775767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7576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内部资料复习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内部资料复习版.docx

1、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内部资料复习版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P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和愿望不断增长、变化, 已有的需要和愿望得到了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二、效用最大化1、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2

2、、利润,定义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 “利润最大化”的含义就是:上述“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若是负值,则越小越好。三、劳动力市场1、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2、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 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

3、源配置的作用原理。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1、重点:研究现象本身 “是什么 ”的问题。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提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2、特点: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3、主要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规范研究方法1、规范研究方法特点:定义: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4、。2、互惠交换障碍: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3、实践表明:规范研究方法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的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与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劳动力 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 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 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 包括就业者与失业者。 P51、劳动力参与率 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 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它反映的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不是影响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的因素。 P5总人口率参率 劳动力 100总人口年龄(性别)劳参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 100

5、该年龄(性别)人口2、劳动力供给, 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 简1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Es= S/S W/W供给无弹性 Es0 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供给有无限弹性 Es 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 0。单位供给弹性 Es 1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供给富有弹性 Es 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供给缺乏弹性 Es 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6、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1、 15 19 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2、女性劳动参与率上升。3、老年人口劳动率下降。4、 25 55 岁男性劳动参与率保持高位水平。(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1、经济周期 ,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2、两种劳动参与假说吗: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两种假说的前提观点是相同的 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 无论是否处于就业或非就业状态,总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附加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的时候,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男性成年人)处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收入,二级劳动力(中

7、年妇女)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悲观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二、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需求: 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且能够雇用的劳动量,是一种派生性需求。2、如果增加雇佣量能够使总收入比总成本增加更多的话,那么企业才将增加劳动力的雇佣。3、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工资率上升, 劳动需求减少,工资率下降,劳动需求增加。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Ed= D/D W/W 需求无弹性,即需求

8、有无限弹性,即单位需求弹性,即需求富有弹性,即需求缺乏弹性,即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 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边际产量递增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 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变, 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 MRP=VMP=MP*P=MC=W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力市场的含义1、劳动力市场:广义的劳动力市场 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

9、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2程中所体现的、 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劳动力市场 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 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狭义是广义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图途径。2、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二)劳动力市场的动态与静态均衡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 A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 L瓦尔拉。(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含义1、劳动力市场资源的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人口规模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

10、向关系。 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劳动力供给增加;如果劳动力需求不变,其结果必然是均衡工资率下降。2、人口年龄结构 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3、人口城乡结构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大。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1、均衡价格论 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 A马歇尔 )2、工资 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二、工资形式1、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

11、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2、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1、工资率 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2、货币工资 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受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福利1、福利是工资的转换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和基本工资之和构成立了劳动报酬。2、福利支付方式分为两类:实物支付、延期支付(包括各类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 。3、福利实质上都是由工人自己的劳动支付的。其

12、特征如下: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法定性;自定性和灵活性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 参与某种社会劳动, 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就业包含三层含义: 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 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所从事的劳动有劳动报酬;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1、总供给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总供给 =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 +资本 +土地 +管理)3=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总和=消费 +储蓄2、总需求 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

13、求的总和。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消费投资Y CSCI二、失业及其类型1、摩擦性失业(正常性失业) 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2、技术性失业 是效率提高的必然结果。3、结构性失业 在全部失业中占有很大比重。4、季节性失业 表现为:气候对行业生产影响气候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三、需求不足性失业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1、需求不足失业, 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接受市场现行工资率,有就业要求的人不能满足其就业需要而引起的失业。2、形式: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最常见,最严重,最难对付) 。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1、总需求不足是造成和的主要原因。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

14、的根本方向。2、对非正常性失业,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合产业政策,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来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进而实现充分就业。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1、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失业人数 失业人数失业率 = 100 = 100社会劳动力人数 就业人数 +失业人数 失业者周期平均失业持续期 = 失业人数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 平均失业持续期(周)年失业率( 100% ) = 占社会劳动力总额的比例 52 周2、平均失业持续期的长度是反映失业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3、年失业率取决于失业人数所占社会劳动力的比例和平均失业持续期。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政府支

15、出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 政府购买和转移支 付两类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1、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1)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是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 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 用人单位对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 2) 最长劳动时间标准1、最低生活保障2、公会最低劳动标准、 最低社会保障、 工会权利义务等三个制度结构,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以法律的形4式确定下来,受到法律的保护。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货币和收入政策1、财政政策 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

16、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包括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 是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 增加政府转移支付、 降低税率等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如免税、退税、降低税率,增加公共工程车开支等。( 2)紧缩性财政政策( 3)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整政府购买水平、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和变动税率。2、货币政策 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 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 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包括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1)扩张性货币政

17、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 2)紧缩性货币政策( 3)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3、收入政策作用: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1)收入差距指标 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库兹涅茨比率、帕累托定律等基尼系数, 是意大利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当基尼系数接近 0 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衡,接近1 时,则接近绝对不平衡。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衡。通常基尼系数在0.2 0

18、.4 之间。( 2)收入政策措施: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制定工资 物价指导线。冻结。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收入平等化措施:个人所得税制度。其他税。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第二章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一、劳动法的概念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广义的劳动法则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指导性、 纲领性的法律规范; 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高度的稳定性;高度的权威性。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使用

19、法律,防止出现偏差。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对于认识劳动法本质有指导意义。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原则劳动权是指法律保证的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能够参加社会劳动并因劳动而产生或与劳动有密切联系的各项权利, 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 自由择业权、 劳动报酬权、 休息休假权、 劳动保护权、 职业培训权等。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劳动权受国家的保障,体现为基本保护(对劳动权最低限度的保护) 、全面保护(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和优先保护(优先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 ;( 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5“三方原则” ,即政府、工会和企业家协会共同

20、参与决定或听取工会和企业家协会的意见。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其他方面,工会享有广泛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咨询权。( 3)物质帮助权原则物质帮助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就劳动者而言, 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 其具有以下特征: 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三、劳动法律渊源1、宪法: 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2、劳动法律: 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劳动法律是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如工伤保险条例 、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职工奖惩

21、条例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4、劳动规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称为劳动规章。5、正式解释 :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6、劳动(雇佣)合同: 劳动合同是雇员与雇主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7、习惯法: 是以法律共同体长期实践(习惯)为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遍的法律确信为基础。四、劳动法的体系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劳动法体系 劳动关系法 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劳动标准法

22、 工作时间法工资法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劳动监督检查法1、 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标准为最低标准,一般属于强行性法律规范。2、 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内容包括劳动法各项规定的实施状况,也包括劳动法律部门各项劳动法律规范的实施状况。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1、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 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2、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有二: (1)存

23、在现实的劳动关系; (2) 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3、劳动关系的产生是以劳动条件的分离为其条件,它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劳动合同关系(主要形态)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三)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61、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3、劳动法律的双务关系4、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内容与客体(一)主体:雇员与雇主。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各类用人单位成为劳动法律关系

24、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用工权利能力和用工行为能力。法律通常将自然人分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和无劳动行为能力人。(二)内容: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三)客体: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多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三、劳动法律事实(一)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等。(二)劳动法律事件:指不以当事人的主管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的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第三章 现代企业管理第一节 企业战略管理一、企业战略环境分析企业战略的

25、概念与特征1、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其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2、特征: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风险性和抗争性企业环境的结构与特点1、企业的外部环境,按照对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密切程度可以分成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微观环境是指市场和产业环境。宏观环境是指间接影响企业活动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环境。经营环境分析的方法外部环境的调研与预测企业外部环境调研的方法:获取口头信息,获取书面信息,专题性调研。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1、 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2、

26、 潜在竞争对手的分析3、 替代产品和服务威胁的分析4、 顾客力量的分析,包括企业产品消费群体分析、顾客购买动机分析,及顾客消费承受能力的分析。5、 供应商力量的分析。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政治法律环境(首要外部条件) 、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二、企业分析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包括企业资源状况分析、企业利用其资源的能力分析以及竞争优势分析企业资源状况分析资源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包括物质、人力、财务、技术、管理、无形资产等六方面内容。 企业资源优势具有相对性和时间性。企业能力分析基本活动:生产加工,成品运输,市场营销,售后服务。支持活动: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

27、设施。企业能力的分析方法:纵向分析、横向分析、财务分析。在分析企业能力时, 效率和效果是两个重要的指标。 所谓效率是指实际产出和实际投入的比率, 所谓效7果是指实际产出达到预计产出的程度。(三)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综合分析 运用 SWOT 分析方法WO :扭转战略 SO:增长战略WT :防御战略 ST:多种经营战略企业的战略选择1、企业的总体战略:进入战略 (购并、内部创业、合资等战略) 、 发展战略 (单一产品或服务发展、横向发展、纵向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等战略) 、 稳定战略、撤退战略 (特许经营、分包、卖断、管理层与杠杆收购、拆分为股 / 分拆、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等战略) 。2、一般竞争

28、战略:低成本战略 (原则:领先、全过程低成本、总成本最低、持久等原则) 、 差异化战略 (原则:效益、适当、有效等原则) 、 重点战略。3、不同行业阶段的战略:新兴行业 (进入时机和竞争方式的选择) 、 成熟行业 (明确竞争战略、合理组合产品、合理定价、工艺创新、扩大用户的产品范围、购买廉价资产、选择合适的买主、工艺流程的选择、参与国际竞争) 、 衰退行业 (领导地位、合适定位、收获、迅速退出等战略)三、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一)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是战略管理工作的主体(二)企业经营战略的控制1、战略控制的基本要素( 1)战略评价标准。是指预定的战略目标或标准,是战略控制的依据。( 2)实

29、际成效( 3)绩效评价:超过目标,出现正偏差;正好相等,没有偏差;实际成效低于目标,出现负偏差。2、战略控制的方法: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第二节 企业计划与决策一、科学决策的需求与方法决策科学化的要求企业经营决策是对未来行动确定目标, 从两个以上可行方案中选取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决断过程, 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分析过程。安全余额实际(预计)销售额与盈亏平衡点的差额。安全余额越大,经营越安全,销售额紧缩的余地越大。经营安全率是安全余额与实际销售额的比值,经营安全率在 0 1 之间,越接近于 1 就越安全。当经营安全率低于 20的时候,企业就要做出提高经营安全率的决策。风险性决策方法风险性决策方法是一种随即决策,一般要具备 5 个条件:1、有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2、存在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3、存在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各种自然状态;4、可测算不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5、可测算出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客观概率。对于风险型决策,有收益矩阵、决策树、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决策树构成有四个要素:决策点、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