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4.38KB ,
资源ID:77423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7423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浙师大中哲考试范围剖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浙师大中哲考试范围剖析.docx

1、浙师大中哲考试范围剖析中国哲学部分名词解释: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1、“四书”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

2、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四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四书里很多内容告诉人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宋代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以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对儒学精义的概括。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有许多优

3、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四书中也夹杂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因此,人们应当抱着去莠存良、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去学习、加以适当的理解,将前人的智慧在现在的社会闪光。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由其学生编辑而成。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到南宋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4、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儒家五经,从抽象和象征的意义上说

5、,分别探讨的是人的情感性问题(诗)、社会性问题(礼)、政治性问题(书)、历史记忆问题(春秋)、形而上问题(易)。金海峰教授接受了杜维明先生的思想,在讲学过程中多次强调:阅读五经,能够从五个角度理解人生,即:周易哲学角度;尚书政治角度;诗经艺术角度;礼记社会角度;春秋历史角度。诗也叫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三五篇,又称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之风。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和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孔子: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

6、。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 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中的思想理论性内容深厚而丰富,它以礼乐为核心,涉及到政治、伦理、哲学、美学、教育、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学说。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

7、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3、克己复礼: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出自

8、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1)“复礼”: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知道“义以为质”中的“义”是“礼”的质,是“礼”的唯一标准。所以,“复礼”的意思是要求我们的行为要回复到礼之质“义”上,按公义、公理来办事。(2)“克己”的对象:“克己”的己字应该是对天下每一个人说的,每一个人都作到“克己”,则“天下归仁”就顺理成章了。另一种理解,“克己”是专指居上位的当政者,依

9、“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思想理论,当政者“克己”作示范,老百姓跟着也“克已”,当每一个人都作到了“克己”,人们的行为都回复到公义上了,则当然“天下归仁”。(3)“克己”之意: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的名言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克己”的内容“自戒”: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在论语颜渊里,孔子在回答樊迟问“辨惑”时,讲的不是分辨是非之道,而是自修自戒。(5)“克己”克什么:说到底“克己”只是克制念头。克己复礼只在克制我

10、们的邪念,以立人之正念。子曰:“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孟原儒的思想对人的要求都是对自己言,对君主居上位者言的,并且对居上位者有更高的要求,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恻隐之心:这是孟子性善论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是四善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一。意思是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孟子说它是“仁之端”,是人先于经验地存有而呈现出来的良知良能。“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11、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有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是人所固有的善端。人皆有善端,所谓圣人,不过将此善端扩而充之,至于“人伦之至”而已。5、四善端:出自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孟子提出性善论理论思想的一部分。具体来讲为“恻隐之心”(同情心)、“羞恶之心”(羞耻心)、“恭敬之心”(对别人谦让、自我约束)、“是非之心”(是非判断);分别为“仁”、“义”、“礼”、“智”的源头,孟子称这四个为“四德”

12、;孟子认为这是天生具有的(“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矣”),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是人成为人而不是禽兽的内在本质;那现实中人的恶是从哪里来?恶是人们由于不能扩充人的天生的善端,而陷溺于物欲之中,过多的物欲遮蔽了良知,从此,恶行就开始了。人皆有善端,所谓圣人,不过将此善端扩而充之,至于“人伦之至”而已。四善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扩而充之四德:仁、义、礼、智人之为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根据:人有四善端,并以此发展出来的四德。6、禅宗五家:1、(南岳)怀让马祖道一怀海灵祐(沩山)慧寂(大仰山)沩仰宗 希运义玄临济宗2、青思希迁道悟文偃云门宗 师各桂琛文益法眼宗 惟俨良价本寂曹洞宗沩仰宗。百丈怀海门下沩

13、山灵祐禅师及其弟子仰山慧寂禅师所创立。临济宗。百丈怀海门下希运禅师住持黄蘗寺(在今江西宜丰县)初露端倪,临济义玄禅师向希运禅师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创立。云门宗。文偃禅师创立。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而得名。 法眼宗。文益禅师创立。南唐中主李璟赐谥其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曹洞宗。由洞山良价与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良价禅师治所在今江西宜丰县洞山,良价的弟子本寂(840901)在洞山普利院学法数年,后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统扬师法,遂使宗风大举。由于良价住洞山,本寂居曹山,所以禅林中把师徒两人创立、弘扬的新禅宗称为“曹洞宗”。7、三世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可以把人分为肉

14、体和灵性。灵性是不灭的,是从一个肉体转到另一个肉体,永远的轮回在六道之中。人有三世,即前世、现世和来世。世俗的人的不觉醒的在无明愚昧中生活,无明的人的言和行会产生结果,称为业或业报,可分为善业和恶业,在今世的善业和恶业会在来世的道报应。所谓三世因果业感之理,即现在世的苦乐乃过去世善恶的业报,而现在世善恶业又感未来世苦乐之果;现在的因招致未来的果,因果连续而有无穷生死,此乃迷界流转的相状。又,由于善恶业的性质及强弱不同,使得感果的时期不仅限于次生。三世因果报应说(三世轮回说)以灵魂不灭为根据。自我:肉体+灵魂世俗的人都是不觉醒的,是在“无明”中生活的。“业”:“无明”中生活的人所表现的言和行。业

15、是可以往下传递的。业报:善业善报、恶业恶报在业的作用下,灵魂从一个肉体转向另一个肉体,这就是轮回。前世现世来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是不报,时机未到,时机一到,善恶皆报。六道轮回说:天阿修罗人畜牲饿鬼地狱(天:梵天;阿修罗:修行高的人,介于神与人之间)多种善业,消除恶果涅盘经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我们明白了业有三报的道理,不仅知道干坏事作恶之人,终有报应,而且能真正做到多行善积德,不干坏事的而终得福报的结果。8、三法印(佛学的三个基本论点):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诸行皆苦、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核心

16、:“苦”内容:1诸行皆苦 2诸行无常 3诸法无我具体含义:1诸行皆苦:众多事物的存在是苦的。苦:与乐相对。在佛教看来,乐是依赖苦而产生的,苦是最真实的,先于乐而产生,先有苦,后有乐。生命的本质是苦的。人的生命由一串串欲望所组成。生命的苦是由生命的欲求而来的。由欲求而带来的压力就是苦,因此苦是与生俱来的。佛教认为,乐只是压力暂时的释放和解除。乐是第二位的,苦是第一位的;2诸行无常:众多事物的存在是暂时的,刹那间的,如梦幻、泡影。无常:生命的短暂;欲求的不固定3诸法无我:指一切事物没有自性,没有独立性,不能自主,有限制和束缚(缘起性空说:缘起性空)因缘:因,是事物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如种子);缘,是

17、事物存在的辅性条件(如阳光、水、肥料、劳动等)。因而,因缘是指事物存在的条件。“因缘和合,万象化生”、“缘聚则生,缘散则死”。这些说明万物的存在不是自主的,没有独立性,需要条件,但另一方面,条件意味着限制和束缚,这同时也是诸法无我的体现。(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最大的孤独就是面对死亡);进一步证明诸行皆苦。简答题:1、孔子天命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生死、富贵、贫贱、寿夭、贤愚。命兮(每个人得到的都不同的外在条件)天赋予我们善良的德性、是非之心。性兮(每个人都相同的内在非质)孔子认为天赋人命,把天命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命份:生命赖以存在的外在条件(客观的、物质的);二是性份:生命

18、存在的精神条件;人的生死、富贵贫贱等都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每个人有自己的“份额”;人天生具有仁善、仁德,这也是天命的一部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每个人都应承认命分是有差别的,不要过分在意它的限制,而应充分发挥其“性分”,我们要知天命、敬畏天命、顺应天道,认识到客观外在天命的局限性,同时又要认识精神条件的无限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孔子既承认天命,也不放弃人的主观努力,更主张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回应天;作为个体的人,要敢于承认天命的落实,先天赋予,信念上有所承担,发掘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感受真实的生命力量,这种天命的执行是不计功利,不计得失,合乎心灵,守护真心的,正是道德的人格化,将自身的要求由

19、天命推及个人身上,天命与人结合方能“安身立命”。“饭疏食而饮水,曲肱而枕,富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之泽,三十而斩。”“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安之若命的态度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2、孔子的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实践仁的方法之一。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己之欲,推以知人之欲,即所谓忠也),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矣。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

20、,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 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总的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忠是要我们去关心人、帮助人、成就人,认真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恕是要我们宽容人、体谅人、尊重人,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爱是相互的,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爱,你就应该去爱别人;如果你不想别人损害你,你就不要去损害别人。损人利己到头来只能是害人害己,对人、对己、对社会都会有害无益。3、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无为而

21、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避免反自然。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

22、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4、简述老子的“道体”:老子认为,道是无限的,永恒的本体,道是世界的本源,万物的老根。道,是什么样子呢?1、作为万物老根的“道”,是空虚无形、静寂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听不见。2、这个无形的、静寂的、先于天地万物产生的“道”,它不是具体有形的东西,因此,人们很难用具体精确的语言说清它的样子,只能用比喻、类比的方式形容它。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23、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无,是天地万物产生的始点,因为此始点是没有具体形态的。另一方面,它又是存在的,是天地万物的母亲。道,不管是有是无,它都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最终根源。道是万物的宗祖;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源泉;是大象;是众父。道的特性:1、道生万物,万物来自于大道。道是万物生命的源泉,它汩汩流淌,把生命注入万物之中,就像水库的水自然流入小溪、沟渠、池塘、田地之苗木之中一样。即“道生万物”, 赋予万物以生命。2、充盈的生命蕴藏在柔软和青春的事物中。道把生命注入万物,而柔软的万物,或万物的早期阶段是生命力最旺盛的。为了永葆生命,就应该使自己身心柔软,青春常驻。老子说:

24、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30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76章)3、道常无为而道法自然。道虽生万物,但它生万物,赋予万物生命之后,悄悄隐退。道不因为赋予万物生命就去主宰、占有万物,实际上,道不主宰万物,不占有万物,不控制干预万物,这就是“无为”。道只是顺应万物的生命节奏,让万物自生自化,这就是“道法自然”。老子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34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万物将自化。(37章)4、万物回归于大道,道是万物生

25、命最终的归宿。万物生机勃勃,但生命总会走向尽头,生命的尽头就是它的起点。落叶归根,百川归海,这是自然的道理。当生命走向最终归宿时,我们应当平静面对。死亡并不可怕,死亡意味着生命进入永恒。智慧的人懂得死亡即永恒的真意。而不明白此道理的人,妄作妄为,力图逃避死亡,其结果是破坏了生命的自然节奏,违背了大道,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16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9章)德是万物的天性:“道”遍在于万物之中,“道”具体落实于每一物之上就是“德”。德,就是一物之道,是万物天生具有的本性。由于“道”具有空虚

26、寂静、无为、自然和柔弱的特征,人应该具有与道一样的德性,即守弱、不争、处下、无欲、素朴。柔弱者才是最强大、生命力最充沛的人。柔弱之水的力量很强大,婴孩的生命最旺盛充沛。不死命争夺者才是真正的胜者。善于处处谦让处下的人才是最后的成功者。寡欲素朴甚至是无欲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者。最有道德的人是孩童,最善的东西是水,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向水学习。5、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而这些就是仁、义、礼、智的本。而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禽兽的内在依据是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德性。孟子的人之性专指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而言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

27、,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孟子所谓性善,只谓人皆有仁义礼智之四端;此四端若能扩而充之,则为圣人。.以“不忍人之心” 论“本心”,确立性善论。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

28、有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已。人为何扩充此四善端?依孟子之意,则人之必须扩充此善端者,因此乃人之所以为人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皆有善端,所谓圣人,不过将此善端扩而充之,至于“人伦之至”而已。由本心论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说,所以人才有“仁义礼智”四德。即将善这种本性看做生而有之的先验的。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孟子认为人天性是善的,现实生活中恶行的产生,是由于人不能扩充他的善心,甚至是让私欲蒙蔽了本性,或者说被现实的物欲陷溺,才产生了恶的行为。四善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扩而充之四德:仁、

29、义、礼、智人之为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根据:人有四善端,并以此发展出来的四德。孟子的“良心”是指:不学而能良能;不虑而知良知6、惠能的“见性成佛”:慧能说:“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这是向外追求名利等引起的),常不能染,即是见性。”慧能:“若识自性,一悟即成佛。”“见性之后,自然成佛”坛经:“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即众生是佛。”(成佛:唤醒人们内心的声音。指内心觉悟,没有压抑,没有烦恼的心灵状态的一种精神境界。)慧能:“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一个人成佛还是凡人的关键在于是否觉悟还是在执迷之中。)众生佛(实际上是指同一个人不同的思想境界。)禅宗的特点:返观自性,见性成

30、佛。“一念佛”(在于一念之间)坛经:“何期自性(佛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物)。”1)佛性是万物得以产生的本体(最高依据、根源)佛性是众生成佛的内在根据,是人天生就有的本性。佛性又称佛心、自性、本心。2)佛性基本特点:1本自清净清净的,无污染的(为何看不见?因为欲望、尘劳)2本自具足佛性是天生固有的,天生就是圆满的,没有任何欠缺。3本无生灭佛性是永恒的,不朽的4本无动摇佛性是宁静的(人的本心是渴望宁静的)彻见自己之本性而成为觉者。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见到自己的自本来心性,觉悟到自己本来所具之佛性。众生可以通过顿

31、悟来体认佛,即见性。1、不要追求外部的修行,从内心出发,寻求空灵清净的心,体认到佛性是无一丝一毫的污染,顿悟成佛。2、佛是众生觉悟和不觉悟的不同思想境界。当内心光明一面被唤醒时,则解脱,摆脱烦恼,向上提升,反之,则沉沦和堕落。3、自性迷是众生,自性觉是佛,佛是觉悟了的众生。4、佛是内心的一种觉醒,自身的本性是真善美、良知、良心,就是唤醒沉睡的心灵。禅宗:禅宗是佛教宗派之一。梵语“禅那”,意思是“静虑”,以思悟佛理、静息欲念作为行修的方式。“凡夫即佛”和“顿悟成佛”是其两大理论基石。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哲学的三个方面内容:形而上学:宇宙论即追问天地万物的起源、生成、演化过程,本体论即探讨最初存在的物质;知识论(认识论):即人有无能力认识世界;包括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人们只能认识表象,却不能认识本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