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0.12KB ,
资源ID:773968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7396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劳动量的结构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劳动量的结构分析.docx

1、劳动量的结构分析劳动量的结构分析在实现了对“劳动量”的统一度量以后,还必须解决如何来精确定义劳动强度与劳动复杂度的问题,才能确定劳动价值与各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研究表明,劳动量可以分解为两个分量,劳动强度与劳动复杂度的大小取决于劳动量的两个分量的结构情况。一、劳动的机体内环境及其平衡性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机体内环境,以维持劳动行为的正常进行。机体内环境包括生理环境、心理环境和精神环境三个方面。劳动者在其生长发育阶段通过消费活动来吸收外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并通过学习、培养、锻炼等将其转化为内部组织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精神功能,为以后的劳动行为建立和维持适宜的机体内环境;当劳动的复杂

2、度得到发展,就会给机体的内环境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追加更多的外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改善原有的机体内环境;当劳动者在生长发育阶段或修养治疗阶段,还没有具备劳动能力,此时要求家庭和社会给予一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对机体的内环境进行构造、修补和发展;当劳动者因健康或年龄而丧失劳动能力后,即停止劳动行为以后,在客观上还要求一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对机体的内环境进行赡养性维持和修养性处理。机体的内环境存在一个平衡性问题。当机体适宜的内环境建立以后,需要不断地输入附加劳动量来维持其平衡,如果附加劳动量的输入过程停止,机体的内环境就会失去平衡。机体内环境的失衡分为三种类型:1、弹性失衡。当机体

3、所短缺的附加劳动量较少时,如果及时地补入等量的附加劳动量,就可完全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这种失衡就称为弹性失衡。2、塑性失衡。当机体所短缺的附加劳动量较多时,如果及时地补入等量的附加劳动量,并不能完全恢复原有的平衡状态,只有及时地补入更多的附加劳动量,才能完全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这种失衡称为塑性失衡。3、质变性失衡。当机体所短缺的附加劳动量很多时,机体的内环境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退化,这时无论补入多少附加劳动量都不能完全恢复原有的平衡状态,这种大幅度的失衡就称为质变性失衡。二、主劳动和附加劳动当一台机器从事某项工作时,总是需要若干辅助设备来间接地为之服务。人类劳动也是如此,当人们(通过劳动工具

4、)对某一劳动对象施加直接的作用力时,总是需要在劳动的前、中、后付出许多间接的作用力。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劳动可分解为主劳动与附加劳动两项内容。主劳动:是直接作用于劳动工具或劳动对象的人类劳动。主劳动可分为生理力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其中,生理力劳动者通过自身的机体组织采用生物化学力的方式作用于另一个机体组织或体液,使其发生某种生物化学变化;体力劳动者通过自身的运动部位(手、脚等)用机械力的方式作用于劳动工具或劳动对象,使其发生某种物理变化或空间位置的变化,并借助于外界的力量引发其他形式的变化;脑力劳动者通过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的或内部的刺激信号或语言信号进行记忆和处理,使其产生新的信号,

5、并以相应的形式输出体外。附加劳动:是直接作用于劳动者自身机体、为主劳动的顺利实施而创造、维持、修复和发展必要的机体内部环境的人类劳动。附加劳动可分为附加体力劳动(如体育锻炼)、附加脑力劳动(如学习与培训)和附加生理力劳动(如生长与发育)。其中,附加生理力劳动主要是为了创造、维持、修复和发展必要的生理环境,附加体力劳动主要是为了创造、维持、修复和发展必要的心理环境,附加脑力劳动主要是为了创造、维持、修复和发展必要的精神环境。当然,任何附加劳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主劳动才能存在。一个人如果不参加任何生产劳动,那么他通过消费生活资料所建立的、为主劳动而准备的机体内环境,就不能转化为劳动能力的基础部分,那

6、么这种准备过程就不能称之为附加劳动。主劳动和附加劳动的关系:主劳动与附加劳动共同完成人类的劳动过程,其中附加劳动是基础,主劳动是方向;主劳动确定着附加劳动的基本内容;附加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规定着主劳动的大致发展范围。主劳动和附加劳动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相互转化。例如,制造血液对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来说属于附加劳动,但对于出卖血液者来说属于主劳动。附加劳动隐藏于主劳动之后,很容易被人忽略。事实上,附加劳动在整个人类劳动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脑力劳动者,附加劳动甚至比主劳动更为重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劳动的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主劳动对机体内环境的要求

7、越来越苛刻,附加劳动将会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整个劳动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附加劳动可分为前附加劳动和后附加劳动:在人的生长发育期,人的主要任务是为今后的劳动创造必要的生理、心理和精神条件,主劳动几乎为零,这时的附加劳动称为前附加劳动;在人的衰老期,主劳动也几乎为零,人的附加劳动是为以前的主劳动所需内环境的维持所进行的善后工作或收尾工作,因而称之为后附加劳动。三、主劳动量和附加劳动量从劳动潜能的转化情况来说,主劳动是将人的一部分劳动潜能转化为一定形式的作用力,并直接作用于劳动工具或劳动对象的过程;附加劳动是将人的另一部分劳动潜能转化为主劳动所必需机体内环境的过程。由此可以把劳动量分解为主劳动

8、量与附加劳动量。主劳动量:主劳动过程所消耗的劳动潜能称为主劳动量,用lt来表示。附加劳动量:附加劳动过程所消耗的劳动潜能称为附加劳动量,用lb来表示。劳动量:主劳动量与附加劳动量之和称为劳动量,用l来表示,即 l=lt+lb (3-4)如果考虑时间因素,又可提出如下概念:主劳动密度:单位时间内所付出的主劳动量称为主劳动密度,用lt来表示,即 lt=lt/t (3-5)式中,t为劳动时间。附加劳动密度:单位时间内所付出的附加劳动量称为附加劳动密度,用lb来表示,即 lb=lb/o (3-6)其中,o为全部时间。劳动密度:单位劳动时间内所付出的劳动量称为劳动密度,用l来表示,即 lb=l/t (3

9、-7)主劳动密度与附加劳动密度之所以采用不同的时间来作除数,是因为主劳动通常只发生在工作时间之内,而附加劳动可发生在任何时间,则 llt+lb (3-8)区分主劳动量与附加劳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劳动强度可以用主劳动量与附加劳动量的相对关系来描述,劳动复杂度可以用附加劳动量的变化对劳动量的影响来描述,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劳动强度和劳动复杂度的精确定义和定量描述,四、主劳动量和附加劳动量的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主劳动量与附加劳动量可以相互转化,即主劳动量可用于对机体内环境施加作用力,而附加劳动量也可用于对劳动对象施加作用力。1、主劳动量向附加劳动量的转化。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将

10、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劳动技能的增长、身体状态的好转、生产知识的积累、机体内环境的改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将部分主劳动量转化为附加劳动量。另一种情况是,当附加劳动量不足时,机体内环境不能达到基本要求(如饥饿、营养不良、心情不舒畅等),劳动者将不得不增大主劳动量来替代和补偿,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将部分主劳动量转化为附加劳动量。2、附加劳动量向主劳动量的转化。当劳动者不能及时地补充劳动潜能的消耗,他将会部分地消耗机体内部的环境要素,来维持主劳动的继续进行,从而导致健康状态和劳动能力的下降,这实际上就是将部分附加劳动量转化为主劳动量。另一种情况是,当附加劳动量有余时,机体的内环境将优于其基本要求(如身体

11、强壮、经验丰富、心情舒畅等),则劳动者只需要花费较少的主劳动量就可完成相同的工作量,这实际上就是将部分附加劳动量转化为主劳动量,以充分发挥机体内环境所具有的优势。附加劳动与主劳动如何转化,取决于两者的价值率:当主劳动的价值率较大时,就会有更多附加劳动转化为主劳动;当附加劳动的价值率较大时,就会有更多主劳动转化为附加劳动。附加劳动量与主劳动量究竟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比例关系来配置?这要看哪种比例关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价值率。一般来说,体力劳动只需要较低等的机体内环境,因而只需要较小比例的附加劳动量;脑力劳动尤其是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则需要较高等的机体内环境,因而需要较大比例的附加劳动量。随着

12、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复杂度将会越来越高,对机体内环境的要求将会越来越苛刻,为此劳动者将不得不付出越来越多的附加劳动量,具体表现为培养与教育费用的不断上涨以及受教育时间的不断延长。由此可见,提高劳动量有两个基本途径:提高主劳动量;提高附加劳动量。其中,第二个基本途径是最重要、最有发展前途的,而往往又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五、主劳动量与工作量在全部劳动量中,只有主劳动量直接对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产生作用力,并直接地完成一定的工作量。不过,主劳动量与工作量并不是相同概念,既有本质的差异,又有内在的联系。工作量:是从劳动对象本身所固有的自然属性出发,以某种物理或化学单位为计量单位所反映的不同劳动对象

13、之间的数量关系或倍比关系,用来表示。工作量的基本单位有重量、数量、质量、速度、时间、长度、体积等,它反映了劳动对象的某种自然属性。例如,挖出的土方为100立方米、建造房屋10万平方米、修筑公路100公里、炼钢100万吨等等。显然,没有相同自然属性的劳动对象不能比较其工作量。一般来说,任何两种劳动对象之间总会存在着某些相同的自然属性(尤其是时间属性)。例如,修筑桥梁与修筑公路,可用时间进度或标准工时来比较其工作量。只有劳动对象的使用价值均匀分布于某一自然属性上,工作量才可用劳动对象的使用价值量来描述。主劳动量可以用来衡量劳动者对劳动对象所产生的直接作用力的累积量。实践表明,主劳动量与工作量一般存

14、在递增的函数关系,如图6所示。它有两个特点:当主劳动量较小时,主劳动量与工作量成正比;当工作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逐渐趋于平稳,即主劳动量的巨大增长只能引起工作量的微小增长。图6:工作量与主劳动量的关系附加劳动量将会影响主劳动量与工作量之间的函数曲线,在曲线图像上具体表现为:附加劳动量越大,曲线越高,如图7所示。图7:附加劳动量对曲线的影响这种曲线有两个特点:附加劳动量主要是改变lt曲线的斜率,附加劳动量越大,其曲线斜率就越大;附加劳动量还可改变工作量的极限值,即对应于不同的附加劳动量,可产生不同工作量的极限值。这是由于附加劳动量为主劳动量提供了良好的机体内环境,对主劳动量产生一定的放大效应,使机

15、体能够以较少的主劳动来完成较多的工作量。六、主消费与附加消费根据所服务的劳动过程的不同,人的消费过程可分为“主消费”与“附加消费”两个部分。主消费:用以形成主劳动量所需劳动潜能的消费过程称为主消费。附加消费(或称基本消费):用以形成附加劳动量所需劳动潜能的消费过程称为附加消费。主消费的目的在于为主劳动服务,主劳动一旦停止,人的劳动潜能的释放过程也就相应地停止了,因此主消费与主劳动保持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当然,两者通常不是时间同步的对应关系,主劳动既可在主消费之前,也可在主消费之后。主消费量:主消费过程所消费的使用价值量称为主消费量,用ut来表示。附加消费量(或称基本消费量):附加消费过程所消费的

16、使用价值量称为附加消费量,用ub来表示。设总消费量为u,则 u=ut+ub (3-9)主消费能力:在单位时间内的主消费量称为主消费能力,用t来表示,即 t=ut/ (3-10)附加消费能力(或称基本消费能力):在单位时间内的附加消费量称为附加消费能力,用b来表示,即 b=ub/ (3-11)设总消费能力为,则 =t+b (3-12)平均附加消费能力(或称平均基本消费能力):某一社会区域所有社会成员的附加消费能力之平均值称为平均附加消费能力,用bo来表示,即 bo=ubi/ (3-13)七、基本生活水平与基本生活水准由于使用价值区别于期望使用价值,生活水平区别于消费能力,因此基本生活水平也区别于

17、基本消费能力。基本生活水平:是指在单位时间所消费的、用于补偿附加劳动量的生活资料期望使用价值的数量,用b来表示,即 b=uob/ (3-14)根据第二章关于消费熟练度的定义,基本生活水平与基本消费能力存在如下的关系 b=(1+x)b (3-15)基本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基本消费能力能够等量地提高,因为消费熟练度随着基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下降。平均基本生活水平:社会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之平均值称为平均基本生活水平,用bo来表示,即 bo=ubi/ (3-16)平均基本生活水平反映了社会为维持一般消费熟练度的劳动者不进行劳动时平均所需的基本生活费用,由于它的大小很难确定下来,只能通过社

18、会法定的最低工资或最低保障金来间接地表现出来。然而,社会的平均基本生活水平可以通过某些具体的客观指标来反映,这些客观指标就是“平均基本生活水准”。平均基本生活水准:是指某一社会由其平均基本生活水平所决定的、由人的各种需求所要求达到的基本高度。一个社会的平均基本生活水准包含有多方面的具体内容,如在健康方面,要求身高和体重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平均寿命(或死亡率)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在精神享受方面,要求文化生活水平达到什么样的档次,文化用品(书籍、电视、录象与音响设备等)普及到什么程度,旅游和娱乐费用的多少;等等。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平均基本生活水准不同;同一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平均基本生活水准也不同

19、。例如,在某一地区,寿命为70岁就认为是高寿,在另一地区可能认为是很平常的事;在同一地区,过去认为寿命到了70岁就是“古来之稀”,而到了现在属于正常寿命。平均基本生活水准的确定,在表面上来看是一个纯主观意识和社会伦理的问题,没有任何的客观原因。其实不然,任何一个社会的平均基本生活水准必须根据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态来确定。如果定得过高,就会造成生活资料消费效益过低而浪费;如果定得过低,就会造成生产资料利用效率过低而浪费;确定基本生活水准的客观依据就是要使社会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以最佳的比例进行配置,以确保价值资源的最大增长。参考文献:仇德辉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仇德辉著,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