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3.51KB ,
资源ID:7731137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7311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昆虫学备考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昆虫学备考资料.docx

1、昆虫学备考资料昆虫纲的特征:身体环节分别集合组成头、胸、腹3个体段;头部具有3对口器附肢,I对触角,通常还有单眼和复眼,为感觉和取食中心;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有3对足,通常还有2对翅,为运动中心;(所以昆虫纲也称六足纲)腹部通常由911节组成,有气门和外生殖器,为新陈代谢和生殖中心昆虫属于变态发育。除昆虫外,节肢动物中较为重要的还有蜘蛛纲(蜘蛛、蜱螨、蝎子)、甲壳纲(虾、蟹)、多足纲(蜈蚣、马陆)、结合纲。节肢动物门的特征:1,体躯由一系列体节组成;2、整个体躯被有一层含几丁质的外骨骼;3、多数体节上生有成对、分节的附肢;4、体腔即为血腔,血液循环为开放式;5、中枢神经系统由一系列成对的神经节

2、组成,脑位于消化道的背面,腹神经索位于身体的腹面。昆虫纲繁盛的原因有哪些?1、 体小势优2、 有翅能飞3、 取食器官多样化4、 繁殖力强5、 适应能力强昆虫的发生特点:1、 历史长;2种类多 昆虫纲种类繁多,是整个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纲; 3、数量大 昆虫不仅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巨大; 4、分布广 几乎遍及整个地球。有益昆虫和有害昆虫的例子。有害的方面:1、农业害虫 水稻害虫、棉花害虫等,2、卫生害虫 人类传染病约有2/3是以昆虫为媒介的。有益的方面:1、提供工业原料 蚕丝、白蜡,2、传粉 在显花植物中85%为虫媒植物,3、天敌 捕食和寄生性昆虫作为害虫天敌对控制害虫具有重要作用,4

3、、药用食用 昆虫许多种类可以入药,如冬虫夏草,5、科研材料,6、环境清洁与检测 腐食性昆虫,7、观赏文化价值 蝴蝶等。昆虫口器类型及代表性昆虫:1.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与舌5部分组成。为直、脉、鞘翅目及部分膜翅目所具有。 鳞翅目幼虫、蝗虫2.刺吸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为同翅目、半翅目、蚤目及部分双翅目昆虫所具有3.虹吸式口器 :其显著特点: 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处长形成一条能卷曲和伸展的喙,适于吸食花管底部的花蜜。4. 锉吸式口器:为缨翅目昆虫蓟马所特有。其特点: 喙由上唇和下唇组成,内藏左上颚口针和1对下颚口针。5. 舐吸式口器:是双翅目蝇类特有的口器。家蝇的喙由基喙、中喙和端喙组

4、成。上颚消失,下颚除保留1对下颚须外,其余部分也消失。6. 刮吸式口器 : 双翅目蝇类幼虫口器,仅一对口钩。7. 捕吸式口器:为脉翅目昆虫的幼虫所独具,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对的上、下颚分别组成一对刺吸构造,因而又称双刺吸式口器。8. 刺舐式口器:为吸血性双翅目虻类昆虫所特有。9. 嚼吸式口器:仅为部分膜翅目昆虫(如蜜蜂)的成虫所特有。特点:兼有咀嚼与吸收两种功能,上颚用于咀嚼;下颚和下唇特化为可以临时组成吸食液体食物的喙。昆虫翅的类型及代表昆虫。膜翅、鳞翅、复翅、半翅、平衡棒、鞘翅、缨翅、毛翅1、膜翅 翅膜质透明,翅脉明显如蚜虫蜂类等2、鳞翅 翅膜质,翅面上有一层鳞片如蛾蝶的翅3、毛翅 翅膜质,

5、翅面密生细毛如石蛾的翅4、缨翅 翅膜质,狭长,边缘着生很多细长的缨毛如蓟马的翅5、覆翅 翅质加厚成革质,半透明,仍然保留翅脉,兼有飞翔和保护的作用如蝗虫蝼蛄蟋蟀的翅膀6、鞘翅 翅角质坚硬,翅脉消失,仅有保护身体的作用 如金龟甲叶甲天牛等甲虫的前翅7、半鞘翅 翅的基半部为革质,端半部为膜质如蝽的前翅8、平衡棒 翅退化成很小的棍棒状,飞翔时用以平衡身体如蚊蝇的后翅昆虫的头式类型及特点、昆虫触角基本构造。 下口式:口器着生在头部下方头部纵轴与身体纵轴几乎成直角。植食性昆虫:蝗虫.鳞翅目幼虫前口式:口器着生在头部前方,头部纵轴与身体纵轴在一条直线捕食性昆虫,步行虫后口式:口器从头的腹面伸向身体后方,头

6、部纵轴与身体纵轴成锐角,刺吸植物汁液的昆虫,蚜虫、叶蝉。触角:性状随昆虫的种类而异,基本结构都可分为柄节、梗节和鞭节3个部分。昆虫足的类型(举例)及结构。胸足是昆虫体躯最典型的跗肢: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爪和中垫)1、步行足:细长、适于行走。棉蝗的前、中足。2、跳跃足:腿节特别膨大、胫节细长、末端有距。棉蝗、螽蟖的后足。3、开掘足:胫节宽扁、粗壮,外缘具坚硬的齿,似钉耙。蝼蛄前足。4、捕捉足:基节长、腿节粗大有槽、胫节有刺。螳螂前足。 5、携粉足:胫节构成“花粉蓝”,第1跗节有“花粉刷”、“压粉器”。6、游泳足:扁平而细长、有长缘毛,龙虱、仰泳蝽等昆虫的后足。7、抱握足:前足的

7、第1-3跗节膨大成吸盘,雄性龙虱。 8、攀援足:前跗节特化成1大型的爪,虱类。昆虫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类型与药剂防治的关系。咀嚼式口器害虫为害造成作物破损,如啃食、咬断、钻蛀等,对暴露的虫子可使用触杀剂、胃毒剂,对钻蛀的虫子要掌握在钻蛀之前防治,对地下害虫可将药剂喷洒在植物上或制成毒饵防治。一些口腔入侵的微生物农药对咀嚼式口器害虫效果较好。刺吸式口器害虫可保持植物完整,为害作物一方面由于吸取植物营养液,使植物营养受损,发育不良;同时由于唾液酶的作用,破坏叶绿素,形成变色斑点或使植物枝叶卷缩,形成瘿瘤,甚至枯萎而死。另一方面还能传播植物病害。防治时可使用触杀剂、内吸剂,对造成卷叶的要掌握在卷叶前防

8、治,或使用内吸剂,对传播病毒病的要掌握在发生初期防治。 虹吸式口器、纸吸式口器昆虫吸食暴露在外的液体,可将胃毒剂制成液体诱饵诱杀。昆虫生理代谢的特点1、体腔就是血腔,血液是开放式循环 2、昆虫的所有内脏器官均浸没于血液中 3、氧气供给和二氧化碳排除均靠气管系统 昆虫内部器官系统分为哪几部分?他们在体腔中的位置?昆虫内部器官系统分为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肌肉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消化道:纵贯与中央围脏窦,它的前端开口于头部口前腔,后端开口又称肛门。排泄系统马氏管:位于中肠和后肠交界处。循环系统背血管:在消化道背面处于背血窦之中。神经系统腹神经索:纵贯于腹

9、血窦在消化道腹面。呼吸系统在围血窦和消化道两侧,背面和腹面的内脏器官之间。肌肉系统附着于体壁内背、底膜下面、附肢和翅基关节以及内脏表面。内分泌系统内分泌腺体位于头部。前胸内咽喉及气门器官附近。生殖系统位于围血窦中腹部消化道背侧面。昆虫的呼吸方式类型:体壁呼吸、气管腮呼吸、气泡和气膜呼吸、气门和气管呼吸昆虫循环系统构造和血液循环特点。 昆虫的血液循环属于开放式循环,血液只有一段途程流经背血管,其他在血腔和器官间流动。内部器官浸浴在血液中,直接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 背血管的前段称为大动脉,前端伸入头部,开口于脑的后方或下方。背血管的后段从腹部第2节开始,每一节为一个膨大的心室,组成心脏。心室又有心

10、门与体腔相通。血液通过心门进人心脏,由于心脏和背、腹隔有节奏的收缩,使血液向前流动,由大动脉的开口喷出,流到头部及体腔内部。当心室扩张时,血液又由心门流人心室。心门具有起活塞作用的心门瓣,当心室收缩时,心门瓣即自行关闭,使血液只能向前流动。各心室之间也有防止血液回流的心室瓣,因此_血液在背血管内可以不断向前流通。心脏有节奏的收缩和扩张,加上背隔与腹隔的波动,及辅助搏动器官的作用,使血液在虫体内作定向的流动,形成血液的循环。昆虫消化系统。昆虫消化系统是担负转化食物、维持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营养及能源的器官系统。它包括一根自口到肛门,纵贯于血腔中央的消化道,以及与消化有关的唾腺等。昆虫的消化道具有摄取

11、、运送、消化食物、吸收和排泄等功能,并兼有调节控制体内水分和离子平衡的作用。一、消化道的基本构造和机能 昆虫的消化道根据来源和机能的不同,可分为前肠(foregut)、中肠(midgut)和(hindgut)。前肠和后肠来源于外胚层,而中肠来源于内胚层。前肠具有、磨碎和暂时贮藏食物的功能。中肠又称“胃”,是分泌各种消化酶、消化食物及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后肠具有排除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外,还有吸回水分和无机盐类,调节血液渗透压和离子平衡的功能。昆虫神经系统的突触传导机制及神经系统与药剂防治的关系。1、突触传导机制:感觉神经原和运动神经原的轴状突、侧支或树状突的端丛,并非直接连接,而是在脑内或神

12、经节内形成突触,突触间还有一定间隙,突触中间的传导作用是由前一神经末梢受到冲动后,由囊泡中分泌出乙酰胆碱,靠它才能把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原的端丛,完成神经冲动的传导作用.冲动过后,乙酰胆碱被吸附在神经末梢表面,乙酰胆碱酯酶很快将乙酰胆碱水解为胆碱和乙酰,使神经恢复常态。2、神经系统: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导致突触部位乙酰胆碱积累,产生持续增强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活 动,如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化学传递物受体发生竞争性结合,对神经传导产生阻塞作用.如烟碱类;影响动作电位在神经原上的正常传导.组织或促进神经末梢释放化学传递物质 如拟除虫菊抽类农药、DDT等.昆虫主要内激素的种类和分泌器官。1.脑激

13、素 (PTTH) 脑神经细胞群分泌 2.保幼激素(JH) 咽侧体分泌3.蜕皮激素(MH) 前胸腺分泌 脑激素(PTTH)。又称促前胸腺激素,由脑神经分泌细胞群分泌,既能激发分泌使昆虫蜕皮的蜕皮激素,同时又能激发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从而控制昆虫幼虫期的蜕皮作用。 保幼激素。由咽侧体分泌,主要作用是抑制成虫器官芽的生长和分化。虫时期保幼激素分泌较多,使每次蜕皮后仍保持幼虫特征,并不断生长。 蜕皮激素。又称前胸腺激素,由前胸腺分泌,主要作用是激发昆虫的蜕皮过程。昆虫的生殖方式: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卵胎生和幼体生殖、多胚生殖。两性生殖:雌、雄昆虫通过两性交配后,精子与卵子结合,雌虫产下受精卵,每一粒卵

14、发育成一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两性生殖,这是昆虫繁殖后代最普遍的形式。孤雌生殖:又称单性生殖。雌虫不经过交配或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 为孤雌生殖。孤雌生殖可以以少量的个体、利用少量的营养,在短时间内繁殖人最的个体.变态类型及其代表。1、增节变态:幼期发育到成虫期腹部的体节数随蜕皮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例如:原尾纲。2、表变态:幼期与成虫之间除身体大小、性器官发育程度及附肢节数等有所变化外,其他方面无明显差别,成虫期继续蜕皮。例如:弹尾纲、双尾纲和缨尾目。3、原变态:幼期发育到成虫期需要经过1个亚成虫期。亚成虫期在外形上与成虫相似,性已发育成熟,翅已展开并初具飞翔能力,但体色较浅

15、、足较短、多呈静止状态。例如:蜉蝣目。4、不全变态:又称直接变态,具有翅亚纲外生翅类(除蜉蝣目)具有的变态类型。一生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期3个发育阶段,包括半变态、渐变态和过渐变态。(1)、半变态:幼期营水生生活,幼体在体型、取食器官、呼吸器官、运动器官及行为习性方面与成虫有明显分化的现象。例如:蜻蜓目。(2)、渐变态:幼期与成虫在体形、习性、栖境方面都很相似,幼体的翅和生殖器官尚未发育完善。例如:半翅目、直翅目、大部分同翅目。(3)、过渐变态:幼期到成虫期需要经过1个不食和不大活动的类似蛹的虫龄,称为“伪蛹”。例如:缨翅目、同翅目粉虱科和雄性介壳虫。5、全变态: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

16、个不同虫态。幼虫期和成虫期不仅在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上很不相同,而且在食性、栖境和生活习性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例如:鳞翅目多数昆虫。复变态:各龄幼虫的生活方式、形态上很不相同。芜菁科昆虫。简述“不全变态”和“全变态”的特点。不全变态:又称为直接变态。是有翅亚纲外生翅类(除蜉蝣目外)具有的变态类型。一生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期3个发育阶段。幼期的翅在体外发育,成虫期的特征随幼期的生长发育而逐步显现。其可分为3个亚型:半变态、渐变态、过渐变态。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4个不同虫态。幼虫期的翅在体外发育,幼虫与成虫间不仅在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上很不相同,而且在食性、栖境和生活习

17、性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蛹是从幼虫转变为成虫必须经过的1个过度形态。幼虫的组织器官的解离和成虫器官的重建均在蛹期内完成。世代:是指昆虫从卵发育开始到成虫性成熟并开始繁殖为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世代重叠:二化型及多化型昆虫由于发生期及成虫产卵期长等原因而使前后世代间表现出明显重叠的现象称之为世代重叠。世代交替:大部分多化性昆虫1年中各世代间相应虫态、习性与生殖方法大致相同,仅是在发生期上略有差异而已。 但有些多化性昆虫在1年中的若干世代间生殖方式甚至生活习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常以两性世代与孤雌生殖世代交替,这种现象称世代交替。昆虫以蚜虫、瘿蜂、瘿蚊的世代交替现象最为常见。蜂、瘿蚊的世

18、代交替现象最为常见。完全变态昆虫幼虫和蛹的类型。幼虫:多足型、寡足型、无足型 蛹:离蛹、被蛹、围蛹。昆虫钟(生物钟):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昆虫的活动,如孵化、蛹化、羽化、飞翔、取食、交配和产卵等,形成了与自然界中昼夜变化规律相吻合的节律,即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或昆虫钟。昆虫食性及其分类:食性就是取食的习性。对吃的食物形成一定的选择性。 根据食料的性质,可分为:1、植食性:以植物活体为食,如粘虫、菜蛾和舞毒蛾等; 2、肉食性:以其它昆虫或动物活体为食,又可分为捕食性和寄生性2亚类,如七星瓢虫、澳洲瓢虫和寄生蜂等; 3、腐食性:以动物的尸体、粪便或腐败植物为食,如埋葬甲、果蝇和

19、舍蝇等。 4、杂食性(omnivorous) :植物和动物。例革翅目,蟑螂,步甲。 单食性:指昆虫只取食一种动物、植物草料,如:三化螟只危害水稻;寡食性:指昆虫取食一科或近缘科的动、植物,如菜粉蝶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多食性:又称广食性昆虫,取食多种寄生植物的昆虫。年生活史:是指昆虫在一年内的发育史,即由当年的越冬虫态活动开始到翌年越冬虫态越冬结束为止的发育过程。雌雄二型:同种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生殖器官不同外,许多种类还在个体大小、体形、体色、构造等(第2性征)方面存在差异的现象。 例如:蚧类、蓑蛾:雄虫有翅,雌虫无翅;蟋蟀、螽斯、蝉雄虫有发音器官。多型现象:同种昆虫同一性别个体之间在身体大小、体

20、色、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的现象。原因:遗传物质、激素动态和外部气候条件、食物,例如:异色瓢虫的色斑多型性、黄蛱蝶的季节型、群居性昆虫系统九大目:1、鞘翅目(甲虫) :体壁坚硬,前翅角质化;口器咀嚼式;触角形状多变,通常为丝状、鳃片状、膝状等2、鳞翅目(蝶,蛾):小至大型,成虫翅两对,膜质。体、翅及附肢上布满鳞片,口器虹吸式或退化3、膜翅目 (蜂,蚁):成虫:体微小型至大型。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复眼大;单眼个;触角形状多样;膜翅,前翅大,后翅小,以翅钩列连锁;多数具并胸腹节;雌性有发达的产卵器4、双翅目(蝇,蚊等):成虫:体微小型至中型,极少大型。口器刺吸或舐吸式,仅有一对发达的膜质前翅,后翅特化

21、为平衡棒;幼虫:为无足型,其中又分为全头式、半头式和无头式。5、同翅目(蝉等):体小至大型,口器刺吸式,触角刚毛(丝)状,前翅质地均匀、后翅膜质,有些种类雄虫具发音器,雌虫具产卵器6、半翅目(椿象 ,蝽):体小到中型(个别大型)扁平;口器为刺吸式;前翅为半鞘翅7、直翅目(蝗虫等):头下口式,口器咀嚼式,前胸发达,前翅为覆翅、皮革质,后翅膜质,一般产卵器发达,多数种类具发音器和听器8、缨翅目:体微小;口器锉吸式;翅缨翅,脉退化,最多2-3条纵脉;产卵器锯状或退化9、脉翅目:口器咀嚼式;触角多样;前、后翅大小、形状和翅脉均相似, 脉序网状,在翅缘多分叉;幼虫口器捕吸式 鳞翅目、同翅目昆虫的主要形态

22、特征。体型微小至大型,触角刚毛状或线状:口器刺吸式,后口式: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多数种类有蜡腺。 体小型至大型,体翅密被鳞片,大型蛾蝶类为现存昆虫中的最大种类;触角蝶类棒状,蛾类不定形,非棒状;复眼发达;口器虹吸式;翅两对,鳞翅,翅脉发达。种群的基本特征1.具有可与个体相类比的一般生物学性状(个体相应特征的统计量)个体:出生/死亡,寿命,性别,年龄,基因型,繁殖,滞育种群:出生/死亡率,平均寿命,性比,年龄组配,基因频率,繁殖率,滞育百分率2.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1)数量特征:密度、数量动态;2)空间特征:种群的扩散和聚集,地理种群和食物种群;3)遗传特征;4)自身调节功能昆虫种群的结构种

23、群的结构,是指种群内某些生物学、生态学、乃至生理学特性无不相同的各个体群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状况或在总体中所表现出的频率分布状况。1.性比:雌性个体或雄性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食物短缺,雌性比率下降,下代种群显著减少赤眼蜂;迁飞性昆虫,雌性强于雄性,离虫源地越远,雌性比越大紫菀叶蝉;多次交配红铃虫、粘虫;孤雌生殖不考虑雌雄比。2.年龄组配:种群内各年龄组(成虫各期、幼虫各期等)的相对比率或百分率。对于连续增长并世代重叠的种群而言,其年龄组配状况是反映种群发育阶段,并预示着种群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指标。增长型:高比例的幼年个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稳定型:大致均匀分布的年龄结构,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

24、等;衰减型:高比例的老年个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3.多态现象(多型现象)由于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环境因素的作用,使种群中的个体在形态以及行为(生态习性)、生理上表现出差异,称为多型现象。种群空间分布型的类型:1、随机分布:个体独立、随机地分配到可利用的单位中去,每个个体占空间任何一点的概率是相等的,并且任何一个个体的存在绝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即相互是独立的。-poisson分布。 2、聚集分布1)核心分布型,2)负二项分布型(嵌纹分布)。 3、均匀分布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是所表现的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R-K对策: 生态对策:生态系统中生物朝着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r类昆虫体

25、型小繁殖力大生殖方式孤雌生殖 生殖周期短 保护后代能力差死亡率高个体竞争力弱K类昆虫体型大繁殖力小生殖方式两性生殖生殖周期长保护后代能力强死亡率低个体竞争力强竞争排斥原理: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群落的多样性。一、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1、优势种和建群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 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对于植物群落来说,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 大、生活能力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植物群落中,处于优势层 的优势种称建群种2、亚优势种: 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 用的物种。 3、

26、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物种,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4、偶见种或罕见种: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 低的种类,往往是由于种群自身数量稀少的缘故。偶见种可能是 偶然的机会由人带入、或伴随着某种条件改变而侵入,也可能是 衰退中的残遗种。5、数量特征:多度:对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相对密度: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密度比: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分种盖度(分盖度)、层盖度(种组盖度)、总盖度(群落盖度)。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相对盖度:某一

27、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盖度比:某一物种的盖度占最大物种的盖度的百分比。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高度和高度比:某种植物高度占最高物种 的高度的百分比。 重量和相对重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 物种的重量占全部物种重量的百分比。二、群落的结构单元优势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定义和计算方法不统一。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 度(相对基盖度)。综合优势比:在密度比、盖度比、频度比、 高度比和重量比中取任意二项求其平均值, 再乘100。三、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由物种数目和相对多度决定的。物种丰富度: 指一群落或生境中物 种数目的多寡。 物种均匀度:指一群落

28、或生境中全 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反映各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均匀程度。四、群落的物理结构:1群落的垂直结构2群落的水平结构3群落的时间格局4群落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五、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竞争 捕食 干扰 岛屿化六、群落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表现为结构上、功能上、能量输入和输出上的稳定,当受到外来干扰时,平衡将受到破坏,但只要这种干扰没有超过一定限度,生 态系统仍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原来状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系 统保持现行状态的能力 ,即抗干扰的能力(抵抗力);另一方面是系统受扰动后回归该状态的倾 向 ,即受扰后的恢复

29、能力(恢复力)。 生态系统稳定性机制: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维持自身的稳定性,自然生态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控制 论系统,因此,负反馈调节在维 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植食性昆虫对多样性反应的机制目前强调两个主要假说: 第一是捕食假说:它认为,在多样化系统 中将更有利于植食性昆虫天敌的发展,而这些天敌能更有效地控制害虫。这种情况除可能是由于与食物有效性和天敌相互作用之间有 关的一系列原因造成外,还可能存在着植物与天敌 之间的直接联系。第二是食物资源浓度假说。它认为,有的植物会直接对害虫寻找和利用寄上植物的能力产生影响。这些植物可以模糊植食性昆虫寻找寄生的刺激,使其在寄主植物上

30、的定殖减少,或者 由于它们细微地改变了小栖境,从而改变了值食性昆虫在 栖境内的运动行为,使其从寄主植物上的迁出量增加。无论哪种作用,都可以降低植食性昆虫的定殖率,使寄生植物上的害虫数量减少。物种多样性类型 多样性:栖息地或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测度群落内的物种多样性。 多样性:测度区域尺度上物种组成沿着 某个梯度方向从一个群落到另一个群落的变化率。 多样性 :测度最大地理尺度上的多样性,体现一个地区或许多地区内穿过一系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总和。种群:是指一定的空间内生活着的同种个体的集合。群落:生物群落是指某一地域或生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各个物种的种群。生态系统:是指

3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 息联系等过程形成的统一整体。水稻害虫的综合防治1 水稻播种期和苗期害虫的防治农业防治:尽量使栽培制度单一而集中,铲除杂草、春耕深灌、平整土地、清理残株等。选用高产、优质、抗虫水稻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提高栽培水平,科学用水,合理施肥,精耕细作等水稻保健栽培措施,使稻田有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使个体发育与群体发育相协调,以增强水稻的抗性和补偿能力。改善田间小气候,造成不利于害虫发生而有利于水稻生长和天敌繁衍的生态环境。保健育秧。合理施用氮肥,施足底肥,看苗施肥,配比适当。科学管水,适时晒田 。化学防治:科学合理用药,选择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性好的品种。积极推广应用新剂型杀虫剂。2 水稻生长前期至孕穗期害虫的防治:用有机磷、合成菊酯类常规喷雾防治。使用性诱剂进行预测预报或迷向法诱杀。3 孕穗至乳熟期害虫的防治此时的化学防治,目的是保粒,保穗、保丰收。各地可根据害虫发生的具体情况,明确主要防治对象,找准目标害虫,兼治其他害虫。可使用有机磷杀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