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21.10KB ,
资源ID:77281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7281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调研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调研报告.docx

1、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调研报告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调研报告-来源:决策咨询委 作者:董田春牛国梁李德忠 日期:2007-9-13 15:31:59最近,我们就榆林市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深入部分县(区)、乡和市直有关部门、学校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和解决设想报告如下:一、榆林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及原因从2003年开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年凸显,文化教育不发达的榆林市也是如此。据市人才交流中心提供的资料,到市县(区)人事部门报到而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2005年前(不含05年)有2560人(其中本科111人);2005年为2943名(其中本科302人);2006年为4326人(其中本

2、科683人);现累计有9829名大学生未就业(其中本科1096),预计2007年还会新增5000多名无法就业的大学生。显然,从这个保守的数字(不含未报到者)也可以看出,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逐年快速增长,再加上未就业的9735名中专生,我市较高层次人才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就业难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客观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进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受其影响,从1999年始,高中应届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当年大学不得不大幅度扩招,以缓解就读压力。到2003年扩招后的大学生届时毕业,于是引发大学生就业难。主观原因以及工作原因是:1、家长和部分毕业

3、生的择业观念陈旧。高等教育已大众化,就业已大部分市场化,而家长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计划时代,认为工作就是入公门、坐办公室。这种观念产生原因有二:首先,产生于榆林国有单位与民营单位的差距。和沿海地区不同,我市尽管经济快速发展,但主要是能源化工大型企业拉动,本土民营经济还很薄弱,同国有单位相比,进入民营单位不仅工作辛苦、收入不稳定、社会地位低,而且在户口、职称评定、档案管理、劳动保障等方面都不够规范和没有保障。从而形成一方面毕业生想去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而这些单位又不可能提供那么多岗位,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大量需要人才而大学毕业生又不想去的局面。其次,这种观念也产生于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和教育

4、制度。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致命弱点是动脑不动手,不愿搞操作、不愿去实践第一线,认为这种工作是低下的、卑贱的。在爱面子、怕吃苦的同时,也缺乏冒险精神和创业意识,即使在国有单位平平淡淡混一辈子,也心甘情愿,自我感觉良好。榆林学院有一典型事例,可见一斑,2005年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经过认真考察,选择了武汉、广州、青岛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有组织地送出去几十名专科生,初到企业,当然要从一线操作做起,几个月后,几乎全部返回,问其原因,大多回答:“太苦”或“我妈不同意”。2、大学毕业生快速增加,全社会还没有做好接纳大学生就业的准备。首先,表现为城镇的大班现象掩盖了社会对教师的缺短,造成了不应当过早出现的师范毕业生

5、就业难。由于农村好老师少、教育质量差,目前,大部分学生连同家长涌进城镇,然而城镇又没有足够的校舍、设施和经费,大额班的出现就成了必然。据市教育局领导讲:高中是非义务教育,可以通过注册管理把生额限制在每班65人之内,而小学、初中无法限制,米脂三中、横中的初中班每班都超过100人。另据我们的专题调研,就连条件不算太好的芹河乡马家峁中学,按部颁标准740多人应编15个初中班,而现在只有12个班,少编3个班。这意味着全市城镇仅初中教师短缺人数差不多是现有教师的总和,大约缺少1万左右。这还不包括应设而不给编制的心理咨询、科技创新辅导和寄宿学生的安全、生活服务人员。城镇小学如按部颁标准设班,也能增加老师岗

6、位1万左右。其次,一些事业单位人员的过度劳动掩盖了人员的短缺。一部分事业单位由于编制有限或出于对现有职工收入的考虑,多少年不进人,人才结构成倒金字塔型。根据我们对市第二医院、市农科所等单位的调查,都存在人员老化,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高级职称人数多于中初职称的人数,呈现倒金字塔型。其原因,一是编制限制;二是进了大量无大学学历的内部子弟;三是领导害怕有编制的老职工、老技术人员的收入减少,只好不进人。于是就大量招聘编外人员和合同工,有编制的或高级技术人员拿双份或多份,而编外人员和合同工工作很辛苦但工资很低。这些单位都存在一个人顶几个人用的过度劳动问题。也就是说,过度劳动掩盖了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的短缺

7、。再次,企业人事制度不规范、用人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民营企业一方面进入门栏过高,动不动就要本科生,就要专业对口,另一方面没有规范的人事制度,随意性太大,在户口、档案管理、职称晋升、医疗统筹、养老保险等方面都没有保障,大学生不敢冒然应聘。而国有企业,也大量存在内招和因关系进人的情况,这就大大降低了对大学生的接收能力。3、政府对大学生就业服务和引导不够,一些不切实际的政策和不科学的编制也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第一,服务和引导不够,我市2005年大学毕业生全部实行聘用制后,意味着大学生分配已走向市场。应当说市上领导对大学生就业是非常重视的,表现之一是2006年开始投资400多万元,把市人才交

8、流中心单列出去。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此中心在硬件设施和许多基础工作方面已走到了全省前列。现在毕业生可在这里入集体户口、评定职称、存放档案、过组织生活、享受全市联网的人才需求信息。但要解决两万多名大中专学生的就业问题靠仅有的5个编制是远远不够的。从政府的角度看,服务和引导不够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不够,比如大学生创业基金的建立、创业贷款的贴息和担保、创业基地建立都是空白。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也很少。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信用制度还没有建立,招聘行为还不够规范。对民营企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还缺乏有力的支持,还没有为毕业生代办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第二,政府制定的一些就业政策还值得反思,似乎不切实际。

9、比如国家的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出发点是好的,想通过鼓励人才到农村去、到基层去,从而振兴农村教育、农业科技、农村医疗事业,当然也能解决很大的问题。但是城镇化、工业化又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城镇化速度之快是始料不及的。就拿教育而言,现在的事实是,农村教师剩余,城镇教师短缺。国家政策想让大学生去农村任教,而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农村不要人,一方面是大学生不愿去,现有优惠政策也不足以吸引他们去农村。比如我市去年的农村教师特设岗位应招550人,报名只有160人,通过考试只录了120个,就这120人还因没有编制而无法落实。医疗也是如此,由于现在交通便利,老百姓有大点的病都跑城里,乡镇中心医院业

10、务很少,不需要人,大学生也不愿意去。第三、不合理不科学的编制制约了单位用人和大学生就业。我们一方面要大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一方面又要用编制限制吃财政的人员,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而编制又是多少年沿袭下来的,有好多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有的单位显然是因人设编、人浮于事,而另一些单位又急需人才而不能引进。比如榆林城区好一点的中学都有几十个无编制教师。再比如,乡镇的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短,也有大学生想去,但因没有编制而无法进入。4、大学的教育理念、专业设置、教学手段远远不适应社会需要。我国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大学也保留了应试教育的惯性,多少年来主要培训知识型、理论型人才,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很低。

11、专业设置还保留计划经济时代的框架,很难同社会需要对接。教学手段还没有从黑板和粉笔中解脱出来,教学方法基本是讲授法、灌输法,一个模式的批量生产。近年来虽然也在加大实习、见习,也在调整专业结构,也在普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但积重难返,很难尽快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据人事局预测,我市能源化工方面所需人才占总需求人才的65%,陕北的两所高校原都是师范性质学校,现虽正向本地急需的能源化工、工业与民用建筑等专业靠拢,但由于设备、师资、实习场所的限制,招生量很少,且培养周期较长,也不能很快满足社会需求。而我市的职业技术学院组建太迟,也使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向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专业分流。二、解

12、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路1、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到民营经济去就业、创业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民营经济是就业的主渠道,据统计,我国65%的就业岗位是民营经济提供的(除农业),哪里的民营经济发达,哪里的就业就容易,哪里的老百姓就富裕。我市大学生就业难,从根本上讲还是本土民营经济不发达、不规范,大学生和家长还看不到去民营企业就业有较丰厚的收入和较大的发展前途。市上应从舆论、政治待遇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应从税收、市场准入、银行贷款、政府服务等方面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还应推广神木县选派干部到民营企业挂职,选派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的经验,还应把加快发展民营企业纳入县区、部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

13、系。从而形成爱商、重商、支商、人人想创业、个个想当老板的社会环境。同时,要通过舆论宣传和典型事例引导大学生尤其是家长转变择业观念,克服“干部意识”、“白领情结”,克服“一步到位”、“怕吃苦”的不现实想法,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观念。2、全社会关注、支持大学生就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第一,加快城市学校校舍、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尽快压缩大班,逐步达到部颁标准,为师范生就业创造条件。第二,改革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把人才结构做为事业单位考核、甚至领导升迁的重要依据,严格限制内部子弟进入,尽快扭转人才青黄不接的倒金字塔结构,为大学生进入提供岗位。第三,完善企业人事制度,规范企业用

14、人机制。对民营企业而言,一是要降低用人条件,要讲实用而不唯学历,看素质而不唯专业。另一方面要规范用人制度,尤其要着力解决大学生的职称晋升、医疗保险和养老统筹等问题,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对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而言,要加强研究和开发人才的引进和储备,进人方面要把好学历关、能力测评关,也可试行凡进必考。3、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和服务,着手或报请上级重新审定编制和修订面向农村的人才政策第一,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基金,为大学生领办和协办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这几件事都要有详细的章程和操作规范。第二,在大厂矿、大公司和农业产业化的大户建立10个左右大学生见习基地。低收

15、费、低门栏吸收大学生实习,以提高其动手能力和适应工作的能力。第三,规范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行为和信用制度。要把好用人单位招聘资格的审批,加强对其招聘行为的监督,促成其尽快建立招聘信用制度。还要增加市人才交流中心的编制或经费,一方面敦促用人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为引进的人才交纳各种保险,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毕业生代办养老和医疗保险,把人才交流中心办成大学毕业生的娘家和后盾。第四,一切从实际出发,着手或报请上级修订教育支农的人才政策,重新审视和修订现行编制。鉴于榆林农村教育人才并不短缺等情况,建议上级修订农村基层人才振兴计划中关于支教的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招聘的政策,以使城市学校教师严

16、重缺短得以缓解,也可以用同样多的经费解决更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其次,要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审视编制,着手或报请上级修订现行编制。一是编制的增长要同事业的发展大体同步,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一些单位的人才过度劳动问题和人才结构严重失衡问题,才能减少大学生在一些单位干临时工,很难发挥才干,而更多的大学生无法进入的问题,才能解决乡镇需要农技人才,而大量农牧专业的毕业生无法就业的问题。二是对财政状况较好而就业形势严峻的地区要适当放宽编制限制。紧缩编制无非是要压缩财政支出、降低改革的难度。然而各地区的财政状况不同,改革进程不同,就业形势也有别,不应当用一个政策、一种尺度去要求和衡量,应当有所区别。比如,

17、市本级和财政状况较好的县区可否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事业单位(如榆中、一中等)和乡镇农技人员的编制。4、大学要转变教育理念,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力度。一是教育理念的转变落实到工作中。比如衡量教师的标准,不仅要有讲授水平、学术水平,更要重视实践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衡量学生的标准,要弱化笔试考分的份量,增加动手能力、操作水平、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份量。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奖励学生的创新成果,鼓励学生发挥优势、突出特长、富有个性。二是市上也要加大投入,推动榆林学院的专业结构调整。开办应用性的工科专业,需要相当规模、专业性极强的实验、仪器、场地,需要大批工科师资,仅靠现有经费和师资是远远不够的。市上应进一步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以使榆林学院能有良好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吸引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或聘请有突出专长的短期特聘教师,进而调整专业结构,适应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人才需求。三是在快速筹建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同时,也可用优惠政策吸引市外资金到榆林办大学,吸引涉及能源专业的外地大学(如西安石油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来榆林办分校。一方面为榆林培养人才,一方面带动本地大学发展,一方面为我市能源化工等产业开展研究和开发,解决技术难题。榆林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改革开放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