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讲座强化学习与积累 努力提升教科研能力 专题讲座强化学习与积累 努力提升教科研能力 专题讲座 强化学习与积累 努力提升教科研能力 郑承志 一、 高职院校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一) 教科研水平是示范院校的重要标志 高职示范院校的主要标志包括: 基本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专业特色、 课程建设、 管理水平、 教科研成果、 就业情况等等, 因此, 教科研水平(主要表现在公开发表论文、 编写高职高专教材、 教学研究项目立项、 科学研究项目立项、 精品课程、 优秀教科研成果奖等几个方面) 成为示范院校的重要标志。 (二) 教科研工作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有力举措 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包括: 教育教
2、学(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中教育教学(人才培养) 是基础,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又是教育教学(人才培养) 的支撑条件。 从教师个人层面看, 缺乏研究的普通教学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只有不断研究、 创新, 才能真正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 正如戴士弘教授所说: 要有科学的精神、 开放的态度、 学习的能力, 要及时改变落后的观念。 如我院作为一所百年老校, 长期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受以往办学层次的限制, 教科研起点较低, 尽管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 与兄弟学校仍然差距较大,特别是作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更是任重而道远。 目前, 学院教师中对教科研认识不足的、
3、 对教科研困惑的仍占一定的比例。 (三) 教科研是教师个人职称晋升的硬指标 从教师职称晋升要求看, 有如下要求: 对讲师的工作业绩规定: 四类以上期刊论文 1 篇以上; 教材 2 万字以上或参加五类以上课题 1 项以上; 对副教授的教研、 科研业绩规定: 四类以上期刊论文 3 篇以上, 其中三类的 1 篇以上; 教材 4 万字以上或承担三类以上科研课题 (前 5 名)或四类以上科研课题 (前3 名) 1 项以上; 或获得三类以上科研奖励 1 项以上。 对教授的教研、 科研业绩规定: 三类以上期刊论文 3 篇以上, 其中二类的 1 篇以上; 或国家级规划教材 6万字以上, 并在二类以上的期刊发表
4、论文 1 篇以上; 承担二类以上科研课题(前 5 名) 或三类以上科研课题(前 3 名) 或四类以上科研课题(主持) 1 项以上; 或承担国家级教研项目(前 5 名) 或省级教研项目(前 3 名) 1 项以上; 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以上奖励 1 项(前 3 名); 或正式出版 6 万字专著。 (四) 积极参与教科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 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对高等学校、 教育、 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早在 1913 年发表的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 就倡导教育与生活、 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教育思想。 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产教结合 的办学思想愈来
5、愈明确。 进入 21 世纪,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产教结合思想逐步走向发展的更高阶段产学研合作教育。 与此相适应, 国家和地方政府推出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等等, 许多都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问计于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广大教师的。 二、 教科研的类型与特点 (一) 类型 1 基础研究。 发现规律、 建立理论, 人员多为专业研究者。 2 应用研究。 创新技术、 完善模式, 人员通常是校长、 教师和基层研究人员。 3 开发研究: 开发新产品、 新工艺、 新材料, 人员包括教师和技术人员。 (
6、二) 特点 1 实践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教科研因此具有针对性、 实践性的特点。 教科研与决策、 实践三位一体, 无论是决策还是实践都离不开教科研。 2 对象的复杂性。 世界并非完全有序, 理性也并不是尽善尽美。 教科研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3 方法的综合性。 许多现象既是结果也是原因, 既是受到作用者又是施加作用者。 不认识整体就不能认识部分, 认识了各个部分也不见得把握了整体。 因此, 教科研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4 开放性 5 艺术性 6 发展性 三、 教科研选题与论证 (一) 选准课题 1 选题的重要性。 无论是项目还是论文、 专著, 选题都十分重要。 从项目看, 根据
7、专家介绍, 选题的好坏占成功率的 50%-80%, 题目不好的材料没人看。 选题好坏的标准是新意(别人没有涉及) 与价值(政治、 经济、 社会等), 两者必须兼顾。 2 选题的动因。 这方面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看: 1) 为政府排忧解难。 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带来交通、 人口、 住房、 就业等许多问题; 反腐败的理论与对策(如: 中国廉政建设的经验与对策研究);高等教育的质量观与学生就业问题(如: 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就业矛盾论)。 2)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如: 低碳经济、 房地产、 教育、 医疗、 社会安全、 少数民族、 劳保等。 3) 学科(专业) 发展的需要。 如拓展新领域、 开发新
8、专业、 学科(专业)改造、 应用型人才培养等。 3 选题的竞争性。 一方面, 选题是否是适合自己的, 要以前期的成果作为基础(课题、 论文、 专著等); 另一方面, 研究条件如何? 要给人以放心感。 如: 中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研究以山西省 35 个贫困县为例; 中部崛起研究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 此外, 选题要有个性。 (二) 论证要求 1 通过论证得出评判结论。 自我评判等主观性问题, 忌填补空白; 2 概念清楚。 注意分清学术概念(行话)、 宣传性概念(通俗化)、 政策性概念(管方化); 3 语言规范。 如对翻译性语言要慎重, 要符合汉语规范。 4 述评简洁、 全面。 国内外
9、研究现状述评很重要。 列举不是好办法, 引用的篇幅又过长, 建议用概括的方法(既精炼又不得罪人) 5 材料耐看。 层次清楚, 忌用大段文字, 按观点进行分段; 字号、 行间距科学; 客观性的陈述系统、 全面、 精炼。 6 提纲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国内外研究现状(或成果) 述评。 研究内容(列出提纲) 与逻辑思路(让人看清其框架), 不要用列专著目录形式, 即不要太详细。 主要观点: 体现价值与水平, 要有清楚的说明; 重要性千万不要列为观点;观点不能太多, 2-3 个也可以。 核心观点要突出, 应用性研究要实出实用, 要体现创新。 重要突破(创新之处): 点到为止。 四、 教科研工作的学术范
10、式 1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题(基础、) 2 组建合理的研究团队 3 大量阅读文献 4 适应科研体制要求(我国的科研体制是垄断式的, 指南、 经费、 审批均是政府控制的)。 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案例 (一)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一般项目 青年项目(限 39 岁以下人员申报) 西部项目(针对西部 12 省、 区) 国家重大项目 后期资助项目 特别委托项目 (二) 项目评审办法 1 通讯初评: 双向匿名、 跨省投放, 5 个专家评审。 2 会议评审 3 省规划办评审: 所报项目多时由各省规划办筛选。 (三) 选题方向 详见项目指南 如: 管理学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管理思想研
11、究 2. 中国近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研究 3. 中国公共管理改革 60 年研究 4. 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建设研究 5. 东方式管理与东方管理思想研究(以中国为对象) 6. 中国家族企业管理思想研究 7. 管理学科学化和方法论问题研究 8. 管理行为与机制及和谐管理理论研究 9. 定量研究方法与中国公共管理学发展研究 10. 行为决策学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1.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1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研究 13. 企业虚拟组织管理研究 14. 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研究 15. 中国公共债务管理模式研究 16.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 17. 政府审计与
12、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 18. 转型期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研究 19.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20. 区域一体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21.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仿真实验系统建设研究 22. 制度变迁、 公司信息披露与内部人交易行为研究 23. 中国特色消费行为研究 24. 全球制造网络与中国制造企业的出路研究 25. 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 26. 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模式与机制研究 27. 战略营销管理与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 28. 物流与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 29. 全球供应链管理研究 30.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策略研究 31. 全球商务环境研究 3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
13、究 33. 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34. 信息化驱动下新兴产业形成模式研究 35. 企业自主创新与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 36. 农民工返乡 创业问题研究 37. 大学生创业技能提升研究 38. 创新型城市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 39. 商务模式与企业创新研究 40. 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研究 41. 旅游公共服务与政府监管研究 42. 国民休闲基本理论与发展体系研究 43. 中国遗产旅游资源管理战略研究 44. 旅游经济运行预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45. 国内旅游市场变动趋势研究 46. 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开放创新管理研究 47. 我国资本市场审计监管机制研究 48. 反洗钱中的审计策略与
14、方法研究 49. 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 50. 中国创业投资发展管理研究 51. 税收管理成本与效率研究 52. 证券市场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研究 53. 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和管理研究 54.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55. 农村流通现代化管理体系研究 56. 土地市场发展与规划管理创新研究 57. 农业多功能化的理论与管理实践研究 58.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研究 59. 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60. 工业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合作机制研究 61. 环境评价与监管研究 62. 能源战略及其技术经济分析研究 63. 低碳经济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15、64. 资源税制度设计研究 65. 节能减排激励政策研究 66. 大型能源企业合作竞争战略研究 67. 国企高管薪酬管理制度改革研究 68. 劳动合同法 实施问题研究 69. 覆盖城乡 居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研究 70.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与监管研究 71. 规范政府行为研究 72. 行政效率评估管理研究 73. 公共事业部门绩效管理和实践研究 74.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 75. 大型公共项目风险评估机制研究 76. 政府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77. 政府管理结构优化与政府能力建设研究 78. 社会风险防范与治理研究 79. 公共信息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80. 公共危机处理的运作机制研究 81
16、. 中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82. 中外应急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83. 边疆民族地区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研究 84. 食品药品安全质量管理研究 85.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评估研究 86. 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与重大传染病防治战略研究 8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88. 新医改方案实施效果跟踪研究 89.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机制与政策研究 90. 地方发展与公共服务政府建设研究 91. 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研究 92. 社区信息网络与基层社会稳定的关系研究 93. 社会管理的网格化理论与方法研究 94. 基于 3G 的移动商务发展模式研究 95. 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和安全监管研究
17、 96. 当代信息社会个人隐私保护策略与技术研究 97. 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理论与方法研究 98. 区域发展与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变革研究 99. 城市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研究 100.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实践研究 101. 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102. 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研究 103. 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制度研究 104. 非政府组织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105. 非政府组织绩效评估与政府监管体制创新研究 106. 企业道德风险的防范与信誉分析研究 107. 媒体类网络公司的社会责任研究 108. 出版市场管理研究 109. 中国私营企业诚信制度管理研究 110. 推进国有
18、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研究 111. 构建科技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研究 112. 十二五 时期我国文化消费市场预测研究 113. 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114. 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115. 工业革命以来军事管理的历史变革研究 116. 军队处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117. 军事安全管理研究 118. 军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119. 军事危机管理研究 120. 世界新军事变革对军事管理的影响研究 121. 现代国防预算管理研究 122. 军事管理学概论 (四) 项目评审标准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论证 活页 课题名称: 1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19、 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基本思路、 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 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3 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限 4000 字以内。 注: 活页文字表述中不得直接或间接透露个人信息或相关背景资料, 否则取消参评资格。 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只能填写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如论文、 专著、 研究报告等)、 成果数量, 不得填写成果作者、 单位、 刊物或出版社名称、 发表或出版时间等信息。 与本课题研究无关的成果以及主持或参加的各类项目等不能填写。 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成果要分开填写。 课题负责人的前期研究成果不列入参考文献。 活页 字包括前期成果和参考文献文字表述字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通讯评审意见表 评审专家姓名: 评审专家单位: 您对该项目内容的熟悉程度: 熟悉 较熟悉 不熟悉评价 指标 权重 指标说明 专 家 评 分 选题 3 主要考察选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论述和评价。 10 分9 分8 分7 分6 分 5 分 4 分3 分论证 5 主要考察研究思路、 研究内容、 重点难点、 研究方法、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10 分9 分8 分7 分6 分 5 分 4 分3 分研究基础 2 主要考察课题负责人的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10 分9 分8 分7 分6 分 5 分 4 分3 分综合 评价 是否建议入围 建议入围 备注 评审专家(签章): 说明
21、: 1、 本表由通讯评审专家填写, 申请人不得填写。 项目登记号、 项目序号、 分类编码、 专家序号四栏不填。 2、 请在您对该项目内容的熟悉程度 A、 B、 C 选择一个画圈; 在与评价指标 对应的专家评分 栏选择一个分值画圈, 不能漏划, 也不能多划, 权重仅供参考; 如建议该课题入围,请在综合评价 栏 A 上画圈。 备注 栏可填写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或不填写。 本表须评审专家本人签字有效。 (五) 案例解读 课题名称: 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一、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选题的价值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中国发展的地区差距问题, 胡鞍钢、 王绍光、 林毅夫、 、 、 、
22、 等学者以及世界银行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 研究者度量并分解中国发展的地区差距。 例如 ( ) 发现省际差距在 世纪 年代的前半期下降, 之后差距不断扩大, 年代人均 趋异加速, 他们还通过分解地区差距, 发现中国发展的区域内差距下降, 而区域间差距上升。 () 分析中国地区差距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胡鞍钢( ) 认为市场失效自发促进地区差距扩大, 而政府失效加剧地区间经济差距扩大, 政府政策向发达地区倾斜加剧了经济资源不平衡的格局, 并指出地区差距过大会带来严重的经济问题、 政治问题和社会正义问题, 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国家分裂; 林毅夫、 蔡昉和李周( ) 通过对各省人均 和人均收入差异
23、的考察, 认为地区差距越来越表现在利用市场和发展机会的差距上。 随着研究的进展, 地区差距的研究不再限于经济方面, 而是包括社会发展和知识发展指标等。 世界银行( ) 把中国划分为 类地区, 除经济指标以外, 还对人口、 婴儿死亡率、 教育水平、 保健能力等进行了比较; 胡鞍钢、 邹平() 研究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地区差距; 胡鞍钢、 熊义志() 对中国各地区知识发展差距进行了研究, 他们认为知识因素是解释各国和各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性的重要因素, 并采用 个指标经加权构成综合知识发展指标, 分析各地区知识发展水平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 世界银行() 认为在教育和卫生保健等人力资本投入方面的不平等非常
24、严重, 对穷人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 增加他们的资产, 是减小贫富差距、 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 李春波() 对中国各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差距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对建国以来全国及各地区人力资本状况进行了估算, 发现尽管人力资本积累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距、 城乡差距和性别差距, 地区差距方面, 尽管人力资 本积累的区域内部差距都在缩小, 但区域之间的差距从 世纪 年代以来却有所扩大。 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问题近年来颇受学者们关注。 魏后凯等( )考察了教育财政分权化改革对地区教育发展的影响, 指出改革后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必然会引起地区间教育投入的严重失衡
25、, 这种失衡又引致地区间教育发展机会的不平等。 王善迈等( ) 和杜育红() 对我国各省区划分了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区类, 并对教育发展不平衡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黄家泉等() 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状况出发, 分析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两基、 高等教育的影响, 进而阐述了新时期教育区域化发展的思想。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民族复兴与富民强国的国家战略高度, 确立了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 系统分析了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国情、 成就、 挑战与机遇; 勾勒了未来 年, 特别是未来 年我国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并提出了一系列
26、政策举措建议。 综上, 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及其与经济、 社会发展的关系, 逐渐成为各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 但是, 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一, 在衡量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时, 构建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的指标体系; 第二, 对改革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发展、 演变过程的深入研究; 第三, 从经济增长机制角度研究教育对经济、 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四, 从教育的经济特性出发研究改善教育发展不平衡和提高落后地区教育质量的公共政策。 (二) 选题的价值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 地域辽阔、 地区差距显著的发展中大国。 中国的真实国情是一个中国, 四个世界 与一个中国, 四种社会。 地区
27、发展差距问题的核心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但地区差距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纯的经济发展差异。 一个中国, 四个世界 与一个中国, 四种社会现象的背后是各个地区之间显著的知识差距。 教育是知识发展的基础。 教育本身既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又是经济发展, 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决定 因素之一。 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是产生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因素。 战略性的发展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 反之, 战略性的发展决策成功是最大的成功。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国家必须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战略, 通过缩小地区间教育发展的差距带动地区间知识差距问题的解决, 进而全面开发人力资源, 实现利用知识促进地区
28、发展。 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及其与经济、 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各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 但是在这一问题的具体研究上, 如前所述, 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课题便致力于在衡量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 研究教育对经济、 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分析产生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以及缩小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二、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一)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构建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的指标体系衡量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 建国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历史变迁 产生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
29、的主要原因 以经济增长机制为视角, 研究教育对经济、 社会发展的作用 缩小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具体政策建议(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缩小教育发展地区差距、 全面开发人力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从历史的视角观察中国地区发展差距, 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及其相互联系; () 从以人为本的综合发展观出发, 以新增长理论为基础, 分析教育促进发展的重要意义, 进而结合中国实际, 提出缩小教育发展地区差距、 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 评述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界定本课题的具体研究问题, 厘清有关概念,为科学客观地研究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问题奠定基础。 我
30、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状况、 特点及成因() 借鉴国际上对教育和人力资本的研究, 构建衡量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 以测算中国各地区教育综合发展指数构建包括教育发展数量指标 (如预期受教育年限、 劳动人口平均肥教育年限、入学率等) 和质量指标(如教师资格合格率、 生师比、 教育质量等) 的综合指标体系, 以衡量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及地区差距。 () 衡量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 分析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特点采用最大最小系数、 相对差异系数、 加权相对差异系数、 趋同系数和泰尔系数、 基尼系数等多种方法, 计量教育发展地区差距, 重点是分别衡量东、 中、 西三大区域教育发展的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 在
31、此基础上, 分析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 分析产生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 分析经济发展因素对于教育发展及其地区差距的影响; 构建教育投入指标体系(包括教育经费的投入量、 增长比例、 占 比重、 来源结构比例等), 从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投入角度衡量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原因; 从财政体制、 知识发展模式、 开放程度、 政府作用等国家宏观法律、 政策、 发展战略方面分析产生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深层原因。 缩小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政策建议() 以经济增长机制为视角, 分析教育对经济、 社会发展的作用。 从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对经济增长, 进而对经济、 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等因素出发, 分析缩小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必要性; () 从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我国目前经济建设和各级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等因素出发, 分析缩小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可行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