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3.26KB ,
资源ID:770242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7024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化学与农业生产评课稿范文word版 12页.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化学与农业生产评课稿范文word版 12页.docx

1、最新化学与农业生产评课稿范文word版 12页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化学与农业生产评课稿篇一: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

2、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本课时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引入、建立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及

3、其对化学研究所起的作用。(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为以后学习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一系列概念打基础,因此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概念的建构定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二、学情学法分析本节课教学对象是高一新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三、教法分析古希腊

4、生物家普罗塔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因此,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建构。引入这节课时,首先播放新闻图片(一名男子将1箱硬币抬到家电商场购买空调,卖场派出6名工作人员用了4个小时,才将这8000枚角币数清楚。)然后提出问题:如何帮助营业员清点硬币?学生讨论得出:可以将硬币按照相同的高度一摞摞排列,数出

5、一摞的硬币数目,然后乘以摞数,就得到硬币总数;也可以称出100个硬币的质量,再称出所有硬币的总质量,也能求得硬币 的数目。针对学生讨论的方法追问学生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很容易想到:当小的个体数目众多时,可以将它们聚集为较大整体,方便计量。此时再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学生可以联想到“双、箱、打、包、条等等”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当小的个体数目众多时,可以将它们聚集为较大整体,方便计量”的思想。这样由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概念的导出有了集合的思想后,过渡到化学问题“猜一猜1g水中大约有多少水分子?”学

6、生猜测1g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数目应该有很多个,成千上万个吧!1g水到底有多少个水分子呢?学生自然会联想到要以一个集体为单位来进行计算。此时教师顺势提出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了。那么我们学过哪些物理量呢?学生回忆后,教师投影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指出其中“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就是用来联系微观粒子跟可称量的物质的。那1mol的物质到底含有多少个微粒呢?教师此时类比:生活中一打铅笔是12支,而科学上将0.012kg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定义为1mol。然后给出相关数据:已知一个12C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3克,计算12g12C中含有多少个碳

7、原子?学生计算出为6.021023,教师指出1mol任何粒子中所含的粒子数叫阿伏加德罗常数,记为NA,接着举出一些数字让学生感受NA的数值有多大,将6.021023个一毛硬币排起来,可来回地球和太阳间400亿次之多。如果1kg谷子有4万粒,6.021023粒子谷子有1.5051019kg,地球上按60亿人计算,按人均每年消耗500kg,可供全世界人用500万年。学生听后感受到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巨大。此时教师强调指出用它来计量宏观物质是没有意义的,比如我们不说1mol苹果。 (三)巩固应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走进教室之前,并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带着原来的知识经验来学习的。学习的新知识如果同他

8、们原有的旧知识经验相联系,则新知识最容易被同化,被理解和接受。因此,学生已对物质的量有了基本的了解,接着引入学生熟悉的方程式 C+O2=CO2物质CO2CO2从宏观质量角度12克碳32克氧气44克二氧化碳从微观粒子角度一个碳原子一个氧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扩大6.021023倍6.021023个碳原子6.021023个氧分子6.021023个二氧化碳分子从物质的量角度1mol碳原子1mol氧分子1mol二氧化碳分子通过这个比较,把引入物质的量的意义很清晰地表达出来。接着,我趁热打铁设计了一组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的正误判断题,意在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 总结 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应用要点,熟悉物质

9、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化关系,达到概念升华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丰富。 猜猜看,它是对还是错?1、物质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质的质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数量。2、1mol氧中一定含有6.021023个O2分子。3、1molO2中含有6.021023个氧原子。4、0.5molNH3中含有3.011023个NH3分子5、1.2041023H2中含有氢分子的物质的量为0.4mol。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在应用物质的量时,可能遇到的误区,如1摩尔氧表示氧原子还是氧分子得以纠正,更加深化了对物质的量的及摩尔的理解。同时也感受了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化关系。 (四)拓展提高此时,让学生独立完成下图,并交流探讨所

10、填图的含义。经过交流探讨,学生对物质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物质的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定量认识物质组成的方式。例如,看到CO2这一化学式,就可以认识到:1molCO2含有1molC和2molO。这时,我又进一步拓展升华,物质的量也为我们提供了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例如C+O2=CO2,我们可以认识到1molC和1molO2反应生成1molCO2,从而进一步深化了物质的量的应用。 微粒数()氢原子氧原子()微粒数6.021023个水分子物质的量()H物质的量()O1molH2O(五)归纳小结这时,我提出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2、物质的量是什么?3、物质的量如何应用?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

11、,师生共同完成了对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小结。整个过程,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他们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讨论了完成了对物质的量的建构。 (六)板书设计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物质的量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n)2、单位:mol3、阿伏加德罗常数(NA)4、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的关系五、教学反思: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发现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学生最终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篇二:课题二化学肥料说课稿课题二化学肥料说课稿一、教材

12、分析1、课题分析:本课题分为两部分,一是化肥简介,简要介绍化肥的种类和作用,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将使用化肥有利的一面,以常用的氮、磷、钾肥为例,进一步具体介绍氮、磷、钾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展现化学价值。另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所带来的问题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从环境角度简单提及了农药的使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化肥的简易鉴别。介绍利用 物理 和 化学 性质初步鉴别几种常见的化肥。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依据教学大纲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

13、用。(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3)了解常见化肥的简易鉴别方法。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判断植物缺乏主要化学元素的特征的方法。(2)善于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3)学习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对有关化肥、农药使用的思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使他们认识到 科学 技术的发展在解决原有问题、促进社会和生产发展的同时,往往又可能会引出新的问题,因此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永无止境的。 3、重点、难点的确定:化肥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应用,所以常用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就成为本节的教学重点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是根据化肥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完成,所以就为本节的教学难点二、教法和学法

14、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图片,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手段,通过学生自读、教师引导为主,从分析、归纳、到解决实际问题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阅读法、问答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三、教学程序的设计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1、自然引入:通过前面酸、碱、盐几类重要的化合物的学习,知道了他们的性质及用途,今天学习的化学肥料就是化合物在农业生产的重要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师生互动-知识的学习(1)认识化肥的种类

15、和作用。(2)认识化肥农药使用的利弊。(3)学习鉴别化肥的方法。为完成上面的教学知识点,采用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项:首先利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其次通过给出化肥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让学生思考鉴别化肥的思路和方法。并且通过化肥农药使用的利弊,认识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提高科学素养。 3、推敲精选习题:我所选的试题都是近两年的中考试题,使学生能过早的接触中考题,学生在做中考题的过程中既扩大了知识面,又能增强学生的信心。4、总结归纳本节课的内容。四、布置作业篇三: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

16、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同时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 综合 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

17、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了解化学与日常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3、教学重、难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

18、活动性强弱;此课题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二、教法分析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相互结合。新课标要求, 初中 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

19、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根据学习目标要求,以及化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实验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是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同学们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为使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紧凑、有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设定了以下教学程序以科学事例创设情境,回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氧气

20、反应;(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金属与酸的反应;(三)交流讨论、归纳小结学生回顾、反思,课堂小结。(四)练习反馈,巩固新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创设情景】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价格却有天壤之别,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答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小结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情景设计意图)以科学事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

2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寓示着本课题的重点。 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1)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结合课件展示,回顾学过的铁、镁等与氧气的反应,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再结合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设置学生讨论(老师可适当引导比较),得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讲解】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请同学们写出金属镁、铁、铝与氧气反应方程式。思考: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

22、很耐腐蚀?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答案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从而阻止了铝制品的进一步氧化;若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思考题设计意图】思考题贴近生活,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对铝的保护膜有了了解,科学的解释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映出金属的活泼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2)金属与酸的反应(课本第10页)

23、【活动探究一】金属与酸的反应【教师做实验】取四支试管,先加入少量稀盐酸,再依次向四个试管中加入Cu、Fe、Zn、Mg四种金属。值得强调的是加入的顺序(Cu、Fe、Zn、Mg)很重要,这样实验现象有个递进的过程,便于学生观察、对比,把握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清晰地比较出这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从而比较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突破重点。还能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十页,图8-12 金属与盐酸反应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解答课本上的相关思考题【设置探讨】通过该实验探究一的现象分析,能否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24、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使学生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整理、展示结论:1、2、 金属活动性:Mg Zn Fe Cu 金属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设疑】同学们思考在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你认为选用那种金属最合适?(设计意图)刺激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实验室气体制备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知道,并不是产生氢气速度越快的就一定适合实验室制取氢气,理论与实际有较大差距,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考虑更多的实验因素;通过讨论交流可

25、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讨论】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来证明不同金属的相对强弱呢?【结论】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过渡】下面,我们通过此结论来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课本第11页)【活动与探究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到硫酸铝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设置讨论】 活动探究二中可知Al的活动性比Cu强,那么结合实验探究中的、,能否比较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设计意图):给出一定线索为诱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同学们边观察,边思考,在学习金属化学性质的同时,也了解了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另一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分析、归纳、综合总结的能力。突出重点,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同时,享受它带来的喜悦。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整理、展示结论:1、2、 金属活动性:Al Cu Ag 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应出来。(4)置换反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