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3.77KB ,
资源ID:769950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6995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配套K12生物基础电子教案4.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配套K12生物基础电子教案4.docx

1、配套K12生物基础电子教案4生物基础电子教案4生物基础电子教案 车辐中等专业学校 吴中敏 【教 材】王社光、刘 强。生物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 版 【课 题】第4章 生物的遗传基础 第一节 遗传的分子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掌握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复制过程,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老师的讲解,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的科学态度、思想情趣得到陶冶,培养一种严谨的求知态度;通过科学家的不怕苦精神和对自然界的自然现象探究,培养学生一种热爱大自然和追求真理的牺

2、牲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dna分子的双螺旋型结构和复制 难点: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课时安排】2学时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模型展示、讨论小结 【教学用具】:挂图、模型 【教学过程】 第4章 生物的遗传基础 第一节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染色体主要是蛋白质和dna组成的。 dna是遗传物质,在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2、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中,少量的存在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中。 二、 dna分子的结构和半保留复制复制 (一)dna分子的结构 1、dna是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dna分子的呈双螺旋型结构(图41)。 2

3、、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碱基有4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 dna分子就是多个脱氧核糖核苷酸聚合成为脱氧核糖核苷酸链。 3、dna分子的立体结构的主要特点 (1) dna分子是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 、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 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关系,称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 4、生物多样性 在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中,虽然组成它的碱基只有4种,但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却是千变万化的,从而构成了dna分子中碱基对排列方式的多种多样,也使地球上的生物多种多样,千差万别。不同的排列方式包含不同的遗传信息,这就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这是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生物个体间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 (二) dna分子的复制 一个dna分子解旋碱基互补配对延伸2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这种复制方式称半保留复制。(图4 2 dna分子的复制图解) 1、dna分子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 2、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3、dna分子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

5、传给了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三、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dna 分子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一)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每一条染色体只含有1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每个基因中又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糖核苷酸。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所以不同的基因就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基因的复制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 (二)基因的表达 基因的表达: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上,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遗传学

6、上把这一过程称之基因的表达。 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遗传信息表达的关键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因为生物所有的性状都是蛋白质决定的。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rna作为媒介。在细胞核中先把dna的遗传信息传递给rna,然后,rna进入细胞质,在蛋白质合成中起模板作用。因此,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转录”和“翻译”。 1、转录 转录:是在细胞核内进行的。它是指以dna的1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rna只有1条链,它的碱基组成与dna的不同。 rna中的碱基也有4种: a、 g、 c、 u(尿嘧啶),没有碱

7、基t(胸腺嘧啶)。因此,在以dna为模板合成rna时,需要以u代替t与a配对 (图4 3 )。这样,dna分子就把遗传信息传递到rna上,这种rna称为信使rna(简写为mrna)。图4 3 转录过程示意图 2、翻译 翻译: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它是指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信使rna(mrna)在细胞核中合成以后,从核孔进入到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起来(图4 4 )。核糖体是细胞内利用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转运rna(简写为trna):转运rna的种类很多,但是,每种转运rna只能识别并转运1种氨基酸。这是因为在转运rna的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

8、有3个碱基,每个转运rna的这3个碱基,都只能专一地与信使rna上特定的3个碱基(密码子)配对。当转运rna运载着1个氨基酸进入到核糖体以后,就以信使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把转运来的氨基酸放在相应的位置上。转运完毕以后,转运rna离开核糖体,又去转运下一个氨基酸。当核糖体接受两个氨基酸以后,第二个氨基酸就会被移至第一个氨基酸的位置上,并通过肽键与第一个氨基酸连接起来,与此同时,核糖体在信使rna上也移动3个碱基的位置,为接受新运载来的氨基酸做好准备。上述过程如此往复地进行,肽链也就不断地延伸,直到信使rna上出现终止密码子为止。肽链合成以后,从信使rna上脱离,再经过一定的盘曲折

9、叠,最终合成1个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有一定功能的蛋白质分子。 小结: dna分子的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性状。 3、“中心法则” dna自我复制通过转录形成rna然后通过转译形成形成蛋白质,称为“中心法则”。 “中心法则”可以看出,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有3种: 一是: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完成dna的自我复制过程, 二是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三是在

10、某些病毒中,rna也可以自我复制,并且还发现,在一些病毒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rna可以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因此,在某些病毒中,遗传信息可以沿图中的虚线方向流动,上述逆转录过程以及rna自我复制过程的发现,补充和发展了“中心法则”。 (三)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完成对性状的控制。基因的基本功能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自我复制,通过dna的半保留复制把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 二是基因能够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决定生物的性状。 例如,正常人的皮肤、毛发等处的细胞中有一种酶,即酪氨酸酶,它能够将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如果一个人于基因不正常而缺少酪氨酸酶,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合成

11、黑色素,而表现出白化症状,即“白化症”。 习题与答案: 1、举例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什么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它对dna分子的复制有何意义 3、从dna分子的结构可以看出,它本身既能保持相对的稳定,相互间又千差万别。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4、dna分子是如何进行复制的?其结构有何特点? 答案 1、答:1944年,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们从s型的活细菌中提取出了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发现dna在其中起关键决定作用,这个发现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答: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a(腺嘌呤)一定

12、与t(胸腺嘧啶)配对; 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关系,称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意义: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3、答:保证了生物的遗传性和多样性。 4、答:复制:一个dna分子解旋碱基互补配对延伸2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这种复制方式称半保留复制。 (1)、dna分子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 (2)、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3)、dna分子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结构特点:(1) 、dna分子是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 、dna分子中的脱

13、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 dna分子的结构和半保留复制复制 (一) 、dna分子的结构 (二)、 dna分子的复制 三、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二)基因的表达 1、转录 2、翻译 3、“中心法则” (三)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课后评价与思考: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复制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是本节的重点,应该说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名词也比较多,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挂图和模型,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通过练习

14、达到巩固的目的。 生物基础电子教案 车辐中等专业学校 吴中敏 【教 材】王社光、刘 强。生物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 版 【课 题】第4章 生物的遗传基础 第二节 遗传的基本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掌握遗传三大定律,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组合定律基因、连锁和交换定律,并能能运用这些定律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运用一些练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任何事情都有其自身规律,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活着才有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遗传三大定律 难点:运用遗传三大定律分析问题和

15、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3学时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例子分析、讨论 【教学用具】:挂图 【教学过程】 第4章 生物的遗传基础 第二节 遗传的基本规律 奥地利人孟德尔,进行了著名的豌豆杂交试验,最先揭示出了遗 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组合定律。在孟德尔之后,美国的遗传学家摩尔根及其合作者,以果蝇为材料,进行杂交试 验,揭示出了遗传的第三个基本规律基因连锁和交换定律。这3个定律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遗传三大定律。 (一)、孟德尔的实验材料和方法 孟德尔( 1822 1884 )是奥地利布隆(现在是捷克的布尔诺)的神父。1856年,他选用34个豌豆品种在教堂的园地里种植,经过8年的杂交试

16、验后,于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首次提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组合定律。后来,人们把这两大定律称为孟德尔遗传定律。 1、孟德尔的实验材料 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是豌豆,这是因为: ( 1 )豌豆是自花授粉植物,而且为闭花授粉。 ( 2 )豌豆具有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 如有些品种的植物开红花,有些开白花;有些结黄色种子,有些结 绿色种子。 ( 3 )豌豆花器各部分结构较大,便于操作,易于控制。 ( 4 )豌豆豆荚成熟后籽粒都留在豆荚中,不会脱落,对籽粒都能准确计数。 2、孟德尔的实验方法 孟德尔的实验方法十分科学,他从单因子试验到多因子试验,即从1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到两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同时,采

17、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即对杂种每一个世代中的每一种类型的植株进行逐一统计,分析各类型植株数之间的统计关系。通过分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 并对理论进行实验验证。这一套完整的实验方法是他成功的保证。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做亲本(用p表示)进行杂交,不论用高茎豌豆做母本(正交),还是做父本(反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f1表示)总是高茎的。子一代高茎植株自交,看到在第二代(简称子二代,用f2表示)植株中,除了有高茎的外,还有矮茎的(图4 5 )。他认为矮茎性状在子一代中并没有消失,只是隐而未现。于是,孟德尔把在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

18、,称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性状,称做隐性性状,如矮茎。他发现,在所得到的1064株子二代植株的豌豆中,表现出来的现象为:787株是高 茎,277株是矮茎,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于3 1 。这种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称做性状分离。接着,孟德尔又做了其他6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观察了数千株豌豆的杂交情况,并且对每一对相对性状的试验结果都进行了统计学 分析,最后都得到了与上述试验相同的结果: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 1(表4 2 )。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问题:在上述豌豆的杂交试验中

19、,为什么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子二代却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分离比接近于3 1呢 孟德尔认为,生物体的性状都是遗传因子(后来改称为基因)控 制的。控制显性性状(如高茎)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用大写英文斜体字母(如d)来表示;控制隐性性状(如矮茎)的基因是隐性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如d)来表示(图4 6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如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中含有成对的基因dd,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中含有成对的基因dd。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相应的配子中。因此,纯种高茎豌豆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显性基因d,纯种矮茎豌豆的配子只含有一个隐性基因d。当受精时

20、,雌雄配子结合,合子中的基因又恢复成对,如基因d与基因d在f1体细胞中又结合成dd。于基因d对基因d的显性作用,所以只表现为高茎。在f1 ( dd)自交产生配子时,同样,基因d和基因d又会分离,这样f1产生的雄配子和雌配子就各有两种:一种含有基因d,一种含有基因d,并且这两种配子的数目相等。当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便出现3种基因组合: dd、 dd和dd,并且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接近于1 2 1 。于基因d对基因d的显性作用,f2在性状表现上只有两种类型:高茎和矮茎,并且这两种性状之间的数量比接近31 (图4 7)。 在豌豆高茎和矮茎这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f2中共出现了3种基因组合的

21、植株dd、dd和dd,其中基因组合为dd和dd的植株,是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称纯合子(体),而基因组合为dd的植株,是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称杂合子(体)。纯合子能够稳定地遗传,它的自交后代不会再发生性状 分离;杂合子不能稳定地遗传,它的自交后代还会发生性状分离。 (四)对性状分离现象的分析 孟德尔为了分析他对前述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又设计 了另一个分析试验测交试验(图4 8 )。测交就是让f1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测定f1的基因是怎样组合的。对测交试验的解释是:子一代f1 ( d d)在与隐性纯合子( dd)杂交时,f1应该可以产生

22、含有基因d和基因d的两种配子,并且d与d的数目相等;而隐性纯合子( dd)只能产生一种含有基因d的配子。孟德尔预言,测交试验产生的后代,应该一半数目是高茎( d d),另一半数目是矮茎( dd),即这两种性状后代的数量比应该接近1 1 (高茎矮茎)。他用子一代高茎豌豆( dd)与亲本矮茎豌豆( dd)进行杂交。结果,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即这个杂交试验结果符合孟德尔预言的这两种性状的分离比:接近1 1 ,从而证明了f1是杂合子( dd),并且证明了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发生了分离,分离后的基因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五)、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基因位于染色体

23、上,并且成对的基因正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成对的染色体上的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在遗传学上,把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应性状的一对基因,称做等位基因。例如,d和d就是等位基因。上述基因与染色体之间关系的阐明,从本质上解释了性状分离现 象(图4 9 )。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六)、基因型和表型 在遗传学上,把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称做表型,如豌豆的

24、高茎和矮茎;把与表型有关的基因组成称做基因型,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 d,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通过豌豆的杂交试验我们知道,生物个体的基因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物个体的表型。例如,含有显性基因d(基因型dd、 dd)的豌豆,表现为高茎;只含隐性基因d(基因型dd)的豌豆,表现为矮茎。可见,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生物体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不仅要受到内在因素基因的控制,还要受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例如,同一株植物幼苗,在光照下叶子呈绿色,在不见光的条件下为黄色。这种现象表明,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种基因型的个体,可以有不同的表型。因此,表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

25、互作用的结果。 显性的相对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的全部个体都表现出显性性状,并且在表现程度上和显性亲本完全一样,这种显性表现称完全显性。 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如果f1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的亲本 之间,这种显性表现称做不完全显性。例如,在紫茉莉的花色遗传中,纯合的红色花( rr)亲本与纯合的白色花( rr)亲本杂交,f1的表型既不是红色花,也不是白色花,而是粉色花( rr)。 f1自交后,在f2中出现了3种表型:红色花、粉色花和白色花,并且它们之间的分离比是 一、名词解释: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 二、简答题 1、染色体结构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变化有些? 2、基因突变对生物

26、进化有何意义? 一、答: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和数目的变化基因突变:是指在染色体结构中,基因某一位点上遗传物质的改变。 二、答:1、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常见的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4种。 缺失:相对于亲本来说,子代染色体少了某一片段,称缺失。 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而,称为重复。 倒位,:同一染色体某一片段发生了位置的颠倒,称倒位, 易位: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片段的交换,称易位。 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是增减一条或几条染色体,或者是减少一组或增加一至若干组的染色体。 2、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有意义有: (1)、形成新品种; (2)、提高植物产量; (3)、提高植物抗病性; (4)、改善作物的品质。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生物的变异 一、染色体变异 (一)、染色体结构的改变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三)、类染色体核型 二、基因突变 1、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2、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3、在自然条件下,一切生物的基因都可以发生自然突变 4、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5、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课后评价与思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