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吡拉西坦药理性质和临床应用综述吡拉西坦:药理性质和临床应用综述 CNS Drug Reviews :Vol.11,No.2;pp169-182;(Bengt Winblad Karolinska Institutet, Stockholm, Sweden)(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 (邦特温布拉德(Bengt Winblad)博士/瑞典阿尔茨海默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积极开展与瑞典卡洛林斯卡大学痴呆研究中心的合作研究,曾邀请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痴呆研究中心主任Bengt Winblad教授等来访问,并成功主办“首届山东大学-瑞典卡洛林斯卡大学痴呆专题论坛”)文摘吡拉西坦
2、,神经传导递质-氨基丁酸(GABA)的一种衍生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至少部分地是由于其可重建细胞膜流动性所致。在神经元水平上,吡拉西坦在传导系统中(包括胆碱能和谷氨酸能)可调节神经传导,具有神经保护性和抗痉挛性能,且可改善神经可塑性;在血管水平,吡拉西坦好象可以减少红血球对血管内皮的粘附,阻止血管痉挛,并可促进微循环。这些不同范围的生理作用,与其不同的临床适应症是相一致的。吡拉西坦在治疗认知失调、痴呆、眩晕、皮质肌阵挛、诵读困难和镰状细胞血症方面的有效性已被证实,虽然有时需要高剂量,但也能很好耐受。前 言吡拉西坦是神经传导递质-氨基丁酸(GABA)的一种环状衍生物,最早由比利时UCB大药厂研发
3、,于1971年上市。它是第一个“益智”药,是一种能作用于认知功能而不会引起镇静或刺激性作用的药物。虽然对吡拉西坦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已知其可影响神经元功能及血管功能,而且其对血管的作用涉及外周和中枢部位,这意味着吡拉西坦的益处远远超出其向精神作用。实际上,吡拉西坦除了用于治疗与年龄相关的认知失调外,现已用来治疗眩晕、诵读困难、皮质肌阵挛和镰状细胞血症。由于吡拉西坦已使用三十多年,本文的目的是想就其可能的作用机理、药理性质以及临床应用做一下综述。可能的作用机理:膜假说虽然吡拉西坦是GABA的衍生物,但其作用机理好象与这一神经传导递质的性质没有关系。虽然对吡拉西坦确切的作用模式一直存有争议,
4、但已有证据表明,其潜在的作用是修复细胞膜的流动性,因此,本文也将着眼于这一理论。吡拉西坦的膜流动性修复作用,即不是细胞,也不是器官特定的,所以有可能会说明吡拉西坦多种多样的生理学作用。细胞膜是由镶嵌蛋白质分子的双分子层磷脂构成的。这些膜是流动结构,因此,组成膜的分子可扩散,以维持其整体排列。膜的流动性被认为对很多功能具有重要性,这包括膜运输、酶活性、化学物质的分泌,以及对受体的结合与刺激作用。最早报导吡拉西坦与细胞膜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一项研究中。在这项研究中,吡拉西坦可部分地预防合成磷脂胆碱单层膜中与酒精相关的改变。这一观察是通过一项核磁共振谱研究(包括人工膜)加以证实的。共振谱研究证明,吡拉
5、西坦分子围绕着磷脂的极头部位,形成具有流动性的药-脂质络合体,被认为可以诱发脂质的重新组合,进而又能影响膜的功能和流动性。最近,在一项体外研究中,探讨淀粉质肽聚集对神经元膜毒性作用的报导中,也有关于吡拉西坦与膜之间相互作用的描述。研究已证实,淀粉质肽可引发细胞膜中脂质的解体,用吡拉西坦培养可明显减少淀粉质肽的破坏作用。其作者指出:这一作用可能是由于吡拉西坦与细胞膜中磷脂头部位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样的话,吡拉西坦就可以抵消由融合肽引发的负曲率,因此可减少膜融合的可能性。研究还证明吡拉西坦影响膜的流动性,特别是当正常的流动性受到危害时,尤如在老化过程中所见的那样。有几个体外实验使用膜结合DPH的各
6、向异性法评价了用吡拉西坦处理时膜流动性的变化,发现用吡拉西坦培养可修复变慢的老年小鼠脑膜的流动性,但对具有正常流动性的年青小鼠脑膜不起作用;同样,应用体外各向异性技术,在用吡拉西坦培养后,老年大鼠和老年人脑膜中的流动性得到修复;在取自患阿兹海默氏症患者的海马膜中,也看到类似的作用。用吡拉西坦(300mg/kg/日)处理老龄大鼠8周,也可看到能明显修复前沿皮质、海马和纹状体的膜流动性。图1:修复膜流动性可能产生的生理结果作用部位神经元血管主要作用恢复神经传递增加神经可塑性保护神经抗惊厥(痉挛)减少红血球对细胞壁的粘附性减少血管痉挛生理结果改进神经元功能改善微循环试验证明,这种流动性改进结果,与吡
7、拉西坦能明显改进动物逃避性学习试验结果相一致。在接受吡拉西坦的年青大鼠中,未见到吡拉西坦对学习或对膜流动性的影响。然而,人们也看到吡拉西坦对膜流动性的作用不仅仅限于脑膜。在由Muller与其合伙人报导的一项研究中,用吡拉西坦(1.0mmol/L)可明显改进取自老年、而非年青人的血小板膜的流动性(用DPH各向异性技术进行检测);此外,吡拉西坦对膜流动性的作用还可应用选择性荧光探针进行显示,DPH各向异性技术只能显示烃内芯流动性的变化,因为它们对DPH敏感。对吡拉西坦的许多神经元和血管作用已有描述(见图1),更详细的将在下文进行讨论。迄今为止,虽然还未得到结论性的数据,但是,至少是部分地,改变膜的
8、流动性可以解释这些生理观察结果。例如,我们已知膜流动性可影响几种膜行为,如膜传递、化学物质的分泌,以及受体的结合与刺激作用等。吡拉西坦的药理作用:一、对神经元的作用1、对神经传递功能的影响吡拉西坦对神经传递功能有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不受任何一种神经递质的限制。已经证明吡拉西坦可影响胆碱能、5-羟色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和谷氨酸能体系,但吡拉西坦对这些系统的调节作用不是直接通过对受体的激动或拮抗而产生的(吡拉西坦对这些受体没有亲合力;Ki10M)。与此不同的是,吡拉西坦好象是能增加突触后受体的数量、和/或修复这些受体的功能。吡拉西坦的膜假说作用将预示神经传递功能可受膜流动性的影响,这是由于膜流动性
9、会对植入膜中的蛋白产生影响。神经递质与那些调节细胞内外离子流及其他化合物流的蛋白结合,进而干扰细胞的信号传递。如果膜的流动性被调节(如由吡拉西坦所致那样),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这些细胞信号也将会被影响。吡拉西坦对胆碱能和谷氨酸能系统的作用,部分地与吡拉西坦治疗认知功能所得的临床有益性相一致,这进一步说明这些系统的功能紊乱与认知下降有关。吡拉西坦可修正大鼠海马乙酰胆碱水平,增加老年前沿皮质层中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数量(能上升到40%),而对年青小鼠不产生影响;此外,由卡巴胆碱引起的肌糖单磷酸脂的累积(一种检测毒蕈碱型胆碱能受体功能的指标,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在用吡拉西坦处理后,会有所提高,这说
10、明吡拉西坦能使因老化而产生的功能缺失正常化。对谷氨酸系统来说,用吡拉西坦治疗14天,可明显增加老年小鼠前脑中的N-甲基-D-冬氨酸脂(NMDA)受体的密度,大约可增加20%;还有,吡拉西坦的处理,可使与年龄相关而提高的L-谷氨酸盐对NMDA受体的亲合力恢复正常,这说明吡拉西坦可以修复NMDA受体的功能。2、神经保护作用 临床研究证实,在某些情况下,吡拉西坦好象能提供神经保护作用。这一点与认为吡拉西坦和膜脂质间的相互作用可减少膜融合危险的说法一致。已经证实吡拉西坦可以减少过量使用巴比妥盐后动物死亡的发生,并可防止长期使用酒精所造成的形态学改变。在用酒精处理过的大鼠中,吡拉西坦的使用可减少脂褐质,
11、一种神经细胞损伤的标志;在小脑浦肯雅细胞(Purkinje cell)中,用、或不用吡拉西坦处理时的脂褐质颗粒的体积密度分别为1.5%和2.7%(P0.01);在皮质受损1小时后,开始给予吡拉西坦,每日二次,连续三周,与使用安慰剂相比,也能减少因缺血造成损害的程度。在治疗周期结束时,接受吡拉西坦处理的动物,在检测区域内,皮质组织减少20-21%,而在接受安慰剂处理的动物中,减少了26-30%(P0.01)。尽管有这些好的临床发现,但临床研究仍未能在急性脑中风患者中看到明显的益处,这可能与研究中所选中风群体的难度有关。3、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神经可塑性是指通过修正和发展突触与神经系统的联接,而达到
12、神经回路的适应性。这个过程严重地影响学习和记忆,并且也暗示着缺血损伤及退化性损害。在两个用酒精处理大鼠进行的实验中报导了吡拉西坦的神经可塑作用,发现酒精的消耗量与神经元的丢失有关,在停用酒精(戒断)期间,可能会更加严重。已经证实,吡拉西坦除了减少戒断相关的神经元丢失外,还可增加海马中突触的数量,相对于酒精处理、或酒精戒断的大鼠,可提高20%;后一项观察提示,当神经回路系统可重塑时,吡拉西坦能提升神经可塑性。4、抗惊厥(痉挛)作用吡拉西坦的抗惊厥作用已在动物研究中得到很好的证实。在用惊厥剂刺激之前,给予吡拉西坦,可减轻有声源性疾病发作大鼠的发病严重性。还有,吡拉西坦可增强卡巴咪嗪与安定的抗惊厥作
13、用,例如,联合应用吡拉西坦和卡巴咪嗪 ,可以使80%的动物、而不是30%,对抗电击引起的惊厥(P0.001);吡拉西坦抗惊厥的机理尚未完全搞清,但可能与其对神经递质的作用有关。二、对血管的作用1、对红血球的影响某些研究已经证实,吡拉西坦对红血球有很多作用,如可减少对内皮的粘附等,这些作用或许能促进循环中红血球的运转。给予吡拉西坦后,红血球对内皮壁粘附能力下降,这是由Nalbandian和他的同事报导的。用生理盐水或1.5mmol/L吡拉西坦,对取自健康受试者和取自镰状细胞血症患者的血液进行孵化(培养),至少30分钟后,再用内皮细胞培养基进行孵化,可看到吡拉西坦能明显减少对内皮细胞的粘附:不论是
14、正常人,还是患者。(对正常受试者使用盐水和吡拉西坦时的平均粘着性分别为1.0和0.8,P0.02;对镰状细胞贫血患者使用盐水和吡拉西坦时的平均粘着性分别为1.15和0.84, P0.02)。2、对血管壁的影响研究已经证明吡拉西坦对血管壁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在体外试验中使用2mg/Kg吡拉西坦可以减少诱发小动脉痉挛后的兔软膜血管恢复为正常直径的时间(使用0.02和2.0mg/Kg吡拉西坦后,分别为10.4分钟和和5.0分钟)。也有报告指出,使用单次片剂(3.2g、 4.8g 、或9.6g)吡拉西坦,可以刺激前列环素的合成。在使用4.8g吡拉西坦之前和用药4小时之后,6-酮-PGF1的平均水平分别
15、为58.8pg和129.2pg/ml(P=0.02)。对前列环素的这种作用好象是由于吡拉西坦对血管的影响所致,因为前列环素具有扩张血管、并抑制血小板凝聚的性质。3、对血液凝结的影响吡拉西坦也能干扰血液的凝结。对健康人使用单一剂量(3.2g-9.6g)吡拉西坦,可以剂量相关性地减少纤维蛋白原和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的血浆水平,可高达40%。纤维蛋白原和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与止血有关。4、对微循环的影响有报导指出,在用吡拉西坦处理低血压猫和治疗急性脑缺血患者后,可看到能使脑血流量增加;另外,发现吡拉西坦似乎能在外周(血管)水平上影响微循环;在用吡拉西坦治疗后
16、,经受缺血性损伤的大鼠肾脏中,与对照组相比之下,可见明显的肾血流量增加;而且在离体试验中,可见荷兰猪耳蜗中的血流明显增加,但无明显的血压改变。吡拉西坦这种改进微循环的作用来源于其对红血球、血管壁和血凝结的联合影响。虽然吡拉西坦对血管壁的影响对其所有的临床应用均很重要,但对镰状细胞性血症的治疗有着特殊的价值。吡拉西坦的药代动力学吡拉西坦在体内可被迅速吸收。口服给药后,禁食受试者体内的血浆浓度峰值约在30分钟内达到;在使用3.2g单一口服剂量后,峰浓度可达到84ug/ml;吡拉西坦的口服剂可被很好地吸收,其生物利用度接近100%;该药在体内不经代谢,药物经肾小球过滤后,以原药的形式直接从尿中排出。
17、虽然食物不影响对吡拉西坦的吸收,但确实能使药物的最大血浆浓度减少17%,并能使最大达峰时间延长到1.5小时。吡拉西坦能穿越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而且发现,除去脂肪组织外,它可分布于所有的组织。吡拉西坦进入大脑的速度没有进入循环体系的速度快,但在接近8小时候时,脑脊髓液流中的半衰期要比在血浆中的半衰期长一些。吡拉西坦的耐受性吡拉西坦有很好的耐受性。在临床前试验中,使用高达10g/Kg单一口服剂量的小鼠、大鼠、或犬中均未发现不可逆转的毒性。 在对91个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吡拉西坦,n=3017;安慰剂,n=2850)进行的Pooled分析中发现,使用吡拉西坦治疗过程中,出现运动机能兴奋、体重增加
18、、神经过敏、产生梦幻、抑郁和无力的频率稍有增加,但这些症状中的单个症状的比例均小于2%。 禁忌和药物交互作用 由于该药是通过肾脏清除,故在对肾功能不足患者处以吡拉西坦时,要对使用剂量进行调整,对患有晚期肾病的患者,忌用此药;对脑出血患者,不能使用吡拉西坦;尽管在动物生殖研究报告中未确认对胎儿的危险性,但因还未对人进行此项研究工作,故要避免对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的应用。吡拉西坦即不经肝脏代谢,又不与血浆白蛋白结合,因此,发生药-药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很小;尽管发现吡拉西坦可增加卡巴咪嗪的抗惊厥作用,但与丙戊酸钠却没有交互作用;研究显示,吡拉西坦与任何药物都不会产生交互作用。吡拉西坦的治疗剂量范围根据适应
19、症的不同,吡拉西坦的使用剂量有所不同:对认知缺失和眩晕,为2.4-4.8g/日,口服;对诵读困难症,为3.2g/日,口服;对皮质肌阵挛症,为7.2-24.0g/日,口服;预防镰状细胞血症患者发生脉管阻塞性危象(Vaso-Occlusive Crises)时,使用剂量为160mg/Kg/日,口服;要免除脉管阻塞性危象时,使用剂量可高达300mg/Kg/日,分四次静脉注射。吡拉西坦的临床应用与其各种药理作用相对应,吡拉西坦可用于多种适应症的治疗。1、认知功能失调有些认知功能丢失,常被人们认为是老年期的通病,然而,在这一功能紊乱的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从某一层面上看,所说的正常改变包括轻度的记忆缺失
20、、感觉和空间识别能力下降,认知速度下降等;从另一层面看,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将会发展成痴呆,伴有实质性认知功能障碍、判断力减弱、人格改变和自理能力丢失。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开发以老年性认知功能紊乱为目标的治疗方法愈加重要。有许多药理性质与吡拉西坦在认知功能失调方面的应用有关,例如与年龄相关的认知改变是由于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所致,这一点已被证明;还有,胆碱能和谷氨酸能神经递质系统也与年龄相关认知功能下降有关联,而且有报告指出神经可塑性也是对AD症病理学产生回应的代偿机制。由此看来,对在一些研究报告中显示能有效治疗老年人认知失调一点都不感到奇怪。在一项研究中,有162名伴有年龄相关记忆损伤的患者接受
21、吡拉西坦治疗,每天2.4g或4.8g ,或给予安慰剂,连续用药3个月;让所有患者都参加记忆训练课程;使用4.8g/日吡拉西坦组变化最明显,远好于单用安慰剂组记忆测试包括即时记忆(P0.0004)、整体记忆(P0.002)、延时回忆(P0.04);使用2.4g/日吡拉西坦组在即时回忆测试中大大好于使用安慰剂组的改进(P0.03)。吡拉西坦在治疗痴呆方面的有效性受疾病基础病理学程度的限制。不过有研究证实,吡拉西坦能改进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一项在130个被确诊为轻-中度痴呆的患者中,以安慰剂为对照,从生理和临床评定等级上比较了吡拉西坦的作用(每天用吡拉西坦4.8g,连续12周);在治疗结束时,使用
22、吡拉西坦的患者,在各方面均比使用安慰剂有很大改进(P0.001)。这些研究证明,吡拉西坦在临床相应等级上,能有效改进机能。用吡拉西坦长期治疗,也可以限制认知功能的退化。一项持续一年的双盲研究,评价了吡拉西坦或安慰剂对33位早期AD疾病行为的影响(从14项心理测试指标分析)。经过一年的治疗,安慰剂组患者在14项中有9项恶化,而吡拉西坦治疗组的患者只有一项恶化。重要的是,在上述一些研究中涉及的样本较少,有两个Meta-分析也检测过吡拉西坦对患有年龄相关认知失调个体的作用,这两个分析所用的数据均来自各研究中的临床整体印象变化量表(或临床疗效总评变化量表,CGIG)。CGIG是一个重要的测量工具,因为
23、它可针对症状改进情况检测药物的可用性。实际上,CPMP(专卖药品委员会)注意到,治疗AD症医药产品的指南推荐对产生的变化进行整体分析,比如CGIC应是所有临床试验(涉及AD症)的一部分,因为它是确认综合分析量表或客观测试所得结果的一个途径。这种整体测试对小的改变不是很敏感,虽然这些改变可能在临床上无关紧要,但从定义上看,量表上的任何变化都具有临床意义。一个较小的Meta-分析包含六个随机的、安慰剂对照的患有血管性痴呆、无类别痴呆、AD症、或未完成痴呆标准测试的认知损伤患者(n=477);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相比,使用吡拉西坦治疗的患者在CGIC量化表中改进程度的让步比(odds ratio)是3
24、.47(95%,CI:1.29,9.30),或3.55(2.45,5.16),依据所使用的统计模式不同而有别。第二个Meta-分析涵盖了较大量的研究和患者,用CGIC量表分析了吡拉西坦的作用;在这项分析中归纳了许多发表的和未发表的研究资料,以减少发表刊物对有利结果报导所造成的偏见,有时候这种偏见会过高估价吡拉西坦的有用性。总的看来,在19个研究中(9个发表,10个未发表)涉及将近1500名患者。这些都是在1972-1993年间进行的平行组对照、双盲对照、安慰剂组对照实验涉及的患者,年龄均在50岁以上,并患有与老化相关的认知失调和退行性痴呆。Meta-分析中涉及的研究,一般持续6-52周,所用吡
25、拉西坦的剂量为2.4-8.0g/日。这项Meta-分析显示,60%以上用吡拉西坦治疗患者的CGIC量表指标均有改进,而接受安慰剂的患者约为30%(见表一)。将CGIC量表中的指标转化为让步比,依据所用统计方法的不同,其范围在2.45(95%CI:1.93-3.11)和3.35(95%CI:2.70-4.17)之间。总之,Meta-分析报告指出,与安慰剂组相比,为预防负面结果,需要用吡拉西坦治疗的患者数为3-5个。这一Meta-分析的结果与Flicker和Grimley Evans的结果相一致,但如用较小的置信区间所证实的那样,这些结果是稳健增加的。虽然这两个Meta-分析结果很有意义,且预示了
26、吡拉西坦在治疗认知失调方面整体优势,但还需要在这部分人群中进行更大规模的随机实验。2、眩晕眩晕是指头昏眼花的一种类型,特定的指由自身或环境造成的运动错觉。这是由于血管系统受到干扰,可是周边性的(例如前庭器官异常),或中枢性的(例如脑血管疾病);缺乏来自本体感受性或可视资源感觉输入也能引起这种症状。吡拉西坦对眩晕的临床好处可能源自其对神经递质和微循环的影响。在143名患有慢性中枢眩晕、外周或未确定器官眩晕的患者中进行的双盲试验,每日使用2.4g吡拉西坦,与安慰剂相比较。经8周时间治疗后,在2周进行前期评价时,眩晕的发作数量就有所减少,用吡拉西坦的有9个,而使用安慰剂的有3个(P0.05);在发作
27、严重性方面没有大的差别。然而,当用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检测时,可以看到在疾病发作期间,与安慰剂相比,吡拉西坦对不舒服的程度(P0.05)和不平衡的严重性的改进作用要明显好些。其他几个研究显示,吡拉西坦对中枢、周边、或混合起因的眩晕有效,对脑震荡后的眩晕也有效。3、皮质肌阵挛 皮质肌阵挛是一种由于感觉运动皮质的反常电活动所致的运动状态,主要表现为无法控制的肌肉运动。这种运动有可能是完全自发的,或是对某种感官刺激或动作的应答。肌阵挛也能伴随着非典型癫痫的发作。皮质肌阵挛可严重地导致虚弱、限制讲话、破坏大部分日常生活能力。传统的抗癫痫药物可特定地控制癫痫发作,但对控制不随意肌的运动很难有效。吡拉西
28、坦对几种类型的皮质肌阵挛有效。有时候,在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使用吡拉西坦能得到明显的改进。在几个病例报告、开放试验及二个双盲研究中均报告说:单用吡拉西坦,或与其他抗癫痫药联合应用,均可成功控制肌阵挛。在第一个双盲试验中,于开放试验先期运行阶段,对24个皮质肌阵挛患者确定对吡拉西坦的应答性,并确定了临床有效剂量。这其中有21位患者(87.5%)进入双盲交叉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他们接受吡拉西坦(2.4-16.8g/日),或安慰剂(单用或合并现有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与安慰剂相比,吡拉西坦使肌阵挛的七项检测指标中的六项得到明显改进。(图2)图2:吡拉西坦和安慰剂对皮质肌阵挛功能测试的影响。(较低的
29、得分表示较好的结果)这些结果与由Koskiniemi及其同事进行的双盲交叉试验报告的结果相一致。尽管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对吡拉西坦产生应答,但他们断定“每个有肌阵挛症状的患者都愿意接受吡拉西坦的试验性治疗”。这些研究都显示突然停药会使患者回到治疗前的临床症状,因此,使用吡拉西坦治疗时,应逐步递减停药。4、诵读困难诵读困难可定义为:尽管具有足够的智力和正常的视力,但在口述所写下的语言时具有特殊的困难,常常伴有书写或拼写的问题。有几个双盲试验研究了用吡拉西坦治疗诵读困难的效用,虽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数报告显示:与安慰剂相比,使用吡拉西坦对朗读速度和/或准确性有着明显的效用。在一个试验中,有225
30、名年龄在7-12岁间的诵读困难儿童参加,让他们接受吡拉西坦(3.3g/日),或安慰剂,连用36周;在治疗终止时,用格雷朗读测验法检测发现吡拉西坦能明显改进朗读能力的总得分(基线调节后平均变化:吡拉西坦和安慰剂分别为7.5和6.0,P=0.043),用吉尔摩朗读测验法检测理解得分(基线调节后平均变化:吡拉西坦和安慰剂分别为4.3和2.7,P=0.009)。吡拉西坦治疗诵读困难的效果是适度的,有可能需要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后才能显效;当配合培训教程联合使用吡拉西坦时,似能达到最好结果。5、镰状细胞血症镰状细胞血症是由异常或镰状血色素引发的遗传性疾病。相对于健康受试者,这种异常的血色素使红血球更刚性(即
31、减少了可塑性),并使它们更快地粘附于内皮壁,而红血球的粘附会堵塞毛细管血流,从而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及周期性疼痛,也就是所说的镰状细胞危象期。吡拉西坦对红血球有多种影响,使其成为治疗这种病的有效候选药。实际上,有很多研究已证实了吡拉西坦在预防和危象期治疗方面的有用性。这些研究中最大的一个,是按照双盲设计方案,让101名3-12岁的儿童接受吡拉西坦(危象期:300mg/kg/日;预防期:160mg/kg/日)或安慰剂,时间长达一年;将3-6岁和7-12岁儿童的数据分开进行分析。在这二个年龄段内,吡拉西坦明显减少(相对于基线)严重性指数(P0.001) 、危象期数量(P0.05) 、住院人数(P0.05) 、以及输血人数(P0.05);在研究终止时,与安慰剂相比,二个年龄组中接受吡拉西坦治疗的儿童危象期人数均明显减少(P0.05),而且,与同龄段接受安慰剂的儿童相比,年龄在3-6岁儿童的危险性指数明显下降。结论吡拉西坦是一种经临床验证的、在某些条件下(包括老年认知失调、眩晕、皮质肌阵挛、诵读困难和镰状细胞血症)具有临床效用的、又能很好耐受的药物。在这些情况下,它的有效性似乎是其涉及重建膜流动性的、对神经元和血管作用的延伸。如能开展其他更大规模的对照性试验,将会使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进一步了解这一神奇药物的临床效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