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0.33KB ,
资源ID:76824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6824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六课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导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六课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导学案.docx

1、第六课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导学案第六课 注重实践 寻求真知导学案本课考点:1、实践的含义(A)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A)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B)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A)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B)6、认识发展的反复性和无限性(B)7、尊重实践,尊重群众(C)(一)考点解析1、实践的含义(A)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A)(1)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人)、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过程、深度和广度也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自觉能动性。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2、人通过实践活动,能够给客观世界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同时,人通过实践活动,也在能动地改造自己,使人的潜能不断发挥出来。 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实践的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方法都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2)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又称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在剥削阶级被基本消灭的社会,则主要表现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进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 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

3、化出来的,为成功地改造世界进行准备的、带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B)(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同外界接触,才能接受外界事物发出的信息;人只有通过实践变革事物,事物的特性和本质才得以暴露,反映到人脑中来。一个人既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读书、听讲等方式获得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体现的是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具体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对而言的。在我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前人或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从来源上说,最终都来源于实践。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2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向人们提出新问题、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为人们获取普遍性、系统性的知识提供了经验基础。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使认识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思维能力,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一般来说,如果将认识运用于实践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便是正确的认识;如果失败了,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的其他原因(如实现实践目标的客观条件不成熟等)所造成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正确认识事物及其规律是认识的任务,但不是目的,改造世

5、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的发生、发展、受检验、目的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了实践不可能有认识,也不可能真正理解认识问题。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A)(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后,人脑对事物外部状态和特征的直接反映。在实践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身等,同外界事物打交道,使事物的外部状态和特征等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由此形成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6、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感性认识只是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还没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知觉,是把不同的感觉联系起来,形成关于事物的整体映象;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将过去感知的事物形象在记忆中加以再现。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它是以生动、丰富、具体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它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环节。(2)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去把握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特性的反映;判断,是

7、运用概念对事物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作的判断;推理,是由已知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它是对客观事物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更可靠地反映。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提供的感性材料,就不可能形成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否则,就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就是否认 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感性认识无须上升为理性认识。唯理论就是否认感性认

8、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而且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B)(1)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这次飞跃需要具备如下条件: 要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只有掌握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才能对事物的本质作出正确的概括。 获取的材料必须合乎实际。材料虽多,如果尽是假象或错觉,仍然不可能从中得出正确的理性认识来。为此,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调查研究,以保证获取材料的准确性。 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也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从而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

9、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对其正确与否进行验证。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使其得到发展。因此,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理性认识,需要回到实践中去,这是一个以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从认识运动来说,这是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6、认识发展的反复性和无限性(B)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来说,在实践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从而证明了理性认识的正确性,这一个认识运动

10、就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一个复杂事物来说,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认识通常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回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由于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物质结构的层次和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无限性,寻求真知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不断发展过程。7、尊重实践,尊重群众(C)(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一切物质生活资料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正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力水平,才创造出人类的物质文明,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

11、的创造者。A、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B、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历史上灿烂的精神超过,都是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集中人民群众聪明才智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C、人民群众还是社会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他们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表明,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更替,是要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他们推动社会发展、创造社会历史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附:1、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12、们,占人口中的大多数。人民群众的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包括劳动知识分子)。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1)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共产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2)虚心向人

13、民群众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青年学生只有到实践中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汲取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才能不断拓展、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青年学生只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才能增长才干。 (二) 复习测试题一、填空题:1.认识是人脑对_的反映。科学认识的任务是揭示物质运动的_。2.认识事物运动的规律,是一个寻求真知的过程。这是一个以_为基础,从_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_,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逐渐深入的过程。3.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_的活动。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是_的物质活动。(2)实践是自觉的、_的活动;(3)实践是社会的、_的活

14、动。4.社会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_、调整和变革_的实践和_。5.灵感并非是人脑所固有的,也是以_为基础的。6.一个人既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获得_,也可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读书、听讲等方式获得_。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在我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前人或他人仍为_。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体现的是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具体_。一切真知,最终都来源于_。7.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_认识开始,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包括_、_和_三种形式。它的特点是以生动、丰富、具体的形象_反映外部世界,它只是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8._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借助于抽象思维去把握关于事物的_、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_、_和_是

15、它的三种形式。它的特点是_性和抽象性。9.经验论否认_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感性认识无需上升到理性认识。10.唯理论否认_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而且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11.要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要掌握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_,必须用科学的_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12.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认识便实现了从现象到_的飞跃。在实践中获得理性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进行_,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13.认识的产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_。_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4.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

16、_,是历史的_。二、单项选择题:1(2014年上海学业卷)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人们能动地( )A. 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 改造客观规律的活动C. 认识主观世界的活动 D.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2.(2015年上海卷)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A. 人的精神活动 B. 人的理性行为C. 人的日常生活 D. 人的存在方式3(2009年上海卷)当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许多国家传播时,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严加防范,以抗击这一流感的蔓延和肆虐。这种实践活动是( ) 客观的物质活动 纯粹主观的活动 自觉能动的活动 社会历史的活动A B C D4(2015年上海学业卷

17、)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是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以下属于这一形式的是( )A. 研发“埃博拉”病毒防治药物 B.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C. 修建横跨西部地区的兰新高铁 D. 推动京剧、昆曲的现代化改良5.“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句话所要强调的是( ) 感觉作为感性认识的一种形式是不真实的 达到理性认识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A B C D6(2011年上海卷)文学名著醉翁亭记开头一段写成后,作者欧阳修觉得没能准确反映景象。于是再赴滁州城外,最后开头改为:“环滁皆山也”。这一写作修

18、改过程生动地体现了一个( )A参加实践的过程 B抽象思维的过程C获得经验的过程 D寻求真知的过程7.(2008年上海卷)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斯多德关于物质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 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 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8.(2015年上海学业卷)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个人获得知识的两大途径。以下可以获得直接经验的活动的是( )A. 去博物馆参观玛雅文化展 B. 上XX网站查询科技资讯C. 看央视百家讲坛栏目 D. 到宝钢进行

19、职业生涯体验9.(2012年山东卷)“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 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中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 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C. 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D.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10(2012年海南卷)2011年9月,科学家在“中微子振荡实验”实验中测量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超过光速。但随即发现实验存在的问题,测量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最新测量结果显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并没有超过光速,原测量结果

20、存在误差。由此可见( )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认识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无止境的A. B. C. D. 11.(2012年上海卷)1936年柏林奥运会,欧文斯创下10.3秒的百米世界纪录。之后,医学界研究断言,百米赛道上人类所能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每秒10米。但是32年后,海固斯创造了9.95秒的新纪录,打破了这一断言。这表明(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科学的认识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A.

21、 B. C. D. 12.“神舟”升空、“蛟龙”入海,中国科技工作者在遨游太空、探望海底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世界奥秘。这告诉我们( )A. 人们获得认识的来源是多渠道的 B.认识来源于灵感C. 认识世界的具体途径只能是科研 D.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13. 宋代诗人陆游曾写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与此诗句包含哲理相同的是( )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 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4.(2010年广东卷) 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

22、。”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15.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 物质决定意识 B实践第一C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一种形式16.(2015年上海卷)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这表明实践是()A. 认识的重要来源 B. 认识发展的动力C. 人类

23、认识的目的 D. 检验认识的标准17.下列事实能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有( ) 实践的发展不断向人们提出新课题、新要求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对和平的认识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 鲁班受野草划破手指的其实发明锯子的灵感是纯粹的主观产物 和谐世界的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 A B C D18. Twitter、Facebook、微博,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方式。因此,有同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一结论已不适合互联网时代了,这种观点( )A. 是正确的,因为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来源 B是错误的,因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来自于实践C是正确的,肯定了间接经验是认识的来源 D是错误的,否定了

24、间接经验是认识的途径19. 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三段论的学说。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凡人都有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有死。”从认识的阶段来看,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属于( )A感性认识 B理性认识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20上海市政府有“上海发布”、北京市有“北京微博发布厅”。政府部门已意识到微博是了解群众意见,实现及时互动的重要渠道。这说明(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到的事物,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 C人们的认识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21(2012年上海卷)“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

25、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引自毛泽东实践论)对这段话概括最全面的是( )A“科学的抽象”是达到理性认识,即真知的方法B在今人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古人仍为直接经验C真知最终来源于直接经验,且科学地反映了客观事物D获取真知的过程是一个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过程22.(2014年上海学业卷)关于转基因食品能否安全食用,科学研究到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答案,支持与反对两派争执不下。寻求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

26、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不断发展过程。据此推断,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 )A. 永远不可能有正确的答案 B会有阶段性的正确认识C只能获得对其现象的认识 D没有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23. 过去,乙肝一直被认为是“消化道传染病”,导致了就业、入学等方面的政策性歧视。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界明确了握手、拥抱等无血液暴露的日常接触,不会感染乙肝,人们不必谈“肝”色变。这表明( )A.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C认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D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24.“过去我们确定经济指标习惯做加法,想的、做的都是上项目、增加产值;而今我们也要学会做减法,要把水耗、能耗降下来。

27、”这表明( )A. 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B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C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D注重量的积累,促进事物的质变25. 201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深圳发展中有这样三句口号“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时间做结论。”这句话强调的是( )A. 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B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成功改造世界26.(2009年四川卷)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无痛手术时代。上述材料说明( )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A. B. C. D.27.(2012年全国文综卷)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 )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