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8 ,大小:7.26MB ,
资源ID:76737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6737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花生病害大全 高清.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花生病害大全 高清.docx

1、花生病害大全 高清花生褐斑病 图片:花生褐斑病.jpg 图片:花生褐斑病1.jpg 图片:花生褐斑病2.jpg 图片:花生褐斑病3.jpg 简 介英文名 peanut brown spot异名 花生早斑病。病原 病菌为落花生尾孢Cercospora arachidicola Hori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落花生球腔菌Mycosphaerella arachidicola (Hori)Jenk,但在我国尚未发现。寄主 花生。危害 世界性花生病害。受害田块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40%以上。分布 普遍发生,分布广泛。 详 细 资 料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叶柄、叶托、茎杆也可受害。(1)

2、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黄褐色或铁锈色、针头状小斑点,随着病害发展,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达110毫米。叶正面病斑暗褐色,背面颜色较浅,呈淡褐色或褐色。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在潮湿条件下,大多在叶正面病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重时,叶片上产生大量病斑,几个病斑汇合在一起,常使叶片干枯脱落,仅顶部 35 个幼嫩叶片。(2)茎杆、叶柄、叶托:病斑为长椭圆形,暗褐色,病斑中间稍凹陷。病原物 (1)形态:分生孢子梗丛生或散生,黄褐色,大小(10100)微米(36)微米。分生孢子倒棍棒形,顶生,无色或淡褐色,有隔膜312个,大小(35110)微米(26)微米。子囊壳

3、卵圆形,大小(47.684)微米(44.474)微米。子囊圆柱形或棒状,大小(27.037.8)微米(7.08.4)微米。子囊孢子无色,双胞,大小(7.015.4)微米(34)微米。(2)特性:生育最适温度范围2528。分生孢子在22下,经24小时即可萌发。侵染循环 (1)菌源:病原以分生孢子和菌丝块在病残体上及花生堆中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2)传播: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落在花生叶片表面,从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组织内部进行初侵染。病菌的菌丝在细胞间蔓延,产生分枝形吸器侵入栅栏和海绵组织的叶肉内吸取营养造成为害。新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重复侵染。分生孢子扩散高峰在清晨叶

4、面上露水刚消失时和下雨之前。在合适温湿度条件下,分生孢子重复再侵染促进病情发展,至收获前造成几乎所有叶片脱落。在南方产区,春花生收获后病残株上病菌又成为秋花生的初次侵染源。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蔓生型品种或半蔓生型品种较直立型品种发病;花生生育前期发病少而轻,老叶发病多而重;晚熟品种往往发病重。(2)环境:降雨及湿度是决定病害发生轻重的主导气象因素。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蔓延;气候多雨潮湿,发病重。(3)栽培:连作地发病重。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种抗病品种。应注意合理利用抗病品种,实行多个品种搭配与轮换种植,防止因品种单一化和病菌优势小种的形成而造成品种抗病性退化或丧失。重

5、病田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在栽培管理上,应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时喷叶面营养剂,促植株稳生稳长;整治排灌系统,雨后清沟排渍降湿。花生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清除田间病残体,及时深耕。病残体要集中烧毁或沤肥,以减少病原。(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12150倍式波尔多液,或80%代森锌WP 4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WP 3004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WP 1 0001 5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1 0001 500倍液,或75%百菌清WP 600800倍液。,或2%农抗120AS的200倍液,或45%三唑酮福美双WP8001 000倍液,或20%三唑酮硫磺SC 600800倍液。隔

6、1015天喷1次,病害重的喷药23次。药剂应交替使用。花生锈病 图片:锈病.jpg 图片:锈病2.jpg 图片:锈病1.jpg 简 介英文名 Peanut rust病原 落花生柄锈菌Puccinia arachidis Speg.,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我国花生上未见冬孢子。寄主 花生。危害 花生发生锈病后,植株提早落叶、早熟。发病愈早,损失愈重。发病后,减产15%,严重时减产50%。该病除对产量影响外,出仁率和出油率也显著下降。分布 花生锈病在我国南方花生产区普遍发生,为害较重。近年来,北方花生产区也有扩展蔓延的趋势。 详 细 资 料为害症状 花生锈病在各个生育阶段都可发生,但以结荚期以后发生严

7、重。主要侵染花生叶片,亦可为害叶柄、托叶、茎杆、果柄和荚果。(1)叶片:叶片发病叶片的背面初生针尖大小的疹状白斑,叶面呈现黄色小点,以后叶背病斑变淡黄色,圆形,随着病斑扩大,病部突起呈黄褐色。表皮破裂后,露出铁锈色的粉末,即病菌夏孢子堆和夏孢子。病斑周围有一狭窄的黄晕。夏孢子堆直径0.30.6毫米。下部叶片先发病,然后向顶部叶片扩展。叶上密生夏孢子堆后,很快变黄干枯,似火烧状。(2)其他部位:夏孢子堆与叶片上的相似。托叶上的夏孢子堆稍大;叶柄、茎和果柄上的夏孢子堆椭圆形,长12毫米;果壳上的夏孢子堆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2毫米,但夏孢子数量较少。(3)病株:较矮小,形成发病中心,提早落叶枯死。

8、收获时果柄易断、落荚。病原物 (1)形态:夏孢子圆形或椭圆形,橙黄色,表面具微刺,孢子中轴两侧各有1个发芽孔,大小(2234)微米(2227)微米。(2)特性:温度。夏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1133,最适温度为2528;致死温度湿热为50为10分钟,但干热60为10分钟仍不丧失生活力;夏孢子在广东夏季室温条件下,能存活1629天;冬、春季温度较低时,存活长达120150天;在5的条件下,存活约一年,-24能存活36个月。水分。夏孢子在水滴中才能萌发,在不接触水滴的情况下,即使达到饱合的湿度,也不会发芽。光照。光照对夏孢子发芽有抑制作用。黑暗条件下夏孢子发芽良好,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即使温度、湿度适

9、宜,也不会萌发。酸碱度。在pH412的范围内,夏孢子发芽正常,pH4以下时,发芽率显著下降,芽管缩短。氧气。在嫌氧时,夏孢子发芽受抑制,而缺氧时则不能发芽。大多数夏孢子萌发只产生1个芽管,极少数能产生2个芽管。新鲜夏孢子在22的水滴中经1小时开始发芽。在24.526下,7小时后产生附着胞。22时,15小时后产生侵染丝。在2528温度范围内,潜育期为6天左右。在20恒温下,潜育期为13天,25和30为8天。侵染循环 (1)南方:在广东、海南等南方种植区,病菌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播种期的花生,病株上产生的夏孢子辗转传播。秋花生收获后落在田间的花生粒萌发后,病菌可在自生苗上安全越冬,春花

10、生播种后开始侵染。室内外贮存的病株,经120150天后,病株上的夏孢子仍有侵染力。秋花生收获后带病荚果经室内贮存至第2年3月份,夏孢子仍具侵染力。(2)北方:花生锈病初侵染来源尚不清楚。发生因素 菌源的数量、气候条件是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1)菌源:田间自生苗多、越冬菌源量大,第2年锈病发生就严重。(2)环境:雨量和雾露是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春、秋植花生,温度基本上在适宜范围内,故影响锈病流行的主导因素是雨水和雾露。雨日多、雾大或露水重,都可引起锈病流行。高温、高湿、温差大利于病害蔓延。(3)栽培:播种期与流行的关系因锈病发病时的温湿度而异,春花生早播病轻,晚播病。英文名 重;秋花生

11、则早播病重,晚播病轻。施氮过多,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排水条件差,发病重。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种抗(耐)病品种,如鲁花9号、鲁花11号和8130、粤油22、粤油551、汕油3号、恩花1号、红梅早、战斗2号、中花17等。实行12年轮作。因地制宜调节播期,合理密植,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及时中耕除草;高畦深沟栽培,做好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秋花生收后,清除田间病残体;清除落粒自生苗12次;秋花生病茎堆沤肥,室内病茎在春播前用完。(2)药剂防治:花期发病株率达15%30%或近地面12叶有23个病斑时,喷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25%三唑酮WP 3 000倍液,或50%三唑酮硫磺SC 1 0

12、001 500倍液,或95%敌锈钠WP 600倍液,或75%百菌清WP 500倍液,或15%三唑醇WP 1 000倍液,或50%克菌丹WP 5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喷药时加入0.2%展着剂(如洗衣粉等)有增效作用。花生焦斑病 图片:花生焦斑病.jpg 图片:花生焦斑病1.jpg 图片:花生焦斑病2.jpg 简 介异名 花生叶焦病、花生枯斑病、花生早斑病。病原 落花生小光壳Leptosphaerulina crassiasca (Sechet)Jackson & Bell.,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危害 严重时田间病株率可达100%。在急性流行情况下可在很短时间内,引起大量叶片枯死,

13、造成花生严重损失。分布 各花生产区均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柄、茎和果针。(1)叶片:通常先从叶尖开始发病,少数从叶缘发病,病斑呈楔形或半圆形,由初期褪绿渐变黄、变褐,边缘深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后变灰褐、枯死破裂,状如焦灼,上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子囊壳。叶片中部病斑初与黑斑病、褐斑病相似,后扩大成近圆形褐斑。该病常与黑斑病、褐斑病混生,有明显胡麻斑状。在焦斑病病斑内有黑斑病或褐斑病或褐斑病、锈病斑点。收获前多雨情况下,该病出现急性症状。叶片上产生圆形或不定形黑褐色小渍状大斑块,迅速蔓延造成全叶枯死,变黑褐色,并发展到叶柄、茎、果针上。(2)茎及叶柄:病斑呈不规

14、则形,浅褐色,水渍状,上生小黑点。病原物 (1)形态:子囊壳。褐色,近球形,孔口有短乳状突起,直径60120微米,内含820个子囊。散生在寄主表皮内,开始半埋生,后渐露出。子囊。初无色透明,卵形至袋形,无侧丝,成熟时黄褐色,大小(5080)微米(2555)微米,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浅褐色,具12个纵隔和34个横隔,隔膜处缢缩,大小(2237)微米(1016)微米。子囊孢子在子囊内排列不规则,(2)特性:该菌生长温限835,最适28。侵染循环 (1)菌源:病原以子囊壳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2)传播:遇适宜条件释放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至花生叶片上,萌发芽管直接穿入花生叶

15、片表皮细胞。后病斑上产生新的子囊壳,释放子囊孢子进行再侵染。子囊孢子扩散高峰在晴天露水初干和开始降雨时。(3)发生时期:病害在田间发生较早,通常在花生花针期即可发现。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据观察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2)环境:高温高湿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入。(3)栽培:田间湿度大、土壤贫瘠、偏施氮肥发病重。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适当密植,播种密度不宜过大。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2)药剂防治:参见花生褐斑病。花生茎腐病 图片:花生茎腐病.jpg 图片:花生茎腐病1.jpg 图片:花生茎腐病2.jpg 图片:花生茎腐病3.jpg 图片:花生茎腐病

16、4.jpg花生茎腐病:恶霉灵+笨谜+水和霉素+叶面肥 效果很好 简 介英文名 Peanut stem rot异名 花生颈腐病。病原 棉色二孢Diplodia gossypinaCooke)M.et C.,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柑桔囊孢壳Physalospora rhodina (B.et C.)10oke=P.hossypina Stevens,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寄主 花生、大豆、棉花、绿豆、四季豆、莱豆、甘薯、甜瓜等20多种植物。危害 一般田块的发病率约为10%20%,严重可达50%60%,甚至颗粒无收。植株早期发病很快枯萎死亡,后期发病者果荚常腐烂或种仁不满,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分布

17、各花生产区均有发生,山东、江苏、河南、河北、陕西、辽宁、安徽、海南、广东等省发生较重。 详 细 资 料为害症状 花生幼苗和成株均可受病菌侵染。(1)苗期:花生幼苗出土前即可发病,病菌通常先侵染子叶,造成子叶变黑腐烂,然后侵入植株茎基部及地下根颈处,产生黄褐色水债状,后逐渐绕茎或根颈扩展形成黑褐色病斑。病斑扩展环绕茎基时,地上部萎蔫枯死。在潮湿条件下,病部产生密集的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表皮易剥落。田间干燥时,病部皮层紧贴茎上,髓部干枯中空。(2)成株期:成株期发病,先在主茎和侧枝茎基部产生黄褐色水渍状略凹陷的病斑。病斑向上、下发展,茎基部变黑枯死,纵剖根颈部,髓呈褐色干腐状,湿度大时,

18、病株变黑腐烂。病部密生黑色小粒点。病原物 (1)形态:分生孢子器。球形至烧瓶状,暗褐至黑色,单腔,壁厚,有一乳头状突出孔口。孢子器直径130250微米,内有分生孢子。孢子器散生或聚生,埋生在寄主表皮下,成熟后外露。分生孢子。长椭圆形,为成熟时无色、单胞,成熟后呈暗色双胞,大小(2030)微米(1013)微米。分生孢子梗。线状,不分枝,无色。(2)特性:病菌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23下培养,菌丝体白色绒絮状,4天后菌落直径达10厘米,5天后菌落变绿,最后变成黑色。菌丝生长适温2335,55经10分钟致死,-3-1经21天仍具致病力,水浸8个月致病力无变化,自然条件下干燥8个半月或室内干燥29个月仍

19、为害。侵染循环 (1)菌源: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种子和土壤病残株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病株和粉碎的果壳饲养牲畜后的粪便,以及混有病残株的土杂肥也是传播蔓延的重要菌源。病菌在土中分布很深,可达30厘米,以015厘米的表层土内较多。(2)传播: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苗期为最适侵染时期,其次为结果期,而花期不利于病菌的侵染。病害在田间主要通过风雨、流水和农事活动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种子调运。(3)发生时期:在北方花生产区,5月下旬到6月初出现病株,6月中、下旬出现发病高峰。8月中、下旬出现的第2次发病高峰,发病较轻。发生因素 (1)菌源:由于带菌种子是该病菌的主要越冬场所和初侵

20、染来源,因而种子带菌率高低对病害的发生影响很大。花生在收获前受水淹,或收获时遇阴雨,种子容易发霉,带菌率高且发芽率低,播种后发病都重。(2)寄主抗性: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3)环境:当5厘米地温连续10天稳定在20以上,田间即可发病,苗期雨水多,土壤湿度大,病害发生就比较重;发病高峰常出现在降雨适中或大雨骤晴之后,雨量过多、雨次频繁、低温情况下,不利于病害发生。但下雨过多,温度较低,不利于病害发生。阳光过强造成花生幼苗热灼伤的也有利于病害发生。(4)栽培:连作花生地发病重,合理轮作发病轻。春播花生病重,夏播花生病轻。使用花生病株茎蔓饲喂牲畜的粪肥,以及混有病残株未腐烂的土杂肥均会加重病害发生。

21、低洼积水、沙性强、土壤贫瘠的土地发病重。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目前尚未有免疫品种,但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高产、抗性较强的品种有远杂9102、豫花10号、豫花14号、鲁花13等。留种花生及时收获、及时摘荚晾晒,含水量在10%以下方可入库储藏,要防潮湿防霉变。播种前要精选大粒饱满种子,剔除变色、秕伤的种子,选用无病种子。适宜选择夏花生留种。合理轮作。轻病地与玉米、高粱、谷子等禾谷类非寄主作物轮作12年,重病地轮作34年。花生收获后要及时深耕深翻土地,以消灭部分越冬病菌。有机肥在施用之前要充分沤熟,增施腐熟的有机肥,追施草木灰。花生生长季节及时中耕锄草,促进花生生长健壮;中耕时要避免造成伤口

22、,减少病菌侵入,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带出田外销毁。(2)药剂防治:与经种子先用清水浸种24小时后,捞出稍晾干,用种子重量0.3%0.5%的50%多菌灵WP,加适量细土配成的药土,将种子与药土拌匀后播种。齐苗后、开花前和盛花下针期分别喷淋药剂1次,着重喷淋茎基部,药剂用3%广枯灵AS 800倍液,或65%多克菌WP 600800倍液,或50%苯菌灵WP 1 500倍液。花生根腐病 图片:花生根腐病.jpg 图片:花生根腐病1.jpg 图片:花生根腐病2.jpg 图片:花生根腐病3.jpg 简 介英文名 Peanut root rot异名 俗称“鼠尾”、烂根。病原 多种镰刀菌,主要有茄类镰孢Fusa

23、rium solani(Mart.) App.et Wollenw、尖孢镰孢F.oxysporum Schlecht.、粉红镰孢F.roseum(Lik) S.et H.、三隔镰孢F.tricinctum Corde) Sacc.、串珠镰孢F.moniliforme Sheld.等,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危害花生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花生各生育期均可发病,开花结荚盛期发病重。发病率为10%左右,严重时可达20%30%。分布 各花生产区均有发生,为零星发生。 详 细 资 料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花生植株根部。(1)苗期:花生出苗前,为害刚萌发种子,造成烂种。幼苗发病,病菌侵染花生幼苗地下部,主根变褐色,

24、植株矮小枯萎。(2)成株期:成株期受害,通常表现慢性症状,开始表现暂时萎蔫,叶片失水褪绿、变黄,叶柄下垂。主根根颈部出现稍凹陷的长条形褐色病斑,根端呈湿腐状,皮层变褐腐烂,易脱离脱落,无侧根或极少,形似鼠尾,植株逐渐枯死。土壤湿度大时,近土面根颈部可长出不定根,病株一时不易枯死。病株地上部矮小,生长不良,叶片变黄,开花结果少,且多为秕果。病菌为害进人土内的果针和幼嫩荚果。果针受害后使荚果易脱落在土内。病菌和腐霉菌复合感染荚果,可使得荚果腐烂。病原物 分生孢子有2种类型,小型分生孢子圆筒形,无色,单胞,大小(512)微米(23.5)微米。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具35个分隔。厚垣孢子近球形,单生或串

25、生,大小711微米。侵染循环 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表面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由植株根部伤口或表皮侵入。在田间,病菌主要靠风雨和农事操作传播蔓延,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腐生性强,厚垣孢子能在土壤中残存很长时间。发生因素 (1)菌源:种子带菌率高,发病重。(2)环境:苗期如遇低温阴雨,土壤湿度大情况下,可造成病害大面积发生。(3)栽培:土层深厚、透水性强、排水好的花生地发病轻;连作田、黄粘土、土层浅薄的砂砾地发病重。过度密植,枝叶过于茂盛或杂草丛生,通风透气不良,抗病力下降,大雨过后,利于花生根腐病的发生。土壤肥力不足,花生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可加重病情。防治方法

26、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如桂花17号、22号,粤油22号,鲁花6号、9号等。播种前精选种子,淘汰病弱种子。轻病田隔年轮作,重病田轮作35年。可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轮作,并避免与大豆、红薯套种、间种。适时排、灌水。播种前土壤需保持一定湿度,过于干旱要适当淋水,花生长出23叶时应淋苗水,促进幼苗的健壮生长。严禁在盛花期、雨前或久旱后猛灌水。午后不能小水浅灌,以免烫伤花生根部。大雨过后要及时做好田间排水工作。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施用的厩肥要充分腐熟。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集中烧毁。对发病株穴进行灌根消毒灭菌,防止病菌扩散蔓延。花生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植株和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搬离田间堆

27、沤肥处理。(2)药剂防治:播种前用750克/hm2绿亨1号加水450千克喷土壤,消毒灭菌。也可于苗期发病初期用绿亨1号75克加绿亨2号600克加水750千克喷。用种子重量0.3%0.5%的50%多菌灵WP拌种。用50%多菌灵WP 50克加水6千克配制药液,浸种10千克,浸泡24小时,中间翻动23次,使种子均匀将药液吸干后播种,可有效地预防花生基腐、根腐、冠腐病、白绢病等病害的发生。苗期发病初期用50%络氨铜WP 50克,加水50千克喷。发病初期用50%根腐灵300倍液,或10%双效灵AS 200300倍液,或70%敌克松WP 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WP 500800倍液,或7

28、2.2%霜霉威AS 400600倍液灌根或喷雾。隔7天喷1次,连续23次。拔除病株后,在发病株穴中撒施石灰,避免对附近健株的传染和蔓延。花生炭疽病 图片:花生炭疽病.jpg 图片:花生炭疽病1.jpg 图片:花生炭疽病2.jpg 图片:花生炭疽病3.jpg 简 介英文名 Peanut anthracnose。病原 平头刺盘孢Colletotrichum truncatum (Schw.) Andr.et Moore,属半知菌亚门。危害 对产量影响不大。分布 南、北花生产区均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为害症状 花生下部叶片先发病,病斑沿主脉扩展,褐色或暗褐色,楔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上有不明显轮

29、纹,边缘浅黄褐色,中央生有许多不明显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病原物 分生孢子盘。直径1633微米。刚毛。混生在分生孢子盘中,有或无隔膜,基部黑褐色,向尖端颜色变浅,大小(34)微米(43153)微米。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单抱,镰刀形,两端略尖,大小(33.6)微米(1623)微米。侵染循环 (1)菌源:病原以菌丝体和分孢盘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荚果或种子上越冬。土壤病残体和带菌的荚果和种子就成为第2年病害的初侵染源。(2)传播:分生孢子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雨水溅射或小昆虫活动而传播,从寄主伤口或气孔侵入致病。发生因素 温暖高湿的天气或植地环境有利发病。连作地或偏施过施氮肥、植株生势过旺的地块往往发病较重。 此帖被娃哈哈在2010-06-18 09:55重新编辑 花生菌核病 图片:花生菌核病.jpg 图片:花生菌核病1.jpg 图片:花生菌核病2.jpg 图片:花生菌核病3.jpg 简 介英文名 Peanut sclertiniose异名 花生小菌核病和花生大菌核病的总称,花生大菌核病又称花生菌核茎腐病。病原 花生小菌核病病原为落花生核盘菌Sclerotinia arachidis Hanz.,花生大菌核病病原为宫部核盘菌Sclerotinia miyabeana Hanz.,均属子囊菌亚门。危害 不大。通常以小菌核病为主,个别年份或个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