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教学走向何方阅读教学走向何方 沈大安 吃饭是为了物质层面更好地生存和延续,读书是为了精神层面更好地发育和成长。吃饭有很多讲究,读书也有很多讲究,现在中学、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存在着许多困惑、迷惘、分歧,下面就有请沈大安老师为我们做高水平的学术报告。我走进山东,怀着一种敬畏之心。山东跟浙江大不一样,昨天我从青岛过来,想到山东大地上人才辈出。这次是韩兴娥老师的语文教学研讨会。韩老师的语文教学是山东省教育改革的一朵奇葩,可以说韩老师的教学跟江浙文化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大手笔,气魄很大,江浙那边往往做得比较精细,但是我们改革的力度远远没有山东这么大刀阔斧。乘这个机会,把我的想法更各位领导
2、和老师做一个交流。从去年夏天以来,我们小学语文的专家纷纷呼吁小学语文的阅读需要转型,代表性的文章有:崔峦: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崔老师这个明确的、响亮的口号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在全国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什么是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当我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走向何方?今天我是大着胆子来回答这个问题。赵镜中:“教教材”和“教阅读”,赵老师不幸英年早逝,这是我们教育界的损失。他这些年频繁来往于海峡两岸,他认为大陆的语文课有很多优点,但是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好多老师的阅读课是在教教材而不是教阅读。明确地说,老师想的就是教课文的字词句和
3、中心内容,让孩子把课文弄清楚,赵老师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毒瘤。阅读教学不是要教教材,而是要教阅读,赵老师希望我们老师不要把一篇篇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而是通过教材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方法,找到阅读策略,培养阅读能力,从教教材走向教阅读,我觉得这个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如果你在平常的教学能够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你的课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吴忠豪:教课文?教语文?吴教授的文章前半部分跟赵先生是同样的观点,教课文的做法是个误区。阅读课所教的不是课本内容,而应该教的是课程内容,就是说语文课的课程内容在这节课中怎么体现?几位专家的呼吁告诉我们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阅读教学是费力不讨好的,收效甚微。大家看到了,我们在
4、语文课中用于写作、口语交际的时间比较少,但是这么多文章一篇一片教下来孩子的语文水平提高不是很大,原因就是我们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不是很清楚,对阅读教学的功能不是很清楚。这几年我们都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怎么教,教什么的问题反而不是很重视。很感谢各位老师的热情,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大多数老师都在关注我们到底该怎么教,但是我们很少考虑我应该教什么。阅读教学的问题很大程度是出在搞不清楚教什么的问题。阅读教学应该教的是“课程内容”,而不是“课文内容”。或者说透过课文内容你能看出我教什么课程内容,这就是当前阅读教学转型的一个实质性问题。王荣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5、,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老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请大家注意这个教学内容不是课文内容,而是课程内容。知道我今天这节课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有时候我问老师你现在在教什么呀,他说我在教第三段,各位老师啊,你这个就是教什么课程内容不清楚,而不是在想第三段里包涵课程的什么内容,这是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王文清说,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而且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小学的语文课只有四十分钟,有的地方只有三十五分钟,一节课你想做什么事,咱能不能把教学的内容相对集中起来,学得相对的透彻。阅读教学跟内容分析说再见,阅读教学告别内容分析,不是不要课文内容,这是不可能的,一定对涉及到课文内
6、容,但是我们不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我今天讲到些例子,请老师看看怎么就是在内容分析上花费时间,怎么就是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转型,还有一点想跟老师交流的,阅读教学告别内容分析,我们不是一个转向,而是有多个转向。下面我就说说一些实质性的问题。第一个转向就是走向语言积累和运用,歌德有这么一段文字:“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你别看我们小学生,很多课文你如果让他多读几遍,内容并不难理解,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事情:一个是涵义,一个是作者是怎么把这个内容写出来的。我们做语文课程改革有一个前提就是得思考什么是语文。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今天时间关系我不多说,但是我想说
7、的,学语文首先是学语言,特别对小学生来说,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最基本的任务,语文可以工具性、人文性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我的理解,首先的任务就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会渗透着一些文学的、文化的等内容,但是我们的基本任务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且这种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人的积累和运用。下面我还是用一个课例来给老师们示范。这位老师叫郭初阳,是一个中学语文老师,但他现在呢自己做语文教学研究,他离开了学校。他在去年的小学语文教师郭初阳老师有一个鸟的天堂的教学实录,我建议老师细细琢磨一下他的鸟的天堂。他教授鸟的天堂只有三个版块,他
8、的第一个版块“鸟的天堂有没有鸟?”;他的第二个版块“鸟的天堂是什么?”;第三,课文和巴金的原作比较。他的两个课时就做这三件事,我们先看看他的第一个事,他先让孩子自己读课文,读了以后就是问同学们“鸟的天堂究竟有没有鸟”,孩子们说“有鸟”,“第一天不过是去得不是时候所以没有看到,第二天去就看到了”,“那么写鸟多的是在哪个部分呢?”孩子就把这段找出来,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段,“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郭初阳就在这个下边加了几个下横线,郭初阳说“请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把加在下划线的词语背下来,能做到吗?”小朋友都很有信心,“树林,大,小,花,黑”就这几个字,下边我们把这几个字拿了请同学们填空,孩子们都说
9、“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这个不是难事,老师们也会想这个事我也会做,但是郭初阳跟我们不一样,背完了他还是这个东西,现在同学们注意,我们开始背的第一个空是“树林”,现在我们要把这个树林换一个地方,请同学们想想可以换到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换了那么下边的词语也得换,每个孩子都在思考,“好,谁来说?”第一个孩子说,我把这个树林换成“市场”,很快地这个市场变得很热闹,到处都是人声,到处都是人语。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在吆喝,有的在讨价还价,有的在付钱。这个语言训练很好,谁再来?又来一个孩子,说我把这个地方换成了海滩,很快地这个海滩变得很热闹,到
10、处都是笑声,到处人语。男的,女的,红的,绿的,(老师就问什么叫红的、绿的,小朋友说这个游泳衣很漂亮,有穿着红的,有穿着绿的)有的在海里游泳,有的在沙滩上晒太阳,有的在堆沙堡。行不行啊,行!我们看看,郭初阳的教学指向就是一种语言积累和运用,他在这个鸟的天堂教学中就看出这种场面描写的格式是可以运用在很多方面,让孩子们把这段格式活用,很明显指向语言的积累和运用,郭初阳的第二个点是更加有意思,他的题目任务很简单,鸟的天堂是一 ,他的第二个空格是填一个量词,好,自己先填,读完课文你的感觉鸟的天堂是一 ,然后呢小组合作,四位同学把你自己填的做个交流,选出一个最精彩的答案,派出同学来板书,写的都是一片树林,
11、张某某小组,一棵大树,李某某小组,一个小岛,一座迷宫再有一个同学做解释,另外两位同学负责做补充,好,各位老师啊,我们发现什么呢,孩子们对这个一什么差别很大,有一个很大的空间,老师先可以把这两个找出来,一个小组说一片树林,一个小组说是一棵大树,你们两个小组解释清楚,怎么看?那么一片树林的拿出了课文里边的东西,但是一棵大树得到全班同学的支持,说你们那一片树林是没有读仔细,其实这是一颗大榕树。好了,这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是一座小岛,一座迷宫,你们组来把理由说说清楚。这么讨论下最好玩的一个组是一个天堂,郭老师说这是废话,鸟的天堂是一个天堂。孩子们都不同意了,就站起来说,老师,巴金最后就是这么说的,“鸟
12、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不是废话。那你怎么就认为鸟的天堂是一个天堂,那你给我说说清楚。别看只是一道填空题,体现了孩子们不同的认识,然后通过交流,我们把对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认识就渐渐地丰富起来。第三个阶段不一定做,我的感觉是不一定做,就是巴金原作和课文的比较,可以做,但是这是四年级的课,我倾向于不一定做。大家来看,郭初阳至少给我们启发,就是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是他阅读教学的一个指向。第二个我要讲的是阅读能力的培养。现在我们大家都已经看到语言积累比较容易做,所以我不多举例子。下面我要说的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阅读教学的根本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现在我们阅读教
13、学的目的比较多,比如说想教知识,这个词什么意思,这个句子是用的什么修辞方法,这篇文章是这么写的等等,有的老师觉得我走进课堂教课文是为了教课文的人文内涵,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阅读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刚才看到台湾尚武协会会长赵镜中先生说:“要从教教材走向教阅读。”其实这个意思,我们大陆的前辈叶圣陶先生早已说了很多年,叶老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叶老还说,最后要能够做到,不教自能读书。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教阅读课的目的不是教课文,而是从课文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果把这个问题想明白,接下来老师肯定又会问一个问题,那么我究竟在这个课文中培养学生的什么阅读能力呢?我把语
14、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提出的阅读能力要求摘了几条,老师们看看在我们中国的大多数语文课程中这几条落实了吗?第一条,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是课标第二学段阅读能力要求的一种,但是我们现在去听四三年级的语文课,很少有老师在落实这一个课程内容,三四年级教完了,进入五年级这篇课文教完了你有什么问题,孩子们提不出什么问题。我有时走进班级让孩子们读课文,读完之后问有什么问题,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没有问题”。各位老师,没有问题是问题最大的问题。他看完课文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而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是课程标准明明白白写着的内容。咱们是不是能够把这个东西当作我们的阅读教学的内容在教吗?再比如说,第
15、四条,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我觉得在那么多文字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条的。你读了这篇文章,人家问你这篇课文讲了什么,这是最主要的。我们现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没有做,老师都在做,但是几乎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以我的看法,很多老师让孩子初读课文,读完以后这课文讲了什么,他们觉得这是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没错,一个小朋友说了几句,没有说到点子上,再换个小朋友,说了一堆课文主要内容,然后老师自己把课文内容概括一下,就讲这个东西,同学们明白了吗?啊,明白了,实际上五分钟就过去了。以我的想法,这个课程目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三四年级花半节课甚至花30分钟到一节课都不算时间太多。为什么
16、呢,你得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真正当作一个课程目标,教会孩子们都能做,你没个三十分钟做不下来。还有,很多老师是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放在一篇课文教学的开头,我建议三四年级的老师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挪一个地方,挪到一篇课文教完的时候。咱们这篇课文学玩了,咱们能不能好好地把这篇课文的内容说说清楚。甚至要求他写下来。你这样做才是把课程标准的内容落到实处。有的老师可能说,你这个做法啊,语文课很不好看,现在我们的毛病就出在这里,语文教学如果说能够做到既好看又有用那是最好,要是做不到好看,但是你能够做到有用也非常好,这种就是我非常提倡的那种“落花生”的精神:“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但是现在非常遗憾,我
17、们很多阅读课却是走了另外一条路,虽然很好看,但是没有用。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孩子发言很踊跃,甚至有人形容课堂里边是“小手如林,对答如流”。课堂里边很热闹,最后回头一看,孩子们真正应该学的阅读能力并没有真正培养出来。所以我们小学语文教了五百多节课,但是教完了孩子的阅读能力长进并不是很大,问题就出在个地方。我们国家的课程标准有很多优点,优点我就不过说了,但是也有很多欠缺,就是我们对能力的分解比较粗,刚才看到“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个这么的能力,但是国际上是把这种能力分解的很细。山东跟美国的交流比较多,美国这个国家没有一个国家的课程标准,他们的课程标准都是一个州一个,我看过加利福尼亚州的课程
18、标准,他翻译成中文了。它的课程标准有很厚的四本。一本是聆听,一本说话,一本阅读,一本写作。阅读把每个年级的阅读能力,一条一条细化成十几条,我们国家的课标比较粗。所以我们老师可以把这个阅读能力究竟是什么可以采用些国际上的研究来考虑中国儿童应该达到的阅读能力。这个测试是英语,叫,一个英文的缩写,它的意思是国际儿童阅读素养测试,我们可以理解为特指测试。我们看到,国际上有两个比较大的测试,一个测试叫PISA测试,这是针对初中三年级学生的,非常好的是年我们中国的上海参加了这个测试,在阅读、数学、科学三个领域都是第一,那么跟PISA测试有同等地位的就是这个PIRLS测试,PIRLS测试是针对九岁儿童,也就
19、是说小学四年级,每五年做一次,2006年做过以后加上今年2011年做,全球将有五十五个国家参加PIRLS测试。那么,PIRLS测试把这个阅读能力分解得很细,今天时间关系我不能详细分析。它有四个大的主题,第一个叫做直接提取信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直接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的词句;第二个直接推论,文章里没有直接说,但是根据你已有的知识,根据文章中的语句,你可以推论出一些东西来;第三解释、整合文章的信息和观点,对文章的信息和观点做一个解释;第四评价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特别是这个方面,中国对于这个内容很欠缺,但是国际上对这个东西很重视。今天回去你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个材料,叫做“美国老师怎样教灰姑娘”。美
20、国老师教灰姑娘很有趣,他最后问孩子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灰姑娘这个故事是有漏洞的,你看看在哪里?”有的孩子就说,老师,十二点钟到了,所有的东西都变回去,但是水晶鞋没有变回去。老师说,你们真能干,找出了这个故事的漏洞,这样伟大的作家也有漏洞,希望你们以后成为大作家之后不要犯这种错误。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我们发现,美国的语文课堂很小就让孩子评价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甚至包括像灰姑娘这样的世界文学名著,他们也在那里进行评价。那我们看到,这个阅读能力的层次性有很多。下面我想给大家看个案例。这篇文章是人民出版社的课文,叫做乡下人家,很多老师都很喜欢,这是一篇散文,这个作家是咱们山东济南
21、的陈醉云。这个作家原籍浙江上虞,现在住在济南。散文比较难教,我听课以后,一位老师花了两节课,最后形成了这么一个板书,叫做“长藤绿叶 瓜架 春雨 竹笋 鲜花 公鸡 母鸡 棚架 小桥 流水 戏鸭”,看着挺好的,甚至我想起马致远的秋思。把一篇课文概括成这些词语,对孩子的文学修养有良好的熏陶。但是,各位老师啊,你们看这个板书,就发现这个板书的形成过程其实是一个内容分析的过程,老师就带着孩子一段一段地读,同学们你们看看第一段中写了些什么呀?有长藤。还有什么东西呀?还有绿叶。绿叶长在瓜架上,藤上还结满了瓜,红的瓜,绿的瓜。好,你们把这段读读,这段就过去了,然后其他段都是这么在做,最后我们做出来的就是内容分
22、析,孩子们会非常乏味,只不过是把课文里边的东西重复了一遍。所以这个课文教了以后,我就给老师一个建议,我说咱们能不能把这个课文换一个教学思路。我提出来的教学思路是什么呢?我说有三个指向:一、能力发展。通过这篇课文,能够让孩子的阅读能力得到发展,而不是把课文梳理一遍;二、能够让孩子记住一些词句;三、能够陶冶孩子的审美情趣。这两节课我们可以做下边这几个事:第一,默读课文,用词语概括出每一段各说的什么,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讨论讨论第一段的内容。第一段就是写乡下人家的门前都有一个瓜棚,瓜藤上长着瓜,红的瓜、青的瓜。我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小朋友说,能啊,乡下人家有个特点:有瓜。那么,后边几段写什么,你们自己
23、慢慢去概括,这个指向培养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目标。第二,读完课文,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也用一个或两个词语概括出来,然后用课文中的语句说明你的理由。我们自己读,自己想,想完以后自己在小组里交流,你找出什么理由。比如说,你认为乡下人家是美丽的,那么你认为美丽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我认为是朴素,它的朴素是从哪里来的?我认为它是独特的,那么独特在何处?主要是孩子在交流对课文的看法。第三,朗读课文,提出疑问。比如这一段,“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各位老师,问题一定要引而不发,这段的问题很明显,但是我尽量不问。我让同学自己读,
24、读了以后自己想,你们有什么问题。你别看,孩子们都很厉害,很多孩子都看出来了。老师,我觉得这个地方的“天高地阔”用得不恰当,吃只有津津有味地吃,大口大口地吃,哪有“天高地阔地吃”。好,老师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天高地阔”究竟能不能用来形容吃?或者说“天高地阔地吃”是怎么吃?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篇课文,联系上下文再来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是“天高地阔”?然后联系你自己看到的乡下人家吃饭的情景,你觉得怎么叫“天高地阔地吃”?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解决,后来孩子们讲得很好。他们说,第一,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乡下人家吃饭不是在屋子里吃,他们是在外边吃,屋顶就是天,地就是我们这块广阔的土地,所以他们的饭是
25、吃得天高地阔。老师说这个其中一个理由。第二个孩子说,乡下人吃饭碗很大,是大碗吃饭,大口喝酒,吃得畅快,酣畅淋漓。老师说这也是个理由,因为吃得畅快所以“天高地阔”。还有就是我们看下文,“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吃饭,有孩子说狗啊,鸡啊,就在他们脚下钻来钻去,这吃得“天高地阔”,高兴了就把骨头扔给狗狗,让它们去抢,吃得多开心。还有个小朋友想到,家家户户都搬到了户外,一边吃饭一边可以呼朋唤友,“哎,老张,”“哈,老李!”我们一看原来这个“天高地阔”里边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意思。这个“天高地阔”不是用错了,而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一个词语。这个过程我想落
26、实两个课程目标:一、让孩子提出疑问;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看起来是在教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实际上是在教课程内容,最后我们要做得一个事情,背诵和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各位老师啊,这样教,我们是不是可以头绪也简单,老师的任务也轻点,但是学生的能力也提升得更快。联系到这次我们韩兴娥老师的教学研讨会,韩老师是“课内海量阅读”,现在我们的阅读课,我有个想法,在当今的信息发展时代,我的说法是读得多,读得快跟读得细,读得深同样重要。我今天比较保守地说了这句话,如果让我大胆地说,在今天这个时代,读得多、读得快比读得细、读得深更重要。跟中国的古代不一样,古代的文献和典籍,比如论语孟子四书五经,传了几千
27、年,也就这几部书,我,们可以细细琢磨,慢慢研读,读它十年二十年。但是今天你想适应这个社会,读得多、读得快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是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过程,这个东西很重要,阅读不是老师教的,是学生自己读的,自己建构的。有了广阔的知识背景,他才能更快地、更好地理解文本,才能对文本做出评价,提出创意,也才能厚积薄发,提高写作水平,这就是我对韩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的意义的认识。我们小学阅读教学,历来都强调学得精细,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多读和快读同样重要。大量阅读,除了韩老师的做法之外,还有其他的做法值得推广。一个是群文阅读,台湾老师的做法发下去就是四五篇,我们有个老师引进了台湾的做法,他上了一节课,叫世界
28、各国创世神话群文阅读,他找了六个国家,都很短的,都像我们这种盘古开天辟地的很短的文字。六国的,日本的、冰岛的、蒙古的等等,六个国家的创世神话一起读,读完以后大家评,有什么感受?孩子们发现有些共同的东西,各国的创世神话里都说天地原来是混沌一片,跟我们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前的状态,天地像个鸡蛋,这个是古人共有的认识。但是,怎么开辟出这个世界,各个国家的神话不一样。后来孩子们发现,每个国家创世的神话都跟他们这个国家自己的地理位置有关系,日本的创世是在个海岛上,蒙古的创世是在片草原,创世虽说是神话,但是它有个基础。今天这个社会特别需要这种东西。我举个例子,某样东西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一个报道说维生素C多
29、吃大有好处,再一篇文章说多吃维生素C有害健康,这样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读完以后,你做出什么判断?甚至判断这里边有的是真,有的是根据这些文章我得到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第二个做法是主题阅读,韩老师叫做主题学习,这个主题阅读是香港的一个中小学的一个明确的活动。比如说半个月或一个月里让孩子围绕主题找书阅读,比如说“自然景观“。我们让孩子自己去读,读完以后交流。再比如说“谁是英雄”这样的主题,同学们自己去找书,老师也可以推荐一些篇目,最后我们开个交流会,到底什么样的人是英雄,也可以是文体类,像古诗、神话、传记、童话、侦探小说。昨天我看到上的古诗课,它其实就是一种主题阅读。第三点是过程和方法,过程和方法也是
30、语文教学的一个课程目标。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走向就是让孩子领悟学习方法。这是两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古诗教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渗透着一种比较的方法。先让小朋友比较这两首古诗相同的地方,孩子们比相同很容易,都有一个“送”,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送的是谁?都是老朋友,前边这首是故人,后边这首结束也是故人。在什么时候送?一个是烟花三月,一个是客舍青青柳色新,时间也有相同之处。好,比完相同我们再来看不同,不同在哪里?最主要的是去的地方不一样。孟浩然去的是广陵,又名扬州,唐代就是个繁华之地。而元二去的地方是安西,“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个人去的地方不一样导致送别的心情也有差别。
31、在这两首诗比较中,老师需要讲清楚,送元二使安西中“使”的意思,“出使”,换句话说朝廷命元二出使安西。大家别光觉得有依依惜别之情,里边还包涵着王维对元二的勉励之情,你此去一定要守住边关,不负朝廷的重托。这样,两个人送的方式就不一样。孟浩然大概是去旅游,看着他的船越去越远,李白是以目光相送;而元二是担负国家重任去的,王维给他敬酒,敬了一碗又一碗。这首诗不仅能够读出离别之情,里边还有勉励之意。所以,我读这首诗就想起北海学校的京剧红灯记里的李玉和,李玉和被日本人抓起来,他妈给他端一碗酒,然后两句唱词叫做“临行喝罢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王维给元二敬酒,希望他好好完成朝廷的使命。还两首诗还可以让孩子比
32、较看似相似其实很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故人西辞黄鹤楼”中“西辞”其实是往东走,我们就看到中国话的这种特点,明明是往东走,但是它说“西辞”,而“西出阳关”倒是真的往西走。看起来都是“西”但是截然不同。这两首诗我们除了教内容以外,我们是教学生一种比较的方法。我也是希望我们的课能够教得比较简单,我看韩老师的教也有个特点。我们跟孩子说清楚,这是冯骥才的一本小说里选出来的,叫做俗世奇人。一种教法,提个主问题:“俗世奇人奇在哪里?”默读课文发现“奇”的地方。第二种教法,你跟孩子说清楚这是一篇小说,小说必须要写得有波澜,一波三折,那么我们看看这篇小说是怎样一波三折的?让学生划出曹小三对师傅的看法的心理曲线
33、,并且你能够做一个简要的说明。这样就是指向欣赏生动的故事情节。一个课不要求多,能够有一个方向,让孩子能够有一个收获就可以了。那么,跟这个课文有关的,我想说一下阅读课做什么练习。现在我看很多阅读课都是做读写结合的,这是一个方向。做小练笔,做读写结合是一个方向。另外一个阅读方向就是运用这种阅读方法让孩子们再读其他文章,但是拓展的方向不是人文内涵而是阅读能力。比如张大力,也是冯骥才俗世奇人里的一个故事,很有趣,张大力开了一家石材铺,这个石材铺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锁把也是石头的。锁上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打石锁撂在这儿,没人举起过,有一天来了张大力,张大力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大石锁被他轻易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