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孝篇百孝篇 百孝篇(3) 吉翂叩阙免父罪吉翂是南朝时期的梁朝人,自幼与众不同,极有孝心。他的父亲任厚乡令之职,廉洁公正,从不阿庾逢迎,引起上官的不满,便加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撤职查办,押注京城关入牢狱,并将被斩首。当时吉 翂只有十五岁,却深深为父亲含冤莫明而愤怒地慨叹道:父子本是一体,父亲有危难而不能解救,做儿子的还有何用!于是长途跋涉来到京城,在皇宫前击鼓跪叩,请求代父亲而死,梁主萧衍见其年幼却有如此胆量,疑心是受他人指使,便派廷尉卿蔡法度询问吉翂。吉翂毫无惧色地回答:“我虽年幼,但也知死的可怕、生的快乐。代父而死这等大事何需他人指使?”蔡法度以为吉翂没有说实话,又和颜悦色地诱哄吉翂,吉翂仍是
2、心意坚决。蔡法度将情况禀告梁主,梁主惊叹此儿奇哉,乃大孝子也,便下令诏赦吉父之罪,还表彰了吉翂的孝行,父子二人归回故里,乡里乡外无不争相传告,对吉翂的孝父之举更是赞不绝口。 缇萦救父书陈情缇萦,姓淳于,西汉时临淄人。父亲淳于意任山东太仓县令遭奸人诬陷,被免职,将押解于长安治罪。临行时,见三个女儿在他身边哭泣,更为懊恼,哀叹道:生女不生男,援急无人啊!缇萦听到父亲的话,决意陪同父亲前往长安。倒了长安,缇萦独自手捧长状跪于皇宫门前求见文帝,其情感人,文帝得知后派人取来状纸细读,状上陈述,父亲为官清廉,实属受人诬告,做女儿的宁愿终身为官婢以换取父亲的清白。文帝怜惜缇萦的一片孝心,派人查访此案,结果确
3、为诬告,于是特赦了淳于意。缇萦的状书还说到:即便确是有罪之人,若处以刑,则不可复生,无法使之改过达善,重新做人。文帝深感其中道理:一国之君为民父母,民之有罪,未教其改而施以刑,实则有失德行。于是诏告天下,废除肉刑,减轻刑事。天下百姓无不称颂文帝仁义之心,更是称颂缇萦身为弱女子竟能冒死替父陈冤,又使天下百姓蒙受恩惠,真是才孝双全,女中英杰也。 杨香救父手缚虎 幼女卫亲舍身抗猛兽空拳奋斗至性全天伦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评说】这是个人与虎搏
4、斗而终于获胜的故事,如果仅从人与虎的力量对比来看,不论事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还是十几岁的少年,都不可能是老虎的对手。可是。他们最终胜利了。他们之所以能胜过老虎,不是他们力量,而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孝”字,是孝顺战胜了猛兽。作者显然是想借这些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孝道无敌。 卢氏护姑冒白刃卢氏,是唐朝人郑义宗的妻子,幽州范阳人。自幼深明礼仪,嫁到义宗家后,对全家的长辈晚辈、上上下下都打点得十分周到,对义宗的母亲更是克尽妇职,尽量让老人家满意。所以郑家的人没有不称赞新媳妇贤惠的。一天夜里,忽然有几十个劫匪举着火把,拿着武器,翻墙进院,一时间人声噪杂,来势凶猛。家里人都从睡梦中惊起,看到满院都是用手
5、帕包头、手里拿刀的彪形大汉,十分凶恶,就不顾性命地往外跑,一时间全都跑光了。这时只有义宗的母亲因年老体弱,举步艰难,还没有出屋。卢氏怕劫匪伤害婆母,就冒死跑到婆母房里,陪在她身边。匪徒到各屋翻箱倒柜地搜刮财物,还未尽兴,就闯到郑母房里,以刀棒相逼索取钱财。卢氏反抗道:“家里大小事情由我来掌管,我婆母什么都不知道,何况你们想要的不过是钱财罢了,何必逼迫老人呢?”贼人听了不禁大怒,一时间刀棒交下,把她打得体无完肤,昏倒在地。恰好外边营救的人来了,众匪徒才呼哨着散去。劫匪离开之后,家人都回来了,问卢氏为什么不逃走。卢氏说:“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是人知道仁义。平时邻里有什么急事,咱还要出手援助呢,更何
6、况哪能把婆母弃之不顾呢?要是万一遭到什么伤害,我作儿媳的还有什么脸面独自活在世上呢!”众人都叹服。婆母也感动地哭着说:“人都说天气寒冷而后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还说路险知马力,事变见人心。我现在更知道儿媳的贤惠和她的孝心了。” 薛包洒扫回亲心妇言是听悲在祸水人淡如菊悠然高风薛包,字孟尝,东汉时汝南人也。少有至性。母殁后,父娶后妻,憎包,屡进谗言。父怒,分包出居于外。包日夜立于门前啼泣,不忍远离。.父益怒,痛加殴打,遍体鳞伤。包迫不得已,始含悲而去,暂栖身于户外。至次日黎明,手挟帚具入内洒扫。父起见之,呵逐令出。包乃借寓同巷邻舍家中,仍不废晨昏定省之礼,如是一年有余。父母悔悟,复使回家同居。及父母
7、先后继殁,包居丧哀痛异常。丧事毕后,其弟要求分财析居。包劝止,不听,乃中分其财产,奴蜱则引其老者,曰:“此惟我能指挥,汝不能也。”田宅则取其荒敝者,曰:“此须我经营补葺也。”器物则取其朽破者,曰:“此我所惯用,旧胜于新也。”弟以不善持家,日与匪类为伍,析居不久,产物荡尽,屡向包求助。包复周恤之,无吝色,亦无怨言。其后,弟渐自愧悔,改过向善,故尚能不致失身下流,陷于绝境,皆包感化之力。时人称为长者。汉廷闻其贤名,命公车特征,包辞不受命,郡县敦促就道。入京后,拜侍中。包力辞曰:“草野之身,不堪庙堂之任。”公卿劝喻再三,坚不肯拜。诏许归里,礼仪有加,观者荣之。【译文】薛包,字孟尝,东汉汝南(今河南汝
8、南县东南)人。自幼就很孝顺。母亲去世后,父亲又娶后妻。后母憎恶薛包,多次向其父说薛包的不是。父亲大怒,把薛包分出去到外面居住。薛包日夜在家门前哭泣,不忍远离父母。父亲更加愤怒,痛打薛包,把薛包打得遍体鳞伤。薛包迫不得已,才含悲离去,暂时在院墙外住下。到了第二天黎明,手拿扫帚进入院内打扫。父亲见了,呵令他出去。薛包于是就借同巷邻居的房子住下,每天仍然向父母行早晚问安之礼,像这样坚持了一年多。父母醒悟过来,又让他回家同住。后来父母先后去世,薛包悲痛万分。丧事安排结束后,弟弟要求分家产。薛包劝阻,弟弟不听,于是就把家产一分为二。薛包用奴婢用年龄大的,对弟弟说:“这些人只有我能指挥的动,你指挥不动。”
9、分田地宅院,薛包自己要荒芜破旧的,说:“这样的田地宅院需要我来经营修葺。”家具器物,他挑残破的,说:“这些残破的东西我用习惯了,比新的还好。”弟弟不善于持家,整日和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分家不久,家财物产就挥霍干净,经常向薛包求借。薛包一再周济他,无丝毫吝惜之意,也没有一句怨言。后来,弟弟悔过自新,改过向善,所以还没有沦落到社会底层,走上绝路,都是薛包感化的结果。当时人都称赞他是谆谆长者。朝廷听说他贤德,特意用朝廷车马征他进京。薛包推辞,不接受任命,郡县官员一再催促,这才上路。进京以后,朝廷任命他为侍中。薛包坚决推辞,说:“我只是草野之民,担当不了朝廷重任。”朝中公卿再三劝说,薛包就是不愿接受
10、。皇上颁诏允许他回故里,薛包回乡时的仪仗比进京时的仪仗还世盛大,观看的人都替薛包感到荣耀吕良子姊妹祷天心香一炷吁苍穹念切代父鹊声群噪助孝思诚感吉星吕良子,父名仲洙,宋时泉州进江人也。平日时父母孝顺承志,能得欢心。父尝患病,延医诊治,百药不效。其后病势日见沉重,众医皆谓不治,嘱家人预备后事。良子心中悲痛万分,私念:“我父膝下无儿,只生我及妹两人。老人辛苦一生,尚未享受儿女丝毫孝养。今得此难治之疾,医生都己束手,将来恐无生望。”又思:“针砭医药,人事既无挽回之望,惟有乞祷苍天,以身代父,或者尚有一线生路。”当向其妹细良说明此意,细良亦表同情。于是,姊妹二人遂于夜半时焚香祷天:“愿以自己身命替代老父
11、,请上天见怜,保佑父病速愈,加寿增限。”二人同心祝祷,至诚感天,忽见众鹊飞噪,缭绕如云。空中突发现一极大明星,光华灼灼.照耀如同白昼。次早,父病竞愈。太守真德秀闻而异之,表其所居曰“懿孝”。时人争传之。【译文】吕良子,父亲吕仲洙,宋朝泉州进江(今福建晋江)人。吕良子平时对父母非常孝顺,能得父母的欢心。父亲曾经患病,请医生治疗,各种药物都不见效。后来病情日见沉重.医生都说治不好了,让家人准备后事。良子心中悲痛万分,暗想:“我父亲没有儿子,只生我姊妹两个。老人辛苦一生,还没有享受儿女丝毫的孝顺。如今得了这种难治的疾,医生都已经没有办法,恐怕没有生的希塑了。”又转念一想:“吃药、针灸既然没有挽回的希
12、塑,就只有祈祷苍天,用自己的身体代替父亲,或许还有一线生的希望。”她当即向妹妹细良说明这种心思,细良也有同样的想法。于是姊妹二人就在半夜时分,焚香祈祷苍天说:“愿意用自己的身体性命代替老父亲,请上天可怜,保佑老父亲的病赶快痊愈,益寿延年。”二人同心祝愿,真诚感动了上天,忽然发现大群喜鹊飞翔鸣叫,像云彩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天上突然出现一颗又亮又大的星星,光芒耀眼,把夜空照耀得如同白昼。第二天早上,父亲的病竟然好了。太守真德秀听说这件事,非常惊异,上表朝廷,将吕良子的宅第命名为“懿居”。当时的人争相传说这件事。【评说】吕良子姊妹二人心存一念之诚,终于感动上苍,父亲的病霍然痊愈。古代有许多类似的神奇
13、故事,被称为“孝感”,即孝心孝行感动上天。此类故事虽然不尽可信,但在民间很有影响,类似的故事往往不胫而走,传之甚远。对这类故事,不必考究其可信度如何,而只要明白故事讲说人的良苦用心在于劝人尽孝道也就够了。萧睿明孝感丹书血泪成坚冰儿心已碎日月显丹字著手回春萧睿明,字景济,六朝南齐时兰陵人。生性至孝,事母能先意承欢。母素患风疾,累年困卧床褥,针灸药石杂进,均不能奏效。一时名医咸皆束手,谓为不治之症,不过苟延岁月而已。睿明闻言,心中悲痛,莫可名状。乃肃衣冠,虔诚凝神,昼夜叩天祈祷,求母病愈,剌则愿减削己算以代母。当在严冬期间,朔风恕吼,滴水成冰。睿明叩祷时泪流满面,坚凝成冰,下坠如筋。额上因叩头磕伤
14、,血流亦冻成冰。睿明此时诚心乞祷速愈母亲,一切痛苦均置之度外,非惟不觉血流结冰,且亦不知痛楚,足见孝心之诚。语有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又云:“思之思之,鬼神通之。”一夜,正默祷间,恍惚见有人授以石函,并言曰:“怜汝孝心,特授此函,中有秘方,堪疗母疾。”睿明急拜受之。及仰首再视,则人已不见矣。睿明知为天帝剌使,乃向空叩拜。起身入内,启函视之,内有三寸绢,上有“日月”字样,系用丹书成者。持就榻前,请母寓目,并述得此石函天书情形。母亦为之欣悦。睿明乃将“日月”字焚化,调水奉母服之,疾果愈。至诚感神,谁曰无征?【译文】萧睿明,字景济,南朝齐兰陵(今山东峄县)人。生性十分孝顺,侍奉母亲能先了解母亲
15、的心思,让母亲高兴。母亲患有风湿病,长年卧床不起,针灸药物都用过,都没有疗效。当时名医对这种病也没有办法,认为是不治之症,病人不过是延长一些时间罢了。睿明听了,悲痛的心情无法形容。于是就穿戴整齐,十分虔诚地昼夜叩天祈祷,请求母亲的病能够痊愈,如果违背情理,则情愿削减自己的年寿来代替母亲。当时正值隆冬,北风怒吼,滴水成冰。睿明叩天祈祷时,泪流满面,泪水凝结成冰,从脸上坠下。因为磕头把额头磕破了,流出来的血也结成了冰。这时的萧睿明只是诚心诚意地祈祷母亲的病赶快痊愈,早把所有的痛苦都置之度外,不仅不知道已是血流成冰,而且也不觉得所有的疼痛。这足以看出他的孝心是多么真诚。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6、”又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一天夜里,萧睿明正在默默地祈祷,恍惚看见有人给他一个石匣子,并且对他说:“怜悯你的孝心,特意授给你这个石匣子。里边有个秘方,可以治疗你母亲的疾病。”睿明急忙叩拜,接受石匣子。等他仰首再看时,已经不见人影了。睿明知道这是天帝的使者,就向空中再次叩拜。然后起身入内,打开石匣子一看,里面有三寸见方的一小片绢,上有“日月”二字,是用红颜色写成的。他拿起石匣子来到母亲卧榻前,请母亲过目,并向母亲讲述了获得石匣子和丹书的情形。母亲也替他高兴。睿明于是就把丹书“日月”二字焚化,调水后给母亲服下,母亲的病果然痊愈。至诚能够感动神灵,谁说没有例证?【评说】这又是一个“孝感”的故事
17、。萧睿明的孝行,在今天看来十分好笑。母亲患病在身,他听信庸医的话,不去求医问药,而是祈天祷告。虽然他非常真诚,以至于泪血成冰都浑然不觉。最后,他的孝行终于感动上天,给他一个秘方,治好了母亲的病。为了教化世人,编造这样的故事,其心可宥。但如果听者信以为真而加以仿效,那就大错特错了。庾黔娄尝粪心苦举动不忘亲时虞失足生死有定数苦煞孝心庾黔娄,字子贞,一字贞正,南朝梁时新野人也。父名易,字幼简,赋性淡静,不慕荣利。长史袁承敬其高尚,赠以鹿角书格、蚌盘、蚌砚、白象牙笔,易以连理几、竹翘书格作酬报。黔娄性至孝,生平不妄言,一举一动,时以辱亲为惧。仕于北齐,为编政令,有政绩,调孱陵令。抵任尚未十日,父在家患
18、病,黔娄不知也。一日,忽心惊肉颤,坐立不安。自念除非父子关切,不能有此征兆,遂决意返家省视,即日弃官而归。及抵家,家人惊问故,黔娄告之,群称异焉。时父病虽只二日,而精神状况颇呈危殆之相。黔套私以病势安危询问医生,医云:“安危未敢遽决,然有实验之法,但须尝其粪味,苦者易治,甜者难愈。”其时父正患泄痢,黔娄辄取粪尝之,味甜质滑,知病将不起,忧苦莫名。至夜静,焚香向北斗默祷,求父病愈,愿以身代。忽闻空中有人语曰:“汝诚孝心可嘉,无奈汝父寿命已尽,不复可延。”黔娄闻语惊心,仰视无睹,悲泣不已。父果病殁。居丧哀恸过礼,远近传其孝名。梁台建除为蜀郡内太守。【译文】庾黔娄,字子贞,又字贞正,南朝梁新野(今河
19、南新野)人。父名庾易,字幼简,生性淡泊宁静,不羡慕荣华富贵。长史袁承敬仰他的高尚品德,赠给他鹿角装饰的书架、蚌壳盘子和砚台、白象牙笔。庾易就用连理茶几和竹子做的书架还赠他。庾黔娄生性孝顺,平时不随便说话,一举一动都惟恐辱没父母。他在北齐做官,任编政令,有政绩,调任孱陵(今湖北公安县)令。到任还不到十天,父亲在家患病,庾黔娄不知。一天,他忽然心惊肉跳。坐立不安。自思除了父子天性所关,不会有这种征兆,于是决意回家看一看,当天弃官回家。到了家中,家人很吃惊,问他为何回来。庾黔娄把自己的感应告诉他们,家人都认为很奇怪。这时父亲虽然只病了两天。但从精神状况来看已是十分危险。他私下向医生询问病情,医生说:
20、“病人安危,一时还不敢下决断,但有一个办法可以一试,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味道苦的容易治,味道甜的就难治了。”这时候,父亲正患痢疾,庾黔娄取父亲的粪便一尝,味道甜而滑,知道病难治愈,非常忧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瘐黔娄焚香,默默地拜祭北斗,求父亲的病能痊愈,愿意自己代替父亲去死。忽然听到空中有人说:“你真诚的孝心值得嘉奖,无奈你父亲的寿命已尽,不能再延长了。”庾黔娄听后大吃一惊,仰视空中,什么也没有看到,悲泣不已。父亲果然因病而死。庾黔娄服丧期间,非常哀恸,超过了丧礼的规定。人们听说他的孝行,到处传扬他的孝名。后来,粱朝任命他为蜀郡太守。【评说】庾黔娄为治父病而尝粪并祭拜北斗的故事,与康孝女的
21、故事很相似。其孝心之诚,比康孝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的父亲还是不治而亡。如果说孝行能够感动上天,庾黔娄的孝行何以无果?所以,对这类孝行故事,只可当故事来看,而不可考究其真伪有无。甄恬思父感来格 绝食毁形童年具至性积诚能感灵魂果归来甄恬,字颜约,南北朝中山无极人也。世居荆州江陵,幼稚时父亡,哀毁灭形,过于常人。邻里父老咸叹异之。家人见其年幼,居丧悲切,竟至水浆不入口,粒米不下咽,恐其以绝食或致伤生,劝之饮食,则垂涕不言。母乃以肉汁调入饭中,亲用匕匙饲之。恬仰体母意,不敢毁伤,始渐进食。及葬事毕,犹未尝须臾忘其父也。据粱书孝行传所记,恬父死时,恬固一无知无识之稚儿耳。以不省人事之稚儿,乃能孝思如此
22、其笃,哀痛如此其切,是诚所谓孝子之心凝于神者欤?考宋躬孝子传所载,三国桑虞,字子深,魏郡黎阳人也。十四丧父,毁瘠过礼,日食百粒,以糁藜藿。东观汉纪,汝郁,汉时陈人也,年五岁,母病不食,郁亦啼不食。母怜之,强进食,诈言已愈。郁察母颜色,犹不似往日,知系绐己,仍不食。二则均可与恬事互证对观。恬至八岁时,思父之心终不稍减,自恨未得见父容颜,尝累日涕泣。人或问之,即据情哽咽以告。人曰:“汝父已死,悲思终属无益。况幽明异途,即今汝父在前,彼能见汝,汝决不能见汝父也。”恬终不以人言而止思父之念。一日,正注想间,恍惚若有所见者。母怪问故,恬言顷见一人,并述容貌发眉形状,方知所见者正其父也。【译文】甄恬,字颜
23、约。南北朝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人。时世代居住江陵。幼小的时候,父亲亡故,他因悲哀过度而脱了形,哀痛程度超过常人。邻居对此都感慨惊异。家人见他年幼,守丧期间悲伤过度,竟至于不喝一口水,不吃一点饭,恐怕他因绝食而丢了性命,劝他吃饭,他流着泪不说一句话。母亲就把肉汤调进饭中,亲自用汤匙喂他。甄恬体谅母亲的意思,不敢毁伤自己的身体,才开始进食。丧事结束后,他还是一刻也不忘记父亲。据梁书孝行传记载,父亲死的时候,甄恬还是一个不懂人事的孩子。一个不懂人事的孩子,就能够孝思如此真诚,哀痛如此深切,这真是孝子之心凝之于神啊!据宋躬孝子传记载,三国时期的桑虞,字子深,魏郡黎阳(今河南浚县)人。14岁时,父亲去
24、世,他哀毁过礼,每天仅吃一百粒粮食,用粮糁掺野菜为食。东观汉纪记载一个叫汝郁的人,东汉陈(今河南淮阳)人,5岁时,母亲生病,不能进食,汝郁也就哭着不吃饭,母亲可怜他,勉强吃一点,骗他说病已经好了。汝郁观察母亲的脸色和平常不一样,知道母亲是在骗他,仍然不吃饭。这两件事情,可以和甄恬的事相互参证。甄恬到了8岁时,思念父亲的心情一点也没有减弱。他恨自己没能见到父亲的容貌,曾经整天哭泣。有人问他为何哭泣,他就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人们。有人对他说:“你的父亲已经死了,悲伤终究是没有用处的。何况阴阳不同,即使今天你的父亲就在旁边,也是他能看到你,你却不能看到父亲。”甄恬却并没有因为有人对他这样说而停止对父亲的思念。一天,正在专心思念父亲,恍惚间看到一人。母亲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刚才见到一人,并把其相貌、头发、眉毛和形象描绘一番,这才知道刚才见到的正是他的父亲。【评说】甄恬之孝表现在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上。还不太懂事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茶饭不进,以至于悲伤过度,瘦骨嶙峋,母亲百般劝诱才进食。长大成人后,思念之情依然不减,任别人怎么劝说都没有用。后来,他终于恍惚中见到了父亲的身影。这或许可以看做是上天对他的慰藉吧。但谁能说不是母亲为了免除他对父亲的痴想而善意地撒了一个谎呢?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