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2.56KB ,
资源ID:765002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6500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十一五和十二五实践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十一五和十二五实践报告.docx

1、十一五和十二五实践报告关于“十一五”成就和“十二五”规划宣讲调研实践报告姓名:学校:学院:学号:专业:班级:实践单位:实践时间:时间目的实践方式:第一天,通过网上查阅资料,选择有关适合的材料,进行编辑和制作;第二天,打印有关“十一五”成就和“十二五”规划的内容;第三天到第十天,分发讲解有关内容,同时和企业职工进行现场互动。讲解内容: 第一部分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全国人民的翘首盼望与热切注视下,“嫦娥二号”冲破夜空成功发射,从而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拉开了序幕。那一瞬间,对于钱卫平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心中奔涌的不仅仅是欣慰与自豪,更多的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2007年

2、“嫦娥一号”、2008年载人飞船以及如今“嫦娥二号”任务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在“十一五”期间的飞速发展。而这不过是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一个缩影。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跻身世界前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中国工业实现新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收获这些成就的同时,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

3、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让我们先看一组数字的对比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根据规划,“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年均增长7.5%,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 此刻,回望“十一五”,虽然2010年尚未落幕,但前四年我国GDP已实现年均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快了1.6个百分点,更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

4、个百分点。而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又取得了11.1%的增长。专家预计,今年全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应不低于9.5%,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经济年平均增速超过10%,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也将超额实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从当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迅速下滑,到2009年一季度,G

5、DP增速一度跌至6.1%。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接连不断的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台并实施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从而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实现8.7%的增幅,超额完成“保8”目标。在世界经济一片惨淡之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 “十一五”的五年,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

6、第三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5%,比2005年上升3.6个百分点。进入2010年,这一格局再次被重写:二季度中国GDP超过日本,从而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不仅如此,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4万亿美元和6.9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在全世界500种工业产品中,220种产品我国产量世界第一,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提升的五年:节能减排力度前所未有,四大

7、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有望全部实现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但粗放式发展也带来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并明确规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目标之具体、约束性之强在以往10个五年规划中不曾有过。这些指标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涵,也对增长的质量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由量到质的科学发展模式的追求。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

8、总结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对此,杨宜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一五各项任务中,节能减排应该是最难的。但是通过加强约束,这个目标也实现了,非常值得欣喜。”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

9、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

10、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惠民的五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快速推进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

11、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也是政

12、府惠民、利民政策不断发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2006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亿户,

13、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第二部分、“十一五”时期安

14、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是“七五”以来速度最快、波动最小的时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先后跨过7个千亿元台阶,今年有望突破1.2万亿元,居全国位次比“十五”末提高1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9万元,相当于全国比例由2005年的60.8提高到66左右。 运行质量明显提高。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00亿元,均比2005年增长2倍以上;完成财政支出2500亿元左右,比2005年增长2.5倍,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自主创新力度

15、加大,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自主创新成效明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进展顺利。五年新建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255家,其中国家级22家。涌现出奇瑞、江汽、科大讯飞(002230)、淮南矿业等一批自主创新典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基本确立。预计今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5,比2005年提高0.7个百分点;获得授权专利15000项左右,增长6.5倍。 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工业化率由2005年的34.3提高到42以上,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和29,分别

16、比2005年提高3.8和6个百分点;冶金、水泥、化工等原材料行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京东方六代线顺利投产,芜湖三安光电(600703)、中建材合肥光电产业基地、合肥彩虹蓝光LED等重大新兴产业项目陆续开工。 各类市场主体快速成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连续3年新增2000户以上,预计今年达到1.65万户,比2005年增加1.1万户;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5户,增加8户。加大非公有制经济扶持力度,非公经济比重57左右,比2005年提高7.5个百分点。 三、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和玉米振兴计划深入推进,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启动实施

17、,粮食连续5年增产,今年产量达到616.1亿斤,创历史新高,比2005年增产95亿斤。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预计今年比重达到55左右,比2005年提高30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各项目标任务提前实现,预计今年农产品(000061)加工业产值达到3400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800户,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40户、比2005年增加34户。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过16000家,比2005年增加12000家,带动了近40的农户。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8座大型水库、81座中型水库和164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积极推进淠史杭等7个大型灌区

18、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了33座共18万千瓦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6.5万公里,新增农村户用沼气35万户,共解决了12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四、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 坚持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固定资产投资先后跨过9个千亿元台阶,预计今年达到1.18万亿元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5万亿元,相当于“十五”的4.6倍,年均增长35以上。 通过大规模的建设,全省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交通方面,实现了市市通高速公路、铁路的目标,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水运主要通道和民航

19、机场为骨架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以快速客运专线为重点的新一轮铁路建设全面展开,铜九铁路、合宁、合武专线建成,京沪高速铁路、合蚌客运专线等开工建设,在建规模1268公里。五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424公里、铁路营业里程491公里、港口吞吐能力1.6亿吨,今年底分别达到2925公里、2878公里和3.6亿吨;合肥新桥机场、九华山机场先后开工建设。能源方面,建成两淮亿吨级煤炭基地,新增煤炭产能487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1711万千瓦,今年底分别达到1.35亿吨和2928万千瓦,能源保障程度明显提高。水利方面,14项治淮骨干工程全面建成,淮河流域防洪保安能力大大增强;城市防洪工程加快推进。通信方面

20、,覆盖全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基本建成,光纤通信线路、电话、互联网通达所有行政村。 五、重点领域改革逐步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省属企业由43户调整到33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革及“十一五”国有中小企业改革规划任务基本完成。 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401家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省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和广电传媒五大文化产业集团顺利组建,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出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5年保持30以上快速增长。 地方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引进汇丰、东亚、兴业、民生等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了

21、外资银行零的突破。徽商银行成功实现增资扩股。先后组建农村银行43家、村镇银行15家、小额贷款公司201家。新增上市公司21家,总数达到66家,资本市场融资额1564亿元,均位居中部地区第2位。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全省全面推开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公益性方向回归,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药品价格平均下降50左右,得到国务院医改办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普遍欢迎。 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共撤并乡镇584个、行政村5000个,精简乡镇机构14899个。全面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对农民需要办理事项实行“一站式”服务,对财政补贴资金实行“一卡通”发放、“一线实”办理。集体林

22、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有序展开。 六、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提高,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 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我省第一个国家层面战略规划,为加速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平台。先后制定了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实施方案和若干政策意见,江南、江北两个产业集中区启动建设,抢滩效应逐步显现,较好地实现了一年打基础的目标。五年累计到位省外资金1.8万亿元,年均增长55;到位外商直接投资170亿美元,年均增长50。截至目前,共有51家世界500强境外企业落户我省。 开发区载体作用日益突出。先后批准筹建一批省级开发区,实现每个

23、县区拥有1家以上省级开发区的目标。合肥出口加工区获批,马鞍山和安庆经开区、芜湖和蚌埠高新区先后升格为国家级。预计今年有2家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迈出实质性步伐。达成了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若干事项,全面参与长三角重点合作专题。经过努力,我省被列入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规划范围,合肥和马鞍山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交通、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速形成。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五年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870亿美元,相当于“十五”的2.9倍。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累计设立境外企业200

24、家左右,铜陵有色(000630)、奇瑞、江汽、安徽中鼎等企业纷纷在国外建立生产加工和资源供应基地,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和市场多元化的对外投资新格局。 七、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发展协调性得到改善 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5.5提高到43以上,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每年有超过100万人口由农村进入城镇。坚持中心城市带动,合肥城市首位度达到22以上,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芜湖、马鞍山、铜陵市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安庆、阜阳、蚌埠等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功能进一步完善。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先后批准马鞍山、芜湖等六市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区域

25、发展协调性增强。在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同时,加大对皖北的支持力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较高含金量的政策,组织开展合肥等市县与皖北结对合作,皖北地区发展明显提速,预计今年工业和财政收入等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在61个县市全面推开扩大县级经济社会发展权限工作,有效激发了县域发展活力,县域经济增速连续6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总量占全省比重由2005年的45.9提高到48以上。 八、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将主要指标分解下达并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关停小火电机组305.5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炼钢、水泥产能670万吨、1362万吨和2

26、940万吨,新增燃煤机组脱硫设施496万千瓦,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加大冶金、建材、电力等行业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的技术改造步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排有望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编制了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有望纳入国家“十二五”环保专项规划。五年累计新建污水处理厂86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73万吨,实现了每个市县至少建成一座污水处理厂的目标。生态安徽建设第一阶段任务顺利完成,第二阶段建设全面展开。 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有

27、10个单位进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开展101个省级试点,淮北、铜陵获批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 九、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民生工程顺利实施。自2007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重点民生工程,四年财政累计投入资金840亿元,惠及全省6000多万城乡居民,低收入群体“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矛盾逐步得到缓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和14左右。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近8000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 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加大。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超过25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超过300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失业保险市级

28、统筹,在26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预计今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667、378和1466万人。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形成了以铜陵、合肥为代表的典型经验;普通高校100所,在校生达到145万人,高等教育“双百工程”目标如期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0,比2005年提高35个百分点;中等职业学校616所,在校生96.7万人。省、市、县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8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 面向未来,安徽发展已经站

29、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十二五”时期,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双轮驱动”, 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坚持转型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开放发展,构筑开放合作新格局;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培育核心竞争优势;坚持和谐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通过“十二五”努力,使全省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力争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六个翻番”的目标。 第三部分、“十二五”规划特色综述“十二五”

30、规划的编制工作据悉已经开启,中国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近日透露了“十二五”规划的5条思路,其中,结构调整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富民任务须明确提出“富民”任务 作为统领未来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规划,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应明确提出“富民”的目标和任务。 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解决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在编制规划的时候,总有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具体到“十二五”规划,之所以应将“富民”作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60

31、年后的一次再出发。中国刚刚隆重庆祝了60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 第三,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便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 上述三点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这当然不是说,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30年来百姓的生活没有提高,而是指相对于

32、GDP的增长,作为整体的民众的富裕程度没有GDP增长快。何况,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 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