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9.99KB ,
资源ID:764058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6405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学校体育组织形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学校体育组织形式.docx

1、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学校体育组织形式 (XX师大学体育学院)摘要:要想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我认为首先要了解学校体育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校体育具体有哪些不同的组织形式。这样才能更全面的了解学校体育的发展,从而了解学校体育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以及运动竞赛的具体表现和发展的趋势。本文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学校体育组织形式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关键词:学校体育、组织形式、发展趋势随着人类的出现和社会的形成, 产生了以培养年轻一代和传递文明成果为目的的古代教育, 它集知识、社会规和动作技能、

2、技巧的学习以及审美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并与劳动实践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旱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为了培养自己的子弟,将本阶级的年轻人培养成为统治者,夏朝就有了初具形态的学校,分为“痒”、“序”、“校”三种,其中“痒”、“序”主要用来习“礼”和学“射”,可见那时我国学校就已经有了体育教育的容。1 中国古代学校体育组织形式1.1 西周官学中的 “ 射 ”、 “ 御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文字和学校的萌芽, 教育发展开始加速。据记载, 我国在夏代已有称为 “ 校 ”、 “ 序 ”、 “庠 ”等不同名称的学校。其中 “序 ”是学 “射 ”的专门学校, “庠 ”是练武讲礼的专门学校。在商代, 我国文字的出现促

3、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第一个发展高潮的到来, 当时设立有 “序 ”、 “庠 ”、 “教 ”、 “ 学 ”等多种形式的学校。但这时的教育是贵族的特权, 主要是为奴隶主培养统治者的后继人才, 受教育的对象是奴隶主贵族的子弟。夏、商学校教育容以祭祀、军事、文字和生产劳动经验等为主。西周建国后, 注重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建设,开创了 “礼乐文明 ”, 形成了较完整的学校制度。学校分为 “国学 ”和 “乡学 ”两种, 教学容以教授 “ 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为主。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因素决定了文化教育为奴隶主所占有、享受和管理。 “ 国学 ”设在国都所在地, 是供奴隶主贵族子弟就读的学校, 分 “小学 ”

4、和 “ 大学 ”两级。贵族子弟8岁进入 “小学 ”, 小学在王宫近旁, 王宫侍卫官师氏、保氏为小学师长。小学教育包含德、行、艺、仪, 以便为造就有德行、武功的未来统治者打下基础。 “ 大学 ”教育通常15岁入学, 九年完成学业。学校设在郊外,便于射、御教学和演练的需要。实行分科教学, 以 “礼 ”、 “ 乐 ”为重, “射 ”、 “御 ”次之, “书 ”、 “数 ”再次。课程与教学已有明确的计划性, 并有专门的场地和专门的官员施教。 “ 乡学 ”设立于地方, 是主供地方官员子弟和部分自由民子弟就读的学校, “ 乡有庠,州有序, 党有校, 闾有熟 ”。乡学教育以德、行、艺容为主, 并与国学相接,

5、 实行定期选拔, 将优秀者送至国学继续深造。总之, “ 六艺教育 ”起源于夏代, 发展于商代, 完善于西周。 “射 ”、 “御 ”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最古老的学校体育项目,这里的“射”和“御”就是学校体育的训练活动。1.2 春秋战国学校教育中的体育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期。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和政治的变化反映于文化教育, 表现为 “ 学在官府 ”的教育垄断被打破, 新教育组织形式私学的出现, 并围绕着社会变化形成思想争鸣、学派纷呈的局面。私学兴起于春秋中叶, 繁荣于春秋战国之交, 大盛于战国时期。历史上兴办私学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墨翟、孟

6、轲、荀况、老聃、庄周等。孔子兴办的私学以 “ 六艺 ”教育为主,主学生进行效游和游水。他本身就爱好射箭、打猎、钓鱼和登山等体育活动, 并十分注意卫生保健,因而身体特别健壮。战国时期, 各国在变法中都很注重尚武之风, 提倡结合军事训练开展体育活动。墨子主把 “射 ”、 “ 御 ”定为选拔贤士的标准, 在他的学生中不少人武艺高强, 英勇善战; 孟轲主 “ 仁政 ”、 “ 贵民 ”, 强调困难环境和失败等对于人的培养教育作用, 他的 “ 劳其筋骨 ”的思想, 包含有明显的身体修炼因素。在儒家的经典著作5学记6中, 不但对教育目标、分段教学和教学原则作了详细论述, 而且还提出了 “乐教 ”和学习要与

7、“游于艺 ”相结合的思想。1.3 汉代太学教育中的 “武艺 ”战国后, 养生思想有了新的发展, 提出了 “ 精神居形体, 犹火之燃烛矣 ”、 “ 天下无独燃之火, 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人之死, 犹火之灭也 ”、 “ 物无不死, 人安能仙 ”、 “恶人之命不短, 善人之年不长 ”等著名论断。帛画5导引图6、华佗5五禽戏6的出现进一步说明只有体育运动才能增进人体健康的体育思想。但由于焚书坑儒和始皇下令销毁民间兵器, 禁止人民习武, 百家争鸣的办学格局不复存在。汉初最终确立了 “独尊儒术 ”的儒家办学思想, 无论是中央 “太学 ”, 还是地方学校, 皆以研究儒家经学,造就儒家治术人才为办学宗旨

8、, 形成了以经学取仕,官学中几乎完全排除了武艺的教学容, 出现了 “ 重文轻武 ”的不良风气。1.4 隋唐学校教育中的 “武 ”北朝时期, 汉之后形成的儒家正统观念受到了玄学、佛学以及北方少数民族习俗的巨大冲击, 助长了游乐风气, 引导人们对阳刚之美的追求。学校教育随之改变, 打破了当时学校 “重文轻武 ”的规陋习, 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北朝之后, 隋唐尚武风气不断加强, 为鼓励更多的人习武, 武则天于公元7 ”2年设置了 “ 武举制 ”, 统一了考试标准, 主要以六品以下的文武官员及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勋官的子弟为对象; 另外还有一种类似 “武举 ”的武选, 其对象是在职的文武官吏和一般文士

9、、武士, 不论官品高低, 根据武艺成绩的优劣, 加以升迁。武举制的创立对整个社会习武影响深刻, 文人学士喜尚武功, 使 “ 武 ”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至此 “文武兼备 ”、 “文武双全 ”已成了以后封建社会品评人才的标准, 进一步确立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1.5 宋明理学教育影响下的 “武学 ”与 “养生 ”宋明两代承袭了武举制。1 ”72 年宋神宗还颁布了 “ 武举试法 ”, 不仅考核马上武艺, 还增加了军事理论知识的考核。为了培养武艺人才, 宋仁宗时期设立了 “武学 ”, 最初只设中央武学, 到宋微宗初年各州也先后设立了地方武学。中央武学招生百人, 选文武官知兵者

10、为教授, 学生来源于大臣命官的子弟或门生, 中小地主子弟入学必须有京官作保, 学制三年, 学习容分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 实践部分包括军事技术与军事指挥。武学分外舍、舍、上舍三级, 实行严格升留级制度。明朝 “ 武学 ”坚持弓马和策略、实践和理论兼备的原则, 武生既是学生又是军官。考试十分严格, 如果学业不合格将被开除学籍; 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种。同一时期的养生家们继承和发展了 “ 动以养生 ”的思想, 其中代表人物轼把 “运动、健身、强国 ”三者统为一体, 悟出了强邦之方, 促进了当时学校体育的发展。但是由于理学发展迅速, 朱熹提出的 “存天理, 灭人欲 ”理论, 使人们逐渐从思想上放弃

11、了一切物质享受和文体娱乐活动。定 “ 学规 ”, 不准打球、踢球、放风筝等体育活动跨入校门。给当时蒸蒸日上不断向前发展的学校体育以无情打击。1.6 明清之交早期启蒙教育思潮影响下的学校体育清代道光之前没有专门的武学, 但有武生, 三年一考, 学习容包括骑射、策论, 武生可以参加武举考试。尽管清代武学的规模与形式有所减小, 但是十分强调普通学校习武, 为使儒生更好地习武, 儒学中还开辟 “ 射圃 ”等场所专供学生练习。在满族学校如宗学、觉罗学等官学中, 均配有专门的骑射教官教授骑射, 学校体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明末清初, 一些著名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源等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有力批判,

12、 提出 “文武兼备 ”的主, 并对教育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为发展学校体育大疾呼并亲身实践。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颜元, 他为实现自己的智育、体育、劳动、强国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24岁时开设家塾, 教授生徒, 要求自己的学生要 “ 文武相济 ”, 全面发展, 既要博学多文, 又必须掌握治国理财的真实本领, 同时还要有一副健壮的身体。他晚年曾执教于漳南书院, 学校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等四斋, 书院外还有 “马步射圃 ”, 设计得十分理想、完美。他常带领学生举石、超距、击拳练力、比赛射箭。他把德育、智育、体育、劳动融为一体, 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十分可贵的。2 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组

13、织形式2.1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现在普遍认为国学校体育的历史起点应该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与“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的体育也逐渐被引进学校(主要是军事学堂),但开始时,学校体育的目标和容有着浓厚的“军国民体育思想”的色彩,清政府试图通过体育达到“强兵”的目的,学校体育的容主要是军事体操与军事技能如木棒、刺棍等项目。在一些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也开展了体育活动,容涉及球类、田径等竞技运动项目,并不时举办各种运动竞赛活动。有些基督教青年会还组织人员当地的学校介绍体育的理论与方法,对我国学校体育的萌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898年的“百日维新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促进了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如

14、严复的“通过体育强健身体”、康有为的“德智体三育并重,体育为学校的教育容”等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4,标志着我国近代新教育制度的建立,并从此确定了近代学校体育的地位。1905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开始在我国各级学堂中开设体操课,主要传授日本兵式体操和瑞典、德国体操。校际之间、省和全国性学生体育竞赛也开展起来,并初步建立了体育师资培养体系。总的来讲,这个时期由于国家和民众浓重的“强国”、“求富”和“强兵”情结,学校体育作为体现这一情结的重要手段便应运而生了。可以说,近代学校体育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该时期学校体育的最大特点是学校体育

15、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容都具有很强的混合性,既是西方体育的移植,又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这一时期对中国学校体育最大的贡献在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体育”,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2北洋军阀时期的学校体育1912年1月,在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设立了教育部。1912至1913年间教育部颁布了新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随即“学堂”更名为“学校”。1912年9-10月教育部颁布了“各级学校令”,其中包括了对体操课的有关规定,这是我国最早的学校体育法规文件。此时的学校体育继续沿袭清末的体操课,并正式将军国民教育列为学校教育的宗旨,兵式体操和军事技能训练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容,“军国民体育思想

16、”一度达到高潮。但是,随之爆发的“五四运动”,促使了学校全方位教育的改革。民国教育部1919年提出了改进学校体育的方案,该方案提出学校体育要注重身心协调发展,并且提出了具体实施学校体育的办法及学校体育容的改革意见等。1922年又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即“壬戌学制”,“体操课”正式改名为“体育课”,其目标、容、形式等深受美国“自然体育思想”的影响,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历史上的一个大转变,也标志着“军国民体育思想”的衰落。这个时期学校体育发展还有另外两个特征,一是体育师资培养达到高潮,二是学校体育思想进一步发展。蔡元培、徐一冰、独秀、恽代英、贤江、昌济等一大批教育家和政治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体育进行了探讨,

17、他们的体育思想涉及到了学校体育的本质,涵盖了学校体育的价值、目标、功能,学校体育与德育和智育及健康的关系,学校体育的方法以及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等重要理论问题,这不仅促进了当时学校体育的发展,对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总的发展与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有关。“军国民体育思想”的发展虽经历了高峰,但随即淡出,被“自然体育思想”所取代。伴随着学校体育思想的这种重大变革,学校体育目标、学校体育容和手段以及形式与方法等也发生了相应的“逆转”,这种“逆转”表面上是“体操课”被“体育课”取代,但深层上却意味着学校体育价值的改变。2.3国民时期的学校体育为了加强对学校体育的

18、管理,国民党政府在教育部设立了“教育部体育委员会”,在各省市的教育厅、局设立了“体育督学”或“体育股”等机构,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1931年教育部颁布了国民体育法,规定了高中与高中以上学校体育为必修课;1932年颁布了国民体育实施方案,规定了体育的目的;19311936年教育部公布了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等系列法规4,对各级学校体育的课时、早操、课外运动时间、体育目的、体育教材的具体容、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配备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体育课和运动竞赛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具备了现代学校体育管理的雏形。另外,该时期的学校体育思想出现了近代以来学校体育史上的第一次比较大的学术

19、争论,初步形成了体育思想多元化的格局。如“自然体育思想”、“体育军事化的思想”、“固有体育思想”、“土体育”与“洋体育”之争、“体育教育化”与“体育军事化”之争等等。这一时期学校体育的最大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围绕着体育课程标准的法规和文件的制订与实施,对学校体育课的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二是尽管该时期“自然体育思想”占有主导地位,但学校体育思想的多元化格局已初步形成,它大大丰富了学校体育容,而且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也带来了学校体育理论研究的繁荣。2.4新中国50年的学校体育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其大约经历4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19491957

20、年)为初创阶段。这一阶段建立了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并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管理条例和规定。如1959年全国开始统一实行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国家体委颁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并开始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推行。此外还建立了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全国先后成立了8所体育学院和11所体育学校,并有38所高等师院校设立了体育系、科,培养了大量体育师资。这一时期我国的学校体育整体上受联的影响较大8,学校体育为政治与生产、国防服务的目的性较强,但是却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我国建国初期学校体育的某些空白,为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第2阶段(19581965年)为过渡阶段。在“大跃进”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

21、也受到了“左”的思潮的影响,加上3年经济困难的影响,学生体质普遍下降。但在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导下,学校体育的发展又步入了正轨。这一时期学校体育在指导思想、体育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第3阶段(19661976年)为畸形发展阶段。本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一方面整体上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但另一方面,相对于学校教育的其他方面,体育课和课余体育训练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重视,客观上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学校体育作为政治和军事斗争的一种工具性特征,“军国民体育”在此阶段有所抬头,体育课曾一度被改成“军体课”。第4阶段(1977以后)为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体育发

22、展的新时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校体育开始朝着制度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体育法的颁布,确定了学校体育的法律地位,开创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纪元。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理论研究、设施、场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在此阶段取得了很大成绩。我们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学校体育方面的差距。新中国50年的学校体育,直到最近20年才步入了正常、健康的发展轨道。应该看到,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出现了两种不均衡发展的态势:首先是在发展的时间跨度上,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其次是在发展的空间跨度上,每个阶段不同的地域学校体育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的

23、加大,这种差异表现得也越来越明显。3百年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特征3.1学校体育思想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轨迹有比较明显的阶段特征,总体上可分为:1)初步形成阶段,以严复等人为代表,其思想核心是“通过体育强健身体”及“德智体三育并重”;2)“军国民体育思想”阶段,以蔡元培等人为代表,其思想核心是通过体育达到“强兵”、“富国”及“以民为兵”的目的;3)“自然体育思想阶段”,其强调体育应以儿童的自然和天性和兴趣出发,采取符合自然的体育形式和容,主体育要使儿童的“个性自然发展”,并扩大了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和目标;4)全盘化阶段。该阶段全盘照搬了联的学校体育思想模式,把以体育运动技能传授为主的“

24、三基”目标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并强化了学校体育为竞技运动服务的功能;5)多元化阶段。这一阶段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格局,先后出现了“体质教育思想”、“体育与竞技相结合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技能教育思想”、“全面发展体育思想”、“培养能力体育思想”以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等等。近代百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体现了时代和社会对学校体育的期望,肩负着时代和社会的使命与责任;其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校体育本质的认识更加科学、合理,学校体育思想也更加体现了学校体育的规律。3.2学校体育容与

25、形式学校体育容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1,是军事训练容阶段,容主要涉及军事体操和军事技能的活动;第2是竞技运动容阶段,容有球类活动、田径、游泳等;第3,是复合阶段,容覆盖了人类所创造的所有体育文化容,既有竞技运动的,又有娱乐和休闲的;既有实践性的,也有包括健康、保健、安全、环境等方面在的理论性等。学校体育容的发展与3个因素有关:其一是与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学校体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体育容;二是与体育文化自身的发展有关,体育手段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为学校体育容的选择创造了条件;三是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体育需要有关,这也是未来学校体育容发展的基本方向。学校体育

26、的形式也经过了由单纯的体育课、到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再到体育课与课外和校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体育课也由单一形式发展成为体育课与体育活动课、理论课和实践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多种3对百年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反思4对百年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反思4.1正确认识我国学校体育的“得”与“失”当中国把体育引进学校时,一些欧洲国家的学校体育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学校体育在中国本身缺乏生长的土壤,理论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决定了近百年来中国学校体育始终在探索的过程中寻求发展。尽管我们走了不少弯路,但探索本身是极有价值的,学校体育在中国从无到有的历史,造就了学校体

27、育生长与发展的沃土与空间,这本身已是了不起的成就。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国学校体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得失,在思考当代学校体育的现实时应该以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来分析和解决问题。4.2学校体育的目标应该体现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纵观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可以看到其发展始终没有脱离社会的樊篱,它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与写照。近代学校体育的产生,既是西方文化入侵的必然结果,又是中华民族痛定思痛后的选择。学校体育在艰难发展的一百多年中,负载了太多的“国家与民族的希冀”,这在一方面,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但在另一方面,又必然使学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国家的一种“工具”,而忽视学生个体的需求。

28、学校体育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的放大,无疑会使学校体育偏离发展的航向,这种教训是非常深刻的。现代学校体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与功能主要体现了教育和文化层面上的意义,因而它应该更多地围绕着如何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和发挥人的力量来调整自己发展的方向。4.3体育课程的改革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从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来看,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首先是围绕着体育课来进行的,然后才向课外扩展,形成系统的学校体育体系。因为体育课程的改革,既涉及到学校体育思想、容的改革,又涉及到了学校体育组织形式的变革。因而,未来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仍然还是体育课程,并以体育

29、课程的改革为突破口来带动学校体育其他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回顾历史,主要是着眼于未来。在人类步入新世纪的今天,认识学校体育的本质,认识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学校体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对新世纪学校体育的基本走向极为关键。特别是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学校体育应该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上拓展其涵和外延,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5 近代学校体育组织形式的具体表现5.1学校体育的教学方面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问题,也是将健康观念和体育运动传递给学生的重要和主要途径。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 主要集中于体育课的开课率,教学计划、教案的制订及教材编写,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

30、思想,体育课成绩的评定,体育教学大纲的贯彻情况以及体育教学容的丰富程度等几方面。王敦海,焦安村,建国等学者对部分地市的中小学体育开课率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各校都已经开设体育课,但课时不足。该研究地域围较小,且缺少城市和农村的调查比较数据,不足以代表整体的开课率情况。另外,他们还对部分地区城市和农村贯彻落实体育教学大纲的问题进行了对比调查研究。孟凡会,廖祥龙等学者对某地区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计划、教案的制订及教材的编写情况进行了调查, 指出各校整体的体育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良好。但该研究对于体育教学计划、教案和教材的评定没有公布明确的监测标准,研究数据还不够精细。徐宏等学者对城乡学校体育教学的

31、指导思想进行了对比调查研究,指出城乡除体育教学目标的微小差异外,都无明确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威胁体育教学的质量。周君华等对体育课成绩的评定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目前各中小学对于体育课的认识呈现出两种姿态,一种已经逐渐认识到体育功能和作用的重要性,并将体育纳入到“三好”、“升学”的评定指标中,另一种则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不予重视。该研究并未对造成两种状态的原因作具体的研究,这需要在今后继续探讨。伟,晓磊指出体育教学文件是学校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体育教学的依据,科学、合理的学校体育教学文件是保证对学生实施体育教育的前提。因此,他对部分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农村学校体

32、育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了阐述。该研究主要针对农村地区, 因而在后续的研究中还需要加强对城市、农村的全面了解。建国等学者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容的丰富程度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虽然农村中小学的开课率较高,能较好地贯彻体育教学大纲,但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课开课质量还较差。该研究调查数据较为详细,容具有针对性。5.2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方面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之外所进行的体育活动, 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体育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此问题一直是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从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关于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较多,但关于课外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这可能与参与对象和人数有关。其中,周君华;相如,芬芬,任玉春,倬等学者对部农村地区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将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早操与课间操的开展率和开展容方面;而在课余体育训练方面, 主要对学校是否拥有体育代表队和训练队,其人数、教练员与运动员比训练频率和时间方面进行了探讨。涉及的研究容还不够全面, 缺少课外体育活动容多样化的探讨和学校运动员选拔方式方面的阐述。许良等学者对我国部分学校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