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创新与课程整合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创新、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专 业:教育技术学班 级:2010级一班姓 名:杜佳慧学 号:100401041103论述教育创新与课程整合的关系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课程整合的关系;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如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关键词:教育创新、信息技术、教育技术、课程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一、什么是教育创新教育创新(Educational Innovation) 即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具体的教育活动有具体
2、的教育目标,总的来看,教育的目标就是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创新活动应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展开。教育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课程教材以至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等,几乎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自产生以来,就不断地进行着创新活动,如学校的创立、课本的出现,都属于教育创新。而其中教育观念的创新、个人知识的创新和教育行为的创新是主要的内容。教育观念的创新。拥有相对成熟而又开放的教育观念,是教师走向成熟的基本标志。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教育生活经验的积累,不断反思总结、提升;另一方面,积极接纳外在的优秀教育理念
3、,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 个人知识的创新。作为教师,知识更新的问题不再只是一种外在规定,而成了一种内在需要,敢于面对知识更新的时代需要,开放自己的知识结构,有选择地吸纳能提高个人综合素养、更好地引导学生的知识,以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存姿态,去实践“教学相长”这古老的教学格言。 教育行为的创新。教师的教育创新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当然,教师的教育行为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在观念和知识引导之下的创新,是有内涵的创新。新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只有当教师行为的创
4、新真正体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对教育的真知,这种创新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价值的创新。二、教育创新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课程整合(一)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最具活力的课题。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尤其是信息学科,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力,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有利于培养学生独创性的学科,各种软件工具的使用、程序的编制、信息技术在各领域
5、的应用等,有太多的空间让学生大胆设想,进行创新。因此,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对学生,应提倡新颖性、独创性,对学生有创见的方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要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不仅能按标准答案答题,而且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质疑,大胆指出教师工作的遗漏,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精神的学生。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首先,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激发创新意始;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创新思维;最后,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总而言之有不断总结,才能找出更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的内部驱动力,完善教学体系,才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与策略以提高我们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信息技术与学生的创新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二)教育技术与教育创新 培养创新人才是落实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教育的终极目标,现代教育技术是改变传统教学的必要方法和途径。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行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而教育技术是优化教学效果的理论和方法,是改变传统教
7、学的技术手段、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1.创新型人才的界定 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与一般人才习惯按常规解决问题不同,创新型人才习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新思路、使用新方法、运用新技术,取得创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她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2.教育技术能力的界定教育技术能力可以理解为: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相关方法、工具和技能的能力。全面理解教育技术,要有以下三点认识:第一,教育技术学能力是对教育技术的运用;第二,教育技术能力不仅包括对教育技术实践部分的应用,还有对教育技术理论的实践应用
8、;第三,教育技术是发展中的理念,教育技术能力会随着教育技术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只有处理好教育技术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才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长足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三)课程整合与教育创新 2001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不是被动的融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它将带来课程内容、
9、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关系的变革。不仅仅表现为策略或内容上的交叉、渗透、组合、综合,更重要的是它们所表达的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的定义,所谓“创新”指的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生活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这里强调的是“引入”,实现“新的组合”。这种“创新”,并非指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主要是将已有的“事物”引入新的领域,重新组合,带来新效益。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3年度(2000)的报告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当具有明确
10、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应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这里的“数字化学习”(elearning)、“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实际上也就是国内通常所说的“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学习”、“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信息技术就是对数字信息进行处理的技术,处理的结果就是“数字化内容”)。“21世纪的能力素质”在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4年度(2001)报告中有明确的表述,具体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
11、基本学习技能;2.信息素养;3.创新思维能力;4.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5.实践能力。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步骤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课程整合的要点或者说核心要素应当包括以下几个几点,首先,要有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从重视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向重视能力、情感的培养转变;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向以学习方法为主的“能力目标观”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观”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观”转变;其次,要有全新的教学结构,为了培养具备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最后,要有全新的教学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全
12、新的教学思想、教育目标、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对传统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变革,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弱化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压力;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诊断与分析功能;强调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学习动力。三、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课程整合(一)国外的教育技术学发展史国外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17世纪19世纪末)直观技术与哲学认识论(感觉论)在理论上直观技术是以哲学认识论(感觉论)为基础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13、、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官能,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的关系,亦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从17世纪开始逐渐形成的,以班级教学为认识形式、以书本、粉笔、黑板、图片、模型及口语为媒体的直观技术是较为简单和原始的教育技术;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媒体技术兴起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国外有些人将“教育技术”称为“教育中的技术”,在这一阶段以视觉教育和听觉教育为主要特征。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系统技术与教育技术学。60年代初,视听教学领域又出现了新的趋势,它同时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传播理论,二是早期的系统理论。香农(shannon)创立的
14、信息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视听传播学。视听传播学主要涉及学习过程的讯息的设计和使用。传播学的产生,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从信源(教师或视听材料)到受者(学习者)的信息传播过程上来。在传播学渐渐向视听教学渗入的同时,系统论也开始对教育产生作用和影响。此外,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育设施以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要使教育系统整体发挥到最好,不仅需要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更取决于系统中各要素的最优配合和协调一致。因此逐渐由媒体应用转向了系统设计,由媒体技术进入系统技术阶段。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兴起的时期,传播学、行为科
15、学、系统设计渗透于教育之中,“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概念和专门术语逐渐形成。60年代初,Education Technology(教育技术)一词首先在美国一些书刊、杂志中出现,并很快在国际上传播开来。(二)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发展史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电化教育阶段(1978年以前);定义、内涵探讨阶段(19781987年);学科体系形成阶段(1987年至今)。(1)电化教育阶段(1978年以前):a.电化教育的兴起(1919-1949)特点:幻灯、电影、无线电等媒体正在教育中得到了应用;b.电化教育的开端发展(1950-1965)特点:播音教育(举办俄语广播学校 、文化补习学校
16、 、广播函授大学)、电看大学(北京、上海、沈阳、哈尔滨、广州等)学校(中小学与高校)电化教育开课(如:北师大1947年有电化教育馆,开设选修课);辅助教学;c.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和疾速发展(1978-90年代中期)特点:全国电教零碎组成、电教实验与教改实验,电化教育深进课堂、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法的钻研、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钻研、程教育的疾速发展、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d.从看听教育到消息化教育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特点:普及消息技术课程,建设校园网与教育城域网、教育技术学科疾速发展)20世纪初,幻灯片传入我国,我国就从那时开始了最早的无声电影和幻灯教育手段。(2)定义、
17、内涵探讨阶段(19781987年):A电化教育是否更名为教育技术的讨论。B教育技术定义、内涵的探讨。C教育技术本质的争鸣“教育技术本质,是一个涉及教育技术内涵又涉及教育技术学在教育科学中的地位和归属的问题。教育技术学的本质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观点:一是工具说。持这种观点者认为,教育技术在本质上是为达到所定的教育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只是一种辅助作用。二是方式说。认为教育技术从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它所涉及的是教育的某个部分,而不是教育领域全部。它并没有自己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只是采用新的形式传递教育内容。三是要素说。持这种观点者主要依据美国教育技术专家海涅克的“三P”(p
18、roducts、process、planning)结构论;教育技术学在以下三方面中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在手段和工具上;在解决实际教学任务过程中;在媒体因素、人的因素构成的人物人关系系统内。”(3)学科体系形成阶段(1987年至今):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形成基于三个原因:国外教育技术学的介绍与借鉴;我国在80年代中期对教育技术学有关理论方面的系统探讨;1986年教育技术学学科在我国的正式确定。据许多资料显示“教育技术学充分利用了众多的现代科技成果,吸收前沿科学的方法论精华,使教育技术趋于系统化和科学化,从而完善了它的理论体系”。(三)现代教育技术与基础教育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1.大力开发优秀
19、教学软件。大力开发优秀教育教学软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中的一项要求,也是推进整合的有效途径,因此广大课程教师应该是开发优秀教学软件的主力军。 (1)信息化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环节。 (2)开发发优秀教学软件的意义。 (3)开发优秀教学软件的基本要求。2.建立和丰富教学软件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为我们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目前网上缺货,有货无精品的现象确实存在,不利于深化整合。开发优秀的教学软件,需要大量的素材,因此,必须建立地区和学校的教学数据和素材库。具体建议如下:(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教学数据和素材库建设的投入。(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
20、协调相关部门重视教学数据和素材库的建设,加强数据、素材库建设的管理与指导。要组织人员通过需求、内容、资源的分析,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教学软件开发的项目,从探索研制合理的信息流出发,设计出合适的软件系统。(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激励专业人员(公司)和广大课程教师参与软件开发的机制。要有偿使用专业人员(公司)产品。要鼓励课程教师大力开发优秀教学软件,对地区评比中获奖的并入库提供共享的教师应享受地区教科研论文相同等第奖的待遇,并在评审和聘任时,充分考虑教师开发教学软件的特长。四、如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式一般讲,可有以下三种:1
21、、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课程知识,也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习、拓展、应用或巩固其他学科知识,这在以应用为主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这种整合方式主要落脚点是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2、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这种方式适用于课堂多媒体教学环境。在这种方式中,最常用的模式是“情境探究”模式。在该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有机结合,都能起到教学辅助工具的作用。“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基本上可分为五个环节。(1)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如:社会、文化、自然情境;问题情境;虚拟实验环境等。在学习
22、情境中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操作,在这里,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网上教学资源创设情境。(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特征、相互关系、运动规律等并进行思考、协商和发表意见。在这里,可利用NetMeeing或BBS等作为发表意见和思想交流的工具。(3)学生对呈现的情境进行操作实践,验证与原来思考的意见是否一致。在这里,可利用信息技术的播放演示功能,重新展示学习情境。(4)指导学生进行知识重构,把思考和实践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在这里,可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编辑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等进行知识重构。(5)指导学生进行自测评价,了解学习效果。在这里,可利用数据库建立形成性练习题库和利用反应信息分析系统和方法进
23、行自我评价。3、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这种方式是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工具;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的工具。总之,是学生自己主动选择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去完成学习的各个环节,达到学习的目标。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新视点,它的发展无疑将为新的教学理念的实现开辟出美好的前景。在这个过程中,粉笔和黑板的作用要逐渐淡化,代之而起的将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被重新定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局面将被改变;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将不断提高。【参考文献】: 1 中国电脑教育报2 何克抗,网络时代呼唤教育理论创新,电话教育研究3 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4 余胜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 人民日报2002第二期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