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4.41KB ,
资源ID:7616019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6160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版科学五年级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版科学五年级教案.docx

1、河北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第一单元 巧妙的用力1、怎样才能省力教学目标: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在什么条件下费力?在什么条件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能够积极的想办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怎样用较小的力解决的问题。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操作实验、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 2、难点:认识杠杆上的“三点”(支点、重点、力点);分析、归纳、杠杆工作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地面上是一些旧旗杆基座用的部份钢筋混凝土块。由于它们很重,瓦工们暂时还没有设法将它们运走。同学们有什么方法

2、,把它们搬运到操场的一角去吗? (二)学习新课 1、建立“杠杆”的概念 (1)请力气大些的12名男生用手搬,合作抬混凝土块。 (2)学生思考:搬不动、移不走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用木棍式的东西来撬) (3)请体力小些的女生(1人)用木棍撬混凝土块。 a. 大家想:怎么撬? b. 一女生动手用木棍撬。 (4)教者把准备好的12根木棍,发给各实验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来一次,都来感受下下先搬后撬的亲身体验。 (5)建立“杠杆”的概念 我们刚才用来撬移钢筋混凝土块用的木棍,在实际运用中,人们常常会先在木棍下垫上砖块、石块、铁块之类的能够支撑木棍用的物体,再用木棍来撬重物。这时的木棍已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

3、子了,它成了一种简单的机械杠杆。 (6)讲解:杠杆上的“三点”:支点、重点、力点。 2、认识“杠杆的作用” (1)发现杠杆的省力原理 a. 提问:运用杠杆作工具时有什么作用? b. 学生举例 c. 学生比较:动手搬、抬和用木棍撬移混凝土块的两种不同效果,并交流操作实践中的体会。 d. 名人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一个人把地球撬动”。e. 归纳得出结论:杠杆有省力作用。 (2)实验认识,用杠杆作工具时,还有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 a. 提问:是不是一旦应用了杠杆就能省力? b. 学生用杠杆尺实验研究。 c. 学生汇报实验研究的结果。 d. 学生演示:(1)用镊子取瓶中的弹子;(2)

4、用天平称弹子。 e. 归纳小结:用杠杆作工具时,除了省力的情况外,还有“费力”和“既不省力,又不费力”两种情况。 3、探索研究杠杆工作规律 (1)提问:你能否利用人们应用“杠杆原理”制造出的工具,去探索一下杠杆的工作规律? (3)学生利用工具操作,研究探索杠杆工作规律。 A、看课文中插图,认识人们应用“杠杆原理”制造的工具(钉锤、剪刀、钳子、镊子) B、利用实物分析:“钉锤、剪刀、钳子、镊子”上哪是“支点”?哪是“重点”?哪是“力点”? C、利用工具操作: a. 用“起钉锤”拔木板上的钉子; b. 用“剪刀”剪硬纸板; c. 用“钳子”剪断铁丝; d. 用“镊子”取出瓶中的弹子。 D、说一说:

5、 a. 杠杆在什么条件下省力? b. 杠杆在什么条件下费力? c. 杠杆在什么条件下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E、思考、讨论: a. 常用的表示数量关系的符号有几种? b. 怎样运用其中的一种符号,把杠杆上的“三点”,在什么条件下省力、在什么条件下费力、在什么条件下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表示出来? F、归纳总结:杠杆的工作规律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 4、小结: 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杠杆的外形是可以改变的,它并不都是像一根棍子。但凡是有支点、力点、重点,工作时力点与重点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 杠杆的工具并不都是省力的,也有是费力的,这主要是为了工作方便。 人们一旦掌

6、握了杠杆的规律,就可以根据需要,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杠杆类的工具。 (三)巩固应用 1、(出示小黑板)请你举例,说说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交流。 (四)布置作业课外应用杠杆原理做一些实事,并把所做的经过等记入日记,向大家汇报。教学后记:2、 撬棍的学问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杠杆的作用,知道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用杠杆尺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在操作体会和实验基础上得出结论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联系实际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

7、标: (1)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类只有了解这些规律,才能更好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活动材料: 1、演示材料:杠杆实验盒一套、剪刀一把、郎锤一把等。 2、分组材料:杠杆实验盒若干。教学过程: 一、欣赏激趣: 1、老师:孩子们,大家好,这堂自然课由陈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研究,大家欢迎不欢迎? 学生:欢迎。 2、CAI出示录像:请孩子们来欣赏一段录像。今天天气真好,宋叔叔要带孩子们去郊游。要到达目的地,必须经过一段乡间小路。忽然,一块大石头挡住了他们的去路,这可怎

8、么办呀! 3、老师:谁来帮他们想想办法? 4、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办法。 (1)几个人搬。 (2)几个人抬。 (3)用锤打碎。 (4)垫棍滚动。 (5)用绳子拉。 (6)移土埋石。 (7)起重机搬。 (8)挖土机移。 (9)用车拉走。 (10)用棍子撬。 5、老师:这么多办法,你认为哪一种办法最简便? 6、学生举手说出自己的意见。 7、揭示课题:CAI出示,齐读两遍。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杠杆: (1)看到“杠杆”,你们想研究什么? (2)学生分别说出。 (3)老师:同学们想知道的真多,我归纳出以下三个问题: a. 什么是杠杆? b. 杠杆由哪几部分组成? c. 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

9、怎样才能省力? (4)老师:第1、2两个问题,自学课本44页第二、三自然段,读一读、划一划、与同桌交流交流。 (5)老师:谁来说一说? (6)老师:请孩子们拿出这幅图,用彩色笔标出杠杆的支点、重点、力点。学生在图上标出。 (7) 老师:拿23名学生标的图,在展示平台上依次展示。 学生判断。 (8)老师:标正确的孩子举手?孩子们真能干。CAI出示图片,老师:谁来指出杠杆的支点、重点、力点。(抽24名学生) 2、演示实验1。 (1)老师:这是杠杆尺,这是支架,把支架安装在实验盒上,再把杠杆尺用螺丝锁在支架上,我们就把实验装置组装好了。 (2)老师:我在杠杆尺左边挂2个钩码,右边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

10、能平衡? (3)学生:2个。 (4).指出这时杠杆尺的支点、力点、重点?抽两名学生指一指。 (5)指出支点到力点的距离是多少格?支点到力点的距离是多少格? (6)重物是几个钩码?提起重物的力是几个钩码? 3、开放性实验: 老师:我们现在来研究: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怎样才能省力?就是你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 老师:在实验中可以交流、请教自主完成实验,填写好实验报告表,再根据你们的实验和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写出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 老师参与各组实验。 老师:谁先来汇报实验? 学生:边演示边讲解。 老师:你们发现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 三、学以致用: 1.出示图,老师:它是运用了什么?

11、它是否省力? 2.老师:谁能举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运用了杠杆的作用,它是否省力? 3.学生分别举例。师生互评。 4.出示图片,老师:谁来说出它运用了杠杆什么作用?5.总结探究的方法。6.老师:你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受到什么启发?谁来说说。 教学后记: 3、轮子的妙用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实验研究轮轴与滑轮的作用。进一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2、使学生认识工具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改进现有工具,创造发明出更先进的工具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服务。教学准备:1、支架、轮轴模型(两个,轴粗细相同,轮大小不同)、滑轮(动滑轮,定滑轮)、细绳(两端栓有小铁丝钩)、钩码、测力计、自来水龙头、木板、羊眼

12、钉。2、螺丝刀、各种形状的水龙头、活动扳手。3、轮轴工作原理示意挂图或课件。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习新课(一)、指导学生认识轮轴的构造。1、提问:我们认识了杠杆,使用什么样的杠杆省力? 2、谈话:我们经常要打开自来水龙头,今天我们就从研究自来水龙头开始,认识一种新的工具。 (1)讲解: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自来水龙头,你是怎样打开水龙头的?如果去掉上面的轮,你还能打开吗?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讨论。 (3)汇报:在实验中你碰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去掉上面的轮你就很难拧开了? (4)讲解:像水龙头这样由轮和轴组成的装置,我们称作轮轴。当由轮带动中间的轴转动时,轮轴就成了一种省力的机械。 (5)提问:水龙

13、头的轮不装上去,你能不能用其他办法轻松的打开水龙头? (6)分组讨论: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7)讲解:轮轴的轴的中心点就可以当作是杠杆的支点,动力作用在轮上的点就可以看作是杠杆的动力点,重物或阻力作用在轴上的点就可以看作杠杆的阻力点。(8)讨论:现在你能解释刚才把水龙头的轮卸掉后为什么很难拧动水龙头了吗? (9)出示:十字水龙头、一字水龙头、三角水龙头。 (10)观察:这三种水龙头是轮轴吗?为什么?(11)讲解:虽然这三种水龙头没有圆形的轮,但是它们同样属于轮轴,上面的旋钮旋转一周就相当于一个轮。 (二)、指导学生认识轮轴有省力的作用。 (1)

14、谈话:我们已经感觉到使用轮轴可以省力,那么使用轮轴可以省多少力呢?轮轴省力的秘密在哪里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2)讲解:每组都有两个大小不等的轮及一个轴,大家可以参照课文把实验装置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边缘的浅槽中挂上带钩的细绳,利用钩码、测力计自己来想办法研究轮轴是否省力?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并讨论:使用轮轴,以轮提起轴上的重物,与不用轮轴直接提起重物相比,哪个省力? (5)讲解:我们继续研究,可以另外组装一个轮轴来实验(出示另外组装的轮轴),与刚才的轮轴比现在这轮轴的轴有没有变化?轮有没有变化?用这个轮轴来提起同一重物,比较一下,所用力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6)学生实验。

15、 (7)汇报并讨论: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8)小结:用轮轴提起重物,在轴粗细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三)、指导学生认识轮轴的应用。 (1)出示挂图或课件展示:门把手、球形门锁、汽车方向盘、活动扳手、自行车把手。 (2)讨论:这些工具是不是轮轴?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怎样使用更省力? (3)提问: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4)讲解:人们掌握了轮轴省力的原理,就可以根据需要造出各种各样的轮轴类工具,使用时就会省力。 教学后记:4、斜坡的科学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斜面

16、有省力作用的实验。 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认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学准备: 测力计、重物、斜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轮轴有什么作用? 在家里是否发现新的应用轮轴的装置? (二)新授 认识斜面 看书上的图。 问:这样做为什么? 指出:有一定坡度的面叫做斜面。 研究斜面的作用 分组实验: 材料:测力计、重物、斜面、垫物。 步骤:悬提重物,读数。 在斜面上提拉重物,读数。 改变斜面的坡度。 在斜面上提拉重物,读数。 研讨,得出结论:斜面能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反之则省力少。斜面的应用 引桥:减小坡度,可上车辆容易上下。 刀刃:切入物体省力。

17、盘山公路:减小坡度,增加路程。 复杂的变形斜面:螺旋,卷起来的斜面。学生讨论:如何骑车上较陡的桥面省力? 学生上黑板,画出行驶路线。 (三)总结 斜面的省力与坡度的关系,应用。 (四)作业 寻找日常生活中的斜面的其它应用。教学后记:6、 小鸟和小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2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3 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并立志在仿生学方面钻研、创新、有所成就。情感目标:2使学生认识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并养成爱

18、护动物、保护生物、好好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良好品质。2通过本节学习,帮助学生在以后树立远大理想。教学重点: 1 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2 昆虫与人类生活的联系,生物科技在生物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1 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2 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教学方法: 讨论、竞赛、启发、诱导等教具准备: 昆虫多样性及家蚕生殖发育过程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在我们脚下的土壤中,生活着蝼蛄、蚯蚓、鼹鼠等动物,以及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的

19、根系。 (教师播放有关昆虫多样性的多媒体课件)教师追问:你如何判断它们都属于昆虫? 学生:它们和蝗虫一样,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一个口器;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2对翅膀。这些都属于昆虫的主要特征。 教师:很好!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昆虫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动物,种类超过100万种,几乎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都有分布,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昆虫也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那么,这种会飞的无脊椎动物我们了解多少呢?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问题,思考并讨论: 1 冬季几乎看不见蚊子、苍蝇,为什么春暖花开的季节蚊蝇就多起来了? 2 食用物品中,如何就长出了“肉虫子”

20、3 在太阳地下翩翩起舞的蝴蝶是由“毛毛虫”变的。“毛毛虫”是从哪儿来的?它怎么会变成蝴蝶呢? 4 “旱极而蝗”大家如何来解释?为什么在潮湿、阴暗的角落中,蚊子就比较多? 学生:夏季天气比较炎热,适合蚊蝇生活;冬季天气寒冷,蚊蝇就被冻死了,所以冬季我们看不到蚊蝇。 学生:在食用物品的制作中,不小心被播进去了虫卵,所以有时候就长出了“肉虫子”。 学生:“旱极而蝗”的意思是天气干旱了,很长时间不下雨的话就会闹蝗灾。 教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对上述问题作了回答,那么,大家的回答是否正确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许有些问题,你们就明白了。 板书: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与发育 讲授新课 教师:我

21、们这节课的重要内容是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我们以可爱的蚕宝宝来分析说明。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 1 在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几次“风雨的洗礼”? 2 家蚕是通过哪种生殖方式繁殖后代?你能简单的介绍这种生殖方式的特点是什么吗? 3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你发现了还有哪些动物与家蚕的生殖方式相似的? 教师:大家根据刚才所观看的内容,是否能回答出以上的问题呢? 学生:家蚕是通过有性生殖来繁殖后代,雄蛾和雌蛾通过交尾使卵受精,最终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学生:家蚕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阶段是需要我们喂养的。 学生:有很多动物都和家蚕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一样,比如:蜜蜂

22、、菜粉蝶、蚊、蝇等昆虫。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我们请哪一位同学总结一下,好吗? 板书: 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变态发育 1、定义在发育过程中要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的显著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2 例如:蜜蜂、菜粉蝶、蚊、蝇等 教师:我国养蚕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最早的养蚕应该追溯到黄帝的妻子了,她是第一个学着开始养蚕、丝的人。自公元551年养蚕技术开始传到欧洲,在此以后的1000多年里,大量的中国丝织品西运,由此便形成了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所以说,小小的蚕不仅同文明紧密相连,同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蚕还经常被文人墨客引入试文。

23、唐朝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蚕的默默吐丝行为赞扬了一大批甘于奉献的人。不过,我要对此诗句稍作改动,因为蚕虽然丝吐尽了,但并未死亡,只是化为蛹了,所以古人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教师:好了,家蚕的学习就暂时告一段落,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其他昆虫的发育过程。 1 你从下面这幅图发现了一些新东西吗? 2 它的发育过程和蚕的相同吗? 3 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有与此相似的发育过程? 学生:和蝗虫的发育过程类似的还有蟋蟀、螳螂、蝈蝈等。 教师:像蝗虫这样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我们称之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板书: 二、其他昆虫的发育

24、不完全变态 1定义个体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的发育过程 2、例如:蟋蟀、螳螂 课堂小节,作业练习,结束新课 教师:我们这节课主要以家蚕和蝗虫为例,学习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昆虫是以有性生殖的方式进行繁殖的,它的发育过程可根据形态的变化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两种。有些昆虫对人类农业生产是有害的,而有的则是有利,也促进了中外文明史的发展。 巩固练习 教学后记: 7、落地生根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也能繁殖后代。学习扦插、压条、嫁接等人工营养繁殖的基本方法。 2、初步学会用扦插法繁殖植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准备: 1、甘薯的根、

25、马铃薯的块茎、芦苇的茎、落地生根的叶长出新植物体的挂图或照片,扦插、压条、嫁接的挂图及实物标本或幻灯片、录像片等。 2、花盆(或塑料盒)、土、铅笔、剪刀、菊花、塑料袋、水、杯子。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知道,植物大多是用种子来繁殖的,那么不用种子,植物也能繁殖吗?(学生讨论)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 (1)观察:这几幅挂图中,新的植物体分别是从哪儿长出来的? (2)提问:这些植物的繁殖方法与种子繁殖有什么不同? (3)小组讨论。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小结:植物的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像甘薯的根、马铃薯的块茎

26、、芦苇的茎、落地生根的叶等都能发芽、生根,长出新的植物体,我们把植物的这种繁殖方法叫做营养繁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有关植物营养繁殖的知识。(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认识人工营养繁殖的常用方法扦插法、压条法、嫁接法。 (1)谈话:人们利用有些植物的根、茎、叶在自然条件下就能够进行繁殖的特性,在农业生产和园艺上,创造了一些人工营养繁殖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扦插、压条和嫁接等。 (2)提问:你们想知道这些方法吗?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849页有关内容。 (4)通过播放录像,介绍用以上方法进行植物繁殖的实例。 (5)学生汇报自己对人工营养繁殖的想法。 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用扦插法繁殖菊花

27、。 (1)讲解:用人工营养繁殖植物的方法,在农业生产、花卉栽培中应用很广,你们想学会其中的一些方法吗?下面我们就学习用扦插法繁殖菊花,让大家亲自做一做。(出示扦插法繁殖菊花的过程图) (2)提问:用扦插法繁殖菊花包括哪些步骤? (3)学生讨论。 (4)教师讲解并演示用扦插法繁殖菊花的操作过程。 从株菊花植株上剪下一根枝条,剪掉枝条下部的叶,只留上部的两片叶和顶芽。 在花盆里放好土,适量浇水,在土中挖一个洞,把经过修剪的菊花枝条的下部插进土里。 把扦插好的菊花用塑料袋罩上,放在不被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 23天后,根据土壤干湿情况适时、适量浇水。待新扦插的菊花生根之后,把罩的塑料袋拿去,放到阳光下。 (5)学生分组扦插菊花。 (6)小结并评价学生操作情况。 4、指导学生认识植物营养繁殖的优缺点。 (1)讨论:在周围的植物中,还有哪些是可以进行营养繁殖的? 与植物的种子繁殖相比,你认为植物的营养繁殖有哪些优缺点? (2)汇报讨论结果。 (3)小结:与种子繁殖比较,植物营养繁殖的特点是能保持原来植物的一些优良品质,成长的时间短,开花结果也早一些。 缺点是有些营养繁殖的植物长势及生活适应能力不如用种子繁殖的植物。 课后感受:学生大多能了解植物的繁殖方法。 教学后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