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5 ,大小:81.06KB ,
资源ID:7608088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6080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x

1、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第一章建筑施工测量一、 轴线法定位点选择不正确1、 现象:平面控制网选择主轴线进行测量放线,根据定位点测量轴线时,校核工作无法开展。2、 原因分析:(1)由于建筑外形的原因,使得平面控制网不便于组成闭合网形。(2)主轴线选择不当,不便于或未进行测设校核。3、 防治措施:对于不便于组成闭合网形的场地,投测点宜测设成“一”、“L”、“+”和“艹”形主轴线,或平行于建筑物的折线形的主轴线,但在测设中,要有严格的测设校核。首先应保证控制桩在平面中通视;其次在平面中选择适当的配合校正点,还要确保定位点的位置,以便于加密和扩展。二、

2、测角偏差 1、 现象:使用经纬仪测量角度时,出现测量角度数据偏差。2、 原因分析:(1)仪器视准轴与水平轴不垂直,水平轴与竖轴不垂直。(2)仪器度盘存在偏心差,仪器未整平,水平度盘不水平,经纬仪对中不准确。3、 (3)目标花杆不垂直,或花杆未插稳。(4)外界自然因素(如大风、雾天、烈日、暴晒等恶劣天气)的影响。4、 防治措施:(1)测角时,采取盘左盘右的两个位置观测,取平均值,消除视准轴与水平轴不垂直,水平轴与竖轴不垂直,以及仪器度盘的偏心差等误差。(2)经纬仪对中力求准确,测量时,对中的偏心差不得超过1mm.。(3)照准目标力求准确,必须用十字丝交点正对测点的标志。(4)整平仪器,使水平度盘

3、尽可能保证水平位置。(5)尽可能避开不利的因素,以免影响测角精度。三、 工业厂房基础柱测量偏差大1、 现象:基础及柱间轴线偏差、牛腿和柱顶标高以及柱身垂直度偏差大,影响吊车梁和屋架的就位。2、 原因分析:(1)柱基础杯底标高与设计标高不一致(2)柱与基础中心线未对齐(3)柱安装未用经纬仪进行校正(4)预制构件的几何尺寸容许偏差超过规定标准。3、 预防措施:(1)安装前先逐一复检预制柱的牛腿、柱顶等各主要关键部位的几何尺寸的实际关系,算出并调整基础顶面相应的标高值,安装垫块或凿除局部混凝土,用水准仪抄平使其符合设计要求。(2)安装前在杯形基础顶面上弹出十字中心线,柱身上面三面弹出相应的中心线,安

4、装时应使枉底三面中心线与石油中中心线对齐,使用经纬仪校正 ,并加以固定,复核无误后才能脱钩。4、 治理方法:柱垂直偏差大时,在柱纵横轴线上,离柱距离约为柱高的1.5倍处,安置两台经纬仪,先照准柱底中心线,再慢慢仰视到柱顶,指挥调节支撑或拉绳,敲打钢楔,确保柱中心线与轴线偏差小于5mm。如柱高不大于10m,垂直偏差应10mm。柱高大于10m时,垂直度偏差应H/1000且20mm。四、 沉降观测次数和时间不当1、 现象:沉降观测次数和时间不合理,导致观测成果不能及时准确反映建筑物的实际沉降变化。2、 原因分析:(1)施工期间沉降观测次数安排不合理,导致观测成果不能准确反映沉降曲线的细部变化。(2)

5、 工程移交后沉降观测时间安排不合理,掌握工程沉降情况不准确、不及时。3、 防治措施:(1)施工期间较大荷重增加前后,如基础浇筑、回填土、安装柱子、结构每完成一层、设备安装、设备运转、工业炉砌筑期间、烟囱每增加15m左右等,均应进行观测。(2)如果施工期间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后分别进行观测。(3)当基础附近地面荷重突然增加,周围大量积水及暴雨后,或周围大量挖土方等,均应观测。(4)工程投入生产后,应连续进行观测,可根据沉降量大小和速度确定观测时间的间隔,在开始时间间隔可短一些,以后随着沉降速度的减慢,可逐渐延长,直至沉降稳定为止。(5)施工期间,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周期,高层建筑每增加

6、12 层应观测一次,其他建筑的观测总次数不应少于5次。竣工后的观测周期,可根据建筑物的稳定情况确定。五、 沉降与变形曲线在首次观测后发生回升现象1、 现象:沉降观测在第二次观测时即发生曲线上升,到第三次后曲线又逐渐下降。2、 原因分析:由于第一次观测精度不高,使观察成果存在较大误差。3、 防治措施:(1)使用的仪器必须是经有资质的检验单位检定合格的仪器。(2)观测过程中要“三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固定,观测线路固定。(3)如果曲线回升超过5mm,应将第一次观测成果废除,而采取第二次观测成果为初测成果;如果曲线回升在5mm以内,则调整初测标高与第二次观测标高一致。第二章土方工程一、 挖方边坡塌方

7、1、 现象:在场地平整过程中或平整后,挖方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发生塌方或滑塌现象。2、 原因分析:(1)采用机械整平,未遵循由上而下分层开挖的顺序,坡度过陡或将坡脚破坏,使边坡失稳,造成塌方或溜坡。(2)在有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的地段开挖边坡,未采取有效的降、排水措施,地表滞水或地下水侵入坡体内,使土的粘聚力降低,坡脚被冲蚀掏空,边坡在重力作用下失去稳定而引起塌方。(3)软土地段,在边坡顶部大量堆土或堆建筑材料,或行驶施工机械设备、运输车辆。3、 预防措施:(1)在斜坡地段开挖边坡时应遵循由上而下、分层开挖的顺序,合理放坡,不使过陡,同时避免切割坡脚,以防导致边坡失隐而造成塌方。(2)在有地表滞

8、水或地下水作用的地段,应做好排、降水措施,以拦截地表滞水和地下水,避免冲刷坡面和掏空坡脚,防止坡体失稳。特别在软土地段开挖边坡,应降低地下水位,防止边坡产生侧移。(3)施工中避免在坡顶堆土和存放建筑材料,并避免行驶施工机械设备和车辆振动,以减轻坡体负担,防止塌方。4、 治理方法:对临时性边坡塌方,可将塌方清除,将坡顶线后移或次坡度改缓;对永久性边坡局部塌方,在将塌方松土清除后,用块石填砌或由下而上分层回填28或37灰土嵌补,与土坡面接触部位作成台阶式搭接,使接合紧密。二、 基坑(槽)回填土沉陷1、 现象:基坑(槽)填土局部或大片出现沉陷,造成靠墙地面、室外散水空鼓下陷,建筑物基础积水,有的甚至

9、引起建筑结构不均匀下沉,出现裂缝。2、 原因分析:(1)基坑(槽)中的积水、淤泥杂物未清除就回填;或基础两侧用松土回填,未经分层夯实;或槽边松土落入基坑(槽),夯填前未认真进行处理,回填后土受到水的浸泡产生沉陷。(2)基槽宽度较窄,采用手夯回填夯实,未达到要求的密实度。(3)回填土料中夹有大量干土块,受水浸泡产生沉陷;或采用含水量大的粘性土、淤泥质土、碎块草皮作土料,回填质量不合要求。(4)回填土采用水泡法沉实,含水量大,密实度达不到要求。3、 预防措施:(1)基坑(槽)回填前,应将槽中积水排净,淤泥、松土、杂物清理干净,如有地下水或地表滞水,应有排水措施。(2)回填土采取严格分层回填、夯实。

10、每层虚铺土厚度不得大于300mm。土料和含水量应符合规定。回填土密实度要按规定抽样检查,使符合要求。(3)填土土料中不得含有大于50mm直径的土块,不应有较多的干土块,急需进行下道工序时,宜用28或37灰土回填夯实。(4)严禁用水沉法回填土方。4、 治理方法:(1)基坑(槽)回填土沉陷造成墙散水空鼓,如混凝土面层尚未破坏,可填入碎石,侧向挤压捣实;若面层已径裂缝破坏,则应视面积大小或损坏情况,采取局部或全部返工。局部处理可用锤、凿将空鼓部位打去,填灰土或粘土碎石混合物夯实,再作面层。(2)因回填土沉陷引起结构物下沉时,应会同设计部门针对情况采取加固措施。第三章浅基础工程一、 基底标高或土质不符

11、合要求1、 现象:(1)基槽(坑)底标高不符合设计规定值,造成浅基础埋置深度不足或超挖。(2)基底持力层土质不符合设计要求,或被人工扰动,造成持力层承载能力降低。2、 原因分析:(1)测量放线错误,造成基底标高不足或过深。(2)地质勘察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虽已挖至设计规定深度,但土质仍不符合设计要求。(3)选用的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不当,造成超挖。3、 预防措施:(1)当发现控制桩或标志板有被碰撞和移动迹象时,应复查校正,防止标高出现过大误差。(2)防止超挖。采用机械开挖基槽(坑)时,可在基底标高以上预留一层土用人工清理,其厚度应根据施工机械确定。(3)基槽(坑)挖至基底标高后,应会同设计单位、

12、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检查基底土质是否符合要求,并作出隐蔽工程记录。4、 治理方法:(1)当开挖深度达到设计规定,而土质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会同设计单位协商处理。(2)如个别地方超挖时,应用与基土相同的土料填补,并夯实至要求的密实度,或用碎石类土填补并夯实。在重要部位超挖时,可用低强度等级混凝土填补,并应取得设计单位同意。第四章模板工程一、 轴线位移1、 现象: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后,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有偏移。2、 原因分析:(1)翻样不认真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拼装时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到位。(2)轴线测放产生误差。(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

13、,造成累积误差。(4)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5)模板刚度差,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6)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过大挤偏模板。(7)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3、 防治措施:(1)严格按1/101/50的比例将各分部、分项翻成详图并注明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对生产班组及操作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作为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2)模板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技术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支模。(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现浇楼板混

14、凝土上预埋短钢筋固定支撑,以保证底部位置准确。(4)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5)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主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6)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7)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二、 接缝不严1、 现象: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间隙,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2、 原因分析:(1)翻样不认真或有误,模板制作马虎,拼装时接缝过大。(2)木模板安装周期过长,因木模干缩造

15、成裂缝。(3)木模板制作粗糙,拼缝不严。(4)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未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5)钢模板变形未及时修整。(6)钢模板接缝措施不当。(7)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3、 防治措施:(1)翻样要认真,严格按1/101/50比例将各分部分项细部翻成详图,详细编注,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向操作工人交底,强化工人质量意识,认真制作定型模板和拼装。(2)严格控制木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要严密。(3)木模板安装周期不宜过长,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密缝。(4)钢模板变形,特别是边框外变形,要及时修整平直。(5)钢模板间嵌缝措施要控制,不能用油毡、塑料布,水泥袋等去嵌缝

16、堵漏。(6)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必要时缝间加双面胶纸),发生错位要校正好。三、 封闭或竖向模板无排气孔、浇捣孔1、 现象:由于封闭或竖向的模板无排气孔,混凝土表面易出现气孔等缺陷,高柱、高墙模板未留浇捣孔,易出现混凝土浇捣不实或空洞现象。2、 原因分析:(1)墙体内大型预留洞口底模未设排气孔,易使混凝土对称下料时产生气囊,导致混凝土不实。(2)高柱、高墙侧模无浇捣孔,易造成混凝土浇灌自由落距过大,易离析或振动棒不能插到位,造成振捣不实。3、 防治措施:(1)墙体的大型预留洞口(门窗洞等)底模应开设排气孔,使混凝土浇筑时气泡及时排出,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2)高柱、高墙(超过3

17、m)侧模要开设浇捣孔,以便于混凝土浇灌和振捣。四、 异形柱模板缺陷1、 现象:异形柱在阴角处常会出现胀模、烂根、漏浆现象。2、 原因分析:(1)异形柱阴角处无法设置柱箍,阴角处木模完全靠销栓或对拉螺栓固定,而销栓和螺栓数量配备不足,使混凝土振捣时产生胀模。(2)板面平整度差。立模前未用水泥砂浆找平或封堵,封模后用水泥袋纸、木片等塞缝,混凝土浇筑时出现水泥浆外溢,拆模后有木片、纸片等嵌入混凝土内。(3)模板拼缝不严,阴角处模板刚度不足,振捣棒插入混凝土内过深,振捣时间过久,使模板底部承受的侧压力过大而漏浆,出现蜂窝、麻面或露筋。(4)柱子混凝土浇筑前未铺一层水泥砂浆,柱模板未浇水湿润。3、 防治

18、措施:(1)弯曲变形刚度不足的模板应剔除,阴角处模板设销栓固定,模板阴角处加设竖向压杠,采用对拉螺栓固定钢管围檩,对拉螺栓要靠近阴角处。(2)立模前对楼面找平,或在柱截面限位处采用砂浆封堵。(3)检查模板拼缝类密情况,并于立模前验收。混凝土应分层浇捣,每层混凝土500mm左右,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内不大于200mm,延续振捣时间30s左右,不得过振。(4)柱混凝土浇筑前先铺一层与所浇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柱模板浇水充分湿润。三、 楼梯模板缺陷1、 现象:楼梯侧帮露浆、麻面、底部不平。2、 原因分析:(1)楼梯底模采用钢模板,遇有不能满足模数配齐时,以木模板相拼,楼梯侧帮模也用木模板制作,

19、易形成拼缝不严密,造成跑浆。(2)底板平整度偏差过大,支撑不牢靠。3、 防治措施:(1)侧帮在梯段处可用钢模板,以2mm厚薄钢板模和8号槽钢点焊连接成型,每步两块侧帮必须对称使用,侧帮与楼梯立帮用型卡连接。(2)底模应平整,拼缝要严密,符合施工规范要求,若支撑杆细长比过大,应加剪刀撑撑牢。(3)采用胶合板组合模板时,楼梯支撑底板的木龙骨间距宜为300500mm,支承和横托的间距为8001000mm,托木两端用斜支撑支柱,面钉上外帮侧板,其高度与踏步口齐,踏步侧板下口钉1根小支撑,以保证踏步侧板的稳固。第五章钢筋加工与安装一、 表面锈蚀 1、 现象:(1)浮锈:钢筋表面附有较均匀的细粉末,呈黄色

20、或淡红色。(2)陈锈:锈迹粉末较粗,用手捻略有微粒感,颜色转红,有的呈红褐色。(3)老锈:锈斑明显,有麻坑,出现起层的片状分离现象,锈斑几乎遍及整根钢筋表面;颜色变暗,深褐色,严重的接近黑色。2、 原因分析:保管不良,受到雨、雪侵蚀;存放期过长;仓库环境潮湿,通风不良。3、 预防措施:钢筋原料应存放在仓库或料棚内,保持地面干燥;钢筋不得堆放在地面上,必须用混凝土墩、砖或垫木垫起,使离地面200mm以上;库存期限不得过长,原则上先进库的先使用。工地临时保管钢筋原料时,应选择地势较高地面干燥的露天场地;根据天气情况,必要时加盖苫布;场地四周要有排水措施;堆放其尽量缩短。4、 治理方法:(1)浮锈:

21、浮锈处于铁锈形成的初期 ,在混凝土中不影响钢筋与混凝土粘结,因此除了焊接操作时在焊点附近需擦干净之外,一般可不作处理。但是,有时为了防止锈迹污染,也可用麻袋布擦拭。(2)陈锈:可采用钢丝刷或麻袋布擦等手工方法;具备条件的工地应尽可能采用机械方法。盘条细钢筋可通过冷拉或调直过程除锈;粗钢筋采用专用除锈机除锈,如自制圆盘钢丝刷除锈机(在电动机转动轴上安装两个圆盘钢丝刷刷锈)(3)老锈:对于有起层锈片的钢筋,应先用小锤敲击,使锈片剥落干净,再用除锈机除锈;因麻坑斑点以及锈皮去层会使钢筋截面损伤,用所以使用前应鉴定是否降级使用或另作其他处置。二、 箍筋弯钩形式不对1、 现象:箍筋末端未按规范规定不同的

22、使用条件制成相应的弯钩形式。2、 原因分析:不熟悉箍筋使用条件,忽视规范规定的弯钩形式应用范围,配料任务多,各种弯钩形式取样混乱。3、 预防措施:熟悉半圆(180)弯钩、直(90)弯钩、斜(135)弯钩的应用范围和相关规定,特别是对于斜弯钩,是用于有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结构,在钢筋加工的配料过程要注意图纸上标和说明。因为并不是抗震设防地区的所有构件中箍筋都取斜弯钩,而只有某结构部位才用斜弯钩;至于哪些结构所用构件属于受扭,配料人员也不掌握。如果图纸上表述不清或有疑问,应了解确切后再配料。4、 治理方法:对于已加工成型而发现弯钩形式不正确的箍筋(包括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不符合要求),应做以下处理:斜弯

23、钩可代替半圆弯钩或直弯钩;半圆弯钩或直弯钩不能代替斜弯钩(斜弯钩误加工成半圆弯钩或直弯钩的应作为废品)。三、 平板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不准1、 现象:(1)浇筑混凝土前发现平板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没有达到规范要求。(2)预制板制成后,板底出现裂缝。凿开混凝土检查,发现保护层不准。2、 原因分析:(1)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不准,或垫块垫得太少。(2)当采用翻转模板生产预制平板时,如保护层处在混凝土浇捣位置上方(浇筑阳台板、挑檐板等悬臂板时,虽然是现浇的,不用翻转模板,也有这种情况),由于没有可靠措施,钢筋网片向下移位。3、 预防措施:(1)检查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是否准确,并根据平板面积大小适当

24、垫够。(2)钢筋网片有可能随混凝土浇捣而沉落时,应采取措施防止保护层偏差,例如用铁丝将网片绑吊在模板楞上;采用翻转模板时,也可用钢筋承托网片(钢筋穿过侧模作为托件),再在翻转后抽除承托钢筋(如不是采用翻转模板,则在混凝土浇捣后抽除)。4、 治理方法:浇筑混凝土前发现保护层不准,可以采取以上预防措施补救,如构件已成型而发现保护层不准(经凿开混凝土观察或用必要的仪器探测确认),则应根据平板受力状态和结构重要程度,结合保护层厚度实际偏差状况,对其采取加固措施,严重的则应报废。四、 柱子外伸钢筋错位1、 现象:下柱外伸钢筋从柱顶甩出,由于位置偏离设计要求过大,与上柱钢筋搭接不上。2、 (1)钢筋安装后

25、虽已检查合格,但由于固定钢筋措施不可靠,发生变位。(2)浇筑混凝土时被振动器或其他操作机具碰歪撞斜,没有及时校正。3、 预防措施:(1)在外伸部分加一道临时箍筋,按图纸位置安设好,然后用样板、铁卡或木方卡好固定;浇筑混凝土前再复查一遍,如发生移位,则应矫正后再浇筑混凝土。(2)注意浇筑操作,尽量不碰撞钢筋,浇筑过程中由专人随时检查,及时校核改正。4、 治理方法:在靠紧搭接不可能时,仍应使上柱钢筋保持设计位置,并采取垫筋焊接联;对错位严重的外伸钢筋(甚至超出上柱模板范围),应采取专门措施处理,例如加大柱截面、设置附加箍筋以联系上、下柱钢筋,具体方案视实际情况由有关技术部门确定。五、 框架梁插筋错

26、位1、 现象:预制框架梁两端外伸插筋是准备与柱身侧向外伸插筋顶头焊接(一般采用坡口焊),由于梁插筋错位,与柱插筋对不上,无法进行焊接。2、 原因分析:插筋固定措施不可靠,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被碰撞,向上下或左右歪斜,偏离固定位置。3、 预防措施:外伸插筋通过样模用特制箍筋套上,再利用端部模板进行固定。端部模板一般做成上下两片,在钢筋位置上各留卡口,卡口深度约等于外伸插筋半径,每根钢筋都由上下卡口卡住,再加以固定。此外,浇筑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检查,如固定处松脱应及时补救。4、 治理方法:梁与柱插筋如不能对顶施加坡口焊,只好采取垫筋焊接联系,但这样做会使框架节点钢筋承受偏心力,对结构工作很不利。因此,

27、垫筋焊接方案的选择必须通过设计部门核实同意。六、 梁箍筋弯钩与纵筋相碰1、 现象:在梁的支座处,箍筋弯钩与纵向钢筋抵触。2、 原因分析:梁箍盘弯钩应放在受压区,人受力角度看,这是合理的,而且从构造角度看也合理(在受压区,纵向钢筋根数少,则与箍筋弯钩相处,不显得拥挤)。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在连续梁支座处(当前高层建筑中,框架结构形式设置的梁甚为常见),受压区在截面下部,要是箍筋弯钩位于下面,有可能实钢筋压“开”,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将箍筋弯钩放在受拉区(截面上部,即受力钢筋那一面),这样做法不合理,但为了加强钢筋骨架的牢固程度(避免箍筋接头被压开口),习惯上也只好这样对待。此外,实践中还会出现

28、另一种矛盾:当前,高层建筑中,采用框架结构形式的工程几乎全部需要抗震设防,因此箍筋弯钩应采用135钩,且平直部分长度又较其他种类的弯钩长,故箍筋弯钩与梁上部第二层纵向钢筋必然相抵触。3、 预防措施:绑扎钢筋前应先规划箍筋弯钩位置(放在梁的上部或下部),如果梁上部仅有一层纵向钢筋,箍筋弯钩与纵向钢筋便不抵触,为了避免箍筋接头被压开口,弯钩可放在梁上部(构件受拉区),但应特别绑牢,必要时用电弧焊点焊几处;对于有两层或多层纵向钢筋的,则应将弯钩放在梁下部。4、 治理方法:改箍筋弯钩放梁上部为放梁下部,但应切实绑牢,必要时用电弧焊点焊几处。七、 梁上部钢筋下落1、 现象:图16-17左图的梁中钢筋骨架

29、绑扎完后或安装入模,经浇筑混凝土振动时,上部二层钢筋下落变位。2、 原因分析:一般情况下,上部两层钢筋是用铁丝吊挂在模板的横木方上或上面的钢筋上,有时在搬移过程或浇筑混凝土时会碰松或碰断铁丝,造成钢筋下落或下垂。3、 预防措施:采取固定上部两层钢筋的办法:弯制一些类似开式箍筋的钢筋将它们兜起来,必要时还可以加一些钩筋以供悬挂。4、 治理方法:浇捣混凝土时,施工现场必须留有钢筋工看守钢筋骨架,若见到钢筋移位,应立即修整,以避免造成隐患。八、 牛腿配筋交叉重叠1、 现象:牛腿处配筋密集,交叉频繁,难以安装或安装错误。2、 原因分析:设计人员考虑不周,未能根据立体交叉概念绘制配筋施工图。3、 预防措

30、施:加强牛腿部分配筋状况的图纸审查,在钢筋施工准备阶段就要事先对图纸的可行性进行全面了解、分析和改进,绑扎前务必确定好交叉重叠的钢筋的定位。4、 治理方法:按所确定的交叉重叠钢筋的定位、安装顺序,对已绑成的骨架进行核对,应特别注意使柱的纵钢筋位于截面中的最外侧(即紧靠箍筋边及四角)。第六章钢筋焊接与机械连接一、 接头弯折或偏心1、 现象:接头处产生弯折,折角超过规定,或接头处偏心,轴线偏移大于0.1d或2mm。2、 原因分析:(1)钢筋端头歪斜。(2)电极变形太大或安装不准确。(3)焊机夹具晃动太大。(4)操作不注意。3、 防治措施:(1)钢筋端头弯曲时,焊前应予以矫直或切除。(2)经常保持电

31、极的正常外形,变形较大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新,安装时应力求位置准确。(3)夹具如因磨损晃动较大,应及时维修。(4)接头焊毕,稍冷却后再小心地移动钢筋。二、 接头偏心和倾斜1、 现象:(1)焊接接头的轴线偏移大于0.1d或超过2mm;(2)接头弯折角度大于4。2、 原因分析:(1)钢筋端部歪扭不直,在夹具中夹持不正或倾斜。(2)夹具长期使用磨损,造成上下不同心。(3)顶压时用力过大,使上钢筋晃动和移位。(4)焊后夹具过早放松,接头未入冷却,使上钢筋倾斜。3、 防治措施:(1)钢筋端部歪扭和不直部分在焊前应采用气割或矫正,端部歪扭的钢筋不得焊接。(2)两钢筋夹持于夹具内,上下应同心,焊接过程中上钢筋应

32、保持垂直和稳定。(3)夹具的滑杆和导管之间如有较大间隙,造成夹具上下不同心时,应修正后再用。(4)钢筋下送加压时,顶压力应适当,不得过大。(5)焊接完成后,不能立即卸下夹具,应在停焊后约2min再卸夹具,以免钢筋倾斜。三、 成形不良1、 现象:接头成形不良,一各是焊包上翻;另一种是焊包下流。2、 原因分析:(1)焊接电流大,通电时间短,钢筋熔化较多,如顶压时用力过大,上钢筋端头压入熔池较多,挤出的熔化金属容易上翻。(2)焊接过程中焊剂泄漏,熔化铁水失去约束,随焊剂泄漏下流。3、 防治措施:(1)为了防止焊包上翻,应适当减小焊接电流或加长通电时间,加压时用力适当,不能过猛。(2)焊剂盒的下口及其间隙用石棉垫塞好,防止焊剂泄漏。(3)避免焊后过快回收焊剂。第七章现浇混凝土工程一、 配合比不良1、 现象:混凝土拌合物松散,保水性差,易于泌水、离析,难以振捣密实,浇筑后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