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1.02KB ,
资源ID:759820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5982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城市规划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城市规划总结.docx

1、城市规划总结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总纲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世纪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城市的职能: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 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 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 商品交易的场所 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政治中心 工商业中心 经济中心 文化中心 宜居的环境中心城市标准:A. 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B . 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者是重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并且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可设市的建制。城市化概念:城市化是

2、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城市化是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人口、财富、技术、服务集聚的过程: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内部市区的城市化(以向心型城市化为主)内部市区:城市商业服务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大体适中的城市中心区,即建成区。特征:高密度 高密度发展的优点:节省用地,缩短上班距离,节约能源,防止城市蔓延,保护自然环境。 高密度发展的不足:拥挤(?),社会病态(?) 香港高密度发展经验:建筑物的外围环境:良好的规划与设计,从有限空间创造更多空间,建筑科技,交通管理,大型物业发展,公众教育。 建筑物的内部环境:大厦管理,

3、大厦设计,行人电梯及升降机对外交通与城市化 城市的对外交通是城市向外伸出的触手,交通干线延伸的方向是城市地域拓展的主要方向。城市的对外交通干线与城市内部的交通线在具体的功能上有所区别: 组织交通 : 对外交通干线:大流量、高速度,联系城市与区域,其客 货流主要原因来自域外。 城市内部的交通干线:并不要求大流量和高速度,主要强调安全性、时效性、联结性。 划分景区和街区 郊区的城市化郊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缓冲地带城市化特征:1)土地利用集约化农作物商品化:大田作业向城郊农业转变劳动力商品化:农业人口转变为兼业人口土地商品化: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2)产业结构高级化3)城市网络化类型: 中心市区衰落

4、,郊区迅猛发展; 中心市区停滞,郊区急速发展; 中心市区与郊区同时发展。 共同点:郊区在发展 后果:直接后果;间接后果: 因素:根本原因是特大城市人口爆炸性增长。逆城市化: 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原因: 良好的居住环境吸引 低廉的土地价格 产业结构调整 交通通讯设施的高度发展后果:两种观点: 导致城市衰退和危机:城市财政危机,城市经济萧条,社会问题增多。 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城市财政收入类型改变,城市职能更新,经济基础转换。 动力:产业结构调整, 交通通信技术高度发展, 中小城市良好居住环境吸

5、引。大城市化城市规模的发展:大城市化是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根本原因:相对于中小城市而言,特大城市在就业、卫生、教育、生活等方面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显示出巨大优越性。 后果: 吸引国内外人口迁入,吸引企业家、投资者; 特大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数量增多。过度城市化概念要点: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 大量城市问题产生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原 因:人口爆炸,劳动力增长快, 城乡收入差异大; 城市规模差异大,经济过度集中少数大城市; 工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少。 后 果:城市非正式就业, 城市社会问题。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交通量急剧增加,车速提高,交通堵

6、塞能量大量消耗,城市环境恶化信息技术大幅度改进,信息量大量增加大众消费社会形成,生产与生活产生矛盾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敷使用2、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城市环境污染 空气、垃圾、污水、噪音、电磁波居住环境不好 住宅密度过高,舒适性差交通状况堪忧 堵塞、停车、事故城市灾害严重 地震、火灾、洪水社会问题很多 就业、刑事犯罪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霍华德:“城乡磁体”学说,认为建设理想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二者的优点,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这个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既可具有高效能与高度活跃的城市生

7、活,又可兼有环境清净、美丽如画的乡村景色,并认为这种城乡结合体能产生人类新的希望、新的生活与新的文化。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环行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它主张:在一定区域内的居民形成邻居关系,他们共同享受邻里单位内的一切社会服务设施,而且各种社会服务设施和社会活动都毗连居民住所。它的理论的提出最初是为了适应由于机动交通的发展所引起的城市规划结构的变化。因此该理论认为城市规划应把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于至关重要的位置

8、。其理论的具体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邻里单位的形成做了限定:邻里单位必须是完整的地域。只有完整的地域,才能有足够的空间安置住宅,种植绿化,设置社区中心以及为邻里单位服务的区域性交通网。邻里单位能够安排地方性公用事业和行政机构。例如:治安、给水、排水、文化、教育等部门及图书馆,并且这些部门应布局在单位的中央地带。人口要具有相对的同质性。种族,信仰,年龄的相似性有助与减少社会冲突。区域内可以提供社会、商业服务。为了满足居民生活娱乐的需要,邻里单位内应建立公园、娱乐场、幼儿园、商店等各种必备设施。 雅典宪章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

9、,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一是城市规划主要解决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四大功能的正常进行。 二是城市规划要注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三是城市规划解决的对象是三维空间。 城市规划学科的动向与展望从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专项符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由最终理想状态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的思想方法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有空想主义走向现实主

10、义有主观态度转向客观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确保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规划的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确保城市的经济

11、和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的运作。合理、有效、公正地创造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的生态系统,为丞相经济、社会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用地分类标准 10大类 46中类 73小类 10大类:居住用地 R 公共设施用地 C工业用地 M 仓储用地 W对外交通用地 T 城市道路广场用地 S绿地 G 市政公用设施

12、用地 U 特殊用地 D 水域及其它 E其中前九类为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应包括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和规划建设用地结构三部分。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1. 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主要用地的规划人均单项用地指标应符合规定。 居住用地18.028.0 道路广场用地7.015.0 工业用地10.025.0 绿地9.0 其中:公共绿地7.02.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第I级,有条件建造部分中高层住宅的大中城市,其规划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可适当降低,但不得少于16m2/人。3. 大城市的规划人均工业用地指标宜采用下限;设有大中型工业项目的中小

13、工矿城市,其规划人均工业用地指标适当提高,但不宜大于30m2/人。4.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第I级的城市,其规划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可适当降低,但不得小于5m2/人。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居住用地2032 道路广场用地815 工业用地1525 绿地815 1. 大城市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宜取规定的下限;设有大中型工业项目的中小工矿城市,其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可大于25%,但不宜超过30%。2.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第IV级的小城市,其道路广场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宜取下限。3. 风景旅游城市及绿化条件较好的城市,其绿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可大于15%。4. 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用地总

14、和占建设用地比例宜为6075%。城市用地,指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的土地,包括已建设利用的土地、已列入规划区范围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以及按照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内的非建设用地。城市用地评定分类1、一类用地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要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2、二类用地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分布有一定限制。3、三类用地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现代工程技术几乎难以修建的用地。城市生态规划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定义:是在上位区域生态规划指

15、导下开展的市域生态系统发展规划。包括城市生态概念规划(自然和人类生态因子、生态关系、生态功能和生态网络的发展战略规划)、城市生态工程规划(水、能源、景观、交通和建筑等生态工程建设规划)以及城市生态管理规划(生态资产、生态服务、生态代谢、生态体制和生态文明的管理规划)。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人类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核心的生态系统。 第二,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第三,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6、弱,容易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第四,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简单化,营养关系出现倒置,这些决定了生态系统是一个不 稳定的系统。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与原则根据经济生态学原理,城市生态规划要达到的目标有:人口。劳力得到充分利用,需求关系得到最大满足。物质。物资得到充分循环利用,保持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利用比例最小而可再生性资源利用率最高。能量。达到最高的能量利用率和最小的浪费。空间。力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格局,包括绿化空间比例、城郊比例、各经济部门及社会基础设施比例、交通网络密度等。时间。合理安排各部门之间的工艺流程(或事务流程),使物质、能量、信息流通最快,而无效工时最少。信息。力求有用信息增殖速率最快,系统结

17、构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最大。 总体来说:1.致力于城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2.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 3.致力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永续发展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

18、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

19、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

20、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现代交通发展趋向的特点 现代城市的特征是高效益和高效率;现代城市交通的灵魂是速度。 1、交通工具的高速、大型、 运程化。 2、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 3、城市内外交通的延续和相互渗透 4、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道系统及步行系统的

21、分离 5、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 6、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城市布局、土地使用与交通规则 1、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土地使用是交通规划的基础 2、量化评价土地使用功能、开发强度和道路交通网服务水平 3、结合城市规模、土地使用来研究交通发展战略和管理政策 4、大城市的公共交通政策 在大城市实行公共交通优先政策是降低城市车辆交通总量,改善交通拥挤的最基本措施。规划和管理中的方法: 1) 设置公交专用道 2) 设置定时的公交专用道路 3) 在单行道上允许公交车辆的双向通行 4) 设置公交优行先通行的信号 5) 设置公交优先通行的标志 6) 加强对小汽车的控制城市对外交通是以城市为基点,城市与其外部区域之间进

22、行人与物运送与流通的的各类系统的总称。它包括铁路,水运,公路,航空以及道路运输等。对外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1按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运营特点、货流条件、和地区条件,综合利用它们的设备,使之共同发展,互相协作,各尽其用,合理组织城市对外交通综合运输。 2为了发挥各种交通设施的效能,布置时应在城市总体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它们的技术经济条件。 3充分照顾城市整体利益,尽量减少对城市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干扰,尽量为生产生活创造便利条件。 4保证城市与交通运输密切配合,有计划按比例共同发展一、铁路 从与城市关系看,城市范围内的铁路建筑和技术设备基本可归纳为两类: 1、直接与城市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客货

23、设备。 2、没有直接关系的技术设备。站场的分类: 按使用性质分: 客运站、货运站、工业站、专业站、编组站、枢纽站按在线路中的位置分:尽端站、中间站、混合站按布置性质分:纵列式、横列式、半纵列式一)铁路站场位置选择 在城市铁路布置时,站场位置起主导作用。线路走向是根据站场与站场,站场与服务地区联系需要而定的。站场的位置、数量和城市的性质、规模、铁路运输的性质、流量、方向、自然地形的特点及总体布局等因素有关。1、中间站的位置选择一种客货合一的车站,分布普遍,多采用横列式布置,一般设在小城 镇,它与货场的位置有密切关系。布置方式: 1)客站与货场布置在城市同侧: 2)货站在城市对侧。客站与同城市同侧

24、 3)客站在城市对侧,货场同市区主要部分同侧 2)和3)采取的客货对侧布置,应保证城市用地布置以一侧为主,充分发挥铁路运输效能,并在布置上尽量减少跨越铁路的交通量。2、客运站的位置选择 1)位置:适中,靠近市中心。 2)客运站数量: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只设一个,便于管理使用。但对大/特大城市/布局分散/呈狭长带形时,宜设两个或两个以上,一个为主,其它为辅。 3)客运站与城市道路交通的关系:客运站必须与城市主要干道连接,直接通过市中心以及其它联运点,但也要避免交通性干道与站前广场的相互干扰。火车站位置:中小城市,布置在城市边缘 大城市,布置在城市中心区的边缘 特大、超大城市,多个分散布置在距市中心4

25、8km 4)提高铁路运输效能 5)反映城市大门的面貌3、货运站的位置选择其位置一方面要满足货运的经济,合理性要求,加快装卸速度 ,缩短距离,另一方面也要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干扰1)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服务区内 a)以到发为主的综合性货运站一般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区 b)以某几种大宗货物为主的专业性货运站,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场集散点。 c)中转货物装卸站:郊区,接近编组站和水陆联运码头 d)危险品及有碍卫生的货运站:市郊,并有一定隔离地带,与其主要使用单位、储存仓库在城市同侧。2)货运站应与城市道路系统紧密配合,应有城市货运干道联系。 3)货运站应与市内运输系统紧密配合,

26、在其附近应有相应的市内交通运输站场、设备与停车厂。4)货运站与编组站之间应有便捷的联系,以缩短地方车流的运行里程,节省运费,并加速车辆周转。5)货运站应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地貌等条件,并考虑留有发展余地。4、 编组站的位置选择 它是铁路枢纽的主要组成部分,应根据路网规划要求,结合地区自然条件与城规布置,在城市外围合理布置。应考虑: 1)妥善处理与城市的关系,避免相互干扰。 2)编组站位置应便利集纳车辆。 a)为保证车流方向有便捷经路,并使折角车流最小,编组站一般应设在干线汇合处, 且位于主车流方向短顺的干线上。 b)有多个编组站的铁路枢纽城市,应根据车流性质和编组站类型具体选择位置: 3)密切结

27、合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以节省土方工程量,并尽量少占农地,保证建筑物的基础稳固,防止洪水和内涝的侵害,并预留未来发展可能,充分利用旧设备。二、港口在城市中的布置 一) 现代港口作业区布置 1、港口:水域:陆域: 现代港口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船舶大型化,装卸机械化,码头专业化港口是具有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供船泊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水域 :停泊区、港内航道、港池、防波堤 310平方公里陆地 :码头、库场建筑、交通用地、设备及用地 每米码头需要陆地150200平方米二) 港址选择 从港口和城市两个方面考虑: 1.从港口的角度必须考虑的因素有:自然条件:技术条件: 经济性分析: 2

28、.从城市的全局出发(指导思想),合理安排港、城关系。考虑 的因素有: 港址和其它岸线使用单位的关系协调。 港口与城市位置关系的协调。 港口的集疏运组织条件。 有关城市总体布局的其他因素。岸线的合理分配是港口城市总规的首要内容,首先必须对城市岸线作全面的调查分析。 1、岸线的类型: 按水深分: 深水岸线 水深10 m 中等水岸线 水深 610 m 深水岸线 水深 6m2、岸线分配规划的原则: 总的指导思想: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统一规划,各得其所。 1)使需用岸线的单位各自选择自然条件最适宜的岸线段,同时又符合总体布 局要求,以获得最佳使用效益。 2)注意各区段间的功能关系。 3)应节约岸线的使用

29、。 4)岸线应理解为一个空间布局,包括岸线内外侧一定范围的水域与陆域,考 虑到城市、港口的进一步发展,分配时应留有余地。 5)对岸线的开发、利用改造,涉及城市的防汛、排碴、航运、水利、水产、 农业排灌、河海动力平衡、泥沙运动、生态平衡等问题,应进行综合研究。港口城市用地功能布局 1、港口城市的用地组成 2、港口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原则: 1)保证临水生产用地、港区、生活居住用地有各自的岸线 2)对外交通用地与各组成部分联系方便,并不能分割城市,阻碍干道交通 3)生活居住用地与生产用地,长边相邻,尽量方便与缩短职工上下班路途 4)城市交通组织区分生活性与交通性,分别组成各自网络 5)仓库用地按其类型

30、分别接近其服务对象,并接近对外交通设施和货运干道。通常,一个综合性港口城市按货种分为若干装卸作业区,作业区的布置,应以满足生产服务为前提,注意作业区本身的要求,并避免相互间干扰,与城规布局相协调。一般原则: 客运码头要接近市中心地区,使旅客有方便交通条件。 件杂货作业区一般应设在离城市较远,有深水和中等水深的岸线段。 集装箱码头宜邻近件杂货区,要求有较大水深和较大陆域S 为当地服务的作业区应尽量接近城市仓库区,与生产加工、生活消费地保持短捷 的运距,中转码头应与对外交通设施有良好联系 散货作业区应布置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下风位,防污染。 油码头对水深要求高,设独立的储存系统,有严格的防火和防止油污染水域的要求,一般设于离外海最近而与其他货区相隔一定距离的单独作业区内。 木材作业区要有宽广水域,便于停放和编种木筏,位置不宜在船只来往频繁的 地段,单独设置并离开易燃区。 在国防贸易港口城市中,海外区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建港时要进行统一规划,防止相互干扰,并借以丰富城建面积。 三.公路在城市中的布置(线路走向及其站场的位置) (一) 公路线路与城市的联结 1.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公路交通与城市关系的几种情况: 以城市为目的地的到达交通,要求线路直通市区并与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