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农业大学考研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习重点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依据(论述):一 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的关系的理论。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其中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居于核心地位。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又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进步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加速社会存在的发展,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起阻碍、延缓的作用。(一) 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们的社会存在,决
2、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人们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对周围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认识。思想作为社会意识地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意识中相对稳定的一部分。人的思想来源于外部的物质世界,由于物质世界不是单调的、呆板的客观存在,而是有着丰富内涵的具体的客观存在。这种具体性决定它是多色彩、多层次的运动着地物质状态。社会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就必然形成各种思想观点,造成人的思想复杂性。(二) 人的思想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人的思想反映客观世界是一个创造性过程。这是因为人们对从外部客观世界中获知的思想信息,
3、需要经过头脑的加工制作,才能使自己的思想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达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而且人根据已知的思想信息,能预测客观世界未来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这种超前反映和认识的升华,充分显示人的创造能力和正确思想的能动作用。客观世界不可能完善满足人的需求,人只有在正确思想的支配下,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客观世界,才能充分的发展和完善自己。因此,一旦当先进的思想站巨人的头脑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落后的思想则会阻碍和延缓社会的发展,甚至造成对社会的破坏。(三) 人的思想发展依赖于社会存在。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人的思想反应和创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无论多么强大,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思想对外部客观世界
4、的依赖性。思想发展的历史证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社会思想、理论和观点,人们的思想变化不能从自身寻找原因,而必须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的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来解释。所以,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才是人的思想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遵从客观规律,才能有效的转变人的思想,达到促使人们树立正确思想的目的。人的思想能动作用,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相联系,至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更是离不开一定社会环境和物质手段。同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要以物质资料为基础,凭借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
5、手段,才能引导和帮助人们解决思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思想的转变,正确思想的形成,最终是由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二 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一) 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的统一。(二)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马克思提到的“个人全面发展”,指的是个人劳动能力(体力和智力)多方面的、充分的和谐的、自由的发展。1.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自由的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必须统一与物质生产过程,因为只有通过社会生产,才能保证个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成分自
6、由发展,人的这种获得自由发展的体力和智力,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或自己的爱好交替的从事各种活动,这种活动包括从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2.人的才能的多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对象性关系的深刻表述,一方面向人们揭示了人的才能多方面发展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为人们揭示人的才能发展的唯一源泉是人的能动的自主性活动,这种自主与外部环境的统一,就是个人能力的充分自由发展。3.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包含了其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从终极意义上说,人只有对社会发展、人类命运和前途与一关怀,对人的自身的本性有透彻的了解,人才具有丰富和发展社会关系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
7、是建立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即社会存在的发展所提出的已经成熟的任务基础上的。(三) 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指导作用。1.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科学实施教育活动。(1)人的思想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发展的,人大各种社会关系将对它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2)人的本质既是抽象的又是历史的具体的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任的本质表现的内容与形态不断变化发展.(3).人的本质是在一切社会交往也(包括人与人间的思想交往关系)关系中实现的人的社会交往关系越丰富人的活动范围和接触事物的广度和深度就必然增加这样就使人从中接受到极其丰富的信息和进行广泛的人与人之间的思想
8、交往包括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交往与互动。2.激发人的身心潜能开发创造力促使人的个性全面发展。3.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三 关于”灌输”的理论(一)列宁关于灌输原理的基本思想:他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1工人阶级的实际运动不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而只能自发地产生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他们自发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增加工资甚至简单的捣毁机器和厂房,这种早期的工人运动为自发的经济斗争
9、工人当时没有也不可能意识到他们的痛苦根源不可能把阶级的利益同整个社会政治制度联系起来因而不可能参加推翻整个剥削阶级的政治革命。这种工人运动的结果只能产生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2 科学社会主义意识的确立必须依靠灌输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必须依靠少数又教养站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立场上的只是分子亲自参加工人运动对无产阶级的一些政治主张及争取自由进步的斗争经验进行总结同时吸收前人的优秀思想文化进行改造才能创造出来并且从外部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使工人阶级树立阶级意识和政治意识认清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以及自己的使命。3 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激烈斗争 对于社会主义思
10、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这是因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历史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在资本主义社会处于统治地位拥有的传播工具多的不能相比。4无产阶级政党要重视理论与理论斗争,善于把革命理论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灌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党的思想领导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理论斗争同经济斗争政治斗争一样都是革命斗争缺一不可的重要形式。(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灌输理论 列宁的灌输原理虽然产生20世纪同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相比历史的条件由很大的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也发生很大变化但是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的实践证明培育社会
11、主义四有新人任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所以灌输任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绝不能轻视和动摇。四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基本思想 1分清人民与敌人的概念 2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3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4提出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经济的主要任务 (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五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1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体系 2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
12、文化素质 3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坚持唯物史观,反对精神万能论与精神无用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深刻认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辨证关系自觉地发挥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以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为基本前提,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里讲的理论就是指精神精神能转化为物质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真正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就有一个如
13、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精神作用的问题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反对无限夸大精神的作用搞“精神万能”又不能贬低和忽视精神的作用走向“精神无用”的另一极端这两种错误倾向都会妨碍两个文明建设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甚至把思想政治教育引向歧途。因此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尊重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发挥精神的能动作用是科学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的关键也是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保障。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首先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任何时期的思政教都是以前一时期思政教的成功经验和传统作为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就失去了其继续前进和发展的条件就不可能产生现时代的思政教割断思政教的发展历史就会丧失
14、思政教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发展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对思政教传统的继承应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当前的历史进步和时代发展需要对思政教的传统内容进行有批判有目的地吸取加工和改造从而抛弃其落后的消极的方面吸收其科学的积极的方面,这一过程也就是科学扬弃的过程即发展的过程。 思政教优良传统分为两种,一是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一是共产党的思政教的优良传统。我们所说的思政教是前者。历来有两种继承者一是保守的继承,一是发展型的继承。前者是墨守陈规后者是着眼于发展的需要在继承中大胆创新。继承与发展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继承思政教的优良传统势必会加强思政教基础。思政教的发展必
15、然会丰富优良传统的内容。我们的思政教就是在继承超越、再继承再超越的无限循环中不断向前发展。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批判继承。1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首先,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其次,在德育内容上,注重目的性和针对性。 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修身为本”的思想,尤其强调管理国家的官吏,特别是最高领导者(国君),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正己”),然后才能管理好他人(“正人”)。这就叫做“正人必先正己”。再次,在道德教育途径上,重视教书育人,训教合一。最后,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2 正确地分析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局限性。首先,单纯采用灌输式教
16、育方法。其次,公私德不分的倾向。最后,“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在这里,“道德人格”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包括人们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动力,道德选择的权力感、责任感、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自信和人格尊严等。 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批判继承。首先,在思想道德教育目的上,强调个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其次,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上,坚持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再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最后,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倡导情感和理性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1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人们头脑的传统。2 实事求是传统。3
17、平等待人的民主传统。4 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5 以身作则的传统。6 群众路线的传统。7 全党动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齐抓共管的传统。思想与行为的关系。第一思想支配行为.除了人的条件反射行为外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由思想所支配。第二行为反应思想.人们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第三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这主要是指先行的行为实践是新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思想和行为之间存在着联系可以表现为1思想正确,但客观环境与条件的限制而使行为发生偏差2思想正确导致行为正确3思想不正确,但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歪打正着,导致行为正确4思想不正确,导致行为错误 思
18、想转化为行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可分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指思想转化为行为的环境支持因素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社会习俗以及以前人们相似的行为的后效影响;内指思想表现为行为必须通过动机态度等环节缺乏这些环节思想作为理性认识并不直接对人的具体行为其作用。思想动机转化为行为会受到两个因素制约第一.一定的文化观念、观念准则的作用。思想动机形成后能不能表现出来要受到价值准则判断的制约,如果思想动机符合社会公认的价值准则就具有表露的可能.第二合适的行为方式选择,即思想动机转化为行为还必须通过选择相应的行为方式。如果思想动机找不到合适的行为方式,它就肯能消退或放弃转换新的动机。内化于外化。(一)内化及其基本环
19、节 所谓内化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也是个体不仅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内化作为一个过程有注意、理解、接受三个环节组成。(二)外化极其制约因素 外化指受教育者将个体意识转化为良好行为,并多次重复良好行为使其成为行为习惯,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的过程。外化需要一定条件分别为外部制约因素和内在制约因素。第一内部制约因素是指个体的价值观对行为动机的评价作用和对行为方式的选择作用。第二外部制约因素有首先.内在思想动机外化为行为要和时宜必
20、须具备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其次个体意识是否外化行为受到制约。再次从众效应的影响尤其在公众场合。(三)内化与外化的关系 内化与外化是思政教过程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内化是基础没有内化就谈不上外化,而外化是根本,思政教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人的良好素质,它的外在体现就是良好的行为及其结果。两者对立性表现在:首先两者在思政教过程中处于不同的阶段;其次两者的作用不同,内化是输入外化是输出;再次内化与外化的成果不同;最后内化与外化所用的方法不同。内化与外化又是统一的表现为:首先内化与外化的基础相同,都是实践活动;其次两者的目的相同,最终是为了通过良好行为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再次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正
21、确处理教育与管理的关系。教育诉诸于思想觉悟不带强制性,而管理诉诸行为约束带有强制性,所以二者性质作用不同但二者又是统一对立相辅相成的。(一)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行政管理是指通过行政途径运用奖励或惩罚等制度激励的手段,对人们的行为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引导调节和控制。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关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合则美离则两伤,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 思想教育可以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因为思想教育通过正面说理宣传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律制度提高人们的觉悟和认识,为顺利进行行政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行政管理可以增强和巩固思想教育的效果。行政管理是思想教育的必要条件,它将日常思政
22、教中的对人的要求加以条文化、制度化从而将软要求转化为硬要求,通过严格的管理保证了思想教育基本要求的实现。(二)奖励与惩罚的关系 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必然要求正确处理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判的关系。要坚持以表扬为主,表扬要多于批判,以奖励为主以惩罚为辅,奖惩相结合的原则。这里说的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但主要以精神奖励为主。要以奖励为主,表扬多于批判这是由于1批判往往告诉人们不该做什么,批判过多可能很使人无所适从。2过多的批判指责使人产生挫败感产生隐蔽的对抗行为3单一的使用批判惩处办法容易导致简单粗暴或惩罚主义,如果将批判变成发泄个人的工具批判将失去任何效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1
23、确定教育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2 选择教育机制。3 指导受教育者践行社会要求。(1)灌输社会要求,提高个人认知水平。(2)激发驱动因素。(3)引导知行转化并形成良好习惯。4 总结检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1 社会性和可控性。2 集体性和实践性。3 严格要求与个性发展。4 教育和自我教育。5 长期性与反复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是适应超越律,指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和发展要求,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础,体现社会思想政治教品德要求的规律。(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 1 双向互动律。2 内化外化律 思政教活动实际上是教育者有
24、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实现内化和外化,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内化就是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品德认识情感信念等内在意识的过程。外化就是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自己已经形成的品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品德行为,并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内化与外化是辩证统一的,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就没有外化;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外化,内化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内化和外化不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相互参透。内化中有外化认识离不开实践,受教育者形成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情感信念,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实践中形成的
25、。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取得实效,教育者就必须遵循内化外化规律,努力帮助受教育者实现内化与外化有机结合和辨证统一。一方面教育者要积极推进内化过程,坚持必要的证明教育灌输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以便为外化过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教育者又要善于引导外化过程,要注意受教育者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均衡发展。3协调控制律。 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坚持和协调各方面,各种类,各阶段的自觉影响,又要努力控制各方面,各种类,各阶段的自觉影响,实现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 影响的辩证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就必须正确判断社会需要,社会形势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
26、,及时地,有预见性地规定教育任务,教育要求和实施教育活动,防止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的背离.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的辩证统一,就必须坚持社会影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三者影响的一致性和协调性.社会影响,主要是指大众传媒所发散的有意识的教育影响.现实生活中,社会影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矛盾或不协调是导致教育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必须共识遵守这一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比较协调一致的教育合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1 导向作用。(1)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3)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2 保证作用。(1)思想政治教育在社
27、会历史进程中的保证作用。(2)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保证作用。(3)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3 育人作用。(1)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促进个体的政治社会化。(2)树立现代思想观念,推进社会创新和改革。(3)促进人才的人格完善。(4)培育人的能力,特别是精神生产力。4 协调作用。(1)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2)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协调人们的心理状态。5 激励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广泛性。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定性。3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动态性。4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可创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方法。1 舆论导向法2 整合协调法3 比
28、较鉴别法4 专家评优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和加强社会环境的研究,发扬社会环境积极因素的影响,抑制消极因素的影响,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具有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社会环境中的社会风气,社会氛围,社会舆论的教育,正是通过耳濡目染,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来实现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思想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以及”孟母三迁”,”择邻而处”都是说明环境的影响力量.。
29、(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 环境之所以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其原因是,当人们的思想行为在环境中表现后,就会受到周围环境和人们舆论的评价以及法律,道德,纪律规范的检验,凡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和行为会得到肯定和赞扬,从而给人以动力,使这些良好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巩固和继续发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一)积极因素的原则。 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过程中要及时掌握环境变化的动态,分清环境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选择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开展教育活动.要研究对策,采取措施,排除教育过程的障碍,克服由于消极因素的影响而
30、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相互抵消和相互抗衡的现象,努力将不可控制的消极因素转化可控的因素,增强教育对象的免疫力,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促使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始终朝着积极因素影响的方向发展。(二)整体一致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指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其中宏观环境,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大环境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以至对整个人生的影响是最根本的,社会的宏观环境不能净化,但优化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社会微观环境对宏观环境具有能动作用,通过营造良好的微观环境,能对社会起辐射,示范使用,促使宏观环境的优化,但社会微观环境不可能制约和决定社会宏观环境的走向,社会宏观
31、环境和微观环境必须与社会宏观环境保持一致,只有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组建全社会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保持宏观与微观环境对人的思想一致性,才能卓有成效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三)层次性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民族与历史传统的差异,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就是同一个环境,由于人的思想层次上的区别,所接受的思想影响和产生的教育效果也不相同。(四)创造性原则。首先要重视环境的影响,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识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和作用;其次要揭示环境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建立以积极因素为主导的良好环境;最后要解
32、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环境建设,控制宏观环境的发展,营造微观的育人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点。1社会性的特点。教育对象的社会性特点,要求教育者深入社会,从社会环境,社会存在,社会关系中把握其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与表现.情况明确才能正确地制定教育目标,科学地实施教育活动。2能动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的实施与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是双向互动的.这种能动性表现为:首先,教育对象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理论的需求.在认识世界和改在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教育对象迫切需要科学知识和正确理论作指导,通过科学文化的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懂得现代知识和处世立身道理的人,这样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更多的
33、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正式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能够为教育对象所接受的.因而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能主动配合教育者实施教育计划,完成教育任务.最后,教学相长的需要.教育活动具有双向性,教育者面对多数的教育对象,可以从受教育者身上学到优点和长处,这种互帮互学,取长补短的双向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不仅有利于教育者弥补自身的不足,而且有利于调整完善教育实施计划,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仅有教育者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教育手段激发受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发挥的越充分,教育活动就会进行地越活跃,成效也就越大。.3层次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情况错综复杂,千差万别,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层次性。从年龄上看,教育对象可分为老年,中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