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学考试重点教育学1、 绪论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故它与教育方针、政策就有所不同。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发展历史)1.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战国末期学记,儒家,孟学派撰写。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在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或欧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所有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于论文形式,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2.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它普及初等教育,论证班级授课制
2、,论述教学原则,强调教师的作用,对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一阶段,教育学已经经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学知识。但未能运用实证和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教学问题,教育学的著作还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地步,是历史的局限。3.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杨贤江1930年以化名李浩吾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视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经验科学兴起,对教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教育学从中吸取有关研究成果
3、,利用实证方法和实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使其向着实证的社会科学转化。4.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布卢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布鲁纳教育过程,学科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1975年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论体系,系统的叙说了学生的发展进程,介绍了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一、 教育的概念(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狭义教育概念)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
4、要的人的活动。(二)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中介系统(三)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是对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动性的启发、引导、培养和规范。(四)古代学习的出现和发展在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也有悠久的历史,据礼记等书记载,夏朝已有名叫“庠”、
5、“序”、“校”的施教机构,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庸”、“泮宫”等学校的设立。二、 教育与人的发展(一)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1. 顺序性: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2. 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用的发展速度。3. 阶段性: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4. 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
6、到达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5. 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二)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1.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人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并不决定于人的遗传素质。)(1)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结构、感官、神经系统、本能等,在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2)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本身有一个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人的身体的
7、各部分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技能的发展变化与完善。(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和感觉器官的功能上,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4)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这就说明了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2) 环境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由自然、历史,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主体的选择性: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逐步增长,儿童对环境的反作用与相互作用的
8、活动也在逐步增强,这也就是说主体对环境的能动性、选择性在逐步增强。(3)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环境的给定性激发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给定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二者的相互作用蕴意着人的多种多样的发展可能性。3. 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 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 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 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4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A.知识的认识价值B.知识的能力价值C.知识的陶冶价值D.知识的实践价值(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
9、作用越来越大总之,在人的发展中,有四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此段重中之重)一是遗传,它给人的生长以胜利基础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二是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环境,为人的个体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关系和文化资源,它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使生物的人能够发展成社会的人;三是教育,它也是一种环境影响,只不过是为育人而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包括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教育和有目的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有别于环境对人的自发影响;四是个体能动性,它源于遗传,但主要是在社会环境与教育影响下,从自发到自觉地循序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动性与自主性,每个人的发展亦离不开自我的能动选择与建构。上述因素各具特点与作用,都是人
10、的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但任何一个因素均非人的发展的充分的决定性因素。三、 教育与社会发展(一)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2)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4)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1) 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2)
11、 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的环境与教育的模式(3) 文化传统制约传统与变革(二)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通过选择、传承与发展生产经验、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培养能够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得到发展。 A.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B.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C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传播与宣传一定社会的
12、政治理念、意识形态。调控、主导一定社会的舆论和范围,积极地影响人、引导人,尤其注意通过培养年轻一代的政治理念与品德,以促进和保障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与路线的巩固和发展。 A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B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C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D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3)教育的生态功能(可省略):生态指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条件和状况。 A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B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主素质 C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4)教育的文化功能 A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B教育对文
13、化的选择 C教育对文化的发展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含义: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相对独立性:教育的商品化违背了教育的规律)(1)教育是教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四、 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重点)教育目
14、的的层次结构: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行程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目标体系构成:1. 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2. 各级各类学习的培养目标3. 课程目标4. 教学目标我国教育目的表述虽几经变化,但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包含一个总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主人。其基本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 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2) 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3) 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2. 坚持全面发展3. 培养独立个性我国教
15、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1.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2.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组成部分。五、 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含义: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意识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
16、育法律、规则、条例等。(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1.双轨学制()西欧:带有登记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充分的发展。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其他高等学校)、中学(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处在)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小学链接初等,中学链接中等职业教育)2.单轨学制(美国):自下而上,小学、中学、大学。3.分支型学制(前苏联):一开始不分轨,职业学校毕业生有权进入高等学校。中学阶段开始分叉。小学初中的单轨,后段分叉,介于双轨制与单轨制之间。(三)我过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我国正式颁布的第
17、一个学制:1902年,清政府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但未实施。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1993年2月13日确定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称为“两基”、“两全”、“两重”。1. 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 全面普及义务教育3. 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六、 课程(一) 课程的表现形式:1.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 课程设置的文件。2.
18、 课程标准: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3.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几句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社会本位(二) 课程理论的发展1918年博比特课程,该书被视作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论述题?)1949年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明确了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它的课程原理系统、完整而重点突出。其中,确定目标是主要的基础的一环其他步骤都要依据和围绕目标的确定与实现而展开落实。泰勒的课程原理
19、被称为“目标模式”,对课程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至今在西方课程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三) (重点)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活动课程特点:1. 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与内在动力。2. 注重引导儿童从做中学,通过探究、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和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3. 并强调解
20、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以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优点:1. 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发挥他们个人的潜力、个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与品德修养。2. 有利于低年级儿童的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3. 它给强迫命令、被动静听、机械死板的传统教学弊病以致命的一击,给课程改革开启了新路,注入了活力。 缺点:1. 不重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和严格而确定的目的与任务的达成。2. 过于重视灵活性,缺乏规范性,其教学过程不易理性地引导,存在较大难度。3. 对教师要求过高,不易
21、事实与落实,并易产生偏差,学生也往往学不到预期的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四)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小学教育: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教育: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普通高中教育: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七、 教学(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过程。 本质: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中心工作):教学是一种目的性、连续性、计划性
22、、规范性极强的与人活动,是学校教育最基本、最经常、最主要的工作。学校应以教学为主、为中心,全面而妥善地安排各项教学活动。只有建立起正常的教学秩序,才能使整个学校的工作于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只有形成良好的学风,才能形成优良的校风;只有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育人质量。(二) 教学的任务1. 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 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 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三) 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1 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包括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 智力活动:认识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感知、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的多动。它是进行学习、认
23、识世界的工具、手段。 非智力活动:在认识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好奇、欲求、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进行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动力。 关系:人们往往重视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智力活动而忽视其非智力活动。智力活动以非智力活动为内在动力。非智力活动又以智力活动为服务对象。2 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四)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洁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2. 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3. 方智忽视学生的积极性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偏向(五) 教学原则(重点 案例题)教学原则
24、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教学原则是从人们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常用教学原则):1.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教职工与世界观教育。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思想性又是科学性的灵魂。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1)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教学内容切合时代的要求,反映科学的进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及其方法、过程都应当是科学的、准确无误的 、富有教益的。(2)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3) 要重视
25、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4)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主要靠教师来保障。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基本要求:(1)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 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3) 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3. 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1)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
26、) 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不能把直观当做目的。(4)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形象的描述,通俗的比喻)4.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学科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看似强调教师的启发,实则更重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重学生的领悟、融会贯通与觉醒。)基本要求:(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要问题)(2) 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3) 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4) 发扬教学民主5. 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7、。基本要求:(1)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 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3)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4) 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6. 巩固性原则: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基本要求:(1)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7. 发展性原则: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基本要求:(1) 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 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
28、时代特点8. 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基本要求:(1)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六) 教学方法(重 简答 )1.教学方法的选择(的基本依据):(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2)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3)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5)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
29、展的方法。(2)谈话法: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也叫回答法。(3)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4)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5)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6)实验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
30、能的方法。(7)实习作业法(实训为主+练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8)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9)研究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七) 教学组织形式1.概述: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2.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班级上课制注重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
31、、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我国仍以班级上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 优点:A.形成一套严格制度 B.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C.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 D.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E. 能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2)课的类型和结构课的类型(分类):一种是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的: 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 巩固知识课(巩固课) 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 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或者单一课和综合课另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课的结构: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课的类型决定课的结构)4.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 备课三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