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7.26KB ,
资源ID:757111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57111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南京师范大学第一学期中学教育基础期末知识点.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南京师范大学第一学期中学教育基础期末知识点.docx

1、南京师范大学第一学期中学教育基础期末知识点中学教育基础知识点整理(配合教材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学教育基础,杨跃主编,2013年9月第1版)*非重点00绪论1、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专业),教师是专业人员。P301教育发展一、教育的界定与形态1、教育是什么?P26-P27 从广义上来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学习化社会P31 (1)每一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

2、、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2)在此社会中,提供所有社会成员在一生中的任何时间,均有充分的学习机会。每个人均能通过学习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达成自我的实现。(3)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组织密切交织的社会,教育被赋予重要的地位和崇高的价值。二、教育思想与教育学科(精读第二节全部内容) 3、教育思想P32-P40(1)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价值(“性相近,习相远”)扩大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更新教育的目的(培养“君子”)丰富教育的内容(“四教”:文、行、忠、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创新教育的原则(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并重、温故知新、实事求是、言传身教)(2)孟子的教育

3、思想:“性善”的人性假设 “明人伦”的教育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求其放心”的教学思想(教育与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扩充内心善性的过程,“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3)学记的教育思想(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着,写作于战国晚期,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教育的价值:“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的制度:学记把大学教育的年限定为两段、五级、九年(学制的雏形)教育、教学的原则: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预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教师的地位:倡导尊师重道(4)

4、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提出“知识助产术”西方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渊源,开创了西方的理性主义教育传统,分为三步:苏格拉底讽刺 定义 助产术(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灵魂转向”的过程。(6)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命题,第一个将教育与心理联系起来。第一个提出儿童年龄分期教育理论的教育家。三种灵魂(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与理性的灵魂)与三种教育(体育、德育、智育)。儿童的年龄分期。(07岁以体育训练为主,714岁以德育为主,1421虽以理智培养为主)把学科分为实用和博雅两种,实用学科为实际生活服务,博

5、雅学科没有功利性,是专供自由民闲暇时间享受用的。4、教育学科P40-P43(1)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近代教育之父,捷克十七世纪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的大教学论(1632年)。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认为应该以自然为借鉴,以万物的严谨秩序改善学校。系统制定了分班上课的制度。(班级授课制)系统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则。“遵循自然”(2)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的简历以德国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德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教育家)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为标志。赫尔巴特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学理论,在伦理

6、学基础上建立道德教育理论。1 区分“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2 倡导教育性教学。重视教学的道德教育价值。3 重视儿童管理。4 划分教学的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3)杜威(1859-1952)与民主主义与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把民主主义的发展和科学上的实验方法、生物科学上的进化论思想以及工业的改造联系起来。三、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1、教育目的是什么?P44-P45 教育目的,即是预想的教育结果。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

7、: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规定通过教育培养何种性质的人,另一方面规定这些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国家层面的教育目的要具体化为学校层面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P47-P50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3)素质教育是学生有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重点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02教育制度与学校发展一、教育制度1、制度的含义P52机构或组织的系统;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则。2、教育制度的特点P53:客观性、规范性、强迫性和历史性3、教育

8、发展的阶段P54-P55:教育发展经历了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即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1、学制的含义P56: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包含:大学和高等学校、中等学校、职业学校、研究生教育机构、幼儿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主要类型P61-P63一般来说,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型学制。西欧学制属于双规学制,美国学

9、制属于单轨学制,前苏联学制属于分支型学制。结论:义务教育延长到哪里,双轨学制就要并轨道哪里,单轨学制是机会均等地普及教育的好形式 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理想形式,它成为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3、发达国家学制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P70-P73(1)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扩大(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4、我国学制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P73-P75(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2)完全普及义务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03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

10、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P84教育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教育的发展难以超出特定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自主能动性和超越性,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保持适度的超前发展。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P84-P90: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社会制约性为其根本属性1、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P84-P86(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领导权以及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2)政治意识形态钳制教育思想、观念。(3)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4)政治体制变革推动教育体制改革。2、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1、:P86-P88(1)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并制约教育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对人才培养规格、类型、数量等提出相应要求。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会制约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方法、手段的更新。(2)经济结构决定教育结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决定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经济部门的技术结构决定教育的程度结构。产业结构决定教育的专业结构。(3)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教育体制改革3、人口对教育的影响P88-P89(1)人口数量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人口质量制约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4、文化传统与变迁

12、对教育的影响 P89(1)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的环境和目的。(2)文化观念制约教育的观念和方式。(3)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4)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会深刻影响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文化传统还会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三、教育的自主能动性: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发展P90-P921、教育的政治功能P90(1)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2、教育的经济功能P90-P91(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根本途径(2)教育是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3)教育对经济运行具有一定的直接调节作用3、教育的人口功能P91(1)教育有利于实现人口控制

13、(2)教育有利于提高人口质量(3)教育有利于调整人口结构、促进人口迁移4、教育的文化功能P92(1)教育促进文化保存和传承(2)教育促进文化传播和交流(3)教育促进文化选择和整理(4)教育促进文化更新和创造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P92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活动主体、活动范围、活动规律、活动内容等,其地位和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教育内在特有的规律。四、人力资本理论P94-P951、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2、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的作用在经济增

14、长中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人力投资即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核心,是一种生产性投资)。五、教育与社会结构P95-P99(精读本节全部内容)社会结构指社会中人群共同体的构成,现代社会的结构主要表现为阶级结构、阶层结构、职业结构等。社会结构有两种形态:社会分层(从静态角度看)和社会流动(从动态角度看)1、 教育与社会分层P95-P97(1)社会分层对教育的影响社会分层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来区分社会成员在整个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中的位置状况,是社会群体之间出现的一种分化现象。2 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有财富、声誉、权力等。3 社会

15、分层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个体等受教育机会的影响。(2)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传统社会中,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的外部特征而产生的,这些外部特征包括受教育者的经济条件、社会身份和家庭背景等方面的要求,以及整个教育机构的特点等。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其将来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分层。这一影响过程被称为“教育成层”。3 教育成层直接导致人的受教育程度有高低层次差别,对社会分层起着催化的作用,个体通过教育所获得的学历、文凭、成就等文化资本越来越具有身份标识的作用。教育成层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教育选择通过将学校分门别类,直接导致受教育者学历高低和层次的差别,为社会

16、分层提供基础。.受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中学业成就的分化和分层而获得不同的教育资格证书或文凭,直接影响其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地位。.教育活动通过赋予受教育者一定的社会身份而影响社会分层。2、教育与社会流动P97-P99(1)社会流动的类型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竞争性流动与赞助性流动(2)社会流动对教育的影响社会流动指在社会分层结构中,各个阶级或阶层内部以及不同阶级或阶层之间个人或者群体的社会地位升降与职业转换现象,也是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的普遍现象。社会流动的方式影响个体社会地位的获取途径,进而影响到教育的价值、功能,使教育的目标、内容等发生变化。社会流动的数量、频度等也与教育

17、的价值和功能存在密切关系。一个社会的用人制度、人才选拔模式等往往反映出社会流动的总体趋势,这将强烈地影响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内容、进程等。社会流动频率的不断提高,社会流动形式的逐渐多样,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改革不断拓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希望得到较好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机会是支配人们努力争取向上流动的普遍的社会心理,这使得人们对自身及其子女接受更多优质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3)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教育成为现代社会中影响个体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因为学历和文凭成为大多数国家人才选拔的最主要标准,从而使得教育成层所体现出来的学历层次、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等成为竞争性社

18、会中个人流动的重要筹码。教育影响着个人的职业流向、工资水平、初职和现职的选择,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社会流动的方向和类型。(4)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积极影响合理的社会分层和公平竞争的社会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社会分层的合理化及社会流动竞争的公平性,都是长期、复杂的社会历程,有赖于全社会共同努力。教育需要在促进合理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竞争中发挥应有作用。六、教育公平P106-P1071、社会公平的定义:社会公平是在遵循社会公正价值原则的基础上,在实现社会平等的过程中,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时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或判断标准,指人们在利益关系上的无差别性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平等权利和机会。2、教育公平

19、的定义:教育公平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即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辩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3、教育公平的内涵:(1)起点公平 (2)过程公平 (3)结果公平4、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关系:(1)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2)社会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04学生发展一、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P116-P123(精读本段全部内容)1、遗传因素P116-P118:(1)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多种潜在的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和成熟对人的发展

20、的影响是既定的和潜在的。先天素质上的差异只会影响人的发展方向,并不决定人的发展品质。2、环境因素P118-P122:(1)家庭。家庭教育是儿童接触最早的教育,在广义的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文化氛围、父母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及家庭教养方式对人的发展影响至深。(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将遗传、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有效转化为人的发展素质的一种特殊活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在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时会有意识地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和利用。儿童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

21、期,教育可以促进先天的遗传素质向优势和有利的方向发展。*评价“教育万能论”:a.教育的主导作用是有范围和条件的,教育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又不能违背个体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去任意决定人的发展。b.教育作用的发挥往往需要经过相当长的一个过程,其中不确定因素很多,并不是立竿见影的。c.教育只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d.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过分地夸大了教育的影响,忽视了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教育的负担。(3)同辈群体。积极影响:同辈群体有助于学生摆脱“自我中心”倾向,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同辈群体有助于学生形成与同伴的友谊并在此基础

22、上形成一定的社会态度。消极影响:反学校文化的同辈群体对学生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4)大众传媒(尤其注意网络对学生的影响)积极影响:大众传媒具有联系社会、传递社会文明成果的功能;大众传媒为学生提供了崭新的生活空间;大众传媒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娱乐方式。消极影响:越来越注重娱乐功能和商业利益的发展趋势;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对虚拟环境的扭曲性输入;传播方式上的超时空性与虚拟性。这些不良元素会使学生思想钝化、社会责任感淡化,影响人生理想、信念的确立,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3、主观能动性P122-P123(1)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向现实状态转变的决定性因素。(2)人不是消极

23、、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积极能动地反映外部环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等都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的发挥。(“环境决定论”的错误性)4、影响人的发展的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P122-P123(1)这些因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间必须发生真实的联系并构成整体。(2)已有身心发展水平与环境之间也会相互选择、相互影响,环境因素通过提出更高要求而与现有身心发展水平构成矛盾,产生继续发展的动力,促进身心发展由低向高。(3)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则是制约发展的本质因素,只有充分调动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制约发展的其他因素才有意义。(4)每一个因素所起

24、的作用、所处的地位,都会随着个体的变化而变化,其自身的内容与结构也呈现变化状态,相互间的关系也不断变化,个体发展是一个充满希望、内容不断丰富、结构不断调整,从而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动态过程。二、学生的本质属性(主体性)P123-P1271、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主体作用于客体而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在积极能动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和潜在的身心力量。2、学生是发展主体(学生以发展为第一要义):(1)学生是自主发展的人。学生是自主发展的人,人的发展是一种生成性的开放、动态过程。求成性需要是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发展的内源性)。(2)学生的发展需要价值引导

25、。教育的作用是想方设法使每个人的智慧和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3、学生是权责主体(权利+责任)(1)学生是具有人权的独立体。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必须遵守的四项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念与意见原则以及无歧视原则。(2)中小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3)中小学生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三、教育的适应性与发展性的关系P1301、教育的适应性: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1)教育要尊重和敬畏人的发展规律(2)教育要及时地

26、抓住个体发展的关键期(3)教育要适宜有度,促进人的身心整体协调发展2、教育的发展性:教育要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是当代教育的核心理念,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发展性教育”。3、教育与学生发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辩证关系)(1)教育的适应性是发展性的基础与前提(2)教育的发展性是适应性的目的和归宿(3)教育的积极适应又是在创造发展四、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P136-P1371、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2、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3、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创造力发展4、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05课程一、课程概述P190-P193

27、1、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形式、分量以及进程的总和。2、课程的组成:(1)课程方案。课程方案是课程文件的第一个层次,从整体上规定着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学科设置、各阶段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方案分门类的展开,是第二个层次的课程文件。(3)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是第三个层次的课程文件。3、课程的价值:(1)课程是教育目的之体现与实现的保证(2)课程是教学活动的中介(3)课程内容是学生的主要知识来源(4)课程实施过程是学生主要的生活过程,是学生个性品质形成的过

28、程二、课程的影响因素P1941、社会的需求2、学生的特点3、学科的发展三、中学课程基本类型P197-P204(精读本节全部内容)1、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1)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自成体系的科目组成的学科课程(2)综合课程: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和全息观念,并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模式。根据综合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根据内容属性可分为学科综合课程和活动综合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从课程内容固有

29、的属性划分)(1)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2)活动课程:以儿童(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618岁的皆算作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1)必修课程是统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2)选修课程旨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的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学生可以选择学习的课程。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1)国家课程: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级教育机关。(2)地方课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

30、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3)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1)显性课程又称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加以实施的课程。(2)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潜课程、隐蔽课程或非正式课程,一般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四、我国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要)P204-P209(精读本节全部内容)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

31、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2)注重课程功能的完善(3)课程设置趋于多样化和综合化(4)课程体系的信息化3、研究性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