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293.82KB ,
资源ID:756225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5622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IC反应器的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IC反应器的设计.docx

1、IC反应器的设计IC反应器设计参考loser1.设计说明IC反应器,即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相似由 2层UASB反应器串联而成。 其由上下两个反应室组成。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时,其进水负荷可提高至 3550kgCOD/(rh d)。与UASB反应器相比,在获得相同处理速率的条件下, IC反应器具有更高的进水容积负荷率和污泥负荷率,IC反应器的平均升流速 度可达处理同类废水UAS皈应器的20倍左右。设计参数(1)参数选取设计参数选取如下:第一反应室的容积负荷 N/1 = 35kgCOD/(m d),:第二反 应室的容积负荷 血=12kgCOD/(md);污泥产率0.03 kgMLSS/kgCO;产气

2、 率 0.35m3/kgCOD(2)设计水质设计参数CODBODSS进水水质/ (mg/L)120006000890去除率/ %858030出水水质/ (mg/L)18001000623(3)设计水量Q= 3000riVd = 125riVh=0.035m3/s2.反应器所需容积及主要尺寸的确定(见附图 6-4)(1)3537C)、污有效容积 本设计采用进水负荷率法,按中温消化( 泥为颗粒污泥等情况进行计算。Q(Co Ce)式中v反应器有效容积,m ;Q废水的设计流量,nVd ;本设计流量日变化系数取 Kd=1.2,Q=3600 ml/dN容积负荷率,kgCOD/( m - d);G进水 CO

3、DS度,kg/m3; mg/L =10-3kg/m3,设计取 24.074 kg/m 3Ce出水 CODS度,kg/m3。 设计取 3.611kg/m3本设计采用IC反应器处理高浓度废水,而IC反应器内部第一反应室和 第二反应室由于内部流态及处理效率的不同, 这里涉及一,二反应室的容积。据相关资料介绍,IC反应器的第一反应室(相当于EGSB去除总COD勺80% 左右,第二反应室去除总 COD勺20%左右。第一反应室的有效容积V = Q(c。Ce) 80%3000m3 /d (12 1.8)kg/m335kgCOD/m3 d第二反应室的有效容积3000m3/d (12 1.8)kg/m3 20%

4、 = 51亦12kgCOD/m3 dIC反应器的总有效容积为 V= 700+ 510= 1210用,这里取1250用(2) IC反应器几何尺寸 小型IC反应器的高径比(H/D) 般为48,高度在1520m,而大型IC反应器高度在2025m因此高径比相对较 小,本设计的IC反应器的高径比为2.5. H=2.5/D3则(也)1/3=(4 1250m)1/3 = 8.2m,取9m,已知体积V利用高径比2.5 2.5推直径D,再由D反推IC高度。(这部可以直接求得底面积)H= 2.5 X 9 = 22.5m,取 23m每个IC反应器总容积负荷率:第二反应室咼 H2= V = 510 = 8m.A 63

5、.6第一反应室的高度 H 1 = H H2 = 23 8= 15m(3)IC反应器的循环量进水在反应器中的总停留时间为t HRT= = 1250 = 10hQ 125设第二反应室内液体升流速度为 4m/h(IC反应器里第二反应室的上升流 速一般为210m/h),则需要循环泵的循环量为 256nVh。(可能为VXA=254.4m/h)第一反应室内液体升流速度一般为 1020m/h,主要由厌氧反应产生的气流推动的液流循环所带动。第一反应室产生的沼气量为Q沼气=Q (C0 Ce)x 0.8 X 0.35式中废水量Q=3000ri/d, C。和Ce分别为进出水CO浓度,0.8为第一反 应室的效率,0.

6、35为每千克去除的COD专化为0.35m3的沼气。则第一反应 室沼气量为:3000X( 12 1.8 )X 0.8 X 0.35 = 8568nT/d每立方米沼气上升时携带12m左右的废水上升至反应器顶部,顶部气水 分离后,废水从中心管回流至反应器底部,与进水混合后。由于产气量为 8568m/d,则回流废水量为856817136卅/d,即357714 m3/h,加上IC反应器废 水循环泵循环量 256 m3/h,则在第一反应室中总的上升水量达到了 613970nVh,(V流速=Q/A)上流速度可达9.6815.25m/h,IC反应器第一反应室上升流 速一般为1020m/h),可见IC反应器设计

7、符合要求。(4)IC反应器第一反应室的气液固分离 不同于UASB反应器顶部的三项分离系统,IC第一反应室的顶部功能 主要为气体收集和固液两相分离。较高的上升 流速的废水流至第一反应室顶部,大部分液体和颗粒污泥随气体流入气室上 升IC反应器顶部的气液固分离器,部分液体和固体流入三相分离器,颗粒污泥在分离器上部静态区沉淀,废水从上部隔板流入第二反应室。图 6-4为第一反应室顶部气液固分离器流态示意。fitIC反应器第一反应室的气液固分离设计 第一反应室三相分离器的气液固 三相分离是IC最重要组成部分,是IC反应器最有特点的装置,它对该种反 应器的高效率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设计直接影响气液固三项

8、分离及内部 循环效果。高效的三项分离器应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气液固混合液中气体不得进入 沉淀区,即流体(污泥与水混合物)进入沉淀区之前,气体必须进行有效地 分离去除,避免气体在沉淀区干扰固,液的分离;沉淀区液流稳定,使其具 备良好的固液分离效果;沉淀分离的部分固体(污泥)能迅速通过斜板返回 到反应器内,以维持反应器内很高的污泥浓度和较长的泥龄;防止上浮污泥 洗出,提高出水净化效果。为了达到上述要求,进行了许多研究开发。IC 反应器有上下两个三相分离器,第一反应室三相分离器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分离三相物质,不分离气体,仅分离液固体。IC反应器的第二 反应器流态与UASB极为相似。一反应室的气液固分离

9、器结构设计。第一反应室气液固三相分离器通过挡板将气液固收集, 气体和颗粒污泥受挡板的导流通过集气罩进入上升导流管,其中颗粒污泥受强大水流的作用 (在上升管中流速大于0.5m/s )和气液一起流入反应器顶部的气液(固)分 离器。部分液体(含少量颗粒污泥)通过上下导流板进入分离器上部的沉淀 区,在该区域所受水流影响较小,颗粒沉降从回流缝回到反应区域,废水则 进入第二反应室处理。图6-5为第一反应室三相分离器设计示意图。 图6-6为第一反应室三相 分离器俯视图。(6) IC反应器第一反应室的气液固分离几何尺寸沉淀区设计 三相分离器沉淀区固液分离是靠重力沉淀达到的,其设计的方法与普通二沉池设计相似,主

10、要考虑沉淀面积和水深两相因素。一般情况 下沉淀区的沉淀面积即为反应器的水平面积;沉淀区的表面负荷率的大小与 需要去除的污泥颗粒重力沉降速度 vs数值相等,但方向相反。据报道,颗粒 污泥沉降速度一般在100m/h以上,沉降速度20m/h的颗粒污泥认为沉降性 能较差,沉降速度50m/h的颗粒污泥被认为沉降性能良好。 颗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常用Stokes公式计算。颗粒污泥沉降性能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颗粒的 有效直径和密度。处于自由沉降状态的污泥的自由沉降速度可用公式( 6-2)计算1_ 0.0175 2(1 0.0337T 0.00022T )式中vs -颗粒污泥沉降速度,cm/s或36m/hs颗粒污泥

11、密度,g/cm3s 清水密度,g/cmd p 颗粒直径。cmg 重力加速度,981cm/s 水的粘滞系数,g/(cm.s)水的运动粘滞系数,cni/sT 水温,C上式可求出不同粒径颗粒污泥在清水中的自由沉降速度,并以它近似地 代表颗粒污泥的实际自由沉降速度。设温度为35C,则水的运动粘滞系数为:0.0175v 厂(1 0.0337T 0.00022T )= 0.0175 (1 0.0337 35 0.00022 352)=0.0071(cm 2/s)IC反应器由于升流速度较大,细小颗粒容易被冲刷而使反应器内细小颗粒的比例减小,因此颗粒污泥的粒径较粗。平均直径在 1.02.0mm,最大颗粒直径为

12、3.143.57mm 颗粒密度为1.041.06g/cm3。1.05g/cm3, 般IC反应器中颗粒直径大于0.1cm,算得沉降速度Vs:(s i)gd: (1.05 1) 981 0.12Vs= = 3.83(cm/s) 138.2(m/h)18 18 0.0071三相分离器单兀结构结构示意图见图 6-7。三相分离器中物质流态示意图见图6-8,图中V1为上升液流流速,Vs为气泡上升速度计算B-B间的负荷可以确定相邻两上挡板间的距离。三相分离器平面上 共有10个气固液分离单元,中部被集气罩分隔(如图 6-5,图6-6所示)B-B间水流上升速度一般小于 20m/h(1.0mm直径的颗粒污泥沉降速

13、度在100m/h以上),贝U B-B 间总面积S为:式中Q为IC反应器循环泵的流量。S= (b1 3 bi 4) 4 ,则d=0.45m.即相邻两上挡板间的间距为 450mm两相邻下挡板间的间距 200mm上下挡板间回流缝b3= 150mm板间缝隙液流速度为30m/h;气封与下挡板间的距离b4 = 100mm两下挡板间距离(C C)b5= 400mm板间液流速度大于 25m/h。沉淀区斜壁角度与分离器高度设计 三相分离器沉淀区斜壁倾斜角度选50o (一般45o60o之间),上挡板三角顶与集气罩相距 300mm设计IC 反应器 hi =0.85m, h2=0.7m。气液分离的设计 欲达到较好的气

14、液分离效果,气罩需与下挡板有一定的重叠。重叠的水平距离(C的投影)越大,气体分离效果越好,去除气 泡的直径越小,对沉淀区固液分离的效果影响越小。所以重叠量的大小是决 定气液分离效果好坏的关键所在,重叠量一般为 1020cm根据以上计算,上下三角形集气罩在反应器内的位置已经确定。对已确定的三相分离器的构造进行气,液分离条件的校核。如图6-8所示,当混合液上升至A点后,气泡随液体以速度vi沿斜面上 升,同时,气泡受浮力的作用有垂直上升的速度 vg,所以气泡将沿着Vi和Vg 合成速度v合的方向运动。要使气泡不随回流缝液体流向沉淀区, Vg+Vi的合成速度(v合)必须大于回流缝中液体流速v回流(30m

15、/h)。图6-9是气泡在下挡板边缘流态示意图。气泡上升流速v1的大小与其直径.大小.水温液体和气体的密度.液体的 粘滞系数等因素有关。当气泡直径很小(d0.1mm时围绕气泡的水流呈层流 状态,Re1,这时气泡上升速度用Stokes公式计算:(s 1回218式中d 气泡直径,cm取0.01cm;1液体密度,g/cm3,取1.02g/cm3;g 沼气密度,g/cm3, 取 1.2 x 10-3g/cm3废水动力粘滞系数,g/(cm s)废水的 一般比净水大,这里取 2x 10-2 g/(cm s)碰撞系数,取0.95g 重力加速度,cm/s2(取981 cm/s2)那么合速度的计算量为:2 2v合

16、 v1 vg 2wVgcos(180 40)9.52 252 2 9.5 25 cos140 1079.1v 合 32.85m/h v 回流 30( m/h)可见合速度大于回流缝的回流速度,保证气相不进入沉淀区。反应器顶部气液分离器的设计 IC 顶部气液分离器的目的是分离气和固液由于采用切线流状态,上部分离器中气和固液分离较容易,这里设计直径为3m的气液分离器,筒体高2m下锥底角度65,上顶高500mmIC反应器进水配水系统的设计设计说明 布水区位于反应器的下端,其基本功能:一是将待处理的废水均匀地分布在反应区的横断面上,因为生产装置的横断面往往很大,均 匀布水的难度高,需设置复杂的进水分布系

17、统;二是水力搅拌,因为进入水 流的动能会使进水孔口周围产生纵向环流,有助于废水中污染物与颗粒污泥 的接触,从而提高反应速率,同时也有利于颗粒污泥上粘附的微小气泡脱离, 防止其上浮。为实现这两个功能,设计时应满足下列原则。1.确保各单位面积的进水量基本相同, 以防短路或表面符合不均匀等现象的发生。实践证明,只有当负荷过低或配水系统不合理时会发生沟流。2.尽可能满足水力搅拌需要,促使水中污染物与污泥迅速混合。3.易于观察到进水管的堵塞,一旦发生堵塞,便于疏通。4.IC反应器进水管上设置调节阀和流量计,以均衡流量。布水方式 采用切线进水的布水方式,布水器具有开闭功能,即泵循环时开口出水,停止运行时自

18、动封闭。本工程拟每 25mi设置一布水点,出口水流速度25m/s。6 10讲水加水系统拟设24个布水点,每个负荷面积为 S = 63.6 = 2.65m?。24配水系统形式 本工程采用无堵塞式进水分配系统(见附图 6-10 )。为了配水均匀一般采用对称布置,各支管出水口向着池底,出水口池底约 20cm 位于服务面积的中心点。管口对准池底反射锥体,使射流向四周均匀散布于 池底,出水口支管直径约20mm每个出水口的服务面积为24吊。此种配水 系统的特点是比较简单,只要施工安装正确,配水可基本达到均匀分布的要 求。单点配水面积S = 2.65m2时,配水半径r = 0.92m。取进水总管中流速为1.

19、6m/s,则进水总管管径为:配水口 8个,配水口出水流速选为2.5m/s,则配水管管径1253600 = 47mm8 3.14 2.5出水系统设计出水系统的设计在IC反应器的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出水是否均匀 也将影响沉淀效果和出水水质。为保持出水均匀,沉淀区的出水系统通常采 用出水渠。一般每个单元三相分离器沉淀区设一条出水渠,而出水渠每个一 定距离设三角出水堰。一般出水渠前设挡板以防止漂浮物随出水带出,如果 沉淀区水面漂浮物很少,有时也可不设挡板。出水渠宽取0.3m,工程设计4条出水渠。设出水渠渠口附近流速为0.2m/s,则出水渠水深=流量 二 3000/24/3600 二0.145m 流

20、速渠宽 4 0.3 0.2设计出水渠渠高位0.2m,这样基本可保持出水均匀,出水渠出水直接进入A/O 反应池进一步处理。排泥系统设计设计说明 由于厌氧消化过程微生物的不断增长和反应器内悬浮固体的积累,反应器内的污泥量会不断增加。为维持 IC反应器内的污泥量近于恒 定,运行中产生的剩余污泥必须定期排出反应器。一般认为 UASB反应器排出剩余污泥的位置上反应器的1/2高度处,但大部分设计者推荐把排泥设备 安装在反应器底部,也有人在三相反应器下 0.5m处设排泥管以排出污泥床上面部分的剩余絮体污泥,而不会把颗粒污泥带走。IC反应器排泥系统必须 同时考虑上.中.下不同位置设置排泥设备,具体布置还应考虑

21、生产运行的具 体情况。因为大型IC反应器一般不设污泥斗,而池底面积较大,考虑排泥 均匀的需要必须进行多点排泥。据相关资料介绍建议每10吊设一排泥点。为 简化设计,在离两级三相分离器下三角以下 0.5m处设一排泥口,在反应器设防空管,口径均为100mm此外,在池壁全高上设置若干(46)个取样管,取反应器内的污泥样, 以随时掌握污泥在高度方向的浓度分布情况。并可据此计算出反应器的储泥 总量以确定是否需要排泥。IC 反应器产泥量的计算 根据经验数据, 一般情况下每去除 1kgCOD, 可产生0.05O.lkgVSS。这里取X=0.05KgVSS/KgCO进行计算。设计流量3000nVd,进水COD1

22、2000mg/L出水为1800mg/L,则每天去除的 CODt为:3000X (12000-1800) x 10-3=30600(kg),那么 IC 反应器的产泥量 为 30600 X 0.05=1530 ( KgVSS/d),根据 VSS/SS=0.8, J则 SS 的产量为 1530/0.8=1912.5(kg/d )。IC 反应器中第一反应室膨胀床污泥浓度较高,可达 50100gSS/L甚至更高,第二反应室污泥为 20gSS/L, 则 IC 反应器中污泥总量为:G= 100V + 20V2= 100X 700+ 20X 510= 80200 ( kgSS因此,IC反应器的污泥龄为 802

23、00/1912.5 = 42d 沼气的收集 . 储存和利用产气量计算 本工程根据去除的CODt计算实际产气量。式中 V 每降解1KgCO产生的甲烷产量,取0.4m3CH/KgCODQ 废水流量, m/dC 0,Ce 进出水COD浓度,mg/L。则本工程中的CH产量为:VCH 0.43000(12000-1800) 1.42 3000 1800 10 3=9172.8(m 3/d)由于沼气中除含CH外,还有CQH2S等其他微量气体。这里取沼气中的 CH3含量 p=70%那么沼气产量 V=9172.8/0.7=13104m/d水封的设计 水封是 IC 装置内外环境的屏障, 一般设于反应器和沼气柜之

24、间,起调整和稳定压力作用。水封设计的关键参数是其高度,计算公式为;H=H1-H2=(h1-h2)-H2式中 H 水封有效高度, m;H 1水封后面的阻力,mh 1气室顶部到出水水面的咼度,mh 2 气室咼度,m。气室高度(h2)的选择应保证气室出气管在反应器运行中不被淹没,能h2通常的将沼气排出池体,防止浮渣堵塞。气室水面常有浮渣层,在选择 时应留有浮渣层的高度,此外气室还需设浮渣排放口,以便及时清理浮渣。综上所述,h2 取 1.00m,h1=0.50m,H2=0.40m。所以,H=1.00+0.50-0.40=1.10m。水封罐的高度取为1.5m,直径为1.0m,进气管DN200-根,出气管

25、DN200根,进水管DN50-根,并设液位计。储气柜的设计 沼气的产量和用量都不是恒定的,沼气柜常采用前者。它是一种单级或多级湿式贮气柜。贮气柜直径与高之比一般为 1.5 : 1,浮动罩下的水室在有冰冻的地区应考虑防冻措施。本设计采用单击湿式贮气柜。贮气柜的设计计算贮气柜的容积 V=13104十 24 X 3=1638(m3/d)。取 D/H=1.5: 1。而1638(m3)4式中 D 贮气柜钟罩直径,H 贮气柜高度,mV 贮气柜体积,m3所以 H=10, D=15m贮气柜中的压力为600mmH),由于沼气中含有少量H2S,对设备有腐蚀作用, 贮气柜内涂以一层防腐材料。另外,为了减少太阳照射气

26、体受热引起的容积增加, 贮气柜外侧涂反射性色彩,如银灰色涂料。气柜其他部件的设计a,考虑到刚开始近气时,使气柜不压到管底,在水池底部安装6个钢筋混凝土支撑,长 600mm宽 400mm.b.为了使气柜能上下沉浮,设计中安装 6个导轮。c.为维持气柜内恒定压力及安全起见,在钟罩的封头上安装一根放空管。d.进出气管比自动放空管高400mme.钟罩内外设置人梯,钟罩上开一人孔。(4) 加热与保温厌氧生物处理与温度密切相关,因此应常将厌氧反应器加热和保温。废水加热时所需的热量fCf (tr t)q式中 Q H-加热废水至操作温度时的热量,kJ/h ;F 废水相对密度,按1计;Cf 废水比热容,kJ/(

27、kg K);tr反应器内的温度,c; t 废水加热前的温度,C; q废水的流量,mVh ;热效率,可取 =0.85。本工程设计中,柠檬酸废水的温度(约 36C)与反应器内的温度(3537C) 相当,所以可不设加热装置以节省费用。反应器保温所需热量计算QdAK(tr ta)式中 Q D反应器保温所需热量,kJ/hA 反应器外表面积,miK 总传热系数,W/ (mb K)t a 反应器周围环境温度,CK值可按下式计算:丄丄di di丄K a1 1 2 2式中 i反应器内壁的对流传热系数, W/(m K)2反应器外壁的对流传热系数, W/(mi K)di,d2 反应器壁和保温层的厚度,mi, 2 反

28、应器壁与保温材料的热导率见表 6-7,W/(mK) 0.85,2 2120004000 W/(m K), 2=20 W/(m K)。加热和保温所需的总热量:Q=Q+Q本工程设计中,Q=Q。反应器壁为钢结构,保温层采用软木;反应器壁厚 200mm,保温层厚150mm则丄 0.2 0.15 1K 3000 45.357 0.047 20K=0.30 駅分豺料的滸号事静卑丰WUm * KiJ7.454a 69445.357tk乍0. 04?U Ml乩U40. 062反应器外表面积 A= DH=3.14X 9X 23=649.98ni反应器内温度取36C,反应器周围温度按15C计时,反应器保温所需的热

29、量沼气发电每立方米沼气发电2kW- h,沼气用于发电,电量为:W=9172.8ri/d X 2kW- h/m3=18345.6(kW h/d)选用两台1000kW发电机,一备一用。产生的电可以满足废水处理设施用电和部 分厂区其他部门用电,每年有一百多万元盈余,变废为宝IC反应器其他设计考虑在处理蛋白质或脂肪含量较高的工业废水时,这些化合物会使沉淀区和集气罩的 液面形成一层很厚的浮渣层。当浮渣层厚度太大时会阻碍沼气的顺利释放,或堵 塞集气室的排气管,导致部分沼气从沉淀区逸出,严重干扰了固液分离的效果。 为了清除沉淀区液面和气室液面形成的浮渣层,必须设置专门的清除设备或预防 措施。在沉淀区液面形成

30、的浮渣层可采用撇渣机或刮泥机清除,而在气室形成的浮渣清 除较为困难,可用定期进行循环水或沼气反冲洗等方法减少或去除浮渣, 必须设 置冲洗管和循环水泵(或气泵)。IC 反应器各部分应采取相应的防腐措施,尤其是采用钢板制造三相分离器 时,必须严加防腐。由于 H2S在空气中氧化成H2SQ溶解性CO都会产生腐蚀, 所以应对反应器上部的混凝土和钢结构采取防腐措施。 本工程处理的柠檬酸废水由于硫酸盐含量很高,更应加强防腐IC 厌氧反应技术 后记1引言废水厌氧生物技术由于其巨大的处理能力和潜在的应用前景,一直是水 处理技术研究的热点。从传统的厌氧接触工艺发展到现今广泛流行的 UASB工艺, 废水厌氧处理技术已日趋成熟。 随着生产发展与资源、 能耗、 占地等因素间矛盾 的进一步突出, 现有的厌氧工艺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尤其是如何处理生产发展 带来的大量高浓度有机废水, 使得研发技术经济更优化的厌氧工艺非常必要 1 。 内循环厌氧处理技术(以下简称 IC 厌氧技术)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高效处 理技术,它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荷兰PAQUE公司研发成功,并推入国际废 水处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