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4.90KB ,
资源ID:756074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5607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腐乳中生物胺的存在污染途径及控制研究进展涂婷.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腐乳中生物胺的存在污染途径及控制研究进展涂婷.docx

1、腐乳中生物胺的存在污染途径及控制研究进展涂婷腐乳中生物胺的存在、污染途径及控制研究进展涂婷1,2,龙文胜2,蒋立文3,4*,何晓鹏5(1.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2.长沙市望城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湖南长沙410200;3.湖南省发酵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8;4.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5.湖南华越食品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209摘要:腐乳是我国大众喜爱的一种传统发酵豆制品,由于其发酵过程中形成的生物胺具有潜在的毒性而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综述了腐乳的科研工作者对生物胺存在情况的研究现状,对腐乳中生

2、物胺的检测方法现状及控制标准进行了分析,对腐乳中生物胺的来源及控制手段提出了建议,为腐乳安全性评价及未来标准修改完善提供参考。关键词:腐乳;生物胺;食品;腐胺中图分类号:TS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4-5071(201312-0001-04Existence,contamination route and control of biogenic amines in sufuTU Ting 1,2,LONG Wensheng 2,JIANG Liwen 3,4*,HE Xiaopeng 5(1.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na

3、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China;2.Bureau of Quality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 in Wangcheng District,Changsha 410200,China;3.Hunan Provinci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Fermented Food,Changsha 410128,China;4.Hunan Key Laboratory of Food Science and Biological Techn

4、ology,Changsha 410128,China;5.Hunan Huayue Food Co.,Ltd.,Changsha 410209,ChinaAbstract:Sufu is a traditional fermenting soybean food with great popularity.For potential toxicity in biogenic amines produced in fermentation process,it has become hot issue recently.This paper reviewed about research st

5、atus on existence of biogenic amines in sufu.It also analyzed the cur-rent inspection methods to find biogenic amines in sufu and relevant control standards.The paper offered some suggestions and advices for the source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biogenic amines in sufu and then gave some reference to

6、amend and improve the safety evaluation standard of sufu in the future.Key words:sufu;biogenic amines;food;putrescine收稿日期:2013-10-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371828作者简介:涂婷(1985-,女,助理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食品检验工作。*通讯作者:蒋立文(1968-,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生物技术与安全。腐乳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质地细腻,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发酵食品,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1。腐乳按照产品类型分为红方、白方、青方3类;按照发

7、酵优势微生物有根霉型、毛霉型、细菌型等;生产工艺由黄豆到豆腐制作大同小异,差异最大可能就是点卤,腐乳最关键的工艺是微生物参与的培菌和后期发酵2。经过微生物酶系作用和工艺结合,腐乳不仅含有大豆的营养成分,而且没有了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胰蛋白酶抑制物、溶血素,水溶性蛋白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多,营养成分更易被人体吸收,并且产生了一些对人体有用的生理活性物质:抗氧化肽、易于人体吸收的大豆苷元及人体不能合成的维生素B 123。生物胺是由氨基酸脱羧或醛和酮氨基化而形成的小分子量含氮化合物4。根据其结构不同有芳香族、脂肪族、杂环族;按照组成分为单胺和多胺5。少量的生物胺对人体是有益的,体内积累较高数量的生物胺时就

8、对人体有害,其中毒性最大的是组胺和酪胺。组胺的毒性最强,会引起心悸、头痛和血压变化6,酪胺会引起血压升高及偏头疼7-8。如果食品中同时存在腐胺、酪胺、尸胺,那么会加大组胺的毒性与亚硝酸盐生成具有致癌性的亚硝胺类物质9。其产生需要3个条件:能分泌氨基酸脱羧酶的微生物;生物胺前体物质-氨基酸10;适宜微生物产生氨基酸脱羧酶的环境条件11。不仅动植物组织中含有生物胺,食品中也普遍存在。在发酵肉制品中检测到的生物胺有腐胺、组胺、酪胺、尸胺等12;葡萄酒中的腐胺检出率最高,其次为亚精胺和精胺13;黄酒中检测到的生物胺有酪胺、组胺和腐胺等,其中腐胺的含量最高14。生物胺的安全性在鱼类制品中有具体要求,GB

9、 101382005盐渍鱼卫生标准和GB 27332005鲜(冻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都规定组胺的限量值,国际上也有关于鱼类的组胺含量规定,但发酵腐乳中却没有涉及这个指标。文章对腐乳生产过程中生物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未来研究发展作展望。1国内外腐乳中生物胺存在的研究现状发酵过程中含氮化合物的不完全代谢生成的亚硝胺类、生物胺类和氨基甲酸乙酯等影响着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的安全15。由于含有较高含量的蛋白质,而且发酵时间较长适合生物胺合成菌的生长,腐乳中的生物胺的存在情况已经开始被重视。KUNG HF等16在红方和白方样品中检测到组胺、酪胺、腐胺、尸胺、色胺、亚精胺、精胺和肌基丁胺,其中有一个红方样品

10、中的组胺含量达158mg/kg,具有安全隐患。TANG T等17在腐乳中检测到的生物胺有组胺、酪胺、腐胺、色胺、亚精胺和精胺,并发现细菌发酵腐乳生物胺总量平均值低于霉菌型腐乳。刘振峰18检测了38个市售腐乳样品中的生物胺,检测到了8种生物胺没有5-羟基色胺和胍基丁胺,腐胺和酪胺的含量最高;白方中有一个样品的组胺含量接近200mg/kg。腐乳中生物胺合成的关键控制点是毛坯阶段、盐坯阶段及后发酵初期;腐乳贮藏过程中用-辐照处理或在5低温贮藏可以抑制生物胺的合成。作者跟踪了企业不同季节生产腐乳后发酵过程中生物胺产生情况,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对生物胺有一定的影响,春季生产的腐乳相对于冬季生物胺含量高,还

11、检测到了色胺和组胺,均未检测到亚精胺和精胺,腐胺和酪胺的含量相对较高,各种生物胺随发酵时间显著递增。2腐乳中生物胺检测的方法研究现状及生物胺控制标准2.1生物胺检测方法研究现状目前用于食品中生物胺的分析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离子色谱法19、薄层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生物传感器法、质谱技术20。其中HPLC是目前测定食品中生物胺的主要方法,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everse 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是液相色谱法中主要的分离模

12、式。我国已经开始重视生物胺的安全性,制定了以下几个国家检测标准,也有部分学者发表了一些关于发酵豆制品中生物胺含量测定的文献资料,见表1。序号食品种类生物胺种类衍生化试剂检测器及流动相定量方法色谱柱及柱温标准或参考文献1 2 3 4 5 6 7酒类、调味品、水产品、肉类及乳制品鱼和虾水虾肉、鱼肉、贝肉腐乳、臭干豆豉、酱油纳豆色胺、-苯乙胺、酪胺、组胺等8种苯乙胺、腐胺、尸胺、组胺、章鱼胺等7种腐胺、尸胺、组胺、亚精胺、精胺5种苯乙胺、腐胺、尸胺、组胺、章鱼胺等7种组胺、酪胺、5-羟基色胺、肌基丁胺等10种生物胺组胺腐胺、组胺等7种丹磺酰氯丹磺酰氯苯甲酰氯丹磺酰氯苯甲酰氯丹磺酰氯丹磺酰氯UV254

13、nmA甲醇;B水UV254nmA乙酸铵;B水+乙腈含乙酸铵UV254nmA乙腈;B乙酸铵UV254nmA乙酸铵;B水+乙腈含乙酸铵UV254nmA0.01mol/L乙酸铵溶液;B乙腈UV254nmA乙腈;B水内标法,标准品:1,7-二氨基庚烷外标法外标法外标法内标法,标准品:庚烷外标法内标法,标准品:1,7-二氨基庚烷C18柱(150mm4.6mm柱温:30Kromasil C18(250mm4.6mm柱温:35C18柱(250mm4.6mm柱温:室温C18柱(150mm3.9mm柱温:23Inertsil ODS-3柱(250mm4.6mm柱温:30Hypersil-C18柱(250mm4.

14、6mm柱温:室温GB/T5009.2082008GB/T207682006GB/T219702008SN/T22092008182122二极管阵列检测器254nmA乙腈;B水Spherisorb ODS-2C18柱(125mm4.6mm柱温:40表1RP-HPLC方法分析不同食品中生物胺的应用情况比较Tabel1Comparison of RP-HPLC methods to analyze biogenic amines in different food application2.2食品中生物胺相关法律法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基

15、于组胺的毒性,制定金枪鱼、鬼头刀及相关鱼类中组胺的限量值为50mg/kg,且规定含量在500mg/kg1000mg/kg 以上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险;对苯乙胺和酪胺建议参考上限分别为30mg/kg和100mg/kg800mg/kg。GB27332005和GB101382005都规定了组胺限量:经过鲜、冻、盐渍处理的鲐鱼中不得超过100mg/100g、其他鱼类中不得超过30mg/100g,而其他食品还没有限量标准。因此我国应尽快制定食品中几种常见生物胺的限量标准,这对于提高食品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3腐乳中生物胺生成机制及控制研究现状有学者发现,在传统发酵食品生产过程中如果有乳酸菌的参与可能会积累有

16、害的氨(胺类物质23。中国的腐乳大多是作坊式生产,工业化程度低,所以腐乳的品质良莠不齐,生物胺的含量和种类也有较大差异。生物胺主要来源是氨基酸发生了脱羧反应,除了原料中含有,其余的都是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参与这一反应的微生物有很多,但是乳酸菌的作用最为突出24。3.1影响生物胺合成的因素发酵大豆制品中的生物胺含量与许多因素有关,影响食品中生物胺合成的因素主要集中在食品原料:原料为生物胺的形成提供反应场所,影响生物胺产生菌的生长25。pH值:氨基酸脱羧酶只有pH值为4.05.5时酶活性才高,才能起作用26。温度:在2037时有利于生物胺的积累25。HALASZ A等27发现较低的温度可以减缓尸胺

17、的合成,抑制组胺和腐胺的合成。NaCl浓度:高浓度的NaCl 会使渗透压增高抑制生物胺合成菌的生长。CHANDER H 等28发现随着NaCl含量增高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合成生物胺的速度显著降低。发酵菌种:某些引起发酵食品中的生物胺积累,而也有一些可以抑制生物胺的形成(产生胺氧化酶。NOUT MJR等29发现菌种的选择是影响印度尼西亚天培生物胺含量的重要因素。发酵时间:发酵时间会影响生物胺产生菌对发酵制品中营养物质的分解利用30。张建华等22在对纳豆发酵过程中的生物胺进行检测时,发现发酵时间对生物胺含量的高低影响很大。3.2抑制生物胺的方法3.2.1食品加工过程对生物胺的抑制作用NOUT MJR等

18、29发现蒸煮对天培中生物胺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而油炸后腐胺和酪胺的含量显著降低。CIRILO MPG等31发现生咖啡豆经过300热处理后,多巴胺和精胺含量下降,腐胺和尸胺消失。KIM JH等32发现-辐照可以抑制火腿和豆酱中的杂菌生长,从而减少其中的生物胺含量。3.2.2天然物质对生物胺的抑制作用有报道称,用一些天然物质提取物处理发酵凤尾鱼后,姜对于腐胺的减少有作用,红辣椒主要减少尸胺的积累33。陈颖等34也发现八角肉桂等物质对香肠成熟过程中酪胺含量有明显抑制作用。3.3腐乳生产中生物胺的具体控制措施3.3.1强化对毛霉菌种的定期复壮生产菌种由于频繁或过多传代后,可能会发生变异、死亡,菌种的活

19、性也会降低,所以要定期对毛霉菌种进行复壮。3.3.2按照生产的不同季节调整前发酵和腌制质量实际生产中采用的都是毛霉菌种,属于低温菌种。春、秋季生产的环境条件不一样,毛霉的酶系形成有较大的差异。前发酵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后期腌制和酒精发酵,需要在这方面进行细化。一方面确保在不同季节霉菌生长和形成酶系基本一致,同时减少前发酵过程中杂菌的污染,最大限度降低前发酵过程中生物胺的形成;二是腌制时间上要进行控制,不管高温季节生产还是低温天气生产,腌制一定要透,豆腐坯的质量指标需要基本一致。3.3.3保持酒水发酵过程质量的一致性酒精发酵过程实际上是利用酒精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让蛋白酶进行缓慢释放,控制蛋白酶对蛋

20、白质的水解速度并确保风味的形成。在这个阶段,氨基酸态氮是一个重要指标。结合氨基酸态氮的生成情况控制发酵程度,当氨基酸态氮达到一定值后要及时进行调味包装,转变为产品,控制进一步发酵,防止生物胺进一步生成。另外本过程最好采用恒温发酵,不管环境温度高低发酵温度一定要控制,减少波动,确保不同季节生产产品一致。3.3.4控制腐乳储藏过程中生物胺的生成后期产品在销售环节和运输过程中采取技术手段控制继续发酵,减少生物胺进一步生成的机会。目前国家对腐乳的标准食盐含量最低在6.5%以上,此盐度条件对微生物和酶系的抑制能力有限,加上腐乳销售周期一般在1年左右,因此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控制微生物和酶的进一步作用,对

21、腐乳产品生物胺控制也很重要。3.3.5强化对生产的豆腐质量的管理加强豆腐制作过程中的工序衔接性,减少豆腐坯中的微生物数量也是一个关键控制点。温度较高时豆腐要及时降温和接种发酵,温度较低时也要及时处理,减少低温和不耐热微生物进入前发酵。3.3.6加强对腐乳生产车间良好操作规范(GMP和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的执行力落实良好操作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和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SSOP的执行可能会避免和减少生产中生物胺的合成菌污染。4展望未来腐乳生产工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22、行研究: (1对腐乳制备过程中具有氨基酸脱羧酶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减少其转化生成生物胺的几率;(2按照腐乳生产的不同季节调整前期发酵和腌制质量,在腐乳后期工艺中添加可以抑制生物胺合成的食品添加剂或天然香辛料。今后生物胺的检测发展方向为:研制出简便、快速、灵敏稳定的检测方法,探究出一种综合性能优越的生物胺检测方法。各类食品中生物胺的形成途径以及降低食品中生物胺含量措施的研究,食品中生物胺的限量标准的制定等还需要学者们继续研究。参考文献:1杨勇,任健,杜影.HACCP在腐乳生产中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2008(7:254-255.2李幼筠.中国腐乳的现代研究J.中国酿造,2006,25(1:4-5.

23、3龚树立.大豆多肽研究概况及其在运动饮料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2004,30(6:112-116.4MAIJALA R,NURMI E,FISCHER A.Influence of processing tempera-ture on the formation of biogenic amines in dry sausagesJ.Meat Sci, 1995,39(1:9-22.5张微,李秀缺,陆容,等.浅谈食品中生物胺的检测方法J.食品工程,2007(4:55-57.6冯雅蓉,马俪珍.生物胺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性J.肉类研究,2005(6:25-28.7KANKI M,YODA T

24、,ISHIBASHI M,et al.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caused a histamine fish poisoning incidentJ.Int J Food Micro-biol,2004,92(1:78-87.8CHEN HC,KUNG HF,CHEN WC,et al.Determinnation of histamineand histamine-forming bacteria in tuna dumpling implicated in a food-borne poisoningJ.Food Chem,2008,106(2:612-61

25、8.9BULUSHI IA,POOLE S,DEETH HC,et al.Biogenic amines in fish:Roles in intoxication,spoilage,and nitrosamine formation-A reviewJ.Crit Rev Food Sci,2009,49(4:369-377.10何健,李艳霞.发酵肉制品中生物胺研究进展J.肉类工业,2009(2:47-50.11张志伟,谢华,纽广安,等.发酵香肠中生物胺生成量的菌株效应分析J.肉类研究,2005(8:28-30.12于长青,姚笛,满永刚,等.发酵肉制品中生物胺的危害及控制J.肉类研究,2010

26、(1:41-44.13BAUZA T,KELLY MT,BLAISE A.Study of polyamines and their pre-cursor amino acids in Grenache noir and syrah grapes and wine of the Rhone ValleyJ.Food Chem,2007,105(1:405-413.14谢铭.黄酒中生物胺的分析研究J.广州化学,2010,38(4:139-141.15VAN HYLCKAMA VLIEG JET,VEIGA P,ZHANG Chenhong,et al.Impact of microbial tr

27、ansformation of food on health-from fermented foods to fermentation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J.Curr Opin Biotech,2011,22(2:211-219.16KUNG HF,LEE YH,CHANG SC,et al.Histamine contents and his-tamine-forming bacteria in sufu products in TaiwanJ.Food Control, 2007,18(5:381-386.17TANG Tao,QIAN Kun,S

28、HI Tianyu,et al.Monitoring the contents ofbiogenic amines in sufu by HPLC with SPE and pre-column derivatiza-tionJ.Food Control,2011,22(8:1203-1208.18刘振锋.腐乳和臭干中生物胺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1.19赵新颖,焦霞,夏敏,等.离子色谱法同事测定水源水中的5种生物胺J.色谱,2009(27:505-508.20GIANOTTI V,CHIUMINATTO U,MAZZUCCO E,et al.A new hy-drophili

29、c interac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seven biogenic amines in cheeseJ.J Chromatogr A,2008,1185(2:296-300.21肖琴,王充,郑琳,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酵食品中组胺的含量J.粮油食品科技,2012,20(2:31-33.22张建华,沈翔,于湘莉.纳豆发酵过程中的生物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7,25(1:1-5.23DAHABIEH MS,

30、HUSNIK JI,VAN VUUREN HJ.Functional enhance-ment of sake yeast strains to minimize the production of ethyl carbamate in Sake wineJ.J Appl Microbiol,2010,109(3:963-973.24周景文,堵国成,陈坚.发酵食品有害氨(胺类代谢物:形成机制和消除策略J.中国食品学报,2011,11(9:8-10.25肖洪,丁晓雯,梁菡峪,等.发酵食品中的生物胺及其控制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0:346-349.26ROSEIRO LC,G

31、OMES A,GON覶ALVES H,et al.Effect of processingon proteolysis and biogenic amines formation in a Portuguese tradition-al dry-fermented ripened sausage“Chouri觭o Grosso de Estremoze Bor-ba PGI”J.Meat Sci,2010,84(1:172-179.27HAL魣SZ A,BAR魣TH魣,SIMON-SARKADI L,et al.Biogenic aninesand their production by microorganismsin foodJ.Trends Food Sci T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