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镊原理光镊原理有相似的操控物体的功能。但与宏观的机械镊子相比,或者与传统的操控微纳米粒子的显微微针或原子力显微镜等相比,光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光镊对微粒的操控是非接触的遥控方式,不会给对象造成机械损伤。这使得光镊在生物学研究特别是单细胞单分子研究领域应用非常合适。首先,光镊捕获微粒的尺度在几十纳米到几十微米,正好是生物细胞、细胞器以及生物大分子的尺度范围。其次,光镊的温和操控不会损失细胞,虽然激光会产生热,但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波长,避开细胞对光的吸收波长,将热效应降到最低。另外,由于大部分细胞膜是透明的,光可以穿过细胞膜操控细胞内部微粒,这是其他操控手段无法做到的。光镊不仅可以操控微粒,
2、还可以进行微小力的测量,粒子偏离捕获中心的距离和其受到的回复力成正比,类似与弹簧,在操控过程中能实时感应俘获粒子的微小负荷。因此,光镊是极其灵敏的力传感器,其作为微小力的探针,可以进行细胞和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定量测量,进一步揭示细胞的功能以及活动规律。3.2单个光镊的光路设计在我们设计的纳米光镊系统中将配备多个光镊。而每个光镊的光路设计都遵循相同的设计要求。即激光束从光源出射开始,到通过物镜形成光镊,中间所经过的耦合光路,要保证物镜输出的光束会聚度最大、像差最小,形成的光镊捕获效果最好。为此要求物镜后瞳能被光束完全充满,以便提高光镊捕获性能。本节以HeNe激光光镊为例,详细讨论单个光镊
3、的光路设计。图3.2为HeNe激光光镊的光路简图。我们采用的倒置显微镜的光路为无穷远系统,因此激光进入物镜后瞳时应是平行光束。显微镜中有个固定在镜体内的透镜焦距150mm的辅助透镜T。它必须作为光镊系统中的一部分参与到光路设计中。为了得到尽可能大的激光束会聚度,即油浸物镜数值孔径NA所许可的最大会聚角度,激光器输出的光束必须被扩束,以满足耦合光路对光束直径的要求。当物镜像侧的孔径(后瞳)被高斯光束恰当地照明时,光束将会被聚焦为衍射极限的焦斑。物镜出射光束的理想会聚角度为126度,由可得理想束腰为363nm。本装置中使用了一个(如图3.2,由透镜L1和L2组成)扩束器。HeNe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
4、直径为0.65mm,经过扩束后光束直径为6.5mm。该光束被焦距250mm的透镜L3会聚到物平面的共轭面C(该平面的位置为显微镜左侧的CCD接收靶面的位置)上,然后通过CCD通道进入显微镜,被45度二向色反射镜反射,再经过辅助透镜T后,变换为合适直径的平行光束进入物镜O的后瞳,在物镜的物平面形成会聚点,在该点附近形成了光镊。在实际光路的设计中,除了要保证物镜后瞳被光束充满,我们还需要考虑下列情况:阱位与焦点位置并不一致。为了保证被捕获的微粒能够清晰成像到观测平面上,激光束经过物镜后的会聚点应适当偏离物平面,而使阱位落在物平面上。通常被捕获微粒的比重大于周围液体,因此要求阱位也即物平面在焦点之内
5、。上面描述的光路和元件参数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经过实验测量确定的。我们改变了光路中HeNe光束的扩束情况,使激光束经过扩束镜后并不是平行光束,而透镜L3和辅助透镜T之间的距离也被改变,并不严格等于该两枚透镜的焦距之和。最后到达物镜后瞳处的激光束并不平行,光斑直径约为6mm,稍大于物镜后瞳(5mm)。光束的焦点落在物平面之外,保证了被捕获样品的清晰成像。保证了被捕获样品的成像状态和光镊的捕获性能,并且由于进入物镜后瞳的光斑稍大,这就使得当入射激光束有少许偏转的时候,物镜后瞳依然能保持充满,光镊性能受到的影响较小。出于光镊光路调整的需要,也是为了在必要时对阱位作横向调节,光路中还插入了两个可进行俯
6、仰、左右二维调整的反射镜。同样,必要时可通过对扩束镜中透镜位置的纵向(激光传播方向)调节实现光镊阱位在纵向的移动,这些将在后文中进行详细介绍。3.3多光镊的光路设计在多光镊系统的设计中,耦合光路要能地将多个光镊有机地耦合在一起,而不影响它们的独立操控。目前所使用的多光镊装置,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 单光镊的分时复用:这种方式是在单光镊的基础上,在光镊中加入一个光学扫描部件,使单光镊依次反复在多个位置间进行快速的切换7,8。每一个位置都按次序使用激光光源的一个时间片段。例如:光镊在初始位置捕获一个微粒,然后迅速地切换位置,在另一个位置抓住第二个微粒。按这种方式,当光镊经过若干位置后,重又回到原来
7、的位置,只要切换速度足够快,第一个微粒还没有来得及脱离光镊捕获区域,因此又会被重新稳定在捕获位置。如此反复即实现了光镊的分时复用。这种方式的机械复杂度较高,使用的时候在光镊扫描的路线上都可以实现捕获,即可以实现多个微粒的捕获;微粒间的距离不易准确控制,不易实现光镊间相对的复杂操作。第二, 多光束实现多光镊:这种方法思路简单,每个光镊都由独立的光束形成。实现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对某一激光束进行分束,可以是能量分束或偏振分束。能量分束是将激光束按照能量比例分成多束。不过由于它们来源于同一激光束,分束后的激光具有好的相干性,容易发生干涉,对光捕获不利。偏振分束是将激光束分成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二束光
8、5。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能量损耗低,得到的二束偏振光之间无干涉效应,并且也可以通过光学器件对分束后两束偏振光的能量比进行连续调节。该方法形成的双光镊稳定,但最多只能形成两个光镊;2对同一激光束作位相变换,使激光束波前形成所需要的分布,最后可以在光场内形成多个光镊9,10。目前已有科研人员采用液晶位相变换器实现了多光镊11,12,光镊数量可以达到上百个。这种方法适应范围广,但代价较高;3用多个激光器形成多个光镊,即采用不同波长的激光器。这对光学器件镀膜的要求较高,而且增大了光路的复杂度,因此不宜采用过多的不同波长激光。我们采用偏振分束和不同波长激光两种方法相结合来实现三光镊装置。图3.3为设计简图
9、。作为基本设置,三个光镊既可以协同实现单个刚性微粒在空间的准确定位与定向;也可以用二个光镊操控一线形大分子、第三个光镊操控单个微粒,研究它们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独立操控三个微粒,研究它们的相互作用。三个光镊可以同时操作,也可以相对操作,它们的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各种复杂的操作组合,足以满足实际应用中的不同需求。(在设计上也为今后扩展为具备更多个光镊的系统作了考虑。)我们研制的纳米光镊装置使用了波长632.8nm的HeNe激光和波长为810nm的半导体激光二种不同波长的激光源。HeNe激光形成的光镊主要用于定量测量,通常是固定不动的。其光路已在前小节讨论,这里不再赘述。另二个光镊由同一个半导体激光器
10、输出的激光经偏振分束后的双光束分别形成。激光束先经过一个可连续旋转的810nm的半波片,以调节光束中两个互相垂直的线偏振分量的相对强弱,即可通过旋转该半波片改变分束后双光束的功率比。然后激光束被偏振分束棱镜(PBS1)分成水平偏振和垂直偏振两束线偏振激光。这两个光束经过各自的光路,在第二个偏振分束棱镜(PBS2)处汇合为一束光。将第二块偏振分束棱镜用作光束的合成器的好处是,可以将这两束偏振方向相互垂直的线偏振激光几乎无能量损失(除了在一些界面上的反射损失)的汇合进一个光路之中。然后双光束在二向色镜处与HeNe激光束汇合。二向色镜反射810nm的激光,透射632.8nm的激光。上述三束激光一起经
11、过辅助透镜T后,变换为平行光束进入物镜O的后瞳,由同一物镜分别形成三个光镊。每个光镊都可以实现对微米尺度粒子的捕获与操纵。3.4三维操控光镊最基本的操控是对被捕获微粒的定位和沿一定轨迹以一定速度的拖动,实际上就是对光镊阱位的操控。作为光镊操控系统的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操控方式和驱动方法,实现对光镊阱位的灵活控制。对于我们研制的多光镊装置,还要考虑各光镊操控的独立性和相互配合的问题,即实现它们相对整个装置的运动和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以便完成各种复杂的操作动作。3.4.1 操控方式和驱动方法通常有二种不同的操控方式来实现粒子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对运动。一种是光镊阱
12、位(以及被它捕获的微粒)不动,周围环境(样品池)运动,也即对粒子而言是被动的操控;另一种是前者运动,后者不动,是主动的操控。第一种操控方式:在拖动过程中,光场分布不变,因而光镊的性能始终保持不变,这有利于对微小力进行测量。但这种方式不能改变多光镊间的相对位置。第二种操控方式正好相反,拖动是靠激光束偏转扫描来实现的。该过程中,光场随之有相应的变化,导致光镊性能有微小变化。与前一种方式不同,这种操控方式在多光镊的情形,可以灵活改变该扫描光镊与其它光镊间的相对位置。在我们研制的装置中,二种操控方式都被采用,以适应不同应用研究的要求。例如,HeNe光镊主要用作定量测量,因此在实验中该光束通常是固定不动
13、的,以保证它在测量过程中始终保持有好的光镊性能,所以它的操控就采用被动方式。纳米光镊作为一种单个生物大分子的操控以及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过程的技术手段,其操控定位精度当然要与分子的尺度相当。因此所选择的驱动方法必须保证操控能达到纳米精度。不同的驱动方法能达到的精度是不同的,行程也各不相同。例如用压电转镜或声光偏转器偏转光束,即通过主动方式实现被捕获微粒与周围环境的相对运动。也可用纳米精度的压电扫描驱动器移动样品池,即通过被动方式实现被捕获微粒和周围环境的相对运动。这些方法的操控精度都可以达到或优于纳米,但行程较小。而步进马达有较大的行程,但通常操控精度只能达到微米量级。光镊阱位的控制精度和行程
14、不但和设备本身的性能有关,通常还与驱动机构在光路中的位置以及相应的光学设计有关。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中,驱动机构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精度的要求、行程的大小、在光路中的位置、以及价格因素。另外,还需要便于计算机控制。 我们采用了亚纳米精度的压电扫描平台(P-517.3CL, PI, German),作为被动操控的驱动机构。它的移动范围是。压电扫描平台通过稳固的中间平台固定于显微镜机体上,作为样品平台。通过计算机控制该压电扫描平台带动样品池整体相对显微镜运动,也即控制液体环境(随样品池相对于显微镜运动)相对于三个光镊及它们所捕获的粒子(相对于显微镜静止)的运动。也就是说,这一操作能够实现样品相对周围环
15、境的纳米精度的移动,但不改变光镊间的相对位置,光镊性能也不发生任何改变。实现多个光镊之间的相对运动,则需要采用主动方式,即使用光束扫描的方法,使某个光束形成的光镊可以相对别的光镊进行三维运动。我们称这样的光镊为扫描光镊(或动态光镊)。通常,光镊的纵向扫描和横向扫描是分别进行的。纵向扫描可以通过光路中,某个透镜的轴向(沿光束传播方向)移动来实现。而横向扫描是通过光束偏转来实现的。对于图3.4这样的基本光路,阱位平面(很靠近物镜焦平面)的共轭面为C平面(该平面位置很靠近显微镜设计中的CCD靶面位置)。光镊的横向扫描也就是光束焦点在C平面上的扫描。由于显微光路把物平面的物放大100倍到C平面。即物平
16、面和C平面之间有100倍的关系。如果我们需要光镊在物平面水平移动10微米,相应地,也就是要激光束在C平面的会聚点在该平面上移动1毫米。光镊的横向扫描主要有三种方式:移动透镜法,声光偏转法,旋转反射镜法。移动透镜法是通过光路中某个透镜的三维移动2,导致激光束会聚点的三维运动,即可自由操作光镊。如图3.5,平行入射的激光束被透镜L3会聚到C平面,如上所述C平面为阱位平面的共轭面。通过对透镜L3的三维调节,可以实现该光镊的三维自由运动。这种方法简单方便,通过对一个光学部件的调节即可以实现设计要求,缺点是移动透镜法会有较大的像差,精度较差,并且从后面的耦合光路设计中可以看出它将使物镜后瞳处的激光光斑发
17、生偏离或者在该处的光斑直径发生变化,将导致进入物镜后瞳的激光光束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光镊捕获性能的变化。声光偏转法是利用声光效应偏转光束的5。在光路中添加两个正交放置的声光调制器AO1和AO2组合成AOD,通过调节其驱动电压可以实现对光束方向准确而快速的控制。这种方法操作精度高,可以实现非常精确的二维运动控制,重复性好,响应速度快。其缺点是由于形成光镊的是一级衍射光束,光路调节比较困难,并且激光功率的利用率过低。我们在最终建立的装置中采用了第三种方法旋转反射镜法。如图3.4所示,激光束被反射镜M反射后会聚在C平面上,然后由高数值孔径的显微物镜O会聚在阱位平面,形成光镊。通过对反射镜M偏转角度的控
18、制就可以实现光镊在水平面的二维移动。反射镜M由计算机控制的压电偏转器驱动,操作精度高,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光镊操作和定位,而且能量损失很低。综上所述,我们在纳米光镊系统中采用了压电偏转镜装置来实现光镊在横向上(水平面方向)的二维操作,通过步进马达装置控制光路中某个透镜沿着激光传播方向进行移动,实现了光镊的阱位在轴向(垂直于水平面方向)的运动(在光路耦合部分将进行详细讨论)。这两种方法组合实现了光镊的三维操作。3.4.2主动操控方式下的光镊光路设计光镊的主动操控方式总是伴随着光束在空间的变化。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希望能够在采用主动方式灵活操作光镊的同时,保证光镊的性能稳定,以降低对实验操作的影响。为
19、了保证主动操控过程中光镊具有尽可能相同的捕获性能,就要求入射激光束在物镜后瞳处的状况尽可能保持相同或者变化不大。我们分别考虑在这样的要求下,光路设计上如何实现光镊横向和纵向操作。A 光镊在水平方向的移动光镊光路中,激光束在进入物镜后瞳前为准平行光束。若该准平行光束以不同角度入射进入物镜后瞳,物镜出射激光束焦点的位置也就不同,阱位就发生了改变。即通过控制偏转镜的偏转角度就可改变光镊在水平方向的位置。为了在光束偏转的过程中尽量保证激光束在物镜后瞳的充满状态,可以让物镜后瞳平面和偏转镜反射面形成共轭面,这样当激光束被偏转镜M偏转一个微小角度(激光束光轴始终经过偏转镜M的中心),在物镜后瞳处的激光束传
20、播方向将发生偏转,但是激光束在物镜后瞳处的位置和尺寸基本不会发生变化,这样就保证了物镜后瞳处激光束的充满状态。如图3.7,光路中物镜O和辅助透镜T的距离,辅助透镜T的焦距为。若透镜L3的焦距,则T和L3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根据几何光学计算偏转镜M和会聚透镜L3之间应有的距离。代入以上数据即可以得到。此时如果偏转镜M偏转,引起物镜后瞳处激光束偏转,则。物镜有效焦距,得到相应的光镊水平移动距离为。我们采用的压电转镜(S-330.30, PI, German)的最小扫描精度为0.05,即在样品平面可以实现0.3纳米的阱位操控精度,而其扫描范围为2,即在样品平面的扫描范围为12微米。这样的操作使该光镊
21、可以相对其他光镊作纳米精度的扫描运动。并且由于偏转镜偏转时,没有给激光束带来任何沿光轴(z方向)的变化,所以在物镜后瞳处的光束直径和位置都保持不变,光镊的捕获性能将基本不受到影响。B 光镊的纵向调节为实现光镊阱位纵向(沿激光传播方向)上的操控,考察如下光镊光路图(图3.8)。可以看到,激光器出射光束经过第一个无穷远系统(扩束镜组L1,L2)后,光束被扩束,然后再经过第二个无穷远系统(镜组L3,T),使光束以合适的直径(通常为充满物镜后瞳)入射到物镜,形成光镊。光路中两个无穷远系统均由正透镜组成,正透镜之间的距离为它们的焦距之和。当某个无穷远系统中两个透镜中的一个沿光轴作微小的移动,就使物镜后瞳
22、处的激光束的会聚度发生微小变化,从而使物镜出射光束的焦点在纵向有一移动,即改变了光镊阱位,实现了光镊的纵向调节。在调节透镜实现光镊(阱位)的纵向调节时,也需要考虑如何使透镜在轴向运动的同时,保证物镜后瞳始终被激光束充满。由于辅助透镜T为显微镜的固定组件,因此如果通过调节会聚透镜L3的位置来进行调节,必然会引起物镜后瞳处光斑直径的变化,不利于保持光镊的捕获性能不变。所以通常并不采取这种方式来实现纵向调节,即不改变透镜L3和T的位置。而调节第一个无穷远系统中的L1或者L2透镜,也可以实现光镊阱位的纵向调节。此时物镜后瞳和偏转镜面近似是共轭面,如果能让激光束在偏转镜上的光斑直径与光束的会聚或发散情况
23、无关,则物镜后瞳的充满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在上图中,若透镜L1和L2之间的距离为,透镜L2和压电偏转镜之间的距离为,如果入射到L1上的激光束直径为,则在压电偏转镜处的激光束截面直径显然,当,有。即当压电转镜放置在距离第二枚透镜L2的距离等与L2的焦距时,我们可以通过调节L1沿光轴方向的位置来实现光镊阱位的纵向调节,此时压电转镜上的光斑尺寸始终保持不变,即意味着进入物镜后瞳的光束直径不发生变化,保证了在纵向调节时光镊性能受到的影响较小。若透镜L1位置改变,则光镊阱位的纵向位移为。代入上述各透镜的焦距可知,为了使阱位移动精度达到纳米,透镜L1移动精度应优于10微米。因而可以选用这一精度的步进电机来
24、实现这二个光镊纵向阱位的操控。实际装置中,我们采用了两台由计算机控制的步进电机,分别控制二路半导体光镊光路中相应透镜的轴向移动,以实现这两个光镊纵向阱位的操控。在上述参数下,且透镜L2的焦距和L3的焦距相等的时候,由于步进电机的精度为10微米,行程为5cm,也即阱位移动的精度达到1纳米,行程为5微米。按照上述设计,本系统能够保证光镊的三维自由操作达到纳米精度,且光镊的性能保持稳定。3.5 其它影响因素在理论设计基础上,我们选取了合适的多光镊方案、操作控制方案和各种基本光路设备与控制设备。但是为了具体实现纳米光镊装置,还需要考虑如下几个因素的影响:光路布局的影响为了实现各种功能,光路中还添加各种
25、光学器件,例如环形器件、光强调整部件等,并且预置了光隔离器等部件的扩展空间,它们也是光路设计的重要因素。光镊操作范围和操作精度的要求作为纳米光镊系统,它对微粒的操作、定位精度均可达到纳米量级。但在实际应用时,多数情况下还需要该装置在保证一定精度的情况下,能够提供尽量大的操作范围。而通常操作精度较高的时候,操作范围就会受到限制,所以我们要根据具体研究的要求,综合考虑操作精度和范围,以选取合适的光路设计。作为光镊操作的被动方式,其操作精度和范围完全由压电扫描平台决定,其操作精度为亚纳米,范围为。而主动操作方式,即通过压电转镜实现的光镊平面扫描,其精度和范围不仅受到设备本身的限制(压电转镜(S-33
26、0.30, PI, German)的最小扫描精度为0.05,扫描范围为2),而且还受到光路设计布局的影响。从上节提出的光路设计,可以知道通过被动方式在样品平面可以实现0.3纳米精度的阱位操控,其扫描范围为12微米,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扫描精度高,但扫描范围过小,给实验带来了困难。如图3.7,为了提高动态光镊的扫描范围,根据理论设计,必须增大透镜L3的焦距。根据上文分析,偏转镜M和会聚透镜L3之间的距离将会明显的增大。例如如果要将操作范围从上文设计的12微米提高到36微米,此时扫描精度将为1nm。则透镜L3的焦距,需要,显然光路过长,给光路布局带来了困难。3.6 实用化的纳米光镊系统光路根据上述
27、设计时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我们结合实验工作的要求设计了如下的纳米光镊光路。图3.9为我们最终采用的,实用化的纳米光镊光路设计方案。该设计中,为了扩展动态光镊的扫描范围,保证多光镊操作的性能,在光路设计中改变了压电偏转镜的位置,并且相应的改变了一系列光路参数。该设计主要思想是通过牺牲激光功率的利用效率,来提高光镊的主动操作性能,主要是扩展光镊的操作范围。因为在大多数的应用研究中,激光器功率已经足够满足实验需要,不成为限制因素。反而为了实验的方便,需要光镊可以进行较大范围的操作。而且在该光路中,主要的定量测量工作均由稳定的、固定的HeNe光镊实现;半导体双光镊主要作为实现操作和定位的光学机械手,即
28、在一定程度上,只要它们能够实现稳定的捕获就满足了实验要求。半导体激光器出射的激光先经过一个大数值孔径的透镜,被准直成椭圆截面的平行光束,再通过一个半波片,然后被整形棱镜将其窄边扩展为原来的3倍,使光斑成为直径5mm左右的近圆形光斑,激光束随即被第一块偏振分束棱镜分成水平偏振和垂直偏振两个光束。第一束激光经过5X的扩束系统,然后被焦距750mm的会聚透镜将光束会聚,再经过压电偏转镜,在第二块偏振分束棱镜处和第二束半导体激光汇合,然后通过反射镜引入显微镜形成光镊。第二束半导体激光束在被分束出来以后,先经过2.5X的扩束系统,然后被焦距300mm的透镜会聚,在第二块偏振分束棱镜处和第一束半导体激光重
29、合,再被引入显微镜形成第二个半导体光镊。HeNe激光器出射激光束首先经过10X的扩束镜组,然后被会聚透镜会聚,再在二向色镜I处和二路半导体光束汇合。最后该光束被引入显微镜形成HeNe光镊,作为主要的测量和定点光镊。在一个半导体光镊光路中采用了压电偏转镜来实现光镊的纳米精度的水平扫描和定位。在该设计中,压电扫描转镜现在在光路中的位置,使动态光镊的水平扫描范围提高到了32微米,扫描步长为0.5纳米。但此时压电扫描转镜和物镜后瞳不再是共轭面,所以扫描过程中,入射到物镜后瞳的激光束将发生位置变化。为了尽量减小这种影响,我们让入射到物镜后瞳的光束直径稍微大于物镜后瞳,使得在该处的光斑即使由于激光束偏转而
30、发生了位置变动,也能够充满物镜后瞳,以保证光镊的性能基本不变。通过实验测量,当光镊位置到达扫描极限时,光镊捕获性能要比它在原始位置时下降约20%30%。通过上面的设计,我们实现了精确的主动光镊扫描,和光镊的被动操作方式相结合,该多光镊系统已经足以满足大多数实验的需要,一般不需要再在第二条光路中也采用类似的主动操作方式,但是显然第二条光路也完全能扩展为主动扫描光镊,可根据具体实验要求进行调整。光镊的纵向调节是通过步进电机控制光路中某个透镜的轴向位置来实现的。二路半导体光镊均实现了阱位的纵向自动控制。其中一个光路,步进电机控制该光路L1透镜的轴向位置,其光路布局接近理想设计,因此轴向位置变动对物镜
31、后瞳处光斑的影响很小,根据图中参数和步进电机参数可以计算得到光镊阱位的纵向调节范围为3.5。另一个光路中,步进电机控制的是该光路L3透镜的轴向位置,其纵向阱位调节范围为5,尽管这样改变了物镜后瞳处的光斑大小,但是改变的也比较微小,结合物镜后瞳处光斑稍大于物镜后瞳的设计,在多数情况下,对光镊性能的影响可以忽略。综上所述,我们实现了纳米光镊系统中多光镊的三维操作设计,结合其他辅助手段,该装置可以实现复杂的微米量级样品的各种操作,操作定位精度可以达到纳米量级。在设计中,为了弥补激光束在物镜后瞳处位置偏离和光斑直径变化带来的对光镊性能的影响,物镜后瞳处的光斑被扩大,这样虽然降低了激光器的功率利用效率,但是使光镊性能对由于光路偏转而带来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3.7 总结在纳米光镊系统的光路设计中,我们考虑了激光器、显微镜等基础部件的特性,选择了合适的部件;并且对实现光镊的基本要求、多光镊的设计、光镊的三维操作功能的实现进行了综合探讨。结合具体的实验条件,建立了具备三光镊的纳米光镊系统的光路部分,可实现对微米小球的纳米精度定位与操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