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124.18KB ,
资源ID:7521065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5210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人教新课标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魏晋南北朝单元检测试题》带解析综述.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人教新课标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魏晋南北朝单元检测试题》带解析综述.docx

1、届人教新课标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魏晋南北朝单元检测试题带解析综述2017届人教新课标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魏晋南北朝单元检测试题【带解析】1中国传统政治记载:因为当时地方骚乱,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正官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送中央政府作为录用根据。该材料分析了()A世卿世禄制的必要性B察举制的弊端C九品中正制的必要性D科举制的弊端2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B相对于察_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C在事实上不

2、能选拔出有用之才D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3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沽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由此可知()A儒学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度B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C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D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4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中正评议人物时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南朝时期,中央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中正的品第成了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这一变化反映出()A世家大族完全垄断了中央的权力B原选官标准被彻底废除C中正官开始成为世家大族代言人D中正官的权威日益下降5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修撰一种簿状谱

3、牒,按士族姓氏和郡望排列,同时详列士族家族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考之簿世然后授任”,甚至“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A宗法关系是划分政治权力的依据B全凭家世做官体现了政治的黑暗C士族专权剥夺了中央选官的权力D士族在社会政治上有强大的影响6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且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干政府评价7晋人张载在榷论中说,政府选拔

4、人才时“碌碌然以取世资”,因此,一些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直将伏死嵚岑(高峻的山峰)之下”!这反映了该时期()A皇帝征召把儒士排除在外B察举制未能选出经世之才C庶族及寒门才俊备受压抑D士人壮志难酬而消极出世8 “他们凭藉祖先的余荫凡州郡掌管选举诠叙的官吏,如中正、主簿、功曹之类,都非由他们中择人任用不可,而且由中央到地方的高级长官亦由他们包揽独占,使一般平民不易有参加的机会。”材料反映的是()A科举制形成的必然性B察举制引发社会动荡C科举制打破特权垄断D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9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其何故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

5、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三公”的权力发生变化B权力逐步集中于君主C大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皇帝起用近臣担任宰相10 “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A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B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D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11魏晋时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原本只是充当皇帝秘书的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进而演变成了国家的核心机关。这反映()A君主的权力被削弱B国家行政机构不断完善C专制下的权力转移D秘书

6、机构权力过度膨胀12有学者写道:“皇权始终依托于当时最有势力的集团或阶层,总是要依靠他们来进行统治,让他们担任宰相和高官;皇帝总是要和当时最有势力、最有影响的贵族集团或豪强大族联姻,以加强皇权和他们的联系。”材料所述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A魏晋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13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A加强官僚政治B削弱贵族集团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4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

7、、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15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16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A井田

8、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17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18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其主要影响是()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C将农民束缚于

9、土地上以加强控制D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19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A佛教盛行B三教合一C佛寺集中化D佛教世俗化20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D佛教势力

10、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21嘉峪关墓葬壁画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魏晋时期,西域人与中亚、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断。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认为在汉末直到魏晋,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A壁画的史料价值高B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C由于狭隘的民族观D史学家缺少科学手段22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23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

11、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24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律规定“子贼杀、殴伤父母枭首,骂詈(斥骂)父母弃市”。北朝律规定,子孙杀父祖处以车裂的极刑,而父祖杀子孙用刀刃者五岁刑,殴杀者四岁刑,卖子一岁刑。”这反映出()A南北方经济水平相近B轻罪重罚的法家思想C以礼入法的刑罚理念D乱世重典的雷霆手段25少林寺钟楼前唐开元碑碑阴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赞语略曰“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

12、正。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此图从正面看,长者秃顶、须髯,是佛祖类人物,代表释家。若稍换角度,遮住画像右面,则左侧就是头挽高髻的老子侧画像,代表道教(家);遮住左面,右面则是头戴儒巾的孔子侧面像,代表儒教(家)画面是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体像。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不可能同时出现C儒、释、道三家的主张各不相同,冲突激烈D反映了儒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26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隅,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期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

13、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27东汉末年,名教虚伪,玄学兴起。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在理学兴起前,许多士大夫醉心于此。魏晋玄学出现的背景是()A儒家学说一度失去正统地位B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C老庄学说的思辨性受到重视D门阀政治受到了冲击挑战28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记载用植物黄檗染纸不仅可抗菌防蛀,而且还便于改写,因为染过的纸如遇笔误,用黄色矿物雌黄涂抹后色泽变化不大。由此,发展出了“信口雌黄”这一成语。这说明()A纸的应用促进文化与技术发展B造纸工艺改进降低社会诚信度C对审美的追求引发印刷术改进D科学与技术结合促进生产发展29

14、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一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30学者一般认为,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本质所在;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中国文化的调味品;三者都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以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正确的是 31儒家一向讲究仪表端庄,儒冠儒服,循规蹈

15、矩。而魏晋名士却一反常态,他们放浪不羁,以丑为美,说丑话做丑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们接待宾客时故意穿破衣烂衫,“望客而唤狗”;参加宴会时,故意不拘礼节,“狐蹲牛饮”;更有甚者,客人来访时,赤身裸体,一丝不挂,美其名日“通达”。魏晋时期出现的以上行为体现出的艺术风格是()A现代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古典主义32魏晋时期,人们常用因果轮回、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等观念解释人世间的现象,遂产生了幽明录、冥祥记、冤魂志等论因果报应的志怪小说。这说明了当时()A儒教受到了其它思想的挑战B佛教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C封建迷信左右了民众的思想D战乱的环境导致人们悲观失望33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

16、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A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B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C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D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34何炳武中国书法思想史:“东晋的帝王爱好书法,多长于书法,丞相将军照例能书,文人不能书者鲜见,此间女书法家也特多。”这表明东晋时期的书法艺术()A已发展到巅峰时期B深受上流社会欢迎C突破男尊女卑礼教D依傍权力走向民众35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曾评价某书法家:“且元常(钟繇)专攻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

17、于草书,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该书法家的作品是() 36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连迎权贵,袖私舞弄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车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

18、,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摘编自傅乐城隋唐五代史 材料三 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废除科举制。下表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 朝廷尊崇儒家思想,以仁义礼孝等思想治天下和教育臣民 科举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考察范围,以八股文为样式 全国有几百万人自儿童时代就开始学习科举技能,以此为人生目标 近千年来,科举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新政”开始推行 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但招生困难 (1) 概述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其被取消的原因。(10分) (2) 依据材料二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8分)

19、 (3) 依据材料三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题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8分)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

20、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 近代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是在继承和借鉴古代希腊选举制度的基础上,在同封建势力反复斗争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国家按照选民的社会成分和选民思想意识的进步和保守状态划分选区,享有选举权的公民根据自己的意志,通过投票的方式,选举出一定的公民来行使国家公共权力。18世纪中期,英国拥有选举权的公民(年收入40先令以上的自由土地持有者)约1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2%。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拥有一定财产和纳税的积极公民享有选举权,选民占全国总人口25%。随着争取普选权运动的高涨,从19世纪初开始,西方国家议会逐渐取消或放宽了财产资格、文化程度、居住

21、状况、宗教信仰、种族、民族、性别等方面的限制。到20世纪,普选权在西方国家逐渐确立。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 根据材料一,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有哪些发展?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与西方近代选举制度的不同特点。(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发展的因素。并对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加以简要评价。(11分)2017届人教新课标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魏晋南北朝单元检测试题【解析】1【答案】C 【解析】据材料“乃由中正官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可知,由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的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而不是世卿

22、世禄制(血缘关系为依据),故A项错误;也不是察举制(选官标准是孝廉),故B项错误;据材料“因为当时地方骚乱,全国选举难于推行”可知,因为当时全国战乱不息,无法由中央政府统一进行人才选拔,所以有必要实行九品中正制,故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不是科举制,故D项错误。2【答案】D 【解析】_据材料“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表明中正官设立的原因,并没有涉及九品中正制执行过程中的标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的比较,故B项错误;材料中也得不出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的结论,故C项错误;据材料“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

23、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可以得出九品中正制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故D项正确。 3【答案】A 【解析】材料内容是关于曹魏时期中正官察举人才的六条标准:忠、孝、友、谦、信、学,可见这条标准与儒学理念一致,说明儒学理念影响着九品中正制度,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州郡中正官举荐人才的严格性,且曹魏时期人才举荐以门第为主,并未严格按材料中的六条标准,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未体现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故C项错误;材料是关于中正官举荐人才的六条标准,无法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故D项错误。4【答案】D 【解析】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拥有选拔官吏的

24、权力,完全垄断了中央权力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故B项错误;中正官开始成为世家大族代言人与材料“中正的品第成了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相悖,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正官在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权力较大,逐渐变成无足轻重,可知反映的是中正官的权威日益下降,故D项正确。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按士族姓氏和郡望排列,”可知是按照门第排列,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故B项错误;中央利用九品中正制选官,士族没有剥夺中央选官的权力,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考之簿世然后授任”,甚至“有司选举必稽谱籍。”可知士族在社会政治上有强大的影响,故D项正确。6【答案】A 【

25、解析】/根据题目中“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士林舆论属于民间文化性评价,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品评官的作用,故B项错误;士林舆论是官员选拔的影响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影响因素,故C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民间舆论性评价的作用,但并未与政府评价做对比,故D项错误。7【答案】C 【解析】材料中“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看不出是儒士,故A项错误;汉代实行察举制,而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与材料中“晋人”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取世资”表明世家大族做官,“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直将伏死”表明庶族及寒门才俊备受压抑,故C项正确;材料中“直将伏死”表明在九品

26、中正制下无法成为官员的处境,没有涉及消极出世,故D项错误。8【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他们凭藉祖先的余荫凡州郡掌管选举诠叙的官吏,如中正、主簿、功曹之类,都非由他们中择人任用不可,而且由中央到地方的高级长官亦由他们包揽独占,使一般平民不易有参加的机会”可以得出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材料中没有提及科举制,科举制形成的必然性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提及察举制,察举制引发社会动荡,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科举制,科举制打破特权垄断,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可

27、知“三公”权利逐渐旁落,但没有体现材料本质,故A项错误;“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可知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强化,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讲君相权利的演变与地方无关,故C项错误;皇帝起用近臣担任宰相没有体现材料本质,故D项错误。10【答案】D 【解析】南朝后期,为了重新实现大权独揽,皇帝常常刻意任命一些出身地位卑微的庶族小地主来担任诸多位卑权重的官职,意图逐渐削弱士族门阀特权,显然不是“皇帝于贵族共治天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得知,这是皇权在力图排斥士族(门阀)而独揽大权,故B项错误;根据皇权的独断性和不可转移性,“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这是专制皇权在利用地位卑微的庶族地主以图独掌天下,故D项正确。11【答案】C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