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7.13KB ,
资源ID:752001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5200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十章 制度变迁的过程与方式理论.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十章 制度变迁的过程与方式理论.docx

1、第十章 制度变迁的过程与方式理论第十章 制度变迁的过程与方式理论第一节 制度变迁:基于目标实现途径的分类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过程及主要现象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方式及其搭配使用第四节 国家、意识形态等与制度变迁第一节 制度变迁:基于目标实现途径的分类 一、提高生产效率的制度变迁二、重新分配收入的制度变迁三、重新配置经济机会的制度变迁四、重新分配经济优势的制度变迁 一、提高生产效率的制度变迁 提高生产效率的制度变迁是指通过改变人类行为的选择集以提高生产效率使净国民收入无可争议地得到增加的制度变迁。 布罗姆利说:“制度界定独立的经济行为者在现状中的选择领域;界定个体间的关系;指明谁对谁能干什么。制度安排

2、的集合在特定时间决定经济条件。即,在任何一种经济中都有一套占主导地位的标准、准则、规则、惯例和法律结构界定个体和集团的选择集。” 他还说: “制度交易通过对社会某些成员的鼓励和对某些成员的限制来修改选择集。那些选择集范围被缩小的人经常会说他的或她的权利或者自由受到了限制。注意,一个选择集可以是消费者的消费集X,或者可以是企业的生产集Z。一个社会的制度结构决定了X和Z的性质和范围。对消费者来说,新产品能扩大消费集(X*X),就像新技术能扩大企业的生产集(Z*Z)。同样的,如果发现X*中的一个新的化学制品是致癌的,现在必须禁止生产,这将会产生一个新的生产集(ZZ*)。制度作为限制、解放、扩展个人行

3、为的集体行为,是界定消费集和生产集的根本因素。” 制度对人类行为选择集的限制、解放、扩展等显然会影响生产效率。二、重新分配收入的制度变迁 重新分配收入的制度变迁类似于“仅仅是重新分割一块大小固定的馅饼”的活动。 三、重新配置经济机会的制度变迁 这种制度变迁与以下活动相关:一些矿工组织起来进行游说疏通以增加矿井安全。如果成功(即产生新的安全法或体制) ,会导致有利于矿工的经济机会的重新配置。 四、重新分配经济优势的制度变迁 重新分配经济优势的制度变迁与以下活动相关:一些制鞋者组织起来进行游说疏通以对便宜的外国鞋实行进口限制。(寻租) 限制进口(寻租)模型的假设 假设一种情形,其中劳动是唯一可得的

4、数量固定的稀缺要素(L*)。一种物品按照生产函数Y=aL进行生产,其中a是劳动的平均和边际产出。第二种物品按固定价格P(以Y计算)进口。个人消费者有相同的口味,它由一个无差异曲线集表示,因此它也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偏好。 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过程及主要现象 一、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二、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主要现象一、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 (一)诺思等对制度变迁一般过程的分析 形成“初级行动团体” 。 初级行动团体提出制度变迁方案。 在有了若干可供选择的制度变迁方案之后,初级行动团体对预期纯收益为正值的几种制度变迁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形成“次级行动团体” 。初级行动团体和次级行动团体一起努力使新的制度方案得

5、以通过并付诸实施。 (二)黄少安对制度变迁过程的分析认识变迁条件、发现变迁机会。这也是制度变迁的启动或开始。组织变迁集团。确定变迁目标。也就是确立新制度的目标模式。设计和选择变迁方案。这是确定了目标之后的事情。实施制度变迁。完成、检验变迁,修补和完善新制度。这是制度变迁的最后阶段。(三)研究制度变迁一般过程的意义 可以降低每一阶段的变迁成本,从而减少整个制度变迁过程的成本。 可以尽量缩短每一个阶段的时间,加速制度变迁。虽然制度变迁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总的情况是:新制度一般比旧制度更有效。但是制度变迁的过程毕竟是不稳定的。尽快地完成变迁,实现制度均衡,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对制度变迁过程的

6、研究,可增强变迁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对目标确定、方案选择和如何实施变迁的研究。 二、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主要现象 (一)时滞 制度非均衡意味着制度变迁潜在利润的存在,从而产生了制度变迁的可能性。但是从认知制度非均衡、发现潜在利润的存在到实际发生制度变迁之间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和过程,这就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时滞现象。 制度变迁中时滞的构成 认知和组织的时滞。这是指从辨识潜在利润的存在到组织初级行动团体所需要的时间。发明时滞。菜单选择时滞。菜单选择时滞是指搜寻已知的可替换的单子和从中选定一个能满足初级行动团体利润最大化的安排的时间。启动时滞。启动时滞是指选择最佳的制度变迁方案和实际进行的制度变迁之间的时间

7、间隔。 影响制度变迁时滞的因素 不管什么时候,现存法律(普通法和成文法)限制着制度安排的演化范围。同时,居先的法律和其他安排结构的存在,不仅影响安排创新的形态,而且还影响安排创新需要酝酿的时间。 现存的制度安排可能还有残存价值,这种价值越大,抛弃它就越觉可惜,制度变迁就越慢。 发明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如果变迁必须等新安排形式的发明,那么,新制度安排的供给时滞一定很长。然而,如果在一种情况下被证明可行的安排形式稍作变动后也能适用于另一种情况,安排供给的时滞可能被缩短。 (二)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是描述过去对现在和将来产生强大影响的术语。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路径依赖思想最早是从技

8、术变迁分析中产生的,由大卫和阿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先后提出。 大卫1985年以QWERTY键盘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QWERTY键盘与Dvorak于1936年发明的DSK键盘相比效率较低,但仍在市场上占据了支配地位),用三种机制解释了技术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它们是:技术的相关性,技术的相关性与键盘技术和打字者的能力之间的相容性需要有关:按QWERTY顺序安装的键盘越多,学会按QWERTY键盘打字的人就越多,拥有这种能力的打字者就越多,购买这种技术的雇员就越多;规模经济,或采用这种技术的报酬递增,来自于使用QWERTY键盘的成本递减,这种技术增加了打字者拥有所需能力的可能性;投资的准不可逆性,重

9、新训练打字者使他们由一种标准转向另一种标准的成本过于高昂,导致了在专用键盘技术上的投资的准不可逆性。由于技术不是根据效率选择,而是由递增报酬和偶然事件决定的,因此缺乏效率的技术可能流行。 阿瑟1989年提出:一种技术的市场份额不是依赖偏好和技术的可能性,而是由于报酬递增导致“锁住”的历史小事件(指“那些在观察者的事前知识之外的事件或条件”,它们决定几种可互相替代的方案中哪一种可能产生。某些小的事件可能会使一种技术比另一种技术更有优势。因此,一种技术将获胜并维持一种垄断地位,尽管它的成功同被废弃的可选技术相比处于劣势)。 他论述了四种自我强化机制:大量的初始组织成本或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会

10、出现单位成本下降的优势。学习效应。协作效应。适应性预期。 这些自我加强机制会导致四种特性:多重均衡。锁定。可能非高效率。路径依赖性。 诺思的制度变迁路径依赖观 诺思指出,有两种力量对制度变迁的路径起规范作用:一种是报酬递增,另一种是由显著的交易费用所确定的不完全市场。 在一个不存在报酬递增和不完全市场的世界,制度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报酬递减和市场竞争会使制度选择上的初始错误得到纠正。 在存在报酬递增时,制度是重要的,阿瑟所说的四个自我增强机制也适用于制度变迁: 当制度的创立是重新开始的时候,初始建立的成本就很高,而随着这项制度的推行,会使这种成本逐渐下降。 学习效应,对制度的学习效应使得制度的适

11、应变得容易,产生了适应效应。 协调效应,一项制度的实施将会产生一些与此制度相适应的大量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形成新的制度联接体,最终形成统一的、具有互补性的制度体系。 适应性预期,随着某一制度不断居于支配地位,人们对制度会持续下去的预期普遍化,反过来会强化对制度的预期。 简单地说,这种制度矩阵的相互依赖的构造会产生巨大的报酬递增,而报酬递增又成为阻碍制度框架变革的保守力量。 如果相应的市场是竞争性的,即政治市场是竞争性的,或即便是大致接近于零交易费用,报酬递增造成的对低效率路径的依赖,是容易得到较正的。这时,制度变迁的轨迹将是有效的,经济长期运行的轨迹也是有效的,即经济总会保持增长的势头,也就不会

12、出现发散的轨迹和持久的贫困。 但是一旦市场是不完全的,信息的反馈又是分割的,且交易费用也是十分显著的,那么,当事人根据不完全的信息建立的主观模型不仅是不完全的,而且也是多种多样的,从而会使制度变迁的轨迹呈现发散的状态,并使无效的制度保持下去,从而贫困不可避免。 历史上的路径依赖 成功的路径依赖。特点:增加了资本流动性;减少了信息成本;分散了风险;有一个稳定的政府并致力于规范的市场秩序和法律制度的建设。 持续失败的路径依赖。特点:市场交换依赖于社会关系,是人治不是法治。有大量的小型企业,存在大量的小额交易,存在的是一种以人情为纽带的贸易关系,缺乏普通的竞争和法律准则。产权没有正式的法律制度的保护

13、,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带有个人偏好的性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稳定的政府,政府财力不足,无力从事法律建设。 路径依赖理论的意义 路径依赖是对长期经济变化作分析性理解的关键。路径依赖理论能较好地解释历史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发展的差异。 路径依赖理论对于处于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国家来说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连锁效应 连锁效应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机制。产业部门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分为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两种形式。 前向连锁是指一个产业部门同以它的产出为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钢铁工业的前向连锁指向的是机械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部门。后向连锁是指一个产业部门同向它提

14、供投入品的上游部门之间的联系,如钢铁工业的后向连锁指向的是采矿业。 制度变迁的前向连锁,就是指一项制度的变迁将对以该项制度为基础和依托的其他制度安排产生促进或制约的影响。 制度变迁的后向连锁则是指一项制度的变迁对该项制度赖以产生的其他制度安排的创新所产生的拉动或限制的影响。 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两者的作用往往是难以明确区分地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任何前向连锁效应的发生往往都是有关后向连锁效应累积起来导致的,而后向连锁的效应之所以现实地存在总是要以隐含的某种事实上的前向连锁效应为依据的。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方式及其搭配使用 一、单项(局部)制度变迁与整体制度变迁二、渐进式制度变迁与突进式制度变迁三、诱

15、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四、制度变迁的相机组合模式 一、单项(局部)制度变迁与整体制度变迁 单项制度变迁就是某个方面或某个层次的制度独立于其它制度而变迁。单项制度变迁也是局部制度变迁,但局部制度变迁不仅包括单项变迁,一个制度结构中的一项、几项一起变迁,都是局部制度变迁 。 整体制度变迁就是特定社会范围内各种制度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变迁。 整体制度变迁的本质在于各种制度的协调、配套。整体式制度变迁基于特定社会范围内各种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性。 局部与整体变迁关系:局部制度变迁迟早会影响别的制度或整体制度,导致整体制度变迁。单个主体所实施的局部或单项制度变迁,一般不允许动摇一个国家的根本制

16、度,如所有制、宪法等。这个层次的制度具有长期稳定性。二、渐进式制度变迁与突进式制度变迁 渐进式制度变迁,就是变迁过程相对平稳、没有引起较大的社会振荡、新旧制度之间的轨迹平滑、衔接较好的制度变迁。 突进式制度变迁,被比喻为“休克疗法”。就是在短时间内、不顾及各种关系的协调、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制度变迁的方式。不能把突进式制度变迁简单地理解为制度变迁的全部任务都在极短的时间完成。突进式制度变迁意在变迁的果断性。 渐进式制度变迁和突进式制度变迁都有被采用的价值: 渐进式变迁所需时间长,新旧制度对峙、摩擦大,而且,本来为了缓和或不激化矛盾,协调好各方关系,却也可能使矛盾悬而未决,而且,还可能增加新矛盾。但

17、是,它毕竟不会引起大的社会动荡,见效虽然慢一些,但成功率较高,风险也较小。 突进式制度变迁确实可能短时间解决关键性问题,但是风险大,不成功就是失败,就会造成大的社会震动,如果缺乏较强的社会承受力,就会引发社会动乱。所以,人们应该从实际出发,谨慎选择,要充分考虑两种方式的预期成本、收益和风险。三、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区分是新制度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变迁方式分类。 (一)诱致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它的发生必须要有某些来自制度非均衡带来的获利机会。 诱致性制度变迁变为现

18、实取决于个别创新者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的比较。 对于创新者而言,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是不同的,而这反过来会深刻地影响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生。 正式制度安排: 需要得到其行为受这一制度管束的一群人的准许。 正式制度变迁会碰到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制度变迁中的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导致的一个后果是,正式制度创新的密度和频率将少于作为整体的社会最佳量。 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变动和修改纯粹由个人完成,它用不着也不可能由群体行动完成。 起初,个别创新者将被其他人认为是违犯了现行规则。只有当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放弃了原来的制度安排并接受新制度安排时,制度安排才发生转换。非正式制度安排的

19、创新不包含集体行动,所以尽管它还有外部效果,但却没有“搭便车”问题。新规则的接受完全取决于创新所带来的效益和成本的计算。个人认为新规则对自己有利就接受,否则就不接受。因为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执行主要取决于社会的相互作用,所以创新者的费用主要来自围绕着他的社会压力。(二)强制性制度变迁 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及其政府。 需要国家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理由:弥补制度供给不足。国家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并保护产权以换取税收。制度是一种公共品,而公共品一般是由国家“生产”的。此外: 作为强制性制度变迁主体的国家在供给制度时也必须遵循经济原则。即

20、:只要统治者的预期收益高于他强制推行制度变迁的预期成本,他将采取行动来消除制度非均衡。 在制度变迁问题上,国家的成本收益计算与个人或团体的成本收益计算是有差别的。在国家的预期效用函数中除了经济因素以外,还有非经济因素。 (三)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比较 制度变迁的主体不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个人或一群人,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或其政府。 制度变迁的优势不同。诱致性制度变迁主要依据的是一致同意原则和经济原则。故诱致性制度的变迁的遵从率较高。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优势在于能以较短的时间和速度推进制度变迁,还能以自己的强制力降低制度变迁成本。 制度变迁面临的问题不同。诱致性制度变迁面临

21、的主要问题是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强制性制度变迁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违背了一致性同意原则。 四、制度变迁方式的相机组合模式 1强制性制度创新方式+激进方式的组合模式 2强制性制度创新方式+渐进方式的组合模式3需求诱导性制度创新方式+激进方式的组合模式4需求诱致性制度创新方式+渐进方式的组合模式1强制性制度创新十激进方式的组合模式 “暴风骤雨”式的变迁方式,也称“休克疗法”。政府是制度变迁的主体,变迁程序是自上而下的,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实现制度结构的大变革。 优点:一是速度快,可以保证看准了的制度被迅速安排好并有效地发挥作用,节省了变迁时间;二是减少了利益集团制度寻租的机会,节约了制度实施成本;

22、三是变迁的力度大,核心制度易于被摧毁而让位于新制度。 缺点:一是有很大的破坏性,可能引起社会震荡,会使制度跌入供给陷阱,制度变迁风险大,稍不注意就可能会出现政权易位。一般很少用。二是制度变迁具有不可逆性,缺乏弹性的修正的合理时滞。三是切断了与原有制度的联系,损失了信息存量。2强制性制度创新+渐进方式的组合模式 此模式是指在一段较长的制度体系变革中,从整体上来讲,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变迁方式是以政府为主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但是有渐进因素,如在单一制度的变迁轨迹上又具有一定的渐进性质;在核心制度和配套制度安排上有先有后,且有一定时滞。 优点:较之第一种模式相对温和,有些制度制度安排也给了主体一定的内生需

23、求时间和空间,有一定的调整余地,避免制度震荡,作用对象也有一定时间来适应,摩擦成本相对较低。 缺点:一是由于强制性制度作用的时间比较长,利益集团寻租的可能增强;二是可能出现制度变迁的强度不够;三是制度的内生诱导仍然不够。3需求诱导性制度创新+激进方式的组合模式 从整体看,是以需求诱导性制度变迁方式为主,但在单个制度的安排上有激进性质。在核心制度采取激进的方式安排后,制度体系的其他配套制度就采取诱导性制度来逐步完善。 优点:因为有充足的内生需求,制度实施的阻力小,实施成本低;制度安排成功的概率相当高;制度供给较及时,可较大地缩小制度供需缺口;制度安排的可逆性大,便于制度修正和调整,是一种较为理想

24、的制度变迁组合模式。 缺点:一是制度设计者可能盲目乐观,忽视核心制度的再创新,这会加大制度供需缺口,使制度跌入供给陷阱;二是制度变迁时间较长;三是制度变迁成本向后累积推移,使矛盾和问题积累起来。4需求诱致性制度创新+渐进方式的组合模式 是以市场微观主体为制度变迁的主体,通过微观主体的内生制度需求,来渐进地、缓慢地推动制度变迁。 优点:一是社会震荡小;二是制度内生需求充分,能够较准确地把握制度变迁的方向;三是制度安排成功概率高。 缺点:一是变迁时间长,搭便车的多,利益集团寻租的多;二是变迁强度不够,不能很好地把握制度变迁的好时机;二是制度供需缺口大,制度跌入供给陷阱的概率极高;四是制度变迁成本高

25、,而且越往后成本越高。第四节 国家、意识形态等与制度变迁 一、国家与制度变迁二、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三、组织、学习与制度变迁一、国家与制度变迁 诺思认为,在解释长期制度变迁方面,国家理论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是国家界定产权结构,因而国家理论是根本性的。”(一)国家的性质 诺思认为,主要在于国家与其他制度变迁主体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国家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此即诺思的国家性质观。 诺思的国家观是在对其前人的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诺思之前主要有两种国家理论: 一是契约理论。 契约论认为,国家是公民达成契约的结果,它要为公民服务。由于契约限定着每个人相对他人的活动,因而它对经济增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

26、是掠夺或剥削理论。 国家掠夺论或剥削论则认为国家是某一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它的作用是代表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集团或阶级的成员榨取收入。掠夺性的国家将界定一套产权制度,使权力集团的收益最大化而无视它对社会整体福利的影响。 诺思认为,国家的契约论与掠夺论都是片面的。 尽管契约论解释了最初签订契约的得利,但未说明不同利益成员其后的最大化行为。而掠夺论忽略了契约最初签订的得利而着眼于掌握国家控制权的人从其选民中榨取租金。 诺思的“暴力潜能”分配论国家理论。“正是暴力潜能分配理论使两者(即国家的契约理论和掠夺或剥削理论)统一起来。 “暴力”即包括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暴力工具,也包括权威、特权、垄断

27、权等。“暴力”显然是一种对付非法暴力的合法暴力。 暴力与制度的关系:非正式制度一般可以通过人们的相互作用而自觉实施,正式制度则不同,它是离不开强制实施机制的,而强制实施则是无论如何也离不开暴力的。 在国家未产生以前,进行制度实施的暴力都分散在“社区”或“庄园”之类组织中。 “暴力”是分散配置在许多社团组织中好,还是由国家集中掌握好? 诺思:就制度的供给而言,国家集中掌握暴力比许多社团分散掌握暴力好。 正是由于国家在提供制度时可解决“搭便车”问题和带来规模经济效应,使得国家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暴力,成为在暴力上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并成为制度变迁的主要供给者。 (二)国家的基本特征 一是国家为获取收入

28、,以一组被称之为“保护”与“公正”的服务作交换,提供这些服务存在着规模经济。 二是国家试图像一个带有歧视性的垄断者那样活动,为使国家收入最大化,它将选民分为各个集团,并为每一个集团设计产权。 三是由于总是存在着能提供同样服务的潜在竞争对手,国家受制于其选民的机会成本。它的对手是其他国家,以及在现存政治经济单位中可能成为潜在统治者的个人。因而,统治者垄断权力的程度是各个不同选民集团替代度的函数。(三)国家的目标及其冲突 国家提供博弈的基本规则有两个目的: 界定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以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 通过一系列公共(或半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以便降低界定、谈判和实施作为经济交换

29、基础的契约所引起的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从而使国家税收增加。 国家通过一套制度的供给能否既使自己的租金最大化又使社会产出最大化呢? 诺思认为,这两个目的常常是不一致的。国家提供一套制度要想保证自己的租金最大化,就不能实现社会产出的最大化,而要实现社会的产出最大化,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租金最大化(考虑有效与否)。 在使统治者租金最大化的产权制度与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制度之间存在矛盾的情况下,为什么统治者不愿意改变低效的产权制度呢? 首先,改变低效的产权制度,建立高效的产权制度需要高昂的交易费用,这往往会损害统治者的短期利益,而统治者由于某些原因更偏爱短期利益,这使得低效的产权制度难以

30、得到改变。由统治者重新界定产权,建立高效的产权制度,至少会产生两方面的交易费用: 一个经济总是包含着不同集团的活动,这些活动具有不同的生产函数,统治者要通过界定产权来确保它对每一个不同的经济实体的垄断租金最大化,就必须监督与测量经济实体每个环节的投入与产出,这需要很高的交易费用。 由于统治者是通过国家基础结构来界定和实施产权的,它离不开作为其权力代表的代理人各级官员。由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与统治者并不一致,统治者要设立一套规则以图迫使他的代理人与自己的利益一致。然而,代理人并不完全受统治者约束,他们的利益并不完全与统治者一致,其结果是,统治者在其代理人头上或多或少要耗费一些垄断租金。这种垄断租金

31、就是统治者雇用代理人必须付出的交易费用。 其次,由于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同集团的集合体。统治者就是这些不同集团利益的均衡者。制度安排的变迁经常在不同选民中重新分配财富、权力和收入。如果变迁中受损者得不到补偿,他们将明确地反对这一变迁。因此,如果制度变迁中受损失者是统治者依赖其支持的那些集团,那么统治者会因为害怕自己的政治支持受到侵蚀而情愿不进行这种制度变迁。这里,制度安排的选择显然并不完全取决于效率原则,它们还取决于不同利益集团的规模、地位以及与统治者的关系。人类历史上无效率的产权制度之所以成为“常态”,其根源主要就在于此。 (四)“诺思悖论” 诺思悖论的实质 没有国家办不成事,但有了国家又有很多麻烦。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任何时候有国家总比无国家(即无政府状态)好。因为,有国家才能确保社会秩序、公正和安全。而要确保秩序、公正和安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