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0.68KB ,
资源ID:751468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5146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docx

1、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第一章 中国地理位置与地貌特点第一节 中国的地理位置(一) 经纬度位置(又称绝对位置)西起7322E,东至13503E,东西跨经度近62,直线最大距离5200Km;南起351N,北至5331N,南北跨纬度近50,直线距离达5500Km。(二) 海陆位置中国背靠世界最大大陆欧亚大陆,面对最大洋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三) 中国地理位置的地理意义1、 纬度跨度大,是我国多样热量带的决定因素;地处中低纬度,气候资源优越。2、 海陆位置是季风气候典型,影响显著的根本原因。3、 地处环太平洋西海岸中部,是环太平洋经济圈的优势区位,对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

2、遇。4、 海陆兼备,漫长海岸中优良港口是联系世界各地海上重要通道;2.23万Km陆疆是连接中西、欧洲的优势。一、 中国的地貌(一) 中国地形的基本特征1、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2、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3、 地区差异明显,高差悬殊。(二) 主要地貌单元1、 山地(1) 东西走向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2) 南北走向山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3) 北东西南走向山脉(三列)(4) 西北东南走向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2、 高原(1) 青藏高原(地高天寒、地广人稀)(2) 内蒙古高原(坦荡开阔,草原、沙漠广布)(3) 黄土高原(支离破碎、

3、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4) 云贵高原(地表崎岖,石灰岩地貌典型)3、 盆地(1) 塔里木盆地(环状结构典型,干燥、沙漠广布,绿洲农业典型)(2) 准噶尔盆地(3) 柴达木盆地(聚宝盆、盐的世界)(4) 四川盆地(唯一位于季风范围内,盆地支离破碎)4、 平原(1) 东北平原(最大、北大仓)(2) 华北平原(第二大,盐碱地、风沙、春旱和夏涝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3) 长江中下游平原(水势优越,鱼米之乡)5、 丘陵(1) 东南丘陵(2) 山东、辽东丘陵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一、 中国气候(一) 基本特征1、 季风气候影响显著,范围广阔。2、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为主。

4、3、 地区差异大,气候要素极端。(二) 影响因素1、 太阳辐射(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辐射时间)2、 地理因素1 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2 下垫面性质(地表组成物质、地形青藏高原的动力、热力作用)3、 大气环流1 主要气压中心(蒙古高原,太平洋副高,阿留申低压,印度低压)2 气团(赤道海洋气团,热带海洋气团,极地大陆气团,极地海洋气团,西南暖流)(三) 几种季节性天气过程1、 梅雨2、 寒潮3、 台风二、 土地资源结构(一) 土地和土地资源概念(二) 土地资源的属性(三)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1、 土地辽阔,类型多样;2、 山地多、平地少;3、 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资源不足

5、;4、 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严重;5、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生产能力地区差异显著;6、 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三、 水资源结构(一) 水资源组成(天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二) 地下水类型(松散沉积物孔隙水、岩溶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冻土孔隙裂隙水)(三) 我国水资源特点1、 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量少;2、 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3、 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四) 跨流域调水1、 南水北调(东、中、西线)2、 小区域调水(引滦入津、新疆的北水南调)四、 矿产资源结构(一) 我国矿产资源特点1、 种类多、资源问题丰富;2

6、、 成矿时空跨度大;3、 矿床类型多样,矿石类型齐全;4、 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5、 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地域组合多样。(二) 我国矿产资源成矿原因1、 成矿时间早;2、 地质构造复杂;3、 地壳运动多旋回;4、 地表条件复杂多样。五、 风景旅游资源结构(一) 风景旅游资源特点及其类型1、 特点(广泛性、整体性、可变性、地域性)2、 类型(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二) 我国风学旅游资源特点1、 类型多、分布广;2、 地方特色鲜明、分布集中;3、 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结合互相映衬;4、 风景奇特,历史悠久,观赏内容丰富;5、 无限风光,开发前景广阔。思考:1、 试析中国气候的基本及

7、其形成的影响因素;2、 试析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干旱严重的原因;3、 试述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4、 试述我国土地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5、 试述风景旅游资源的特点;6、 为什么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知识点四:中国的海域与海洋资源一、 五大海区(一) 五大海区界线(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二) 五大海区环境概况二、 海岸与岛屿(一) 海岸1、 海岸类型及分布(1) 基岩海岸(概念及特点、杭州湾以南及山东、辽东半岛)(2) 平原海岸(概念及特点、杭州湾以北及河口地区)(3) 生物海岸(红树林海岸福鼎以南、珊瑚礁海岸北回归线附近及以南)2、 海岸开发(晒制海盐、滩涂利用

8、、港口)(二) 岛屿1、 岛屿类型(基岩岛、冲积岛、海洋岛)2、 主要岛屿和群岛(1) 台湾岛(2) 海南岛(3) 舟山群岛三、 海水水文特征(一) 温度1、 分布特点(南高北低、年较差南小北大,近岸大)2、 影响因素(纬度、外来海流、沿岸流、海陆关系)(二) 盐度1、 分布特点(南高北低、近岸低外海高、河口年较差大)2、 影响因素(降水、蒸发、陆地冲淡水,外来海流)(三) 海流1、 类型(外来海流黑潮及其分支;本海区形成沿岸流、季风漂流)2、 影响(对气候、鱼类生长、海水理化性质产生影响)(四) 潮汐1、 类型(全日、半日潮,规则全日、半日潮)2、 钱塘江潮(表现、产生原因)四、 海底地形1

9、、 类型(大陆架、大陆坡、海盆和海槽)2、 大陆架分布及利用五、 海洋资源类型:1、 海洋生物资源2、 海水化学资源(海盐)3、 海底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4、 海洋能资源(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5、 海洋空间资源(围海造田、石油平台)思考:1、 试述中国海域海岸类型及分布2、 试论舟山群岛成为最大渔场的优势3、 海洋开发存在的问题知识点五: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一、 中国的人口(一) 人口过程1、 概念(人口、人口过程)2、 人口过程的组成(自然变动、社会变动、机械变动)(二) 中国人口的发展1、 旧中国人口的发展(1) 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不稳定的增长率)(2) 影响因素(生

10、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灾害、战乱、观念)2、 新中国人口的发展(1) 特点(二高一低一平稳)(2) 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政策、观念)(三) 中国人口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1、 现状特点1 庞大人口基数2 增长型的年龄结构3 地区分布不平衡4 性别比严重失衡5 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6 不断发展的人口城市化7 人口素质整体不高8 计划生育成效巨大2、 存在问题1 庞大的人口基数2 增长的人口同时老龄化的问题严重3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4 人口素质不高,生育观念制约5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二、 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一) 土地的持续利用1、 土地利用是以维护或重建生态平衡为基础2、 以土地利用技术发展和更新为前提

11、,提高土地生产能力3、 土地利用依靠科学的政策和土地管理来保证4、 土地持续利用要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优化出发(二) 大农业开发的战略构想1、 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的组合2、 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必须与集约化经营相结合3、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 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5、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三、 水利及其开发建设(一) 中国水利开发1、 古代水利成就(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大运河)2、 新中国的水利成就1 主要江河得到初步治理2 建设规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 排灌工程取

12、得明显效益4 水土保持得到发展3、 当前水利开发存在的问题1 防洪能力普遍偏低2 城市缺水、水污染日趋严重3 旱涝灾害频繁4 水能开发利用率低5 水土流失依然严重6 内河通航能力低(二) 主要河流治理开发1、 长江、黄河、淮海的治理与开发2、 跨流域调水四、 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一) 矿业开发的特点(二) 能源工业的发展与布局1、 煤炭工业布局的特点1 以山西为中心,集中布局的煤炭基地2 大型、特大型矿区是煤炭生产基地的主体3 煤种结构趋于炼焦煤、动力煤、化工用煤并重4 今后煤炭开发布局将呈三个区带分布2、 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布局特征1 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分布广泛2 石油、天然气生产集中在三大油

13、气生产区3 今后的开发强调“东西并重、油气并重、陆海并重”五、 工业建设与布局(一) 中国工业发展与布局变化1、 中国工业发展特征1 确立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2 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2、 中国工业的结构变动与布局变化(二) 乡镇企业发展六、 交通建设和运输业(一) 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二) 交通网的分布1、 铁路运输2、 公路运输3、 内河运输4、 海上运输5、 民用航空运输七、 旅游业(一) 旅游与旅游业1、 旅游2、 旅游业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综合性、经济性、国际性)(二) 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 资源问题2、 投入问题3、 管理与协调问题(三)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思路1、

14、深化对旅游业和旅游资源的认识,加强宏观指导与协调2、 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3、 树立中国旅游整体形象八、 城乡建设(一)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二) 城市发展特点(三) 乡镇建设思考:1、 试析中国人口的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2、 试阐述中国农业开发的战略构想3、 试述南水北调的重要意义4、 试析我国矿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5、 试析乡镇企业发展的意义6、 试析旅游业的特点知识点六:灾害与环境一、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征1、 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2、 灾情严重3、 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二、 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状况1、 城市环境污染2、 农村生态破坏三、 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成就1、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了环

15、境质量2、 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3、 生态农业建设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4、 林业生态屏障开始发挥作用5、 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和供水效益6、 水土保持和治沙工程取得一定进展四、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一) 我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二)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和意义知识点七:景观与区划一、 景观二、 地域分异规律(一) 一般规律(二) 我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1、 纬度地带性规律2、 干湿度地带性规律3、 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三) 中国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1、 东部经济带2、 中国经济带3、 西部经济带(四) 中国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1、 东部人文景观大区2、 西部人文景观大区三、 行政区划(

16、一) 行政区划原则1、 政治原则2、 经济原则3、 民族原则4、 历史原则5、 自然原则(二) 我国行政区划现状四、 自然区划五、 经济区划(一) 理论基础(二) 经济区划原则1、 经济原则2、 生态原则3、 社会原则六、 综合区划知识点八:国地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一、 国土整治(一) 国土整治政策(二) 国土整治区划原则二、 区域发展战略(一) 总体发展战略(二) 典型案例知识点九:东北区一、 环境与资源特征(一) 自然条件(二) 资源优势二、 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一)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的工业基地建设(二) 农业基地建设1、 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2、 三江平源的开发治理(三) 交通运输基础设

17、施建设(四) 对外开放与边贸发展三、 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知识点十:华北区一、 地理环境(一) 自然地理基础(二) 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三) 人口、资源与经济二、 首都经济圈三、 水资源问题四、 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开发知识点十一:晋陕内蒙古区一、 地理概况二、 能源重化工业基地三、 草原畜牧业基地四、 土地退化问题知识点十二:长江中下游区一、 自然条件二、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三、 生太环境建设与区域发展知识点十三:东南区一、 资源、环境特色二、 区域经济建设与区域发展三、 香港、澳门与台湾知识点十四:西北区一、 自然环境条件二、 干旱半干旱气候三、 三大洋水系与内陆水系四、 绿洲农业与畜牧业知识点十五:西南区一、 地理环境二、 农业发展三、 交通运输知识点十六:青藏区一、 地壳演变与青藏高原的形成二、 高寒干旱气候三、 河流与湖泊四、 畜牧业与种植业五、 工业与交通知识点十七:基本概念1、 季风气候2、 东南丘陵3、 江淮准静止锋4、 自然区域5、 经济区域6、 绿洲农业7、 中部崛起8、 寒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