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德优良作风故事集锦朱德优良作风故事集锦 1、红军总司令的办公室 1934年12月,红军来到四川甘孜地区稍做整顿,暂时驻扎下来。生活上依旧困难,每天大家都要出去挖野菜,然后掺进有限的粮食煮咸菜糊糊充饥。 有一次朱德和一位战士挖野菜回来,看着手中的篮子,说:“收获不小啊!已经装得冒尖了。”战士也随着笑了。他们把野菜送到伙房后,朱德又说:“小鬼,走,到我办公室去坐坐。” 呀,这是怎样的办公室呀!从外面看,犹如一个大草垛,只不过多了一个门,低着头进到里面,又暗又窄,什么也看不见,过了一会才看清,原来这办公室是老百姓的一间灶屋,长时间烟熏火燎,又阴暗,又潮湿。 朱德亲热地招呼小战士坐,小战士这才注意到
2、,总司令已坐在了一张“桌子”后,只见“桌子”上堆满了各种文件、电报,还有厚厚的大书。办公桌腿是用泥坯垒起来的,桌面是几条粗糙的木板搭的。这难道就是指挥全军的总司令用的办公桌吗?这时,朱德发话了:“你是在看我的办公桌吗?这样的桌子?不是一样可以写字、看书吗?我们的战士,不是在以膝盖为书桌学习吗?条件是差点,以后会好的。”说完便开怀地笑了。 2、“这个战术用得真好” 1944年秋的一个星期六下午,朱德总司令等三人突然来到延安大学,说是要打打篮球。周扬校长要人组织一个篮球队。但那天校篮球队人不齐。朱总司令说:“随便叫几个人来打一打就行了。”于是,学校临时组织了一个学生队,又从工作人员中找了两个人给朱
3、总司令他们添上,比赛就这样开始了。 最初,学生队打得很拘谨,加上配合不协调,比分落后。这一下学生急了,便乱冲乱撞开来。有个学生抢球时一掌打坏了朱总司令的眼镜。他吓得手足无措,以为朱总司令会生气。谁知朱总司令拍拍身上的土,把打坏的眼镜往球场外一扔,和颜悦色地说:“没关系,继续打吧!” 比赛结束时,学生队以68比64取胜。朱总司令指着被打坏的眼镜风趣地说:“你们今天这个战术用得真好啊!”逗得大家都乐了。他临走时向大家招手,说:“还要看下次比赛谁取胜呐!” 3、“不能有特殊的共产党员” 朱总司令在教育党员、干部时,常好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党内只有特殊的战斗任务,不能有特殊的共产党员。”他虽然身为总司
4、令,但他却时时处处以普通一员出现在群众之中。八路军总部在武乡县王家峪时,担任总部党小组长的是参谋人员潘开文同志。朱总司令对这个小组长很尊重,他总是按时交纳党费,参加组织生活,认真执行党支部的决议。有一次,党支部根据北方局的指示精神,让党员分小组回顾总结前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以便改进指挥机关的工作。晚上,党小组开会时,同志们觉得总司令傍黑才从外地回来,太累了,就没去通知他。第二天前晌,总司令忽然找到潘开文问:“昨晚开会,为啥不通知我参加?”小潘顺口撒了一个谎说:“我以为你没有回来呀!”总司令笑了:“我回来时,你不是在操场上还看了我一眼?”小潘一看露了馅,说了实话:“我们怕你过分劳累,想叫你早点
5、体息哩!”“嗨,我是骑马回来的,又不是步行。就是再累还能比长征累?那时,咱们在泥沼里走一天,晚上还不是照样开会?” 小潘说:“昨晚主要是党员们检讨前段工作中的问题,你的工作满好,有什么检讨的。”朱总司令却说:“毛主席早就讲过嘛,除了庙里的泥胎不犯错误,活着的人哪个能十全十美?” 总司令一席话,说的小潘没活了,当面保证:以后开会一定通知你。后来总司令参加小组会,认真地在同志们面前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全体党员很受教育。 4、三份便饭 1947年11月,某部六连连长王洪禧和班长张喜顺去朱总司令处会谈。张喜顺腿部负伤,还上了夹板,刚刚出院。 来到总司令住处,朱德马上下炕迎接他们,同他们亲切地握手。张
6、喜顺忘记了右手是扶墙站着的,一个踉跄,差点摔倒。朱德忙过去扶着他,亲自搀他坐在凳子上,关心地问道:“怎么,你腿负伤了?”他还一把拉着王洪禧坐在紧靠着他左手的炕沿上。 朱德在详细地了解战斗情况后,警卫员端来了一碗大米饭,一碟炒白菜,一见朱德吃饭。王洪禧、张喜顺起来告辞。朱德却热诚地说:“不要走了,一块吃。”随即,见警卫员又端来两份同样的饭菜。吃饭时,朱德关心地问:“连队伙食好不好?战士们现在吃什么?”“吃的不错,吃小米干饭,有时还能吃上顿白面,蔬菜也常有。”朱德意味深长地说:“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我们能吃上这样的饭,就是不错啊!” 5、土布制服 1947年的一天,被服厂的厂长带着两个同志高高兴兴
7、来到朱德的住处,要为敬爱的总司令做一套制服。朱德热情地接待了他们。随后朱德问道:“厂里都有些什么衣服料子?”厂长临来时,就打定主意要为总司令做一套像样些的制服,于是说:“报告总司令,有毛料的,也有洋布的。”朱德没马上说话,微笑着上下打量这个厂长,然后问:“同志,你穿的这套衣服是什么料子的?”厂末语塞了:“这这是小土布的,这是给战士们穿的”朱德说:“我就要这个小土布的。”“总司令,这么多年来,您没有一套好点的衣服,我看”厂长还没说完,朱德就打断了他的话,亲切而又严肃地说:“我也是个战士,就要这个小土布的。” 几天后,被服厂厂长给朱德送来了一套新的土布制服。 6、避亲任贤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8、朱德成了党、国家和军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这时候,远在四川老家的亲属们有人准备来北京看望,同时也想利用朱德的亲属关系,谋求一个更理想的职位。仪陇县委考虑到这些亲属解放前受够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的迫害,不少人还因受牵连而流落他乡,解放后才返回仪陇,就同意了他们的要求,把他们送到重庆,请中共西南局转送北京。 西南局为此事专门拍电报请示中央,朱德当即回电说:“请动员他们立即回去。要求参加工作的也要根据党的政策,量才录用。” 7、悠悠故乡情 1960年,朱德解放后第一次返回故乡四川省仪陇县,县委的同志想,多年来他第一次回老家,该好好招待一下才是。可人还没回到家,朱德的“指示”先到了:“就吃家乡饭,其
9、它通通不要。”而且这个“指示”一直坚持着发挥“效益”。以后他每次到四川,都是吃杂粮,吃泡菜、灰灰菜、清明菜和折耳根等四川野菜。每次做饭如果吃不完,他总嘱咐把剩下的饭菜收起来,下顿饭热一热再吃,谁要给倒掉了,就要挨他的批评。有心人记得: 在南充,他吃的是清明菜和米粉做成的馍馍;在成都,他吃烤红薯不剥皮,服务员劝他说:连皮吃不好消化。他却和蔼地说:“不要紧,我消化得了。”在成昆铁路工地上,有人想给他单独做饭,却被他阻拦了。在简陋的工棚里,他吃的是跟筑路工人一样的饭和菜 在回故乡的路上,人们送给朱德一些家乡的特产,他却一样也没有带走。只是在临离开仪陇时,他在街市上买了两双草鞋,有人问:“买这干啥?”
10、朱德意味深长地告诉大家:“草鞋穿起来舒服,过去我在家里劳动,穿的就是它!” 8、攀登万年寺 1963年,朱德来到四川省乐山地区视察工作。途中经过峨眉山时,不少人劝他老人家到万年寺看看。万年寺地势很高,从正面上去要登30里的山路,如果坐车到扇子崖,然后再走8里多路也可以到。朱德选了后一条路线。当他到了扇子崖的时候,当地老百姓听说朱委员长来了,就特意为他准备了一个“滑杆”,这样他老人家可以坐在竹躺椅上上山了。可是朱德坚决不肯坐,他说,共产党员是不应该坐“滑杆”的,更不能坐着它爬山,如果那样就失去了爬山的意义了。当时他已经77岁了,随行的人担心他老人家体力不支,就劝他说,您年岁大了,又不是常来这里,
11、偶尔坐一次也不算过分。朱德却坚持说:“不,偶尔坐一次也是错误。”就这样,他老人家沿着崎岖陡峭的山间小路,硬是一步步走到了万年寺。在寺中稍稍休息了一会儿又坚持步行下山来。 9、特殊不得 朱德从不许家里的人坐他的小汽车,哪个人也不例外。小孙子们上学了,他规定一律不许坐小汽车上学、外出,就连他的女儿也不例外。有时朱敏因事耽搁了,回校太晚,或身体不好,需要坐车,朱德还要嘱咐秘书付汽油费。朱德解释这样做的理由时说:“第一,汽车是因为工作需要为我准备的,你们没有权利坐;第二,现在一般家庭没有小汽车,你们常坐,就会觉得自己比别人特殊。特殊化,这可要不得。” 10、受礼付款 有一次,朱德的一位外孙子从外地来北
12、京探亲。单位领导请他带了当地产的两瓶醋和一瓶酒送给朱德。朱德接受了人民群众的好意,并让外孙回去后代他向那位领导致谢,同时还按照醋和酒的市场价付了钱。他说:“不能因为我是委员长,就破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不接受任何礼物。”外孙临走的时候,朱德再三叮嘱要把钱交给单位,还要求把收据寄回来,好让他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收了款。 11、高腿沙发 进城以后,朱德在中南海只住几间老式的平房。管理部门的同志看那房子太破旧了,说要修理,可朱德却说,这房子很好嘛,有钱应该多给老百姓盖点新房子。后来他换了住处,但是卧室仍然不宽敞,屋里的陈设也很简单:一张旧棕绷床,个旧床头柜,一个旧衣柜,一张木桌,一张旧式沙发,墙上挂着
13、毛主席像和他老人家自己手书的毛主席诗词和语录,此外再无其它装饰了。晚年的时候,因为行动迟缓,那张旧式沙发又矮,常常是坐下去,站起来就很吃力。朱德就自己想出个主意,他请工作人员用四根木头把沙发的腿接起一截,继续使用,硬是没有换新沙发。他还风趣地称这张沙发是“土洋结合”。就是这张接了腿的高沙发伴着朱德度过了晚年。 12、改装浴盆 朱德住处的卫生间很窄小,卫生间里的洗澡盆还是进城后不久安装的,又高又笨,每次进出都很不方便。人上了年岁,手脚本来就不灵便,澡盆又高又滑,太容易发生意外了。为了他老人家的安全,组织上几次要把澡盆改装一下:放得低一些,再装一个喷头好让他坐着淋浴。其实这只是花几个工时,用不了多
14、少钱的事,朱德却始终不同意,他说“国家用钱的地方多的很,我这里已经很好了。再修,又要浪费钱财。”直到1976年6月底,朱德因病住院了,工作人员才趁机悄悄地把澡室改装了。深知他老人家脾气的工作人员,为了这件事,还做了等他出院后挨他批评的准备。 13、“两件补一件嘛” 朱德同志吃的很普通:每餐一小盘素菜,一小盘半荤半素菜,点点泡菜,一小碗汤。后来,经常吃的是菜和米煮在一起的稠菜饭。他吃多少就做多少,从来不浪费一点点饭菜。有一次,厨师买了点对虾,想给首长改善一下生活。朱委员长看到以后,特别嘱咐大家:以后不要买这些东西,它可以出口,换外汇,支援国家建设。 穿着也非常朴素:经常是一身旧布衣服,领口、肘部
15、、袖口和膝盖等处,都磨破了。内衣补了又补。在他老人家的衣柜里,找不出两件好的、新的贴身衣服。有两身好点的罩衣,只是在接见外宾和外出工作时才穿。一回到家,又换了旧衣服。他常用的洗脸毛巾,总是用到破得不能再用时,还舍不得换条新的。有一次,身边的人看到他的毛巾实在太破旧了,说:“首长,这毛巾该进博物馆了,换条新的吧!”他老人家说:“还可以用些时候嘛!”后来实在不能再用了,才换了一条新的。 康大姐看到朱委员长穿的衣服实在太旧了,特别是脱了棉袄以后,没有合适的衣服穿,容易感冒,想给他做点新衣服。朱委员长知道以后,说:“把旧衣服补补,还可以穿嘛!”工作人员帮着说:“您老人家的衣服太破了,不能再补了!”他说
16、:“不能再补?两件补一件嘛!” 朱德同志总是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对待生活和享受,从不把自己摆在特殊的位置。进城后,他就住在中南海的几间很旧的平房里。管理部门几次要翻修,都被他阻止了。他说:这房子很好嘛,有钱应该给老百姓盖点新房子。 平时,他珍惜每一粒米、每一页纸。甚至有时警卫员看到他杯子里的茶已经喝得没有颜色了,要倒掉重新沏,他也不让,说:“冲上一些水,还蛮有味道呢,倒掉了多可惜!” 朱总司令曾用两句诗来写照自己:“历年征战未离鞍,只见公仆不见官。”董必武也曾赠诗:“尽人传说非凡将,一见才知不似官。” 14、从未拿过元帅工资 1955年我国实行军衔制,众所周知,朱德同志为10大元帅之首。但是,
17、有谁想到,他老人家一直到逝世前,从来没有拿过元帅工资。这一点,就是他的子女也是在他逝世后才知道的。 他生前经常教育子女:工作上要向高标准要求,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生活上一贯艰苦扑素,克勤克俭,从不特殊。解放后的20多年中,他的衬衣和被褥多是补了又补的。就连老人家逝世后遗体上穿的那件中山服也是穿了好多年的。有一次,警卫人员给他放洗脸水,一下放多了,他亲切地对警卫人员说:“洗脸水不要多放,天旱缺雨,天津市人民吃的水都得由北京密云水库拨给,我们要注意节约用水啊!”在这一点生活小事上,他想的也是国家和人民。 15、靠艰苦奋斗战胜困难 朱德同志生活十分简朴,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总
18、是教育干部要发扬红军和八路军的作风。他说:“当年红军一没有好的物质条件,二没有好的环境,就是靠艰苦奋斗战胜困难。今天大家发扬这个作风,社会主义建设就快了。”他来江苏视察,总是轻车简从。在一个马袋里,装着他的全部生活用品,一床黄军被,几件替换的衣服。他的房间里,从来不让摆茶叶、水果之类。工作人员吃什么,他就吃什么。1964年1月6日,朱德同志在连云港码头视察的时候,在路上发现垃圾堆里有废铁丝,就停下来用手杖把它拨到一边,告诉随行的同志收起来,炼钢用。他看到地里埋着一节钢丝缆绳,就放下手杖,弯腰去用手拔。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建设可不容易啊,就得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16、最后
19、一次党费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西三楼展厅里,陈列着一张两万多元的存款单。这是朱德同志建国后20多年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钱。康克清同志按照朱德同志的生前嘱托,把这笔钱全部交给了党。朱德同志逝世前不只一次地讲过:我只有两万元存款,这笔钱不要动用,不要分给孩子们,把它交给组织,做我的党费。他还说:子女们应该接革命的班,继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而不是接受钱财和物质享受,让他们接受钱财则害了他们。 朱德同志生前还对亲属讲:“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活着。我是无产阶级,我死后,你们没有什么可继承的。房子、家具都是国家的。我所用的东西,都上交给国家。我最珍贵的,就是屋里挂的那张毛主席像,你们可以继承。我的那些书籍你们可以留着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