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编码为03709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课程编码为03709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简
2、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二者关系问题上的错误。答:(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3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答:(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 (2)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
3、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4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也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
4、物质观的局限性。5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第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6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答:(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
5、物质活动。(2)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体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3)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第三,科学实验,是从事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7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因为:(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6、。 (3) 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8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答:(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9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答:(1)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
7、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2)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第二,必须抓住物质中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10简述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答:(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且添加了一些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8、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11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动力就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1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
9、系。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13试
10、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和个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
11、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4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答:(1)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主要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首先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2、,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是主流。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在前进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那是主流。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发展大好形势。15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答:(1)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作关节点或临界点。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事物的质保持不变,量变突破关节点,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 (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界限,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
13、,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时,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过度的范围。16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拓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
14、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17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答:(1)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的本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和本质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2)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现象不同于本质,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
15、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其次,因为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18简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4)我国的
16、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19试述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是确定的,但在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二者的区别又是不确定的。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过来也是一样。第三,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并引起原因的变化。 (2)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
17、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有助于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有效地指导今后的行动。20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答:(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
18、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
19、有备无患,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21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1)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它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它不再是可能性。不要把二者相等同。(2)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现实性不能离开可能性,它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可能性也不能离开现实性,它的内在根据存在于现实之中。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客观世界的发展,就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中实现的。(3)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
20、。其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22试述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答:(1) 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同时,内容与形式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内容和形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某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成为内容,反过来也是一样。(2) 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内容发生
21、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二,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形式和内容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循环的矛盾运动。(3)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是错综复杂的。首先,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而不是僵化的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其次,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4)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内容决定形式
22、,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创造新形式或利用旧形式。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首先要重视内容,反对忽略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要反对抹煞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2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答:(1)辩证唯物主义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单纯外力作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成果。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
23、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的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外国文化,既不要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而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24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否定
24、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一方面,否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由于某些偶然原因的出现,事物的发展还可能有暂时的倒退。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 (4)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丈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
25、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25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的本质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26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其主要表现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
26、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意识能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27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答:(1)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普遍性。规律是在较大范围和领域内存在并起作用。28简述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答:(1)在社会领域,虽然人们的自觉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2)支配人们的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3)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7、29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客现规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第二章1简述实
28、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为什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答:(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3简述认识主体的含义及其性质和特点。答:(1)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
29、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2)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第一,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即自然性);第二,认识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第三,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4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及其性质答:(1)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构成认识客体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3)认识客体的性质:第一,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第二,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5.简述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 答:(1)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 (2)认识的本质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
30、心主义认识论、 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别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6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答:(1)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2)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3)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联系。7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
31、义认识论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在认识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着原则的区别。 第一,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揭示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第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辩证法的观点,把认识看成是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并且是一次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第三,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因而是消极被动的反
32、映论;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辩证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因此,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也是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标志。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点。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9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答:(1)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式。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借助于思维才能实现,即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