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计划与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 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地不断扩大,进一步 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 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 能够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 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 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 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
2、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 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本册教材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温暖的家”,教学内容以家庭生活为中心,从儿 童的出生、成长切入,引导学生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思,增 进对父母的感激和爱。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解长大的含义,形成对 于个人和家庭的责任感。 第二单元“快乐的学校生活”,教学内容以学校生活为中心, 从伙伴关系切入,增进同学间的友情和交往能力,初步认识集体 与个人的关系。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尊重 教育者。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你、我、他”,教学扩展到社会生活, 涉及到邻里、弱势群体、同龄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会关
3、注不同环境中的儿童,培养学生的爱心。 三、教学目标: 总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 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 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 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 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父母长辈的养 育之思,学会关心和了解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长辈。懂 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长辈)的养育。 4、 肯定自己和班上每个同学都有学得
4、好的经验,体验和共 享学习成功的喜悦;知道成功的学习与个人多种良好素质的关 系;获得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做学习小主人的经验与体会;体 验时间的宝贵,逐步养成控制白己,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5、懂得学习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习,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通 过观察、做事进行学习,学习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初步养成多 问、多想的思维习惯。 6、感知各类社会性活动中存在规则,初步体会规则的双重 作用,经验规则的制定与修改过程,初步树立公民意识与民主观 7、知道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意义,懂得不遵守 交通法规会给自己、家人、他人和公众带来伤害,树立自觉遵守 交通法规的意识,注意安全,平安回家。 8、学习日常
5、生活中安全使用水、电、火、煤气等的意识, 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长。 9、提高分辨能力,不上当受骗,遇事多动脑筋,学会自护 自救。不迷恋游戏厅、网吧,不进入对儿童有危险、有伤害的场 所,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自己的 身体和生命。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 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 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
6、式为学生的自主学 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 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 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 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 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第一单元 温暖的家1. 我长大了教学过程(一)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受亲情1.教师播放录音。教师播放事先录制的学生家长平时想对自己的孩子说却又没能说出口的心里话的录音,并在播放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情和反应。2.教师提问。让学生说一说听了录音后的感想。(二)我们美好
7、的生活是谁带来的1.教师请学生借助投影仪向同学展示一些自家美好生活的照片,大家一起分享美好幸福的回忆。2. 通过对照片的描述,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美好的家庭生活是父母长辈付出了努力和心血换来的,体会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养育之恩。(三)我为温暖的家做些什么1.教师提出问题。师:在这样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同学们一天天健康地长大了。但是你们在享受温暖生活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自己也是这个家庭的一员,应该为这个温暖的家做些什么,对家庭应该负有什么责任呢?2.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完毕后,每组选派几名代表陈述本组同学的观点,并要说明理由。3.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质疑、解释、补充等
8、活动,逐渐地转变了自己对家庭的认识,开始形成了主人翁责任感,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四)我的心里话1.教师引导学生对父母说说心里话。2.让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尽情地说出来,使学生与旁听的家长一起分享家庭的温暖。2. 我懂事了教学目标1.尊重父母的劳动,理解父母的辛苦。2.学会关心家庭,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3.乐于分担家务、料理自己的生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师:(出示一组学生小时候的照片)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玩“猜一猜”的游戏,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些照片,猜一猜他们分别是我们班的哪些同学呢?(学生猜)(二)引导对比1.师:(同时出示对比照片)瞧,这些同学小时候多可爱呀
9、!相信你小时候一定也是这么可爱吧!现在同学们都长大了,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2.学生结合搜集的照片进行汇报交流。(1)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家长参与,倾听学生的发言。(2)全班交流,请家长进行补充,发表意见。3.教师小结。师:你们不仅身体上发生了变化,变高了,变壮了,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比以前懂事了。(三)交流感悟1.师:听到你们有了这样大的变化,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知道有一位叫乐乐的小朋友,利用假期的一天,去了爸爸的工作单位。回来后,写了一篇感想,你们想听听吗?(播放录音)2.乐乐的感想是什么呢?(父母工作辛苦,应该为他们减轻负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3.师:你们不
10、是也和乐乐一样,对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你想说说吗?4.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交流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5.学生以各种形式汇报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1)展示爸爸、妈妈工作时的照片,介绍他们的工作情况。(2)交流了解了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后的感想。(3)展示自己制作的报道“爸爸、妈妈的一天”,介绍父母的工作情况。(4)播放自己拍摄的采访录像(录像包括父母的工作情况片断和对父母的访谈)。6.邀请部分学生家长补充和介绍自己工作的辛劳。7.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你的爸爸、妈妈说吗?你想为他们做点儿什么来表达你的心意呢?8.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四)采访父母1.师:
11、听到同学们都这样为爸爸、妈妈着想,懂得要为爸爸、妈妈分忧,老师都被深深地感动了。看来你们不仅长大了,而且懂事了,懂得体贴爸爸、妈妈了,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了,老师想对你们说:你们真棒!今天还有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不知他们看到你们今天的表现,有什么想法?你们想去采访一下他们吗?2.教师请一位学生采访自己的家长。3.该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评价。4.师:你听了爸爸(妈妈)的这番话,有什么想对爸爸(妈妈)或是老师和同学说吗?5.师:你们也想去采访一下你的爸爸、妈妈,听听他们对你的评价吗?如果今天爸爸、妈妈没来,你也可以去采访一下其他同学的爸爸、妈妈和听课的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也有
12、很多话想对他们说。6.全班学生去采访家长和听课的教师。(五)全课总结1.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2.选派代表汇报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3.教师总结。师:今天,大家通过学习和交流,体会到自己发生了变化,知识、能力比以前提高了、进步了。我和你们的家长都觉得你们长大了、懂事了。再过三个月新年就要来临了,你们又要长一岁了,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更健康、更懂事。(六)布置作业1.落实自己的计划,并了解家长的反应。2.落实计划几天后,完成教科书第13页“我的感受”。3.阅读母亲节的由来,并查找资料,了解父亲节的由来。3.我爱我家第一课时 居家生活有礼貌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确立自尊、自爱的生活
13、态度,树立对爸爸、妈妈要有礼貌的情感。2.懂得文明礼貌可以让亲人间关系更融洽,文明礼貌可以筑就一个暖意融融的家。3.知道在家里什么时候怎么做才是文明礼貌的行为,并乐于去做,进而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实施过程(一)调查和统计教师出示四种画面,请学生根据画面提供的情景在自己的调查表上做出选择。要求是: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做法,对每个情景中的两种表现做出选择。 第一个情景:早晨离家上学前A.向父母说“再见”;B.天天在一起生活,天天都见面,说不说“再见”无所谓。第二个情景:当有事要进父母房间时A.敲门,得到允许后再进去;B.都是一家人,没必要敲门,可以直接推门进去。第三个情景:妈妈做好了饭,叫你和
14、爸爸吃饭A.等妈妈起吃;B.都是一家人,你等我,我等你,多累呀,可以边吃边等。第四个情景:回家之后,很累了A.坐要讲究坐相,再累也不能四仰八叉地;B.往沙发上一躺,怎么舒服怎么坐。接着请各小组分别统计组内A,B选项人数的多少,然后全班统计A,B选项的人数。最后的统计显示:选A的有16人,选B的有24人。 (二)讨论和探究师:现在大家可以看出选A和选B的人数相差不多,但你们能看出选A和选B的同学代表了哪两种观点吗?(学生说得比较零散,有的说选A的表示一家人比较客气,选B的表示在家里很随意很自由等。板书A选项代表的观点:家人之间也应该讲文明礼貌;B选项代表的观点:家里是自由自在的地方,可以完全放松
15、自己。)师:选A或选B的同学能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吗?(教师要给出争论的时间,让学生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时学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选B的学生坚持认为,在学校都被管够了,在家里还要注意这注意那,累死了,家都不像家了;而选A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家里人会很高兴和舒适,觉得选B的同学太自私了。)师:刚才你们说的听起来都有各自的道理,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说的,让我们来看几个采访片段,听听家里人的感受吧。(三)体验和感受播放采访学生家长的录像片段,小记者向家长提出的问题:(1)妈妈正在做饭时,孩子自顾自吃起来和等妈妈一起吃,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2)孩子进您房间时,敲门好还是不敲门好,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吗
16、?师:(提醒学生)这都是我们学校我们这个年级的学生家长,你们的爸爸、妈妈想法一定和他们差不多。(通过播放采访录像,学生发现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和站在家人的角度想问题是不一样的。这时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些只顾自己。比如吃饭,本来想一家人没必要等,但如果和爸爸一起等妈妈吃,妈妈是很高兴的。教师再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一下,自己对家人或家人对自己,讲文明礼貌和不讲文明礼貌时的不同效果。结果有的学生说爸爸进他房间,不敲门自己会觉得很不高兴,是“打扰我了”;父母外出不打招呼是“不怎么在乎这个孩子”。然后引导学生将心比心。师:你希望父母尊重你,那你对父母应是怎样的态度呢?(得出结论:我们的家庭只有
17、互相尊重,相互讲文明礼貌,才会让家里充满爱和温暖。讲文明礼貌,实际给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带来了舒适温馨的感觉。)(四)讨论和总结请每个小组用一句话概括在家里注意文明礼貌的好处,全班交流。生:文明礼貌让家里每个人都快乐。(五)讨论和设计让学生思考家里还有哪些地方应该做到文明礼貌、怎么做,并根据“什么时候”和“怎么做”的思路设计出家庭文明公约,并拿回家和父母交流讨论。学生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如家庭成员不管谁有事出门,都要相互打招呼;回到家里也应该打招呼“我回来了!”;互相之间都不能翻私人的东西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多用了“相互”的概念,可见他们很重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显示出了“平等”观念在家庭中的重
18、要性,成人平时都爱给孩子提各种各样的要求,却没有想到家庭的氛围和习惯是要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创设的。第二、三课时 居家生活讲节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节约是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表现。2.学习合理消费,乐于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勤俭节约的具体做法。教学过程(一)布置调查、参观、访问任务(二)调查访问过程1. 带领学生代表上门调查访问特困家庭或五保户家庭。2.观察访问对象的家庭,进行适当的数码拍摄。3.学生向老革命、老干部进行访问。老干部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使学生了解到,在战争年代,环境非常恶劣、条
19、件异常艰苦,广大军民养成了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朴素、不浪费、讲节约的良好作风,并将这种作风保持至今。(三)返校。第三课时(一)导入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过采访,了解了老革命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这节课,我们将根据采访的内容,一起来研究在生活中如何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二)探究活动1.小组内交流调查访问的结果。(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帮助学生找出在调查过程中的欠缺,指导学生加以整理,体现了师生间的互动。在课上有个别学生问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他们非要穿那种衣服?他们是不是知道我们要来参观,而故意给我们做样子的?”此时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将自己看到的、了解到的老人们实际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进行交流
20、,使这些学生体会到艰苦朴素是老人们的一贯作风。)2.教师点拨。在战争年代,条件是异常艰苦的,战士们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宁愿抛头颅、洒热血。现在生活富裕了,但老人们仍旧不改当年的优良传统。让学生想一想,现在老人们为什么还会这样做呢?由于在访问时,学生都听到了老革命、老干部的回答,于是学生用老人的话回答:“家里的钱是父母劳动得来的,他们挣钱不容易,如果浪费了多可惜呀!” 还有的学生说:“可以把它节省下来给更需要它的人花。”3.教师小结。师:节约,体现了对劳动和劳动成果的尊重;节约,也是珍惜和爱护资源的体现。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小组讨论交流)4.班级召开关于“节约与攀比”的讨论。教师参与
21、其中,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从中了解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5.教师提出问题。(1)节约有什么好处?攀比有什么害处?(2)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不注意节约的事情?你们今后想怎样做?(学生自由发言)(三)教师总结师:节约是在健康生活的前提下,不攀比、不奢侈、不随意丢弃有用的东西。节约是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节约既是尊重父母的劳动,同时也是尊重他人的劳动。节约是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不攀比,讲节约,对人对己都是有好处的,它是一个现代文明人的基本品质。第四课时 居家生活要安全教学目标1.树立爱护自己身体和生命的态度,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2.通过学习了解简单的防火、防盗、防
22、触电、防溺水的常识,知道简单的自救自护方法。3.通过模拟活动形成初步的自救自护能力。教学过程(一)模拟活动1.情境引入。师:一天,小红独自在家时,有一个不认识的人敲门。那人告诉小红是她父母叫他来家里拿东西的,同时他还说出了小红父母的名字。小红没了主意。她应该让他进门吗?应该怎么办呢?请学生分小组准备,模拟以上的情况,想办法解决,看哪个小组的办法最好。2.学生分成6个小组进行模拟活动。3.小组展示。第一小组:小红请他进来,因为他说出了她父母的名字,说明他跟父母很熟,应该没有问题。第二小组:打电话问一问父母,是不是有这么回事,如果是,就开门请他进来找东西;否则就不开门。师:如果小红找不到父母怎么办
23、?而且他说事情很紧急,非要进来。教师及时肯定两位学生的意见,特别是后者,想得很周全。同时教师强调,只要是陌生人,就不能随随便便让他进来。(二)探讨与研究师:在生活中,除了刚才我们所遇到的安全问题,还有许多不安全的因素,你都知道哪些呢?为了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我在课前布置了调查作业:家庭生活中与安全有关的事例及如何自救自护。在课上,学生用自己调查到的资料发言,非常积极。分别说到了用电、使用燃气、防火、防溺水等与安全有关的事例。当学生说到车祸、过马路看交通信号灯、酒后不能驾驶车辆等与交通安全有关的问题,教师对此提出,交通安全是生活安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交通安全有其特殊的地方
24、,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但也要注意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安全问题,并具有防范意识。(三)全班模拟活动1.模拟活动。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抽题签,然后按照题签上的内容进行模拟活动,并找出最佳解决的方法。情境:(1)燃气泄漏; (2)有人游泳时溺水; (3)有人触电; (4)有人被开水烫伤。由于课前学生对意外事故的自护自救方法有所了解,在模拟中学生的解决方法大体上是正确的。2.小组汇报结果。(1)“燃气泄漏”和“有人被开水烫伤”的处理方法。学生说,在家里经常听父母讲,遇到燃气泄漏,一定不要惊慌,要首先关闭燃气开关,切断气源,打开门窗通风,而且一定不能够使用明火,包括不能开灯、不能打开排风扇等。遇到有人被烫
25、伤的情况,如果只是轻微的烫伤,被烫伤的范围不是很大,应该按照教科书上提示的方法:给被烫伤的部位冲冷水降温,缓解疼痛;涂抹小苏打水或烫伤药膏进行消炎、治疗。但是对于比较严重的烫伤,就一定要去医院及时诊治。(2)“有人游泳时溺水”的处理方法。学生展示的是马上跳下去救,理由是要“见义勇为”。对此有几位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不能跳下水去救,如果你不会游泳,会被淹死。”“如果水太急,我们太小,不仅不能救上溺水者,反而害了自己。”教师马上追问:“你们想得很好,如果你们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得出结论:“自己不能救,最好向大人求救,或寻找救助工具。”教师肯定其结果,并强调:“你们都是未成
26、年人,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时,一定要注意逃生自救。”(3)“有人触电”的处理方法。当有人触电时,学生展示的是首先切断电源。但有学生补充说,他们做得不完全正确,切断电源不能用手,应用干木棍切断电源,再进行抢救。教师肯定其回答,并进一步提出问题:“若是被高压线击倒,能不能用干木棍切断电源?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后得出了结论:“不能。因为高压电会立即把木棍击穿,把救人者击倒。”教师强调:“遇到这种情况时,必须立即离开危险之地,并向电工求救。”3.遇到这些情况时,学生除了自我救护外,还应向大人求救。教科书第19页连线练习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讨论,应该怎样保证报警内容的真实性、报警语言的完整性,通
27、过活动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危险的地方,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帮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生活中。5.设计安全提示标志。由学生根据前面讨论中找到的、家庭生活中一些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地方,为家庭安全生活设计一些安全提示标志。学生在这一制作活动中表现了很高的热情,纷纷为自家的电器插座、燃气热水器、燃气灶等位置设计制作了很醒目、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提示标志。这是他们在确立了安全生活的正确态度以后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四)教师总结,课后延伸师:安全是我们健康生活的保证。只有人人心中有安全,时时处处注意安全,才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回家以后
28、,请同学们把今天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讲给父母听,并为自己家中有安全隐患的地方设计一些安全标志,下节课我们进行展示,比一比谁的设计最好。第二单元 快乐的学校生活1.我和小伙伴第一课时 友爱和友情教学目标:1.体验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乐趣。2.了解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行为和方式。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发情感需要,引出主题教师播放师生同去秋游焦山时的录像,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与同学一起秋游的乐趣在哪里。(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可以看美景、吃好东西、可以不做作业、可以与同学做游戏、与同学拍照片)* 你与同伴之间一起游玩,有没有感动人的事?* 在游玩中有没有与同学闹过别扭,为了什么事情闹别扭的?* 这些别扭
29、使愉快的秋游有些扫兴,看来友好相处很重要。(二)真情流露,体验友好相处带来的快乐1.欣赏照片。师:有没有与同学在学习活动或游玩时拍下的照片?快拿出来,在小组内欣赏,请你给小组同学做个介绍。2.召开故事会。师: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小伙伴,伙伴之间一定曾经发生过很多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召开一个故事会,大家来讲述小伙伴之间的故事。不过,今天的故事会有个特殊要求,每位同学不仅要讲一个故事,最后还要说明,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美好友谊带来的快乐。(1)先听教师讲一个自己小时候与小伙伴之间令人难忘的故事。(2)学生小组内轮流讲。(3)推荐代表上讲台讲故事。 (三)引导学
30、生树立互相尊重和愿意与伙伴相处的意识师:刚才每位同学都回忆了自己与伙伴之间令人难忘的事,老师都被有的故事感动了,真想加入到你们的行列中,你们欢迎吗?(学生表示欢迎)师:同学们,你们欢迎班里所有的同学都与你交朋友吗?咱们班谁的朋友最多?朋友多好不好?为什么?(教师总结)俗话说 “一个好汉三个帮”,朋友多了,多快乐。只要你与小伙伴友好相处,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四)课外作业1.搜集与小伙伴相处中的烦恼,这些烦恼自己解决了多少?没有解决的矛盾打算怎么办?2.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可以去问父母、爷爷、奶奶,可以去图书馆摘抄,可以去网上查一查,可以与同学一起商量。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小结,让他们选择学习方
31、法收集答案,提醒他们及时做好记录、归类。第二课时 学会友好相处教学目标:1.懂得伙伴之间相处应当以诚相待的道理。2.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和怎样处理矛盾。(一)课外调查课外鼓励学生通过询问家长、老师和小伙伴,浏览网络、翻阅图书等方式寻求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就是帮助他们克服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主动与人交往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增强了学生与他人交往的信心,锻炼了交往能力,同时又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归纳、整理、掌握材料。(二)倾诉烦恼,交流解决方法1.说出你的烦恼,大家一起想办法。师:同学们与小伙伴相处,有时会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与小伙伴闹别扭时都很烦恼。我们一起通过课余时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好的方法吗? 师:先说有什么别扭的事,再将自己最好的办法在小组里向同学进行介绍,请他们进行评议,你的方法是否可行。(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到学生中间观察指导,适时给予帮助。)2.真情对对碰。师:(教师引导学生)你们交流的办法能解决实际问题吗,大家在全班范围里交流一下。(各个小组内选择一个最具代表性、解决方法最好的案例与大家交流。有的小组采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