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487.22KB ,
资源ID:746086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4608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贵州省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I卷.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贵州省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I卷.docx

1、贵州省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I卷贵州省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1题;共26分)1. (2分) (2017浙江模拟)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自诩(x)潜(qin)力癖(p)好固执己见(zh)B . 旋涡(xun)遒劲(jng)倩影(qn)休戚相关(q)C . 矿藏(zng)匀调(tio) 苔藓(xin)汗流浃背(ji)D . 栖息(q)虔诚(qin)羞怯(qi)脍炙人口(kui)2. (2分) (2016高一上湖南期中)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项是 ( )A . 出名后的“大衣哥朱之文没有闲情

2、意致摆弄他的庄稼了,经纪人为他量(ling)身打造了许多宣传活动。B . (红楼梦不仅能与我国诗词曲赋中最辉煌的作品相媲(b)美,而且丝毫不比世界第一流的小说名著逊色。C . 战国时,诸侯纷争导致生灵涂炭,而在秦国的土地上孕育的那股亘(gn古未有的力量量最终平息了锋烟。D . 如果你翻开2011年7月出版的新华字典,赫(h)然收录了“学历门”“晒隐私”“房奴”等网络热词,可见字典的修定也与时俱进了。3. (2分) 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近年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文化在民间却渐行渐远。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此前一些

3、传统节日没有被列为法定节日是导致传统文化传承危机的重要原因;但也有人认为这不能归咎于传统节日没有成为法定假日,春节一直都是法定假日,但其间的一些传统习俗却改弦易辙了。A . 渐行渐远B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C . 归咎D . 改弦易辙4.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河北医生余文丽带着偏瘫丈夫去援疆,不仅为400多名产妇提供服务,让近百名新生命平安降临,更以高尚的医德赢得了维吾尔族群众的信任和赞美。B . 天津某镇综治信访服务中心主任介绍:“实行多部门联合办公,他认为简化了办事流程,节约了群众的时间、成本,仅交通费一项每年就能给老百姓省下数万元。”C . 有专家认为当前

4、西方势如骑虎,或许将对伊朗发动袭击;当然,不但伊朗权衡利弊,见机而作,作出妥协,而且化干戈为玉帛,也是有可能的。D . 2012年德国“中国文化年”活动在德国拉开帷幕,中国电影在柏林引起受到了观众和媒体的极大关注、热捧,特别是影片金陵十三钗。5. (2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混沌初开,人猿相别。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语言的定型化产品。说到底,语文就是力量。可想而知,没有语文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化,智慧的物化,说在口头上的叫“语”,写在书面上的叫“文”。人生在世,靠语文进行学习、工作、生活,语文是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人类有了语言

5、,就标志着人类摆脱了愚昧、野蛮,进入文明、开化的时代。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言的外延就有多大。交际交流,表达情意,人们利用语文这个工具“接受”或“表达”自己的精神思想,创造发明,形成认识论、世界观,铸造宏伟的文学殿堂,推进世界向前发展。A . B . C . D . 6. (2分) (2019高三上镇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文化标准化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尚有不计

6、其数的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随时都可能消亡。A . 诸多因素威胁着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B . 新形势下亟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C . 要重视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新问题。D .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有新思路。7. (2分) (2020高一上湖州期末) 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但我的心态变了,好像层层叠叠的山坡、山树、山岚一齐拽着我蹬开了山下的浑浊喧嚣,使我飘然升腾。(余秋雨中国文脉)B . 啊,大自然,你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用你的默默无言来教诲我们净化自己!(张贤亮绿化树)C . 她在专心致志地舞动着,银白的身影在素白的雪原上时隐时现,好像是莽原上

7、新生的一个精灵。(张承志金牧场)D . 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密密地长满了珍贵的树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大兴安岭)8. (2分) (2019高一下和平期中)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请选出使用这意象的用意与众不同的一句诗( ) A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B .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帯血归。C . 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D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9. (2分) 下列划线词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B .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C . 齐彭殇为妄作D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

8、从而师之10. (2分) 下列各句中,与其他几项在句式上不同的一项是( )A . 然今卒困于此(项羽之死)B .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C . 技经肯綮之未尝(庖丁解牛)D .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11. (6分) (2017高二下天门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

9、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

10、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

11、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1) 下列关于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B . 中国诗

12、歌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C . 中国诗歌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D . 中国诗歌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B . 明代陆时雍的话和沈德潜的说诗晬语可以表明中国诗歌史的一大转变为“从重性情到重声色”。C . 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D . 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

13、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就再也没有出现过。(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B . 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C . 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D .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3分)12. (7分) (2018高二上双鸭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王长元村长带着那拨

14、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那啥,顶子哪?”“下甸子打草去啦。”“啥时走的?”“小半个月啦。”“回来过没?”“没。”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15、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16、”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

17、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开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老

18、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娘,这您就不要管了。”“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

19、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娘,快快给我取刀来。”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选自小说月报,有删改)(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质朴而不愚昧的母

20、爱的赞美。B .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C . 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D . 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2) 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3. (6分) (2017醴陵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戌:早期王权的象征王者,一国之主

21、。其形三横一竖,为何这样的构形?汉字早期在表达这个王字时,以器具“戉”的象形来指代“王”,表明了“戉”即“王”的含义。不过这个原初的字义,似乎很快就被淡忘了。两周到西汉时期对“王”字的解释,臆断成分很重。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董仲舒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孔子和董仲舒都没有将这个字解释准确。甲骨文的发现,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义提供了证据。文史学家吴其昌说,戊、戉、戍、成、咸诸字皆由石斧的形状演化而来,其锋刃左右旁向者衍为上述各字,其锋刃向下时则衍为工、士、壬、王诸字。这个斧头的形状,居然造就了如此多的字形,斧头的方向判定了字的意义,让我们见识了古人造字的意趣。考古学家林沄有专文说王,论“

22、王”字本像无柄且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本表示军事统率权,后来这军事统率权的象征演变为王的权杖。戉( )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古文字学家的共识。历史学家徐中舒也说戉的写法,“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甲骨文存在的商代,钺已经是青铜质,而戉字的出现却是更早时代的事,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就是证据。良渚文化玉戉的背后,也许已经有了王权的定义吧。戉这个字,可以给相关的字形字义更多的提示。有研究者论“辛”,说最早的甲骨文“辛”,是一把执行最严厉刑法的割人肉用的锋利小刀,三面有刃,字的下尖或左偏或右偏,表示刀锋歪斜,类似雕刻刀。这样解释其实并不到位,“辛”( )的字形其实

23、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下面那个尖尖其实是柄,刃在上方,那些学者显然是将它认倒了。再看看带有“辛”字根的“辟”( ),甲骨文写成用戉砍掉了一个人的头的样子,所以这是一种极重的刑罚,砍头,古代谓之“大辟”。王是下达或者执行“大辟”的主体,所以王又有了“辟”这样奇怪的代称,这与用戉代称王的意义是一样的。诗经中有辟王,如大雅棫朴有“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这里说的“辟王”,就是周天子。汉代贾谊新书审微说到这样一个故事:卫侯要朝见于周天子,掌管接见事务的周行人问他的名号,说是叫“卫侯辟疆”。周行人郑重地对卫侯说,辟为天子之号,诸侯是用不得的。卫侯不得已临时更改了自己的名字,如此天子才接受

24、了他的朝见。古人将天子、辟、璧相提并论。辟之名,可以是天子,也可以就是璧。金文璧( )字恰恰是借用了辟字的字形,借形亦借义,只是在字下加了个“玉”。璧是献给天子的,璧因此有了天子的称名“辟”。璧是由辟而来,辟即为戉。在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都发现过璧形戉,也许透露出了一个信息:璧与戉之间本来是可以画等号的,都是王权的体现。(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字的构形是由器具“戊”的象征指代而来的,“戊”像斧头之形,其锋刃向下,就衍生出了“王”的字形。B . “辛”的字形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戊,用来执行割人肉的刑罚,但是一些学者将它认倒了,把它当做一把三面有

25、刃的小刀。C . “辟”字的甲骨文写成了用戊砍掉一个人的头,而下达或执行砍头刑罚的主体是王,所以“辟”字又可以用来代称王。D . “璧”是献给天子的,所以古人造字时借用了代表天子的“辟”字,然后在字下加上了玉字,于是就是成了“璧”字。(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孔子和董仲舒采取臆测方法,没有将王字含义解释准确,所以汉字的造字研究不能有主观想象,而应依据材料,科学推断。B . 古人造字仅从斧头锋刃的左右旁向和向下方向,就衍生出了不同的系列字形,形成了字的意义,由此可见古人造字的童趣。C . 卫侯参见周天子,入了“辟疆”的名字,才得朝见,可见当时对“辟”字的用法,有

26、明显限制,不可以随便用这个字取名。D . 判定文字的构形及意义,可以依据文字象形的特点,还可以用出土文物进行佐证,甚至能在原始的刻画中找到蛛丝马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对于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虽然学者林沄认为表示军事统率权,徐中舒认为主刑杀,但是他们都认为其象征王者权力。B . 作为斧形的器物,“戊”有石质、青铜质和玉质,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证明“戊”字的出现在商代青铜材质的钺之前。C . 作者引用大雅棫朴中“辟王”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辟”可以作为王的代称,这一结构和“戊”代称王是一样的。D . 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发现的璧形戊,证实了璧是王

27、权的体现,所以璧和戊所代表的含意基本是等同的。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30分)14. (30分) (2016高三下东城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1】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2】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

28、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注释:【1】封,大。【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1) 下列句中加

29、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秦伯使辞焉A言辞B辞赋C推辞D告辞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A宽厚B深厚C丰厚D醇厚(2) 下列各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逮吴之未定逮奉圣朝B . 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秦王不怿,为一击缶C .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皆以美于徐公D . 而赏始于包胥临溪而渔(3) 请用“/”为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断句。(4) 请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 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请阅读此诗,完成-题。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

30、子偕行。这首先时候诗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总集_。这首诗表达了_的思想感情,秦王赋此诗,目的是_。(6)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7) 文中说“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结合下面两段文字谈谈你对本句中“忠”的含义的理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左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平”?(论语)四、 古诗文默写 (共1题;共12分)15. (12分) (2015高一上海南期中) 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孔子在论语中用两句话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其中的一句话是:_,思而不学则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