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42.19KB ,
资源ID:744316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4431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长江大学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蛮好打印.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长江大学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蛮好打印.docx

1、长江大学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蛮好打印 石油地质学 复习题绪论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油气藏。2.如何理解整装大油田的发现依赖石油理论的大突破?答:1.海相生油理论的提出,促使发现了一大批油田,但是它有一定的局限性。 2. 1941 年,潘钟祥提出陆相沉积可以生油的观点,使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发现了一大批新油田。 3.现阶段,已发展到石油勘探开发的中后期,要寻找新的油气藏,更需要有新的石油理论的突破。 4.好的理论可以有效地指导实践第一章1.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馏分

2、及组分。答: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是 C、H 其次是 O、S、N,此外,还有其它微量元素。 石油的组分:石油化合物的不同组分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 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分别为油质、苯胶质、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1)油质:凡能溶解于中性有机溶剂,不被硅胶所吸附,浅黄色粘性油状物。 2)胶质:能溶解于中性有机溶剂,被硅胶所吸附,主要溶于苯,属暗色的油状物。 3)沥青质:用石油醚分离,得到一种不溶于石油醚的物质暗黑色-黑色沥青状无定形的固体。 4)碳质:石油中不溶于有机溶剂的非烃化合物。2.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答:A.烃类

3、化合物1.烷烃类(又称脂肪烃类),通式为 CnH2n+2 一般在常温常压下 14 个碳原子(C1C4)的烷烃呈气态;含五到十六个碳原子正烷烃呈液态;十七个以上碳原子的高分子烷烃呈固态。2.环烷烃:即分子中含有碳环的饱和烃。根据组成碳环的碳原子数分为三员环、四员环、五员环。3.芳香烃:指具有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组成的物殊碳环苯环的化合物,其结构特点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结构, 属不饱和烃。根据其结构,可分为单环、多环和稠环三类。 B.非烃化合物1含硫化合物:它在石油中的含量变化较大,从万分之几到百分之几。2含氮化合物:分为碱性和非碱性两种,一般含量为万分之几至千分之几。3含氧化合物:一般只有千分之几

4、,个别石油可高达 23%。可分为酸性和中性两类。3.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与化学之间的关系答:1.颜色,2 密度和相对密度,3 粘度,4 凝固点,5 导电性,6 溶解性,7 荧光性,8 旋光性。4.简述天然气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答:1聚集型:指呈游离状态的天然气聚集成藏的天然气。包括纯气藏气、气顶气和凝析气。 2分散型:在地下呈分散状态的天然气。包括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吸附气)和固态气水合物。5.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特征。答:苏林根据 HCO3-、SO42-、Cl-和 Ca2+、Na+、 Mg2+6 种阴、阳离子的相对含量,以 Na/Cl、 (Na-Cl)/SO4和(C

5、l-Na)/Mg 这三个成因系数,把天然水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它们分别是大陆水中的硫酸钠型(Na2SO4)、重碳酸钠型(NaHCO3),海水中的氯化镁型(MgCl2),深层水中的氯化钙型(CaCl2)。苏林认为,在油田剖面上部以重碳酸钠型为主,随着埋深增加,过渡为氯化镁型,最后成为氯化钙型。油田水的水化学类型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次之,硫酸钠型和氯化镁型较为罕见。6.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答:碳有 C12、C13、C14三个同位素,前两者为稳定同位素,第三者为放射性同位素。碳的放射性可用于考古中确定绝对年龄,但因半衰期太短(C14的半衰期只有 5568 年),放射性碳不能用于第四纪以前的古代

6、沉积,此法可测定的最大年龄为 3000045000 年。年代越老的石油,C12 越富集,C13 越少。 目前在石油地质学领域内还可以使用 C 的稳定同位素的相对丰度来研究油气的成因类型,可以区分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碳的稳定同位素和氧同位素结合,广泛用于地层对比,确定地层的年龄和地质时代。碳同位素的分馏还可用于研究古气候的变化。 第二章1.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对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组成是什么? 答:对沉积有机质来源提供最多的生化组成是:类脂化合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类脂物质的特征是抗腐力较强,能在各种地质条件下保存起来,其元素组成和分子结构最接近于石油烃,是生成油气的主要原始物

7、质。2.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答:型干酪根:称腐泥型,富含脂肪族结构,直链烷烃多,多环芳烃及含氧官能团很少, 主要来源于藻类、细菌类等低等生物,富氢贫氧, H/C 高: 1.251.75, O/C 低: 0.0260.12,生油潜能大,生烃潜力为 0.40.7。型干酪根:属高度饱和的多环碳骨架,含中等长度直链烷烃和环烷烃很多,也含多环芳香烃及杂原子官能团。来源于浮游生物(以浮游植物为主)和微生物组成的混合有机质。H/C 较高,约 1.31.5, O/C 较低,约0.10.2,生油潜能中等:生烃潜力为 0.30.5。型干酪根:称腐殖型。以含多环芳烃及含氧官能团为

8、主,饱和烃链很少。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 H/C 低,通常 1.0,O/C 高,可达 0.20.3,生油不利,利于生气,生烃潜力为 0.10.2。3.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答:有机成烃是个连续过程,分四个阶段:A、生物化学生气阶段成岩作用阶段。在深度1500 米,T1500-200m, 温度:60180,粘土矿物作为催化剂,对有机质的吸附能力加大,加快了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速度,降低有机质成熟的温度。热催化作用结果: 长链烃类裂解成小分子烃,烯烃含量相对减少,异构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含量相对增多。C、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在 H:35004000m,T:

9、180250。大量 CC 链断裂及环烷烃的开环和破裂,液态烃急剧减少, C25 以上趋于零, C1C8 的轻烃将迅速增加。D、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在 H60007000m, T250 。石油潜力枯竭,残余的少量烷基链,已经形成的轻质液态烃和重质气态烃在高温下继续裂解形成大量的热力学上的最稳定的甲烷。 干酪根的结构进一步缩聚形成富碳的残余物质碳沥青或石墨。 对不同的沉积盆地而言,由于其沉降历史、地温历史及原始有机质类型的不同,可能只进入了前二或三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的深度和温度界限也可能略有差别。此外,由于源岩有机显微组成的非均质性,不同显微组成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差别,决定了有机质不可能有完全统

10、一的生烃界线,不同演化阶段可能存在不同的生烃机制。4,有机质成烃的主控因素:温度,细菌活动,催化作用5.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环和岩相古地理环境(地质条件).答:1.大地构造条件为了确保有机质不断堆积、长期处于还原环境,并提供足够的热能供有机质热解需要,地壳必须有一个长期持续下沉,以及沉积物得到相应补偿的构造环境。只有盆地的下降速度与沉积速度大致相当时有机质才有可能大量堆积和保存,才有利于有机质转化为油气。这种大地构造环境主要分布在:板块的边缘活动带,板块内部的裂谷、坳陷,造山带的前陆盆地、山间盆地。 2.岩相古地理条件在海相环境中,主要有浅海区,三角洲区,滨海区,深海区,大陆架,海湾及

11、澙湖。其中浅海区及三角洲区是最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古地理区域。大陆环境中,主要有深水、半深水湖泊,浅水湖泊和沼泽地区。其中深水、半深水湖泊是陆相生油岩发育区域。6. 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知道的高低来比较 答:天然气按成因可分为四种类型: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和无机成因气。 生物成因气的特征:生物成因气是指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的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气,主要是甲烷气及部分 CO2和少量 N2。有时也混有早期低温降解形成的烃气。 1) 化学组成:甲烷含量大于 98%,重烃含量一般小于 1%,少量的 N2和 CO2,为典型的干气。 2)

12、13C 值:一般为55 -90。 油型气的特征:油型气是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以及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然气。包括湿气(石油伴生气)、凝析气和裂解气。1)化学组成:重烃含量大于 5%,最高可达 40 50%(石油和凝析气阶段);过成熟气以甲烷为主,重烃气一 般小于 2%。 2)13C 值:随着成熟度的增高而增大,由石油伴生气的 -55 -40 到凝析油伴生气的 -45 -30 再到干气为 -35。 煤型气的特征:煤型气是指煤系地层中煤和分散有机质在煤化作用和再煤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天然气。 1)化学组成:重烃含量可达 10% 以上,甲烷一般占 70% 95%;非烃 CO2 量最大,N2 次之,H

13、2S最少。 2)13C 值:一般为 -41. -24.9。 无机成因气的特征:无机成因气是由地壳内部、深海大断裂、深海沉积物形成,包括氮气、二氧化碳 、硫化氢、氦气等。化学组成甲烷占优势,非烃含量较高;13C 值大于 -20。 7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各指标中子标记一两个 答:主要有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有机质的转化等地化指标和排烃效率 1有机质的丰度指标 1)有机碳含量(TOC),系指岩石中残留的有机碳,即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以单位质量岩石中有机碳的质量百分数表示。 2)氯仿沥青“A”是指岩石中可抽提的有机质含量,与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有关。 3)总烃(HC)含量为沥青“

14、A”中的饱和烃+芳香烃含量。以上指标含量越高则有机质丰度越大。 2有机质的类型有机质的类型常从不溶有机质(干酪根)和可溶有机质(沥青)的性质和组成来加以区分。干酪根类型的确定是有机质类型研究的主体,有机质的类型不同,其生烃潜力及产物是有差异的。 1)按干酪根的元素分类:一般认为型干酪根生烃潜力最大,且生油为主,型生烃潜力最差,且以生气为主,型介于两者之间。 2)按岩石热解指数:可以直接从岩样测出其中所含的吸附烃(S1)、干酪根热解烃(S2)和二氧化碳(S3)与水等含氧挥发物,以及相应的温度,求得各项参数的比值,以此来划分干酪根的类型和生烃能力。 3)根据可溶沥青有机质的类型来划分判断。 3有机

15、质的成熟度 1)镜质组反射率(R0),镜质组反射率与成岩作用关系密切相关,热变质作用愈深,镜质组反射率愈大。 2)热变质指数(TAI),它是一种在显微镜下通过透射光观测到的由热引起的孢粉、藻类等颜色变化的标度,按颜色变化确定有机质的演化程度,共分 5 个级别:1 级黄色,未变化2 级桔色,轻微热变化3 级棕色或褐色,中等热变质4 级黑色,强变质5 级黑色,强烈热变质,伴有岩石变质现象油气生成的热变质指数介于 2.53.7 之间。 3)干酪根颜色及 H/CO/C 原子比关系,主要根据干酪根的颜色,结合 H/CO/C 原子比关系图,来判断其转化程度,一般其颜色从暗褐色至深褐色标志着最大量生成正烷烃

16、的区间,残渣 H/C 原子比约为 0.80。 4)岩石热解法 5)正烷烃分布特征和奇偶优势比,由于有机质成熟转化是一个加氢裂解的过程,随着热演化作用加强,氧、硫、氮等杂质元素含量显著减少,碳链破裂,正烷烃的低碳组份含量增高,正烷烃分布曲线显示主峰碳数小,曲线平滑,尖峰特征明显,代表成熟度高。奇偶优势比即正烷烃中奇碳分子比偶碳分子的相对浓度,它有两种表示方法,即碳优势指数(CPI)和奇偶优势指数(OPE)。随着有机质成熟度的增加,CPI 值和 OEP 值. 4有机质转化率采用氯仿沥青/有机碳、总烃/有机碳、总烃/氯仿沥青、饱和烃/芳烃、总烃/非烃等比值可以进一步了解有机质的转化率。 8.油源对比

17、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哪几类?答:油源对比是基于同一源岩的油气在化学组成上具相似性,而不同源岩的油气则表现出较大差异这一基本原则的。油源对比需具备两个条件。(1)油气运移过程中,没有或很少发生混源;(2)源岩及油气中的特征化合物性质稳定,很少或几乎无损失。 主要指标有:1.正烷烃的分布曲线,2.微量元素,2.生物标志化合物,3.碳稳定同位素。第三章1. 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因素)。答:碎屑岩储集层是由成份复杂的矿物碎屑、岩石碎屑和一定数量的填隙物所构成的。其主要孔隙为碎屑颗粒之间的粒间孔隙,是沉积成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属原生孔隙。

18、此外,在一些细粉砂岩发育的层间裂隙、成岩裂缝及一些构造裂缝、地下水对矿物颗粒及胶结物的溶蚀亦可成为部分储集空间,但它们一般是次要的,属次生孔隙。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可成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影响储层物性因素: 一)沉积作用影响: 1矿物成份的颗粒大小、种类。长石砂岩较石英砂岩物性差,除长石外,其它颗粒矿物成份对物性影响不大。 2碎屑颗粒的大小及分选。总孔隙度随粒径加大而减小。渗透率则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加。当分选系数一定时,渗透率的对数值与粒度中值成线性关系。 3碎屑颗粒的形状、排列和接触方式。立方体的排列,堆积最松,孔隙度最大,渗透率最高;斜方体的排列, 孔隙直径较小,渗透率低。磨圆度增高,储集物性

19、变好。 4杂基的含量。杂基含量高,一般代表分选差,平均粒径也较小,喉道小,多为杂基支撑,孔隙结构差,其孔隙、渗透性也差。 5.胶结物的含量、成份、类型。胶结物含量高,粒间孔隙被充填,减少原生孔隙,连通性变差,物性变差。 二)成岩及后生作用对碎屑岩储层性质的影响(知道三个) 1压实作用。压实作用结果使原生孔隙度降低。 2胶结作用。胶结物的含量、成份、类型对储集性有影响。含量高,粒间孔隙被充填,减少原生孔隙,连通性变差,物性变差。泥质、钙-泥质胶结的岩石较松,物性较好;纯钙质、硅质或铁质胶结的岩石致密,物性差。胶结类型由接触式接触孔隙式孔隙基底式基底式物性逐渐变差。 3溶解作用。粗粒、孔隙水多或含

20、有有机酸的砂岩,能溶解孔喉中的碳酸盐、硫酸盐、硅酸盐,改善储层物性。 4交代作用。物性的改变要视被交代物结果而定。 5重结晶作用。物性的改变要视重结晶结果而定 2. 碎屑岩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储集体类型)及分布。 答:碎屑岩储层可形成于各类沉积环境中,而形成各种类型的储集体。冲积扇砂砾岩体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山地河流进入平原,在山的出口堆积而形成。河流砂岩体包括边滩砂岩体(属称点砂坝),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弯曲河道内侧(凸岸);和河床砂砾岩体(属称心滩),发育于沿河道底部,平面呈狭长不规则条带状,走向一般与海岸线垂直或斜交。三角洲砂岩体是河流入湖或入海口流速降低而形成的扇形沉积体.湖泊砂岩体是

21、平行湖岸成环带状分布,有滨湖相、浅湖相、深湖相。滨海砂岩体是滨海区由于波浪、沿岸流、潮汐、风的作用,破坏附近的三角洲可形成沿岸线呈带状、串珠状分布的砂坝;由于海水的频繁进退可形成超覆与退覆砂岩体。浊流砂岩体是浊流携带大量的泥砂在大陆斜坡到深海平原形成的扇形堆积体。风成砂岩体是在大陆沙漠区、河岸附近,形成的风成砂丘沉积而成。其中风成砂、滨浅海砂坝砂、三角洲砂及辫状河砂物性好;深水浊积砂较好;河道砂物性好,但分布不稳定;冲积扇、扇三角洲物性差。3.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碳酸盐岩储集层按储集空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其物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答:依形态可分为孔、洞和缝。孔、洞为主要的储集空间,

22、裂缝为主要的渗滤通道。根据成因可将其分为以下三大类:原生孔隙:包括粒间孔隙、粒内孔隙、生物骨架孔隙、生物钻孔孔隙、鸟眼孔隙;次生孔隙:包括晶间孔隙、角砾孔隙、溶蚀孔隙。裂缝型孔隙:包括构造裂缝,成岩裂缝,压溶裂缝。4. 试述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及物性影响因素的区别。答: 两种储层的比较:原始孔隙类型最终孔隙类型砂岩粒间孔隙为主仍为粒间孔隙碳酸盐岩以晶间、粒间为主,还有其它类型以次生为主,类型复杂多样储集物性的影响 与岩石结构密切相主要受次生变化影响大小、形状、分布裂缝的作用渗透性与有效孔隙度关系关比较均匀不起重要作用一般随渗透率增长有效孔隙度增大变化很大,极不均匀影响极大二者变化很

23、大、关系不密切5. 简述盖层封闭作用的主要机理。答:盖层是指在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盖层较致密,岩石孔径小,渗透性差;无或少开启裂缝,即使产生裂缝,由于其可朔性较好,也容易弥合成为闭合裂缝;盖层具较高的排替压力;异常压力带也能阻止油气向上逸散而成为盖层。(一) 物性封闭:盖层大多岩性致密、颗粒极细、孔隙半径很小,油气要通过盖层进行运移,必须首先排替其中的水,克服毛细管压力的阻力。 (二) 异常高压封闭:是指地层孔隙流体压力比其对应的静水压力高,超压盖层其实是一种流体高势层,它能阻止包括油、气、水在内的任何流体的体积流动,超压越高,封闭性越强。 (三) 烃浓度封闭:所谓烃浓度

24、封闭指具有一定生烃能力的地层,以其较高的烃浓度阻滞下伏油气向上扩散运移。第四章:石油及天然气运移一、名词解释油气运移-地壳中石油和天然气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的位置移动。初次运移-是指烃源岩中生成的分散状态的油气向烃源岩外排出的过程。这一过程也称排烃。二次运移-油气脱离烃源岩后,在孔渗条件较好的多孔或者多裂缝系统内的运移。包括:油气在储集层中运移,及沿断裂、裂隙、不整合面等通道的运移。异常(高)地层压力(产生原因,或引起因素)-油、气、水受热的膨胀系数比颗粒的膨胀系数大得多,在热力作用下泥岩孔隙流体体积热膨胀而增大。在适当条件下可及时地排出,促使流体运移;不能及时排出就产生异常高压,成为油气

25、初次运移的动力。二、问答题1. 论述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因素。(参考书本)答:油气从烃源岩排出的原因是由于烃源岩中存在着剩余流体压力。引起剩余流体压力因素: 压实作用、欠压实作用 、蒙脱石脱水、流体热增压、渗析作用和其它作用 。压实作用:)、正常压实-在上覆沉积负荷作用下,沉积物通过不断排出孔隙流体,如果流体能够畅通地排出,孔隙度能随上覆负荷增加而作相应减小,孔隙流体压力基本保持静水压力,则称为正常压实或压实平衡状态(流体压力=静水压力)。)、欠压实作用-泥质岩在压实过程中由于压实流体排出受阻或来不及排出,导致了孔隙流体承受了部分上覆沉积负荷,出现孔隙流体压力高于其相应的静水压力的现象。欠压

26、实带中存着异常高压,其中流体排出方向是由欠压实中心向周围排出。流体热增压作用:油、气、水受热的膨胀系数比颗粒的膨胀系数大得多,在热力作用下泥岩孔隙流体体积热膨胀而增大。在适当条件下可及时地排出,促使流体运移;不能及时排出就产生异常高压,成为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成烃增压作用:干酪根热降解成烃一方面为初次运移提供了物源,另一方面成烃增压作用也是初次运移内部能量的一个重要来源。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粘土矿物成岩作用过程中,在热力作用下蒙脱石转变为伊利石时,可释放出粘土矿物结晶格架水,作为油气运移的载体。扩散作用:只要有浓度差就有扩散作用。生油层中含烃浓度比周围岩石大,烃的扩散方向由生油层指向围岩,与油

27、气运移的方向一致,因此它是进行初次运移的一种动力。渗析作用:渗析作用是指在渗透压差作用下流体会通过半透膜从盐度低向盐度高方向运移,直到浓度差消失为止 。其它作用:油气初次运移动力还有构造应力、毛细管压力、碳酸盐岩固结和重结晶作用等。 2、压实使非烃源岩层成为最好的压力封闭盖层,从而阻止油气向上运移,促进了油气的聚集过程。3. 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有那些?其相态演变方式。答: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是初次运移机理中的又一核心内容两种主要观点:水溶相 游离相(油相、气相)1、水溶相运移指石油、天然气溶解于水中,随水一起排出烃源岩。2、游离相运移-油气呈独立的油相或气相从烃源岩中排出。油气初次运移以连续的游

28、离烃相为主。目前大多数学者原则上同意连续烃相运移的观点并作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由原来的通过压实作用排烃发展为连续烃相通过微裂缝排烃。这种观点又被称为混相运移,即游离的油(气)相与水相同时渗流。相态演变方式: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决定于源岩的温度、压力、生烃量、孔隙度、溶解度以及岩石的组构等条件,也可以说是地下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主要是随源岩的埋深和有机质类型的变化而变化。Barker 和 Tissot 提出不同埋深以不同方式进行运移的相态演变方式:未成熟阶段,石油还未大量生成而地层孔隙度又较大,源岩中含油饱和度很低只可能以水溶相运移;成熟阶段后,生油量大大增加,孔隙度又较小,源岩

29、中的含油饱和度变大以致超过临界运移饱和度而发生连续油相运移;在高成熟的湿气阶段,石油可以呈气溶相运移;深处石油发生热裂解产生大量甲烷气体,可以产生游离气相和扩散相运移。总之,初次运移相态随埋深的演变规律主要是水溶相油相气溶相。4. 解释油气初次运移的方式。答:油气初次运移的模式主要有正常压实排烃模式、异常压力排烃模式、扩散模式。三者在相态、动力、途径均有差异。(一)未熟低熟阶段正常压实排烃模式正常压实的作用下,油气溶解于水中,呈水溶液随水一起被压实出来。 介质条件:孔隙水较多,渗透率高,驱动因素:正常压实作用,相态:水溶相和部分游离相态,通道:孔隙、微层面。(二)成熟过成熟阶段异常压力排烃模式

30、介质条件:孔隙小,含水少,渗透率低。动力条件:异常高压油气大量生成、蒙脱石脱水、热增压作用等因素。相态:以游离相为主5. 油气二次运移中质点的受力情况(即运移机理)。答: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有:浮力:动力。石油地质学中常将浮力与重力同时考虑,并将浮力与重力的代数和称为净浮力。水动力:动力或阻力,取决于其与浮力的方向。当储集层的供水区和泄水区之间存在高差时,测势面发生倾斜,水将沿测势面降落方向流动。由水的流动产生的压力即水动力。毛细管力:阻力。毛细管力取决于储集层孔隙半径、烃和水界面张力、润湿角。二次运移能否进行,取决于浮力与毛细管阻力的相对大小,以及水动力的存在与否及其大小与方向。6. 根据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分析含油气盆地中有利的远景区。答:二次运移的方向,遵循沿着阻力最小的途径,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这一基本规律,位于生油凹陷内的 隆起区及生油凹陷四周的隆起区和斜坡区,特别是其中的长期继承性隆起区,往往是油气二次运移的重要指向区。 在沉积盆地中,生油区一般位于凹陷的最深处,与之相邻的斜坡和隆起是二次运移的主要指向。有利含油远景区 :隆起带的高点、断层两侧、不整合面上下、大型储集体系分布区。第 5 章 油气聚集一、名词解释油气聚集-油气在圈闭中不断汇聚,形成油气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