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4 ,大小:6.72MB ,
资源ID:744044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4404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鄂尔多斯高原地质与地貌野外实习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鄂尔多斯高原地质与地貌野外实习报告.docx

1、鄂尔多斯高原地质与地貌野外实习报告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鄂尔多斯高原地质与地貌野外实习实习报告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地理科学 年级班级 08地理科学实习时间 2009年7月19日2009年7月29日实习指导老师: 实习地点: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的萨拉乌苏河流域2009-9-29地理科学学院2008级本科生鄂尔多斯高原地质与地貌野外实习实习报告关键词:鄂尔多斯 河流地貌 风沙地貌 黄土地貌 构造运动 地层沉积相 冻融皱褶地貌实习内容:(三种地貌类型)1、河流地貌:其中包括阶地地貌、深切河谷、牛轭湖和离堆山2、风沙地貌:其中包括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以及它们当时的气候和植被之间

2、的关系。3、黄土地貌:其中包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塬地质实习内容:1、毛乌素沙漠东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的现代构造运动证据,包括断层构造、阶地构造等2、河湖层积相、黄土层积相,风沙层积相、古土壤层积相的区分以及地层年代的鉴定等3、矿石的辨认,包括大理石、蛇纹石、月光石、橄榄石、正长石等实习路线(附上相关的地图): 7月22日:杨树沟湾范家沟湾7月23日:杨四沟湾邵家沟湾刘家沟湾龙脖子沟湾米浪沟湾7月24日:上午:萨拉乌苏宾馆下午:郭家梁7月25日:河南乡榆林一、鄂尔多斯概况鄂尔多斯高原,地处青藏高原外围的东北部,是我国中纬度脆弱生态地带的中间位置(图1),海拔高度1300 图1 鄂尔多斯在中国北方

3、生态脆弱地带的分布位置1400m,最高逾1700m。新生代以来受构造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第二幕的强烈影响,鄂尔多斯高原(图2)本身表现出整体抬升,而高原周边则发生差异性隆起或断陷,形成许多断陷盆地如汾渭盆地、银川盆地、河套盆地等,并在盆地中堆积了新生代以来的沉积物。按中国大地构造单位,位于鄂尔多斯东南部边缘的萨拉乌苏河流域属华北台块之鄂尔多斯台向斜中部偏北区域,也即大致在该地块内中生代陕北台凹的中央地带。鄂尔多斯台向斜在中生代以前的发展历史与华北相似,中生代成为独立的由SE向NW倾斜的碟状盆地。萨拉乌苏河流域中生界有如这一台凹的其它区域,具有数千m厚的陆相碎屑与含煤建造,与图2 鄂尔多斯高原

4、及周边地貌轮廓1基岩山地;2沙漠;3黄土;4河流;5冲洪积与湖积平原;6季节性河流;7戈壁;8湖泊;9长城下伏的二迭系呈连续堆积(图3)。此构造运动的时间在中新世上新世。中新世上新世也可以视为新构造运动鄂尔多斯台向斜的准平原化时期。这一准平原化作用可能导致今日所见的长城南北的地块在其地势上基本大同的特征,其情形正如王乃樑先生对鄂尔多斯描述的(王乃樑,1980)“尽管黄土堆积时期及其前后,本区经历过多次侵蚀阶段,以至于形成今天支离破碎的塬、梁、峁地形,但由于中生代下伏基岩面是准平原化的地面,总的形态仍然没有失去原先起伏不大的高原特征。现在黄土高原的地势,除沿长城的白于山高到海拔1800m左右以外

5、,一般多在10001500m,内部没有特别高起的山峰。长城以北的伊克昭盟高原(地貌上的鄂尔多斯高原编者注),更是起伏微弱。”进入第四纪以后的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大约3000220ka BP,这个在前期被准平原化的鄂尔多斯地台可能是新构造活动的一个相当宁静的时代。这一时期我们称之为以萨拉乌苏河流域清水沟湾命名的“清水稳定阶段”。其时,鄂尔多斯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白于山普遍发育早中更新世主要呈水平和近水平产状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在相同时期,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则广泛发育主要呈水平和近水平产状的风成砂和/或黄土古土壤序列而少见流水堆积。这种情形已分别由我们熟知的洛川、西峰、郭家梁和榆林等地层剖面的“层

6、态”图3 萨拉乌苏河流域及其沿岸动物化石、古人类遗址等分布地点A:1地貌单元界线;2沙丘;3海拔高程点;4长城;5分别为黄土丘陵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洼地和萨拉乌苏河流域西北部梁滩地区;6米浪沟湾地层剖面分布位置。B:1毛乌素沙漠沙丘;2梁滩地;3萨拉乌苏河;4湖泊或池塘;5由黑垆土或湖沼相构成的鄂尔多斯高原面;6陡崖;7窑洞;8居民点;9海拔高程(米);10脊椎动物化石;11人类化石;12软体动物化石;13旧石器地点;14新石器地点;15古城遗址;16米浪沟湾地层剖面位置所证实。萨拉乌苏河流域这一时期的地层基本亦然,其中下游地区主要发育水平和近水平产状的风成砂和/或黄土古土壤序列,但在

7、靠近黄土丘陵黄土高原地区,则风成砂成分显著减少而以水平和近水平产状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为其主要特征。其时包括萨拉乌苏河流域在内的鄂尔多斯地台的地形基本上是平坦的,地表虽有湖泊河流,却多属浅薄者。在这个前期的准平原化的原面上基本上沉积发育且不断加积的是风成砂和黄土及其古土壤序列。这种现象说明,3000220ka BP流域及其所在的鄂尔多斯地台处在一种稳定的且极为缓慢的上升阶段。 萨拉乌苏河(图4)位于中国华北地区鄂尔多斯(Ordos)高原南部,分布在北纬3710- 3759,东经10810-10858之间。它发源于陕西西北部白于山北麓吴旗县境内,向北穿越长城,流经陕西省定边县和靖边县,在靖边县宁条梁

8、东南的新桥一带流出黄土丘陵区,进入鄂尔多斯高原东南洼地后蜿蜒北上,在二层河滩附近进入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清水沟湾一带,再沿东北方向流入乌审旗,经滴哨沟湾、杨树沟湾、东沟湾、范家沟湾、杨四沟湾、邵家沟湾、刘家沟湾、米浪沟湾、康家沟湾、大石砭古城沟湾和三岔河沟湾等河道,在不足60公里的直线距离内行程110多公里到达巴图湾,继续东流与内蒙古纳林河、海流兔河和陕西省黑河、芦河、榆林河等汇合成为无定河,然后向东南流经米脂和绥德等县,在清涧县注入黄河,全长大约400公里。萨拉乌苏河在科学文献中一般指的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南部巴图湾以上河段。该河之南、东临黄土高原,北、西接毛乌素沙漠。河流流经地

9、区在大地构造上属鄂尔多斯台向斜陕北台凹之中部,基底为中生界下白垩系紫红色或灰绿色砂岩夹泥页岩。地貌上横跨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东南洼地,海拔从1800余米降至1200余米。气候上属甘新温带干旱区与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区之间的内蒙古东部半干旱区。植被和土壤区划上相当于蒙新荒漠、半荒漠带与华北森林草原褐土带之间的干草原栗钙土和黑垆土地带。因为萨拉乌苏河地区是处于半湿润森林草原与干旱荒漠草原之间的半干旱干草原过渡带位置,生态环境的最大特点是脆弱易变,风和流水以及生物化学作用强烈,广泛出现风成砂、黄土、土壤和河湖相沉积,在我国第四纪沉积的成因类型上被划为河湖相、风成砂与黄土交错分布的鄂尔多斯-黄土高原过渡

10、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沙漠黄土边界带或农牧交错带的中部地区。鄂尔多斯和黄土高原新近时期的构造抬升,河流相对下切。在新桥以上的黄土丘陵区形成陡立的峡谷,谷宽数十至百余米,谷深几十米,河源区黄土高原最深达二百米以上。在流出黄土丘陵区进入鄂尔多斯东南洼地之后,河谷宽展至200或300m,个别近1000m,谷深6080m,流水面宽420余m,水深0.52m,出现由一系列由凹岸与凸岸基座阶地、离堆山、古河道和牛轭湖等组成的高原深切曲流(即当地人称的沟湾)。沿岸第四纪地层广泛出露,尤以河湖相沉积及其埋藏的动物化石和古人类遗迹令人称奇。二、考察研究线路和开展的工作考察时间为2009年7月14日2009年的7月

11、29日,主要对萨拉乌苏河流域中下游约80多千米范围进行了数十天的考察,具体路线为清水沟湾、清哨沟湾、杨树沟湾、大沟湾、范家沟湾、米浪沟湾和三岔沟湾和周边三岔河流域,重点对杨树沟湾、杨四沟湾、龙脖子沟湾进行考察。考察的主要内容包括:1、在对研究区清水沟湾三岔河一带进行野外实际调查之后,有重点地选择杨树沟湾、杨四沟湾、龙脖子沟湾为主要观测点,运用GPS定位仪对这些地点的河流阶地级数、厚度、海拔高度、对称性等进行测定,并在适当层位采集年代样品。2、考察研究区一带的反映现代构造运动的地貌现象,如刘家沟湾杨四沟湾深切曲流的产状、规模;范家沟湾杨树沟湾的离堆山、断层、河流的纵剖面变化等。3、调查研究区一带

12、反映现代构造运动的其它间接指示标识,如沿萨拉乌苏河一带冷性泉眼的分布特征、沿河两岸植被的生长特征、古代城堡的位置与河流的变迁关系等。图4:萨拉乌苏河流域地貌学1、河流地貌河流地貌的定义:河流地貌,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河流地貌的主要内容:阶地地貌、深切河谷、牛轭湖和离堆山1.1、阶地地貌:1.1.1阶地的形成: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河流在以侧向侵蚀为主扩展谷底的基础上,转为深向侵蚀为主加深河谷,前者形成河漫滩或谷底平原,后者将河床位置降低到河漫滩或谷底平原以下。因此阶地面实质上是古老或早期的河漫滩,而阶坡则是河流深向侵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坡。简

13、单的说,即是:由于河流下切,河床不断加深,原来的河漫滩地面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而形成阶地。一般河谷中,常有一级或多级阶地,每一级阶地都是由阶地面与阶地坎组成.阶地面比较平坦,微向下游倾斜,多为河流冲积物所组成,或为基岩削平面,其后缘常与坡积物衔接。阶地面以下为阶地坎, 坡度较大,它们共同反映了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1.1.2阶地地貌的形态:图5 六级阶地1.1.3、阶地的二元结构是辨认阶地的最有力的证据:当在萨拉乌苏河的河滩边,看到阶地的二元结构,最下面一层是河床相砾石沙层,有斜层理,上面一层是河漫滩相细泥沙层,具有很薄的水平层理及平缓的波状层理。它的出现是因为河谷较窄的时候,洪水时水深和流速仍

14、然较大,谷底以粗粒的推移质为主,而细小的粉沙刚被水流带往下游。后来, 水速和水深减小,大量悬移质就沉积下来,构成由粉沙及粘土组成的沉积层,形成了二元结构。我们在实习过程中看到过很多很多这种情况。阶地的二元结构在这里是相当明显的。下层是很粗的砾石层,上层是较细的黄土沉积。1.2深切河谷:1.2.1深切曲流的成因:深切曲流,它一般发育在山地地区,河床的弯曲与河谷的弯曲一致。它是在河流深切以前已有了曲流的形态后来由于某种原因河流下切,原来的曲流形态跌置下来而形成。深切曲流在下切的同时,由于河道离心力的作用,侧蚀作用也很强。它也可象自由曲流的发展形式一样发展。使弯曲更加发育,最终裁弯取直形成离堆山和废

15、弃河道。河床继续下切,使废弃河曲的位置相对升高,称高位废弃河曲,并视为新构造运动的证据。1.2.2、深切河谷的形态:图7深切河谷1.3牛轭湖1.3.1、牛轭湖的成因: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流摆动形成弯曲,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河流愈来愈弯,最后在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牛轭湖亦是一种河成湖,以其平面形态独特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

16、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1.3.2、牛轭湖的形态:图8 牛轭湖1.4离堆山1.4.1、离堆山的成因:离堆山又称“曲流环绕岛”。被废弃河曲所环绕的孤立山嘴,称“离堆山”。冲积平原的弯曲河流,流床不受河岸约束,可以自由地在宽广的谷底迂回摆动,这种曲流称为自由曲流。山区河流虽然受到河谷基岩河岸的约束,但也常发育刻蚀地面而下的河曲,称为深切曲流。深切曲流通常原来就有弯曲的河道,由于后期地壳上升,导致河流下切而成(切入河曲地段的基岩)。若深切河曲在下切过程中同时进行较强的侧蚀,使河的弯曲不断增加,河曲的宽度逐渐变窄,也会发生自然裁弯。被废弃曲

17、流环绕的基岩被孤立在一侧,成为离堆山。1.4.2、离堆山的形态:图9 离堆山2.风沙地貌风沙地貌的定义:风对地表松散堆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风沙地貌是萨拉乌苏河流域地表的主要地貌类型之一,包括现代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其中,现代流动沙丘表面几乎不生长植物,颗粒以黄色或灰黄色细沙为主,几乎不含粉沙和粘土等细粒颗粒,沙丘高度多在2-10m左右,有时可见较大规模的风成斜层理,倾角不超过34。半固定沙丘表面植被覆盖度大致在30%40%, 物质组成除以灰黄色细砂外,还有少量的粉砂和粘土。固定沙丘表面的植被覆盖度普遍达50%以上,沙丘表面可见明显的钙质、沙粒与腐殖

18、质等组成的结皮层,颗粒较前两者要细,以粉砂质极细砂为主,还有较多的粘土在固定半固定沙丘,分布有各种各样的植物,有沙柳、芨芨草、骆驼刺、沙蒿和苦豆子等。多数植物是抗旱或抗盐的植物,在根、茎和叶里储蓄水分。有些则具有庞大的根系,可以达到地下水,拦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有些有较大的茎叶,可以减低风速,保存沙土。植物的作用是明显的,使得沙丘固定下来,发育土壤,在沙丘表面可见到结皮现象。图10固沙植物风沙地貌的主要内容: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2.1固定沙丘2.1.1固定沙丘的定义和判断:固定沙丘是指植物盖度40或丘表有薄层粘土结皮、盐结皮,在风力作用下不发生位移的沙丘。植被盖度1540,或部分有

19、粘土或盐结皮覆盖的沙丘成为半固定沙丘。有些沙丘的形成与植物紧密相关。如灌丛沙堆即因植物的阻挡作用开始发生堆积,植物为了生存,随着堆积加厚而长高,沙堆也逐渐增高,风沙堆积与植物根系和枯枝落叶相互交错,形成特有的沉积结构。直到植物因水分不足死亡,沙堆开始遭受吹蚀时,生物堆积仍起着对风积沙的保护作用。植物在海岸沙丘、抛物线沙丘、树枝状沙垅等风积地貌的形成中,也有着重要作用。固定、半固定沙丘也不断发生变化。既可因遭受风蚀而改变形态,也可因接受风积而增高、扩大和延伸。因条件改变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固定、半固定沙丘可转变为流动沙丘;反之亦然。2.1.2固定沙丘的形态:图11 固定沙丘2.2半固定沙丘2.2.

20、1半固定沙丘的定义和判断:半固定沙丘是指介于流动沙丘与固定沙丘之间的一种不稳定沙丘,其移动速度较固定沙丘快,较流动沙丘慢。处于流动沙丘与固定沙丘之间的过渡阶段,一般随着植被复盖度的增大而转变为固定沙丘,如植被遭到破坏,也可能转变为流动沙丘。2.2.2半固定沙丘的形态:图12 半固定沙丘2.3流动沙丘2.3.1流动沙丘的定义和判断:流动沙丘是根据沙丘移动性划分的沙丘类型之一。流动沙丘在沙漠区分布很广。流动沙丘的特征是: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 容易顺风向移动。它对交通、工农业建设威胁大。流动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的高度、风速及其变率、下垫面的状况等有关。2.3.2流动沙丘的形态:(

21、如图13)图13 流动沙丘3.黄土地貌黄土地貌定义:发育在黄土地层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陆相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占陆地面积的110。黄土地貌的特征和判断: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沟谷众多、地面破碎。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多数地区的沟谷密度在3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最大达10公里/平方公里,比中国其他山区和丘陵地区大15倍。沟谷下切深度为 50100米。沟谷面积一般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地区达到60以上,将地面切割为支离破碎景观。地面坡度普遍很大,大于15度的约占黄土分布面积的6070,小于10度的不超过10。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

22、为作用。它们作用于黄土地面的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或称地下侵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等。其中潜蚀作用造成的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称为“假喀斯特”。强烈的沟谷侵蚀或地下水浸泡软化土体,使上方土体随水向下坡蠕移形成的泥流,只有在黄土区才易见到。黄土的抗蚀力极低,因而黄土地貌的侵蚀过程十分迅速。黄土丘陵坡面的侵蚀速率为15厘米/年,高原区北部沟头前进速率一般为15米/年,个别沟头达到3040米/年,甚至一次暴雨冲刷成一条数百米长度的侵蚀沟。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一般有三级:各流域的最高分水岭为第一级,其顶面高程彼此相近,为黄土的最高堆积面;降低6080米为第二级;

23、再降低4060米为第三级。各级地形面的地层结构互不相同。构成第一级地形面的黄土地层层序完整;第二级地形面离石黄土上部地层(中更新世晚期)较第一级地形面区薄,甚至消失;第三级地形面多数地面只有马兰黄土(晚更新世)堆积。第二级和第三级地形面可以分别构成完整的谷形,第三级地形面之下是现代沟谷。此外,在较大的河沟沟谷内,还有两级发育不良的沟阶地,其中第二级阶地比较明显,第一级阶地仅见于局部地点。沟道流域黄土地貌层状结构,是黄土地貌发育历史过程的记录。黄土分类: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马兰黄土松散,离石黄土结实,一般窑洞不建在马兰黄土上判断黄土新老:(新)马兰黄土:比较少钙结核,较松散,厚度小 离

24、石黄土铁锰结核,黑色斑点,厚度大,有300m多(老)午城黄土高原就在100-200m之间我们在实习中看到的黄土有早更新世:午城黄土(在深沟处)中更新世:离石黄土(150m厚)晚更新世:马兰黄土 黄土的地貌的类型: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塬、黄土冲沟3.1黄土梁3.1.1黄土梁的成因:黄土梁是残塬进一步被侵蚀切割而成的,或黄土直接覆盖在古梁状地黄土梁形上。按梁的相对高程顺序分为“头道梁、二道梁和三道梁”。头道梁的顶面代表黄土高原最高的黄土堆积面,常被分水鞍分隔为峁状,又称峁状梁。头道梁和长梁的下伏基岩面均为长条状丘陵,分水鞍是梁体遭受坡面水流侵蚀的产物。二道梁和三道梁都是沟谷从黄土堆积的古宽谷中下切

25、而成,基本上与黄土下伏基岩面形态无关。3.1.2黄土梁的形态特点:黄土梁是黄土高原上的著名景观!长条状的黄土丘陵。顶面平坦的称为平顶梁,由黄土塬被沟谷分割而成;顶面倾斜的为斜梁,是黄土堆积在缓倾斜地面上的产物。斜梁顶部的倾斜度一般为310,梁坡为1535。梁坡坡面完整,其中上部常有细沟、浅沟等侵蚀形态,下部多被切沟分割破碎。黄土梁是黄土丘陵区重要的农、林、牧生产土地。受沟谷扩展影响,梁体面积日渐缩小。它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一种地貌形态类型,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梁长一般可从上千米至十几千米。梁顶宽阔几十米到几百米,呈鱼脊状往两侧沟谷微倾,坡度一般在20 30之间。(如图14)图14

26、黄土梁3.2黄土峁3.2.1黄土峁的成因:若干个峁大体排列在一条线上的为连续峁,单个的叫孤立峁。连续峁大多是河沟流域的分水岭,由黄土梁侵蚀演变而成;孤立峁或者是黄土堆积过程中侵蚀形成,或者是受黄土下伏基岩面形态控制生成。3.2.2黄土峁的形态特点: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一种地貌形态,呈孤立的黄土丘状,顶部浑圆,坡面向四周倾斜,状如馒头。指单个的黄土丘陵。峁的横剖面呈椭圆形或圆形,顶部有的为平顶,略呈穹起,四周多为凸形坡,坡长较短,坡度变化比较明显,主要分布在高原沟壑区。还有一种外形很象馒头的峁,峁顶面积不大,呈明显的穹起,周围全呈凸形斜坡。坡度变化较大,主要分布在丘陵沟壑区。峁顶的面积不大,以31

27、0向四周倾斜,并逐渐过渡为坡度1535的峁坡。(如图15所示)图15 黄土峁3.3黄土塬3.3.1黄土塬的成因:塬的成因多样古缓倾斜基岩平地上覆盖厚层黄土形成的塬,简称完整塬。如陇东董志塬、陕北洛川塬和陇中白草塬,面积都在数十至数百平方公里,塬面完整,四周正受沟谷蚕蚀;山前倾斜平地上发育的塬,简称靠山塬。一面靠山,倾向河谷,被发源于山地的河流或沟谷割切,如秦岭山地中段北坡坡麓的塬;断陷盆地中发育的塬,又称台塬。如陕西关中平原北面的渭北高原上的塬;河流高阶地形成的塬,如黄河龙门河段两侧的塬,这类塬已被后期发育的沟谷分割,称为破碎塬;古平坦分水岭接受风积黄土形成的塬,如延河支流杏子河流域的杨台塬,

28、茹河上游的孟塬,其面积多在数平方公里以内,零散地分布在黄土丘陵区内部,称为零星塬。塬的成因多样,或是在山前倾斜平原上黄土堆积所成,或是河流高阶地被沟谷分割而成,或是在平缓分水岭上黄土堆积形成,或是在古缓倾斜平地上由黄土堆积形成,或是黄土堆积面被新构造断块运动抬升成塬(称为台塬)。3.3.2黄土塬的形态特点: 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已正式引入地貌学文献。黄土塬顶面坡度多为13,边缘可达5左右,现代侵蚀微弱,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农耕地所在。因受沟谷侵蚀影响,塬面的面积正在缩小。黄土塬为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又称黄土平台

29、。其顶面平坦,周围为沟谷深切,它代表黄土的最高堆积面。图16 黄土塬3.4黄土冲沟3.4.1黄土冲沟的原因:多由于暴雨冲刷剥蚀坡面形成。先在低凹处将坡面土粒带走,冲蚀成小穴,逐渐扩大成浅沟,以后进一步冲刷,就成为冲沟。其形状宽窄不一,较深的沟槽,使地形、地貌、土层遭到破坏。 3.4.2黄土冲沟的特点以及形态:在黄土冲积阶地上或坡面上出现大量纵的、横的或纵横交错较窄的沟谷及沟壁较陡的沟道,使地表面凹凸不平。有的深达56m,沟底堆积松软土层,使场地土层软硬不均。图17 黄土冲沟黄土喀斯特地貌-黄土峰林与黄土陷穴黄土陷穴:黄土陷穴为黄土区漏陷溶洞。由流水沿黄土层节理裂隙进行潜蚀作用而成,多分布在地表

30、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边缘和谷坡。根据形态分为3种:漏斗状陷穴,口大底小,深度不超过10米。竖井状陷穴,呈井状,深度可超过2030米;串珠状陷穴,几个陷穴连续分布成串珠状,各陷穴的底部常有孔道相通。黄土峰林:黄土峰林也是属于黄土潜蚀地貌的一种。黄土潜蚀地貌是流水由地面径流沿着黄土中的裂隙和孔隙下渗进行潜蚀,破坏了黄土的原有结构或使土粒流失、产生洞穴,最后引起地面崩塌所形成。地质学一、构造运动的证据1.断层构造1.1.断层构造的定义: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断层是构造运动中广泛发育的构造形态。它大小不一、规模不等,小的不足一米,大到数百、上千千米。但都

31、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断层带上往往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常常发育为沟谷,有时出现泉或湖泊。1.2现代构造运动的断层标识:断层是地壳岩层受力并发生破裂,而且破裂面有明显相对滑动的构造。因此,断层是鉴定现代构造运动最为直接的证据之一。如上所述的萨拉乌苏河的走向突然变陡直的地段,两岸峡谷往往也呈现陡立状的断层崖,在有些地方形成地形断陷。而在一些地点也可以看到明显的断层的存在。1.3断层构造的示意图:图18 断层示意图1.4断层构造的证据图:图19 三岔河断层图20 范家沟湾断层2.阶地河流地貌2.1阶地的定义:指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河流下切,原先宽广的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上,形成的阶梯状地形。宽广的河谷底,大部是河漫滩,河床只占小部分。当地面因构造运动大面积上升:或气候变化使河水水量增加,水中泥沙减少;或海平面降低,都会引起河流强烈侵蚀河床底部,造成下切现象,河床大幅度地降低,原先谷底的河漫滩就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成为阶地。河流如果发生多次侵蚀下切,就可能产生多级阶地。阶地表面平坦,通常向河流下游方向倾斜,与新河床间有很明显的陡坎。2.2阶地的判断标志:阶地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当在萨拉乌苏河的河滩边,看到阶地的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