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0 ,大小:47.18KB ,
资源ID:743123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4312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美学》讲授纲要.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美学》讲授纲要.docx

1、美学讲授纲要美学讲授纲要目 录第一章、美学导论:介绍美学学科常识第二章、审美体验:审美沟通中的施动者角色及其审美创造行为第三章、审美媒介:审美施动者与审美受动者之间的感性渠道第四章、审美符码:审美施动者与审美受动者共享的符号系统第五章、审美文本:供审美施动者与审美受动者联系的符号形式第六章、审美语境:审美沟通所发生的具体场所第七章、审美鉴赏:审美沟通中的受动者角色及其审美欣赏行为第八章、审美文化:审美符号系统及其传统的结合体第九章、审美批评:对审美沟通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行为第一章 美学导论本章内容提要:一、美学传统与当代二、美学的界说三、美学的学科特征四、审美沟通及其要素五、美学与文艺美学六

2、、本课程的基本构架一、美学传统与当代1、西方美学的发展演变 美学,英文为Aesthetics,由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或译鲍姆加通)在1750年出版的著作美学中首次使用,定义是:“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在鲍姆加登之前,美学已在西方有了久远的历史,而之后又经历了丰富的旅程。大体上可以梳理出以下一些重要的美学形态。(1)本质论美学 柏拉图(前427前347):“美本身”(2)神学美学 奥古斯丁(354430):美的唯一和终极源泉是“上帝”(3)认识论美学 笛卡尔(15961650):“我思故我在”,在西方首次突出理性思考的重要意

3、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认识论美学有如下几种形态: 经验主义美学 理性主义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康德、席勒、黑格尔 科学美学 生命美学(4)语言论美学 指19世纪末期西方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的各种美学流派,主要有: 俄国形式主义 英美“新批评” 心理分析美学 分析美学 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存在主义 新历史主义(5)文化论美学 指西方1980年代以来兴起的以文化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大体包括: 后现代主义 后殖民主义 女性主义 文化研究2、美学的中国化 美学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但是严格的现代学科意义上的美学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的,属于西学中国化之一。 美学中国化过程先后通过三

4、条渠道而实现:日本:中转站 王国维西欧:发源地 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前苏联:1940-70年代在中国占主流3、中国现代美学的演变(1)清末民初美学(18741915):现代美学开创期王韬(18281897):介绍西方绘画美学梁启超(18731929):率先突出审美与艺术对于社会变革的特殊促进作用王国维(18771929):中国现代美学创始人蔡元培(18681940):确立美育的重要地位(2)五四美学蔡元培(18681940):1918年提出“美育代宗教”陈独秀(18801942):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18911962):文学语言革命鲁迅(18831936):小说史研究、美学名著翻译等(3)1

5、93040年代美学:现代美学建设期 朱光潜(18971986):悲剧心理学谈美文艺心理学诗论宗白华(18971986):个人体验美学(“美学散步”)美学散步李长之(19101978):鲁迅批判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迎中国的文艺复兴(4)195070年代美学:现代美学的“苏化”期 蔡仪、吕荧、高尔泰、李泽厚等(5)1980年代美学:现代美学的活跃期 代表人物有朱光潜、宗白华、蔡仪、高尔泰、李泽厚等 李泽厚(1930 ):中国当代影响超群的美学家,提出了“积淀”、“主体性”、“社会本体论”等一系列美学主张,著作有美学论集批判哲学的批判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等。(6)1990年代至今的美学:

6、平稳建设期 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注重考察具体审美与艺术问题; 二是关注审美与语言及更广泛的文化问题的联系; 三是注重全面的学科建设与跨学科研究; 四是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研究同步进行; 五是具体艺术部门美学(如影视美学、音乐美学等)和实用美学(如广告美学、烹饪美学、设计美学、服饰美学、美容美学等)活跃发展。二、美学的界说1、美学两义(1)美论美学:主张美学是关于美的学问 德国古典美学 中国现代美学(2)感觉论美学:认为美学是关于感觉的学问,又称“感性论美学” 鲍姆加登:感性学 这种美学具有一种较为宽阔的学科视野和对象范围:凡与人的感觉、感性或情感有关的,不论其是否美,都可以成为美学的研究对象。

7、“美学必须超越艺术问题,涵盖日常生活、感知态度、传媒文化,以及审美和反审美体验的矛盾”。韦尔施重构美学2、美学的学科属性 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s):关于自然的知识体系 人文学科(humanities sciences ):关于人的生活与特性的知识体系,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伦理学和文化学等。 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关于人类社会的知识体系,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人类学、心理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等。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但是具有特殊属性:注重形象、具体、体验。换言之,美学的属性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3、美学的研

8、究对象 历来有几种不同看法:一是美学的对象是美;二是美学的对象是审美心理;三是美学的对象是艺术;四是美学的对象是美学中语言;五是美学的对象是包括审美对象在内的更广泛的文化问题审美文化。 美学研究对象的三个层次:第一,美学关注的是人的生活的感觉方面;第二,美学关注的主要是审美体验对人生意义的把握;第三,美学对审美体验及其意义的关注总离不开具体的符号形式。4、美学的定义 美学是一门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去研究人的审美沟通的人文学科。 美学的主要问题是审美沟通,即人与事物、人与人、人与自我等之间通过对符号形式的体验而实现的审美沟通。三、美学的学科特征 卡勒(Jonathan Culler)文学理论

9、:“理论是一种思维与写作躯体,其限制难以界定。”他归纳出当今文论的四种特征:跨学科、分析性和沉思性、对常识的批评、自反性。卡勒的四点概括大体适用于当前美学的总体趋势。 中国当代美学的学科特征:第一,在学科属性上,美学已从科学论转向跨学科论;第二,在学科对象上,美学已从美论转向审美生活论;第三,在学科方法上,美学已从演绎论转向归纳论与体验论;第四,在学科反思上,美学已从确定论转向自反论。四、审美沟通及其要素 雅各布逊(Roman Jakobson)在语言学与诗学中提出言语沟通六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语境 信息 发信人 收信人 触媒 代码 审美沟通可以基于这个模式加以调整,形成特定的审美沟通过程和阐

10、释模式。审美沟通是人们通过对符号形式的体验而实现的人生意义的生成、传播与通达过程。审美沟通要素及模式如下: 审美文化 审美语境 审美文本 审美体验 审美鉴赏 审美媒介 审美符码五、美学与文艺美学 美学思考不得不与艺术思考结合起来,这使得美学往往具有文艺美学特质。美学当然不全是文艺美学,但不妨当作文艺美学,或者以文艺美学为重要的分析模型。1、文艺理论美学化的学科奇葩2、古典诗教传统与现代美学的合力3、学科归属:交错还是特殊?交错说:文艺美学是文艺学与美学相结合的学科特殊说:文艺美学是研究文艺这种特定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的学科,是美学内部的一个分支学科。4、有限度的自由之花 文艺美学是中国语言文学界

11、从艺术视野考察文学审美的方式。文艺美学是文艺学或文学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在艺术整体视野中研究文学审美的分支性学科。六、本课程的基本构架美学导论:介绍美学学科常识审美体验:审美沟通中的施动者角色及其审美创造行为审美媒介:审美施动者与审美受动者之间的感性渠道审美符码:审美施动者与审美受动者共享的符号系统审美文本:供审美施动者与审美受动者联系的符号形式审美语境:审美沟通所发生的具体场所审美鉴赏:审美沟通中的受动者角色及其审美欣赏行为审美文化:审美符号系统及其传统的结合体审美批评:对审美沟通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行为阅读文献1、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

12、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3、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4、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5、陈望衡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二章 审美体验本章内容分提要:一、审美体验二、审美体验的特征与作用三、现代审美体验形态四、现代审美精神流变:从诗意启蒙到异趣沟通五、审美体验与艺术创作一、审美体验1、日常体验与审美体验 日常体验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命体验。日常体验具有升华为审美体验的潜能。审美体验是日常体验的集中、凝练和理想化。日常体验中处处蕴含着艺术和审美元素,构成审美体验的不竭源泉。2、审美体验的含义与分类(1)审美体验的

13、含义 审美体验(aesthetic experience)是日常体验的升华,是个体在亲自活动(亲历)中对理想的生命形象的直觉或顿悟。简言之,审美体验是个体对自身生存状况的一种当下直觉。 陆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刘勰:“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2)审美体验的分类 纯审美体验:以精神性、圣洁或高雅为标志,属于少数艺术节或精英人物的带有纯审美特点的审美体验,着重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性内涵; 目送飞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 泛审美体验:在当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勃兴的状况下,纯审美体验逐渐向大众日常生活播撒、泛化,强调审美享受的当下性、

14、世俗性。3、中西审美体验论的演变与比较西方:柏拉图:“迷狂说”神灵凭附 席勒:“游戏说”体验使碎片化的人重新融合为感性与理性相谐调的完整体 叔本华、尼采 狄尔泰体验与诗:体验是指足以使人直觉到生命的瞬间。 西方体验美学根植于理性主义哲学传统,坚持“理解然后美”,追求表述的精确性、明晰性,以及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中国的审美体验论或可称为感兴论孔子:诗可以兴陆机:诗缘情刘勰:起情故兴体以立;睹物兴情;情以物兴 感兴是外感事物、内动情感而又情不可遏的特殊状态的产物。中国式体验美学强调对于天人合一境界的瞬间领悟。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陶渊明:此中有真言,欲辩已忘言。张孝祥

15、: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二、审美体验的特征与作用审美体验具有原构性,能起到升华本能、解放情感、焕发生命的作用; 审美体验具有历构性,能使人打破现实约束而游心千载,极大地拓展精神空间; 审美体验具有超构性与预构性,能使人超越现实局限而成功地伸展向无限的精神空间,把过去唤醒到现在、又把现在无限地伸展到未来,达成生命的完整体,因而蕴蓄了一种巨大的创造潜能。三、现代审美体验形态1、惊羡体验 是现代中国人对于新的现代性景观的震惊与羡慕体验。王韬1884年漫游随录薛福成1891年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2、感愤体验 是现代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状况的感世与愤时交织的体验。黄遵宪香港感怀书愤夜起3、回瞥体验 是现代

16、中国人对自身古典传统神韵的怀旧体验。刘鹗老残游记“明湖居美人绝调”4、断零体验 是现代中国人对自身孤独与飘零境遇的体验。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现代审美体验在当代的演化: 惊羡体验:海子、韩东、于坚的诗,影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 感愤体验:罗中立父亲,贾平凹浮躁,路遥平凡的世界,张艺谋红高粱 回瞥体验:霍建起暖,张承志黑骏马,金庸武侠小说,汪曾祺小说 断零体验:韩少功爸爸爸,阎连科日光流年,刘恪蓝雨徘徊四、现代审美精神流变:从诗意启蒙到异趣沟通 中国现代审美精神,是指那种在活的形象中,并通过它去呈现现代中国人的生存意义的普遍性的态度或意向。 诗意启蒙:不同于理性启蒙,是一种通过审美或艺术感染手段去实现大众

17、教化的启蒙状态。1、梁启超论小说之力1902年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熏、浸、刺、提2、王国维论“悲剧”1904年红楼梦评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3、宗白华论“节奏”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艺术与中国社会4、李长之论“审美人格”迎中国的文艺复兴5、李泽厚论审美“积淀”华夏美学6、从诗意启蒙到异趣沟通 自1840年代到1980年代:中国现代审美精神或隐或显地表达了诗意启蒙的意向,其实质是企图以现代性的“美”的光芒去开启中国大众的“蒙昧”。与此同时,知识精英自己的人生意义也通过这种“照亮”大众的过程获得实现。 1990年以来:社会转型导致生存分化,必然导致审美趣味出现差异。现代

18、审美精神呈现出一种新的演化形态:异趣沟通,是指相互差异的审美趣味之间的相互杂糅与融通状况。五、审美体验与艺术创作1、狄尔泰论体验与诗 狄尔泰(Welhem Dilthey,18331911)体验与诗:“诗的活动的起点始终是一种生命体验。”2、中国“感兴”理论及其现代传承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叶燮原诗:“原夫作诗者之肇端而有事乎此也,必先有所触以兴其意,而后措诸辞、属为句、敷之而成章。”兴起兴意兴辞李长之:体验论语言诗学3、审美体验与主要艺术类型的创作艺术的文化类型:高雅艺术:突出不媚俗的独特个性主导艺术:具有明确的教化性或群体整合性大众艺术:注重满足

19、普通市民的感性愉悦需要民间艺术:具有明显的传统性或传承性审美体验构成了各类艺术创作的起点、动力和原料。推荐阅读文献1、刘勰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3、刘小枫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4、王一川意义的瞬间生成西方体验美学的超验结构,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5、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6、王一川审美体验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7、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三章 审美媒介本章内容提要:一、从媒介到审美媒介二、审美媒介及其演变三、审美媒介的作用 四、媒介共生与多态竞争五、媒介

20、文化一、从媒介到审美媒介1、媒质 媒质也称介质,是人类社会系统中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而存在的物理现实,主要有声音、图像、文字、音乐和影像等。 声音(voice) 图像(graphic) 文字(text) 音乐(music) 影像(video)2、媒体 媒体是指当代社会中向受众传播文化信息和娱乐节目的文化生产组织。 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核心媒体:电视、制片公司、重要报纸边缘媒体:广播网、唱片公司、杂志社、出版社带有地方色彩的媒体:主要出现在都市文化领域,如音乐会、展览、博览会、游行、表演和戏剧等。3、媒介 媒介是利用媒质存储和传播信息的物质工具。 “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中,用以

21、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 媒介包括两个方面要素:一是包容媒质所携带信息或内容的容器,如书、相片、录音磁带、电影胶片、录像带、影音光盘等;二是用以传播信息的技术设备、组织形式或社会机制,包括通讯类、广播类和网络类。4、审美媒介 审美作为通过符号形式体验而实现沟通的过程,都要依赖于媒介的中介和传播作用。 审美媒介是审美沟通过活动中各种审美符码得以贮存、传达或表现的物质器具与传播工具。 审美媒介是传输审美文化信息的物质渠道,是各种形态的意义交流与审美沟通活动的载体和方式。二、审美媒介及其演变1、工艺媒介:特点是物品实用功能与文饰审美功能尚未分离。2、口语媒介:简便快捷;与身体语

22、言和原始礼仪相伴随;真切生动;随口而出,不易保存。3、文字媒介:主要诉诸视觉,然后唤起其听觉记忆或思想表象。4、手工印刷媒介5、现代大众传媒: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运用现代技术方式复制和传送信息的机器;二是相应编辑人员组成的、进行批量制作和工业化生产的组织。 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从技术形态可以划分成两种:机械印刷媒介电子播放媒介:广播、电影、电视6、网络媒介:指运用电子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传播信息的媒介技术。 网络媒介被视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 网络媒介的优势和特点:一是传输和复制快捷、存储和提取简易;二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性;三是使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因素相结合,为人们的信

23、息接受、视听阅读和审美活动带来了新的体验。三、审美媒介的作用1、接触与情境:沟通过程的第一环节第一,审美媒介具体地实现了审美信息的物质传播;第二,文艺审美活动要通过媒介化才能转化为产品形态;第三,审美媒介往往意味着特定的审美情境,而这会对审美沟通活动本身产生影响。 梅罗维茨:“新媒介,新情境”,“新情境,新行为”。2、主导与叠合:审美活动的多重选择 特定的社会和时代都有自己的主导性媒介。现代媒介的发达带来审美媒介在当代社会的主导、叠合和泛化现象。 审美传媒电子化进一步促进了电子传媒与传统媒介的叠合。 当代审美沟通方式的多元化,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信息方式和传播媒介,于是就有审美媒介的泛化。3、媒

24、介的变化:世界的演化与文明的变迁媒介变化意味着沟通活动中的审美内容的扩展或压缩。 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媒介在整个社会变迁或文明转型的过程中起着革命性作用。 媒介决定论四、媒介共生与多态竞争 审美媒介的变化和革新,影响着文化艺术生产的格局,推动着审美活动的变迁。 哈罗德英尼斯:“一种新媒介的优势将成为导致一种新文明诞生的力量。”1、口语与文字2、文字与影像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压迫性鲍德里亚仿像与拟像:超真实、仿像文化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非真实化五、媒介文化 媒介文化,一般是指在社会总体文化系统中,以大众传播媒介影响人

25、的方式为主要原因而构成的亚文化系统。在这里,内涵侧重于媒介的文化价值,即传播媒介对文化及其变迁的容纳作用和价值功能。 具体而言,媒介文化主要指195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的以光电影像或虚拟互动为主要内容的大众文化产品,及其外围性生产、传播和消费活动。媒介渗透 媒介事件中国都市媒介产业对当代自我的再构型作用 媒介文化的优势与缺陷: 优势:改变了信息传播与文化审美的方式,改变了人类文化的形态,甚至改变着人类生活; 缺陷:媒介文化在扩大公共领域的疆界和范围的同时,往往以信息源的垄断、单向传播以及零散化、碎片化和程序化等形式,在暗中削弱潜在的、可能的批判空间,使审美文化容易走向同质化和类型化,抹除了艺术与

26、生活的边界。推荐阅读文献1、(美)阿瑟伯杰媒介分析技巧,李德刚、何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3、(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4、蒋晓丽、石磊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5、王一川文学理论文学媒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四章 审美符码本章内容提要:一、审美符码的界定二、审美符码的特征与作用三、审美符码的形态四、当前审美符码新景观一、审美符码

27、的界定1、符码 符码(code,又译密码、信码、代码, code 还有规则的意思,encoding编码,decoding解码):是依据一套组织规则编排并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成员所赞同的符号系统。 符号(sign):媒介传输的物质形式;符号指示意义,并依据一定的规则被编码成符码或者语言形式。 媒介(单数medium,复数media):传输符号的物质介质及组织机构。2、审美符码 审美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实践,构成了个人和文化共同体生活的特殊维度。审美符码是把各种媒介和符号编码成审美符号的一套特定规则系统。它作为特定的中介体系,贯穿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沟通的各个环节中,支配着审美文本的创造和欣赏活动。 日常器

28、具与审美符码杜尚与安格尔泉 儿歌蜗牛与黄鹂鸟 字字回文、句句成诗:荒星淡月华,艳岛幽椰树,芳晴岸白沙,乱绕舟斜渡。(周策纵) 附: 周策纵(1916.1.72007.5.7)湖南祁阳县(现祁东县)中学时开始文学创作。1948年赴美国留学,开始潜心研究中国五四运动历史,获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学位。由论文扩写而成的55万字的五四运动史 ,1960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以英文出版,影响很大,再版7次。 周策纵是国际上较为著名的红楼梦研究专家,是国际红楼梦研究会主席,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方语言和历史系终身教授。他是国际中国现代文学讨论会主席。著有玉玺婚姻红楼梦一一曹雪芹家世政治关系溯源等系列红学论文和中国浪漫

29、文学探源等古典文学研究论文。周策纵先生因病于2007年5月在美国旧金山阿巴尼家中逝世。 二、审美符码的特征与作用 先看几首“丁香”诗: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纱)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忧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戴望舒雨巷)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TS艾略特荒原)1、审美符码的特征(1)指称的不确定性;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能指与所指 丁香:发音、书写符号均为一个物质形式,属于“能指”;而其植物学概念则是一种观念形式,属于“所指”。能指与所指之间产生随意联系。(2)沟通的文化共识性;(3)多维组合性;07年春晚节目小城雨巷(4)传播媒介依存性。2、审美符码的作用(1)审美符码兴发了审美体验;“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起即兴起 “兴于自然” 兴即发兴、兴发(2)审美符码展示了审美文本的意指; 审美文本的意义是由审美符号的意指和所指意义构成。 “意指”就是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套符码与其指称现实之间的关系; “所指意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