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1 ,大小:44.51KB ,
资源ID:742611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4261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1、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 亲历科学亲历科学是科学课的起始课。全课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学生常见的自然和社会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学习提出问题。课文中设计了一个“吹纸片”的活动,目的是通过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初步体验科学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吹乒乓球”的扩展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科学探究,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课的兴趣。本单元第二课认识自己,通过“记下现在的我”和“仔细观察找特征”等活动,帮助学生从观察自己入手,体验运用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从整体到部分、从一般特征到显著特征进行观察和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本课重

2、点在于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学习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不是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功能及精确的长度等知识;如何规范地使用简单工具,也不是本课的重点,只让学生体验借助简单工具进行观察可以使观察容易些。1、亲历科学 教 学 目 标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2、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3、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教 学 重 点引起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培养提问题的意识,训练提问题的方法教 学 难 点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教学准备乒乓球、纸片、漏斗教学时间1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通过观察书上的“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厂、“秋天里树叶为什么会飘落?”、“人

3、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图,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周围事物中的奥妙产生好奇心。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电视机提出问题的活动,训练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2、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 3、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像,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关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从而巩固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的训练。4、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训练,教学中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学生提出问题的答案上。很多问题的答案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吹纸片活动一、活动目标能在教师指导下,对

4、问题进行假设、实验、解释实验现象,交流、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二、教学过程1、这个活动可以两个人一组进行,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进行记录。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实验。2、这个活动的难点是对实验现象原理的解释。由于科学地解释这个现象涉及到空气流动和大气压力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尚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只要能说出这个现象与空气的流动有关即可。同时,允许学生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教师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3、这个教学环节的重点是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习科学课的兴趣。通过猜测、实验、记录、思考、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大部分学生的猜测可能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不一

5、致,这正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良好机会。吹乒乓球活动活动目标能对探究有趣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产生兴趣1、 实验大约需要10分钟左右,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是否在课上完成。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这个实验。2、 教师组织这个活动的时候,可在乒乓球下面放一个盆,这样球就会落在盆里,可以避免学生四处找球3、 当向漏斗颈吹气的时候,漏斗中就会形成一个低压力区(漏斗颈与漏斗交接的地方),乒乓球就会被其周围压力较高的空气向漏斗里面推。4、 这个实验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均匀、快速、连续吹气,可以让学生多试几次。5、 活动的重点是学生通过实验认识这个有趣的现象与空气流动有关,不要求学生解释这个现象的原理。观察书

6、上的“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厂、“秋天里树叶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图,思考问题 小组讨论,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 两个人一组进行吹纸片活动,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进行记录。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实验进行吹乒乓球活动,均匀、快速、连续吹气,观察现象教学反思2、认识自己 教 学 目 标1、能找出一种办法描述现在的自己,并进行简单记录。2、能说出自己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3、能用勾画轮廓图的办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记录。4、遇到自己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事时,能够请别人帮忙,同时也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教 学 重 点通过学习,学生能说出

7、自己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通过观察学生能发现不同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教 学 难 点引导学生猜想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人体的各种特征哪些会发生改变,哪些不会改变。教学准备体重秤、量尺教学时间2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记下现在的我1、四人一组,活动时间约30-35分钟2、教材中采取组织学生勾画轮廓图的办法。教室四周或教室外围的墙壁可供学生勾画轮廓图时站靠,可以参照教材中的示意图。注意提示学生,在勾画轮廓图时,组内同学要分工合作,最好用较粗的彩笔并与纸保持垂直的角度沿被画学生的身体轮廓勾画;观察身体可分为哪几部分,标在各自的轮廓图上。3、当学生只凭眼睛进行观察得不到更多更准

8、的信息时,可引导学生先 进行估算,再体验用秤、尺测量体重、身高、腰围以及其他感兴趣的部分的长度,如腿长、手长等。测量人体各个部分的数据时,最好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要启发学生思考没有卷尺时怎样量腰围(可用绳子量,之后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为下一单元中测量盘曲着的蚯蚓打基础);还可测一分钟心跳次数等,并将结果记录在各自的轮廓图上。4、勾画轮廓图时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给教学活动的组织带来一定的 困难;如果在课堂上勾画轮廓图需要时间太多或不易组织,可让学生请家长帮助在家中完成,再带到课堂上,完成其他内容。5.学生可能会对身体的内部结构产生兴趣,提出问题,教师可告诉学生此课只了解身体的外形特征。测

9、量时,读数可以不很精确。记录外形轮廓时只要求勾画大致轮廓,衣服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第二课时仔细观察找特征活动目标:能借助尺子或放大镜观察用眼睛不能准确看出的物体能举例说明有些形态特征是会改变的,有些是不会改变的能较正确地用图和文字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1、 四人一组,找特征10分钟,记录约10分钟,思考约5-10分钟,按照轮廓图猜人游戏约15分钟2、 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与其他同学有哪些不同特征。用镜子、放大镜进行仔细观察找出自己与其他同学在外部形态上显著不同的特征如有无酒窝、有无红记、指纹的差异、是否梳小辫等,并将这些特征标在自己的轮廓图中相应的位置上。3、 引导学生猜想在“每个人的一生

10、中”,人体的各种特征哪些会发生改变,哪些不会改变4、 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轮廓图(图中不要写出姓名)。与其他小组同学一起,将各自的轮廓图重新排列顺序后,从中任取一张,根据途中所具有的信息,猜一猜勾画的是谁?留指纹活动目标:通过观察能发现不同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能举例说明指纹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四人一组,留指纹活动约25分钟,讨论约15分钟2、小组同学分别将自己右手食指的指纹按在小组每位同学的书上,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写下各自的名字,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个人的指纹是否一样。3、小组同学打乱刚才按指纹的顺序,再次将右手食指的指纹按在另一张半透明的白纸上(不要让其他同学看到所按的位置

11、),不再写出名字。设法找出与前一次的指纹中哪个相同,判断是小组中谁的指纹。这是指纹识别的基本道理。4、组织学生讨论指纹的特性能帮助人们做什么,可从阅读“科学在线”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指纹识别技术在计算机、银行等领域的应用四人一组进行勾画轮廓图活动并记录进行估算,再体验用秤、尺测量体重、身高、腰围以及其他感兴趣的部分的长度,如腿长、手长等。用镜子、放大镜进行仔细观察找出自己与其他同学在外部形态上显著不同的特征如有无酒窝、有无红记、指纹的差异、是否梳小辫等,并将这些特征标在自己的轮廓图中相应的位置上。分别将自己右手食指的指纹按在小组每位同学的书上,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写下各自的名字,先用

12、肉眼,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个人的指纹是否一样。小组讨论交流指纹的特性能帮助人们做什么教学反思二、 动物和植物本单元在开门课“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以动物和植物为研究对象,培养学习观察,记录、测量、猜想、实验等探究方法。本单元安排了“寻找动物和植物”、“蚯蚓”、“凤仙花”三课,大约用7-8课时完成。由于最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客观事物是身边的生物,所以,安排了对学生周围的生物进行研究。其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知识,而是通过对动物和植物的研究,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习科学探究的各种方法,从而引起对学习科学课的深层次的兴趣。3、寻找动物和植物教 学 目 标1、能用感官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的特点。2、

13、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3、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做寻找和记录等活动。4、能够做到不采摘植物,不捕捉小动物。5、能辨认两种以上动植物的名称。教 学 重 点能用感官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的特点。教学难点1、能综合运用12种感官辨别事物。2、能告诉其他同学自己是如何听对、摸对的经验。教学准备教学时间2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们周围有哪些动物和植物?1、学生在进行寻找动植物的活动时,因为是在大自然中进行,学生可能对这类活动非常感兴趣。在开始寻找前,教师必须把注意事项交代清楚,以防止危险的事情发生。并强调,观察时不能打扰小动物的正常生活,不能破坏动植物的

14、生活环境。2、活动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和他们一起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不认识的动植物,要及时画下来或者用文字描述记录、下来。在进行小组汇总、整理观察记录时,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记录、整理观察到的信息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困难,这时教师应注意进行方法提示,引导学生做出比较规范的书面材料。另外,课文中给出了记录卡(文字可写在记录卡中,图可画在记录卡右侧的放大镜中)和观察报告的范例,学生可以参照范例填写空白的报告,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与书上形式不同的报告。教师一定不要限制学生的想法。第二课时1在进行汇报交流时,由每个小组向全班进行汇报,同时进行简单的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对于用哪种形式交

15、流自己探究的结果,课文也给出了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只是一种提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交流形式。2活动后应让学生意识到: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感官在观察中的作用很重要,综合利用各种感官能准确、全面地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积极发言,说出自己身边的各种动物、植物。在寻找动植物的过程中学生发了一些动植物的有趣现象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植物进行观察记录,把不认识的动植物,画下来或用文字描述记录下来。小组汇总整理观察记录。填写记录卡。说出观察到的植物和动物进行详细的描述,有的小组汇报出了植物的特点,极一些现象。同学间进行简单的自评和小组间的互

16、评。教学反思 4蚯蚓教 学 目 标1、能用感官估测蚯蚓的长度、重量。2、能设法测量出蚯蚓的实际长度。3、能正确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细微结构。4、能与其他同学配合测量蚯蚓的长度。5、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教 学 重 点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教 学 难 点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教学准备蚯蚓、直尺、放大镜。教学时间2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们周围有哪些动物?你知道有关动物的哪些知识?1、在活动开始前,先选一种小动物,本课以蚯蚓为例。2、先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蚯蚓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梳理,找出可以研究的问题。在此

17、基础上,根据学生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分组。例如,可以分为“研究蚯蚓如何运动组”、“研究如何测量蚯蚓身长组”、“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结构组”等等。教师应提示学生:在小组进行实际研究之前,应先做一个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观察、怎样分工等)。3、对于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师应注意提示,例如“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可以提示学生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需要说明的是,本活动的重点不是要测量出蚯蚓的准确身长,而是让学生学习使用一些测量的方法。4、把研究的结果记录在学生用书的表格中。5、将观察后的蚯蚓继续养在潮湿的土壤里,以备下一个活动继续观察。第二课时蚯蚓喜欢生活

18、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一、活动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设计探究蚯蚓生活习性的方案。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观察报告。3、能说出蚯蚓对农作物生长的益处。4、能将实验用的蚯蚓放回大自然。二、教学过程1、此活动是活动1的延伸,活动开始前,对上节课的观察结果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在交流后引入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2、让学生对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进行预测,根据不同的预测进行分组。 3、实验时,教师只对方法进行提示,不做过多干涉。例如,在研究蚯蚓喜欢干燥的还是湿润的土壤时,要把蚯蚓放在干土与湿土的分界线上,看蚯蚓爬向哪一边。要注意提示学生不能把一次实验现象就当作结论,要进行重复实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4、指导学生根

19、据实验结果检验预测,按教材的提示写出观察报告,并进行小组交流汇报。5、课后组织学生把观察过的蚯蚓(或其他小动物)放回大自然,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大自然的好机会。蚯蚓适合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知道的各种动物,同时说出了一些动物的有正趣现象。利用放大镜观察蚯蚓是否有嘴、哪能端是头、摸一摸有什么感觉、身上颜色是不是一样、利用直尺测量蚯蚓伸长时长度、缩短时长度,把研究的结果记录在学生用书的表格中观察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争先汇报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学生了解到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外形特征是:颜色是棕红色,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教学反思5凤仙花 教

20、 学 目 标1、能用感官或借助观察工具观察植物的细微结构。2、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的。3、能与其他同学分工进行观测凤仙花的活动。教 学 重 点能用感官或借用力观察工具观察植物的细微结构。能辨别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基本器官。能找出不同种类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 学 难 点用感官或借助观察工具观察植物的细微结构。教学准备月季花、直尺、卷尺、放大镜。教学时间2课时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什么植物?谁来给大家说一说?教师出示各种植物图片。1、活动分组进行,一般四人一组为宜。小组内要进行分工,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记录。教师要

21、注意提示安全事项,例如,“不能损害花草树木”,“不能破坏植物的生活环境”等。教师还应提示学生,观察时要注意植物的细微结构,指导学生认识组成植物体的各个器官的名称。2、建议在室外花园或温室中进行,农村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在鲜花较多的大自然中进行,课文第18页上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对观察的对象有尽量多的选择余地,二是让学生对植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3、要让学生先对所观察的植物提出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选择所要观察的植物。课文中给出的凤仙花只是一个提示,各地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和学生的兴趣,选择所要观察的植物。4、把观察结果填写在事先准备好的记录图表中。值得一提的是,书中 要求的是

22、画一株凤仙花的图。在实际活动中,应该让学生画出所观察植物的草图,没有必要都去画凤仙花。5、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通过交流、思考,学生会发现不仅自己观察的植物,而且其他植物也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的。课后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记录、图文收集起来,以板报或文件夹的形式展示出来,促进学生进行交流。种子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不同种子植物的各个器官的外形特征也有所不同。第二课时标出下列植物的各个器官一、活动目标1、能找出不同种类植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能辨别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基本器官。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二、教学过程1、通过标出教材中第20页上图中植物的器

23、官,巩固活动1对植物的认识。同时,对几种植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外形上的不同点。2、进行交流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活动后使学生能意识到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爱护花草树木一、活动目标1、利用学到的植物知识,对保护周围植物提出合理的建议2、能在课后做一两件保护周围植物的事情。3、能从植物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植物。二、教学过程1、欣赏植物给环境带来的美。2、引导学生保护植物。3、引导学生参照书中的实例,提出保护植物的建议。教学后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植物;能模仿别人的计划指定本组的计划;能用图画记录所观察的植物

24、;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积极发言,说出了各种植物名称。学生认知回答。对所观察的植物提出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选择所要观察的植物。把观察结果填写在事先准备好的记录图表中。通过交流、思考,学生会发现不仅自己观察的植物,而且其他植物也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的。小组汇报出:1、植物花不一样。2、花的颜色不一样。3味道不一样。4、种子的形状,颜色不一样。5、茎不一样。叶子不一样。学生观看并说出感受。学生说按时浇水。不在树上刻、画。不摘花。做爱护花树木的标牌。教学反思 三、土壤本单元在动物和植物单元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食物的能力,

25、了解土壤的成分和基本性质。本单元包括“观察土壤”和“土壤的保护”两课,大约需要4-5课时。首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野外观察土壤、分析土壤成分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提问、动手实验、思考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然后,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植物在保护土壤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水、土、植物、人(包括动物)之间的基本关系,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6观察土壤教 学 目 标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对土壤进行观察、记录。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能用正确的方法采集土样。能归纳总结出土壤的主要成分。能说出在土壤中能腐烂的物体对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影响。能

26、分工合作进行活动。教 学 重 点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教 学 难 点认识土壤中腐殖质。教学准备放大镜,干土、湿土、水槽、纱布。教学时间2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创设情境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植物,植物都生长在哪里呢?1、本活动在室外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分工合作。2、采集的土样中如果有小动物,应把土样放进带孔的塑料袋里,观察完土壤以后再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如果采集的土样中没有小动物,应把土壤放进无孔的塑料袋中。3、把采集的土样放在教室窗台上晒干,让学生观察并与晒干前土壤的颜色、手感和气味相比较,分析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只要土壤晒干,学生课下右随时观察

27、。4、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及时填写在报告中,并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总结和交流。第二课时找出土壤中的砂和粘土一、活动目标1、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土壤成分的活动。2、能利用筛子等工具把砂和粘土区分开。3、能归纳总结出土壤的主要成分。二、教学过程1、先组织学生猜想土壤里还有什么?怎样将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2、启发学生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工具,设计实验操作的过程。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区分砂和粘土。3、如果学生设计使用沉降的方法将砂和粘土分开,应让学生按顺序操作。由于这个实验当堂不能出结果,应适当要学生前一天准备好,沉淀8小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观察。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区分开的砂和粘土有

28、什么不同?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与用小筛子做的实验结果是否相同?5、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鼓励学行进一步研究,观察分析除了砂和粘土之外,土壤中还有什么。沉降杯中为什么有气泡向上冒?什么浮在水面上?土壤以上的水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用小勺,把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撇出来,分散在纸巾上,用放大镜观察它们是什么?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这个活动与“埋垃圾”活动有联系,待埋垃圾的结果出来以后,教师最好把在土壤里能腐烂的东西和腐殖质的关系讲一下。6、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砂和粘土的特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比较。教师应启以学生从颗粒的大小、粘性等性质上进行比较实验。进一

29、步认识土壤成分中的砂颗粒较大、粘性较大。7、最后各小组汇报,与全班同学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和结果。此环节为归纳能力和表达力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体验集体比个人的分析更全面。如果学生不能说出腐殖质,可以在埋垃圾活动中再帮助学生理解。8、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和材料,设计实验,利用多种方法对土壤成分进行研究是本活动的重点。埋垃圾一、活动目标1、能应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物体在土壤中的腐烂情况做出测。2、体验到用证据说明问题的重要性。3、能举例说出在土壤中能腐烂和不能腐烂的物体对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影响。二、教学过程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想生活垃圾中哪些物体在土壤里能腐烂,哪些不能腐烂,并把猜想

30、结果记录在表格中。2、将一些生活垃圾放到装有一半土壤的塑料桶式铁桶中,底部和周边的孔会帮助加快腐烂的过程。3、让学生再用比较多的土把这些垃圾埋起来,然且用小喷壶往土壤上喷水,直到土壤变得潮湿为止。4、每隔几日,在上面再喷些水。5、几个星期以后,将土挖开,观察几周前掩埋的垃圾哪些腐烂了?哪些不能腐烂?6、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7、将实验结果与猜想对照。8、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腐殖质。教学后记:本课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事物的能力,了解土壤的成分和基本性质。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分工合作。学生观察记录。1采集的土样中如果有小动物,把土样放入带孔的塑料袋里,没有小动物的土样放入无孔塑料袋中。学生说出:(1) 土壤有树叶味。(2) 土壤有草根味(3) 湿土中有蚯蚓。(4) 土中有草根、树叶、小石子、碎塑料,等。学生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学生活动:(1)把土放进水杯里,有气泡冒出。(2)往干土上撒一些水,干土变湿后颜色变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