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42.42KB ,
资源ID:741618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4161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两化深度融合研究60.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两化深度融合研究60.docx

1、两化深度融合研究60“两化深度融合”研究目 录研究背景 1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1二、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1三、两化融合的政策演变 2研究意义 3研究现状 4一、两化融合必要性 4二、两化融合的本质及动力 4三、两化融合途径及模式 5四、两化融合推进的关键和重点 6五、两化融合的发展研究 6六、两化融合现状描述 7“两化融合”典型做法 10一、国外做法 10二、国内做法 14研究趋势 15一、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15二、推动生产装备智能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加快建立现代生产体系 15三、推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加快建立现代经营管理体系 16四、以信息

2、化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和安全生产水平 16五、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创新发展 16六、推动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化 17七、提升信息产业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能力,促进信息产业加快发展 17八、提高行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标准化基础工作 17研究背景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工业化是指在工业技术和工业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上,工业技术和工业产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从而促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和国民经济加速发展,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信息化是指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产

3、品和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从而促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和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完成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二个具有本质差别的概念。工业化的核心是发展大规模高效率的制造业,并通过工业制造技术和产品在农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推动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向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信息化的核心是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与社会各领域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应用程度,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虽然工业化与信息化具有不同内涵,但二者又具有内在联系。首先,工业经济发展初期,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4、其次,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是相互促进的。并且,从现实情况来看,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如果没有工业化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是没有物质基础的。同时,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信息的需求亦日益增加,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提升动力和推动“引擎”。二、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其含义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融合,即信息化发展战略与工业化发展战略要协调一致,信息化发展模式与工业化发展模式要高度匹配,信息化规划与工业化发展规划、计划要密切配合;二是指信息资源与材料

5、、能源等工业资源的融合,能极大节约材料、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三是指虚拟经济与工业实体经济融合,孕育新一代经济的产生,极大促进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四是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IT设备与工业装备的融合,产生新的科技成果,形成新的生产力。“两化融合”的过程是信息技术和企业战略、业务综合集成的过程,把企业发展的战略、软件、工具、标准、规范、数据支持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密切融合,形成支撑企业业务发展的系统、平台,实现企业信息共享,企业内、外部的一体化协作。三、两化融合的政策演变与国际发达国家工业化完成后再进行信息化不同,中国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在工业化还未完成的特殊背景下提出的,是在党中央根据

6、中国实际国情提出的,因此对两化融合的有重大影响的政策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对了解“两化”融合十分必要。20世纪末我国制定的“十五计划指导思想”中首次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2001年民经济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年-2005年)明确提出:“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2002年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对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路进一步作了阐释。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

7、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将信息化列入“五化”,提出“两化融合”的概念,即“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到“两化融合”,这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也是中国工业化的国家战略。两化融合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第一动力。从以上梳理中可以看出,在2002年以前,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信息技术的出

8、现被理解为如何对中国工业化进程起推动作用。在2002年的党的“十六大”中,为了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浪费、环境问题,利用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提出了使信息化和工业化互相促进,从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7年“十七大”为了解决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张皮”现象,利用产业融合的“1+12”效应,提出“两化融合”,并将其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第一动力。根据“两化融合”的相关政策演变历程,以“1993-2001”、“2002-2006”、“2007-2010”为时间段(因学者对其研究最初在1993年),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所收录的论文作为统计样本,分别以“信息化与工业化”、“工业化与信息化

9、”、“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进行题名检索,统计结果如图1 所示:图1 19932010年CNKI 收录相关论文统计折线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7-2010年相关研究共893 篇,和2002-2006相比呈现显著增长趋势。从十五大提出“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十六大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十七“五化”并举,而且突出强调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地位。可见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对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问题在认识上的深化和在实践上的升华。研究意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是在对当今世界大势和中国国情的深刻分析与准

10、确判断、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全面总结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正确前瞻的基础上,对中国发展道路规律的深刻揭示和准确定位。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但如何走,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从纵向和横向来看,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既是一个理论突破,也是一次技术革新,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必须对它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研究。研究现状自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政府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国内学者也纷纷“两化”融合展开研究。由于研究时间尚短,关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的内涵,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基本特征是一

11、致的:包括:“融合”是一种优化和升级,“两化”融合的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产业竞争力;“融合”是一种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两化”融合周期是不可逾越的;“融合”是多层次和多部门的,在技术、产品、服务、市场等多个层次的全面融合,在IT 部门、互联网部门、电信部门和企业的联动。一、两化融合必要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中国的工业化已步入中后期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矛盾日益突出,必须迅速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由粗放经济转向集约发展。另一方面,因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渗透为在同一起跑线上发挥后发优势、缩短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机遇。国内

12、学者周叔莲(2008)通过分析我国信息化的现状、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信息技术的特点,提出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2008)认为在工业化经济内部,一直存在着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这一对基本矛盾,信息技术的发展适应了人们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成为范围经济发展的必要。步德迎(2009)认为“两化”融合是我国经济发展趋势使然,应根据国情将信息技术渗入到工业产品、管理、技术和思想四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必要性,“两化”融合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是解决工业社会内在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能够带动产业的发展和跨越。二、两

13、化融合的本质及动力对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本质和内在动力,是一个新的领域与课题。姜奇平(2008)认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融合,融合的本质是强调需求方、差异化、小众市场等等。周叔莲(2008)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本质,就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里,广泛应用信息设备、产品和技术,做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和信息产业都能够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王金杰(2009)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在机制是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动态规律和原理; 外在机制即为两化融合与市场运行、企业主体、政策体制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4、。张殿军(2010)指出对于企业而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便是运用信息化技术与手段创新企业新品研发、生产设计、市场营销,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有效集成与协同控制。实践证明: 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未来企业之核心竞争力源于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三、两化融合途径及模式很多学者对信息化和工业化之间的融合途径及模式进行了研究,主要的观点可分为以下几类:杨冰之(2003)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一定遵循“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既定路线和历史逻辑,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实现跨越式的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要同时重视工业化、信息化各自发展及融合式的发展。黄永兴(2

15、003)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各省、直辖市的2001年的信息化程度和工业化程度进行研究,得出工业化、信息化程度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信息化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更加密切。叶帆(2004)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并提出以其合力的作用带动信息化、工业化的发展。金江军(2009)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模式主要包括:企业产业互动模式、挑战应对模式、雁行模式、区域集群模式、政府主导模式。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应该逐级推进,梯度展开。可以划分为初始级、基本级、适应级、成熟级、优化级五个阶段。由此可见,工业化与信息化是互为条件、互相融合、密不可分。在两化融合过程中要同

16、时重视工业化、信息化各自发展及融合式的发展;只有不断加大两者之间的兼容、融合和渗透力度,才能促进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为实现现代化创造条件。四、两化融合推进的关键和重点许多学者认为,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关键是找到二者融合的突破口或者切入点。郭丽君(2008)则认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关键是突破核心基础产业发展,并注重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重点支持汽车、石化、电力、机床、金融等应用电子产品和装备的发展。李林(2008)认为产业融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依据,并根据产业融合理论, 提出产业融合具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效率、增强产业联系和带动人力资源开发等作用。从技术、业务和微

17、观组织基础等角度分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在产业层面融合的作用机制, 并提出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建议。还有的学者认为,推进信息化工业化的融合,关键是根据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中的主要内容,逐层推进,才能达到信息化与工业化全面融合的效果。周宏仁(2008)认为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需要从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新型产业、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观念、融合的管理模式等四个维度进行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童有好(2008)认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要形成以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供公共服务平台为重要途径,并要求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金江军(2009)提出,信息化要着重与工业化的核心工

18、业的融合,即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其次,才是要推动信息化与为工业化服务或起支撑作用的产业融合。综上,学者们认为在推进“两化”融合时应抓住重点,首先在使信息化对传统核心基础工业产业进行改造和优化升级,逐层推进,全面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五、两化融合的发展研究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姜奇平(2008)认为在制造业中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以产业集群、隐形冠军等形式出现的行业范围经济,同数字化网络的结合,是“两化”融合发展的形势所在。华中科技大学胥军博士(2008)基于以往关于工业化、信息化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两化融合”的战略目标和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实践,运用后发优势、比较优势

19、等理论依据,结合“两化融合”的可行性、必然性等现实基础,对影响“两化融合”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杜友文、王建冬(2009)分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四大要素,指出融合的基础是技术的融合,关键是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与整合,纵向保障是管理机制的创新,横向保障是消灭数字鸿沟。并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三角模型。吉林大学张海涛教授及辛立艳博士(2009)在信息化与工业化微观层面融合的价值计量分析中从微观层面对“两化”融合从信息技术与企业战略管理流程、信息技术与企业支持管理流程、信息技术与企业核心经营流程三个维度展开研究。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制造业成本效率的创新和新产品的能力弹性中,战略整合起

20、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当高水平的战略整合得到实施时,制造业实践是最有效的。”对于中国当代的制造工业而言,所谓“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整合,将信息化融入到企业设计、生产的整个流程中去,融入到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去,使信息化与工业化实现“一体化”。可以说,两化融合是深度的信息化,或者说是工业化的广度发展。“两化融合”也是中国在工业化进程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时期所必然要采取的工业化模式。因此,“两化融合”既具有技术上、实现上的可行性,也具有理论上、趋势上的必然性。 六、两化融合现状描述两化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以技术融合为起点、产品融合、技术融

21、合、业务融合、产业融合为过程,最终实现社会价值模式转变的过程。因此,信息技术、工业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成为决定融合技术水平的关键因素,同时决定信息化、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因此,两化融合的过程总是首先趋向于信息化、工业化水平比较发达的地区。同理,由于各个产业之间工业化、信息化的水平高低不同,而两化融合始终趋向于首先在信息技术应用广泛、工业化程度高的行业发展。因此,我国两化融合的现状呈现出区域性、行业性不同的特点。(1)我国地区性两化融合水平差异大根据对两化融合的内部机制的研究,两化融合水平是信息化水平、工业化水平为基础,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实现的。而我国地区间两化水平差异极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统

22、计研究所测算出信息化发展指数(IDI)显示,北京、上海信息化水平极高,四川、西藏等地信息化水平极低;同时,按照我国学者倪晓宁对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地区测算结果,与信息化水平分布大致相同,即以北京、上海、天津为两化融合水平较高城市,安徽、青海、甘肃、云南、贵州和西藏自治区信息化、工业化水平极低。根据我国各个地区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水平来看,各地区信息化、工业化发展的水平具有一致性,我国北京、上海处于工业化的中高级阶段,处于信息化的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具备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础。然而,大多数地区工业化水平不高、在信息技术设施建设、信息人才、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不高,西藏、云南等一部分城市还未具备两化融合

23、的两化技术基础和发展水平。(2)我国产业间两化融合水平差异大由于两化融合的机制可知,两化融合趋于发生在信息技术、工业技术较为发达的产业。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各个产业发展的程度不同,我国始终以工业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同时,由于各个产业的特点,汽车、电器、机械、服装、冶金、金融、物流等产业与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产业发生关联的程度相对较大,建筑业、旅游业、农业相对与信息化过程关联较少。资料显示,根据互联网络接入、ICT的应用状况、信息系统应用率的调查,我国在设备制造、汽车、电器、机械、服装、冶金、金融、物流等产业互联网、ICT、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度较高

24、,较大程度的实现了生产要素、产品融合、业务融合过程,从而出现两化程度较高的局面。以上海为例,到2000年为止,全市中大型商业企业、连锁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也普遍运用了信息技术、互联网络,其中汽车、钢铁、烟草等大型工业企业应用ERP、CRM等信息技术,改善了设计、生产、管理和流通地方等环节。这种信息技术、信息产品的应用,使得信息产业完成增加值达到402.38亿元,对全市GDP的直接贡献率达到了14.7%。(3)我国实现两化融合的重点趋于制造业按照国内外学者的统一的认定,目前我国整体工业化进程达到中期后半段,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升级、仍然以煤炭、钢铁、轻工、纺织、机械等制造业仍

25、然是处于主导地位。到2006年为止,制造业占中国GDP的40%以上,并有172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同时,我国大型制造企业比大型服务企业数量多、规模大,制造业技术相对成熟。在我国两化融合是趋向于在技术水平程度较高的制造产业内发生的。我国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尚处于局部探索或起步阶段。第四届中国IT技术趋势大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已建设信息化系统中,主要是财务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其比例均超过50%,而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及制造资源管理系统等更为深入的系统比例不足30%,使用计算机现代集成系统的企业仅占5%。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带来了很多好处,主要包括:(1

26、)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已有近万家企业参加了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扶助体验计划;信息化对企业研发设计、企业管理、竞争提升的作用已经显现,对于研发、设计、品牌、渠道等环节的专业服务化也得到加强;不少企业通过配备重要工程和重大装备的配套控制设备,实现了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两化融合已经实现了对企业经营和业务拓展的有力支撑,部分管理水平高、资金规模雄厚的大型企业,已经实施并不断完善了ERP系统,甚至出现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跨企业的信息系统,例如上汽集团的汽车生产链的信息系统。(2)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区融合效果明显2009年,信息化部决定以“两化融合试

27、验区”作为探索两化融合的示范载体,考虑到不同地区工业特征、工业化进程、信息化水平的差异,确立了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分别是上海、重庆、珠三角、广州市、南京市、唐山暨曹妃甸地区、内蒙呼包鄂地区、青岛市。目前这八大试验区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了重点融合的行业和企业。很多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具备相当基础,ERP、CRM、SCM、PDM、CAD、CIMS、数控机床等应用系统已经建立起来,对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企业们使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了能源管控体系,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能源,实施节能降耗和清洁化生产。这些示范区较好完成了两化融合工作,引领带动了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应用。

28、(3)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支撑信息化为中国企业节能减排提供了新的手段。例如,在炼铁、炼钢、轧钢等工艺中,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精确化生产作业,减少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在建材生产设备上安装自动变频装置,可以有效节煤、节电、节水, 减少污染物排放。在火力发电厂,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燃料掺烧比例、煤种、灰份等进行优化配置,可以使煤炭燃烧最充分。(4)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随着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信息化在社会各领域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改变,对社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认识与理解也在不断深化,这有利于在两化融合方面形成更为广泛的共识

29、,为两化融合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信息化技术也应用到了我国的各个领域,例如在经济领域、城市建设管理领域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都得到了深入应用, 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效能更是得到了全面体现。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政务信息资源能够通过信息网络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基础通信服务较之以前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些都为两化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两化融合”典型做法一、国外做法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程度比中国高,信息化起步比中国早,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美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从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信息化

30、与工业化融合的各种社会、经济效应才得以全面的体现。可以说,美国两化融合包罗了两化技术的融合、人力资源水平提升、资源配置结构优化、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融合、新产业衍生、社会价值模式和社会意识的变化的全部内容。其具体做法如下:第一,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融合。美国两化技术融合首先表现为信息技术对传统技术的改造,首先将CAD、CIMS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入到钢铁、汽车、机械制造等技术中,通过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进而提高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的配置效率以及生产效率。据统计,1985年以来,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以3.7%的年增长率增长。第二,信息产品与工业产品、业务流程的融合。90年代初,美国机床生产中

31、加入了微处理器,控制器引入机械产品、将汽车加入GPRS等导航系统,体现了产品融合的特性;同时,设计、生产、营销、管理这一普遍的业务流程得以与信息技术、信息产品相结合,形成了数字控制、柔性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新型的生产过程,形成了及时管理、精准管理、决策优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以网络媒体、网络市场为渠道的电子商务等新的营销方式等。第三,产业融合以及新产品的衍生。“三网融合”的正式实施标志着美国信息产业融合的展开,信息运转平台的扩大。此后,美国在线与世界第一大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宣布合作,并实现了将传媒业中广阔的电视网络与互联网络技术融合,形成了网络电视这样一种新兴产业;同时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

32、&T),整合了通信网络、电话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互联网络等资源,实现互联网络与通讯网络之间的融合、有线电视网络与通信网络之间的融合等多项业务,从而催生了通讯业与互联网络之间的融合;同时,美国传统产业受到技术融合、产品融合的影响,部分业务范围边际模糊,发生了与信息产业之间部分业务融合,使得产业融合成为了推动美国两化融合的重要一环。第四,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增值模式、经济运行方式的变化。美国化融合将信息资源引入到生产函数当中,并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使得信息资源成为了价值增长的源泉;信息技术带来的生产力的进步也带来了网络经济等新型的经济运营模式,以及边际成本递减等新的经济运营模式。同时,由于美国信息技术设施完善,互连网络平台较大、信息安全程度高等特性,使得美国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电子商务、网络交流平台、网络信息平台等都改变了美国社会生活方式。可见,由于技术基础、产品形态、产业形态、社会价值增值模式发生变化,新经济的运行过程与工业经济出现了不同,如表所示:表1 美国新经济运行方式特征经济特征新经济特征生产组织柔性生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