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382.48KB ,
资源ID:741590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4159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前馈反馈控制系统.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前馈反馈控制系统.docx

1、前馈反馈控制系统一、 前馈控制系统设计1、 前馈控制系统选择原则1.1扰动量可测不可控原则 21.2控制系统精确辨识原则 21.3被控系统自衡原则 31.4优先性原则 31.5经济性原则 42、 工程整定2.1整定的总体原则2.1.1稳定性 42.1.2 快快速性 52.1.3反馈控制的静差 53、 前馈-反馈复合系统工程整定 5二、 实例仿真 62.1前馈控制系统整定 72.2反馈控制系统前向通道稳定性分析 72.3、 反馈控制系统整定 82.4、 系统仿真 9三、 心得体会 11四、 参考文献 12一、前馈控制系统设计1.1前馈控制系统选择原则前馈控制系统的选择主要有一下原则:1.1.1扰

2、动量可测不可控原则扰动量的可测性是补偿的前提条件,不可测的扰动量无法设计前 馈补偿器。如果干扰可控,则可通过控制方法消除扰动对系统的影响, 而没有必要采用前馈这种迂回的方式,在被控系统“腹中”消除干扰 的影响了。例如在很多过程控制中,温度是一个主要干扰源。温度可以测量(直接测量或间接测量),满足可测条件。而在某些环境如实验室中, 温度可以通过空调等进行调节(不满足不可控条件),将温度对控制 对象的影响降到最低,这时就没有必要对温度采取前馈控制方式消除 影响了。而在很多现场情况下(如被控对象在室外等),温度不易调节(满 足不可控条件),这时应米取前馈控制方式消除由于温度对系统的影 响。1.1.2

3、控制系统精确辨识原则控制中的每一个环节的传递特性都应能精确辨识。 作为开环控制, 构成前馈控制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应尽可能准确, 因为开环控制系统中的任何一环节对系统的控制精确度都有一定影响。相比之下, 闭环控制对系统中环节的要求要“松”得多 。1.1.3被控系统自衡原则在非自衡系统中不能单独使用前馈控制。前馈控制本身是开环控 制系统,不改变被控系统的非自衡性,所以这样的系统应先构成自衡 系统才能采用前馈控制。114优先性原则采用控制系统中的优先性依次是:反馈控制、静态前馈控制、动 态前馈控制、前馈-反馈控制、前馈-串级控制。由于反馈控制能时刻监控被控对象的被控参数,能保证在所有干 扰下,将

4、被控参数的变动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所以,系统应优先考 虑采用反馈控制。当存在反馈控制难以克服的频率高、幅值大、对被控参数影响显 著、可测而不可控的扰动或控制系统通道时延较大、反馈控制又不能 得到良好的控制效果时,为了改善和提高系统的控制质量,可以引入 前馈控制。在实际工业生产过程中,尤其当过程扰动通道与控制通道的时延 相差不大时应用静态前馈控制可获得较高的控制精度。静态前馈控制 只能保证被控制参数的静态偏差接近或等于零, 不考虑由于过程扰动 通道的时间常数和控制通道的时间常数不同,不能消除过度过程中所 产生的动态偏差。当需要严格控制动态偏差时,就要采用动态前馈控 制。当被控对象的干扰较多,或不

5、能精确辨识干扰对被控对象的影响 时,可以采用前馈-反馈控制。利用前馈控制对主要干扰对象进行控 制,通过反馈控制抑制由于辨识不精确以及其他干扰引起的误差。也就是说,前馈-反馈控制系统将干扰分成两个等级,对影响大的 干扰采用前馈补偿,保证系统输出不会有过大的波动,对于影响小的 干扰允许引起系统输出的偏差,通过偏差进行补偿。当被控对象较复杂,干扰较多,要求控制较为精细时,应采用前 馈-串级控制。1.1.5经济性原则静态前馈控制简单,一般采用比例调节器或比值器就能满足使用 要求。而通常动态前馈控制要采用专用的控制器, 投资高于静态前馈控制,所以,若静态前馈能达到工艺要求时,则首先选用静态前馈控 制。2

6、、工程整定2.1整定的总体原则前馈控制系统整定主要涉及的问题是稳定性、快速性和反馈 控制的静差问题。2.1.1稳定性稳定性是控制系统正常工作的首要条件。对过程控制来说,稳定 性问题不但涉及稳态情况,更涉及干扰扰动问题。干扰对过程控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系统模型识别精确性降低、 系统模型参数离散性变大、系统远离原模型静态工作点、系统工作进 入非线性区等。干扰的主要后果是使控制系统处于不稳定,甚至处于 不安全工作状态。2.1.2快速性应保证系统响应的快速性。2.1.3反馈控制的静差在稳态时,反馈控制应能较好地反应系统的控制要求,应做到系 统响应和控制要求的一致,故系统跟踪不应存在静差。3、前馈-反馈

7、复合系统工程整定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的工程整定方法主要有:前馈控制和反馈分别整定,确定各自参数,然后组合在一起。首先整定反馈控制系统,然后再在反馈的基础上引入前馈控制系 统,并对前馈控制系统进行整定。二、实例仿真系统按结构分类,可分为:静态前馈控制、动态前馈控制、前馈 -反馈复合控制系统、前馈-串级复合控制系统等。其中,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的特点是利用前馈抑制对系统影 响较大的干扰,利用反馈控制抑制其他干扰以及前馈所“遗留”部分 干扰。前馈调节器和反馈调节器的整定方法如前所述。 一般为了实现 系统无静差,反馈调节器多选 PI控制方式。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仿真主要包括:系统识别、控制系统整定 和

8、系统仿真等内容。其中控制系统整定包括前馈控制系统整定和反馈 控制系统整定两部分。本例采用前馈、反馈分别整定的方法。假设被控对象传递函数中各部分传递函数如下:系统被控部分传递函数为:恥)訣)=丽氣严给定部分传递函数为:Gc(s)=12.1前馈控制系统整定。由于采用前馈反馈分别整定方法,所以,前馈整定参数为:Kd=-2.5,Tdi= 8。若系统采用PID控制,则系统结构框图如图:2.1.1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方框图2.2反馈控制系统前向通道稳定性分析。系统稳定性分析是实验调试中正确把握试验方法、试验参数的基本依据。对2.1.1所示系统反馈环节中开环稳定性分析(不含PID调节器部分),为分析方便,

9、取:不含PID调节器的开环传递函数可近视写成:6(3s 1)(10s 1)(5s 1)2开环Bode图如图221所示,可见开环系统不稳定2.2.1反馈控制(不含控制器)开环Bode图2.3、反馈控制系统整定。本例反馈控制器取为PI形式。采用阶跃响应法整定 PI参数。开环阶跃响应Simulink框图如图所示。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图 2.3.1所示。2.3.1开环阶跃响应Simulink框图232开环系统单位阶跃响应其中阶跃输入控制量 u=1。因此得:2.4、系统仿真。利用各整定参数及系统模型辨识结果构建系统前馈-反馈复合控制Simulink框图2.4.1所示,其中各个模块的具体结构如2.4.2所示

10、,仿 真结果如2.4.3所示。2.4.1系统前馈-反馈复合控制Simulink框图C去匹邈迺纓茶丐柠d耳心日如泮绘怕2.4.2系统主要模块结构图243系统前馈-反馈复合控制Simulink仿真结果采取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比单纯采取前馈控制提高了系统控 制品质。三、心得体会通过本例的仿真,我们认识到前馈 -反馈复合控制方法相比传统 PID控制,具有稳定性好、自适应性好、能显著提高系统控制品质等 有点。在这次仿真过程中,我们查阅了自动控制系统的相关材料,一定 程度上对自动控制系统和其发展现状有了认识了解。根据仿真要求, 我们经过对系统参数进行分析和整定,得到了仿真结果并对结果进行 分析,进一步了

11、解到了,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的特点。在做的过 程中,我们遇到了问题都尽力通过查阅资料解决, 不过还有一定的不 足,促使我们在以后学习中努力补缺补漏加以解决。总得来说,通过这次实例仿真,使我们对过程控制系统有了更深 入的了解,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 更好的基础,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理论与实践更深入结合,充分 运用于工作中。四:参考文献1孙优贤.工业过程控制技术-应用篇.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 : 79-1352何衍庆.工业生产过程控制.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3 :77-883邵裕森.过程控制工程(第二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8 : 45-904翁维勤.过程控制系统及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2002.7 : 42-625张毅刚.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26-135 何希才.传感器及其应用电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3 :134-150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