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你正在下载:

祭灶.docx

[预览]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7.76KB ,
资源ID:74151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4151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祭灶.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祭灶.docx

1、祭 灶论灶神与祭灶摘要:本文探究了灶神的来历,以及祭灶的相关习俗,并阐释了它的社会功能。关键词:灶神 祭灶 功能一、灶神的来历 灶神,灶神俗称“灶王爷”、“东厨司命”、“灶君菩萨”等,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一个神灵。灶,与人们的饮食起居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对其非常敬重。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灶神在我国由来已久。礼记祭法中记载:(王)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王自为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诸侯自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适士哩二祀,曰门,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国

2、之大事,在戎在祀”,可见,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心目中已有与灶有关的神明菩萨,祭灶也为君王和百姓所重视。直至现在,每年小年,全国各地依然流传着祭灶这一古老习俗。关于灶神的来历,从古籍记载、民间传说以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众说纷纭。(一) 火神炎帝、祝融火的发现和使用,丰富了人们的日常饮食,给人们的饮食起居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使得原始时期的人们对火顶礼膜拜。据英国考古学家泰勒的“万物有灵论”,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原始人对火的崇拜,事实上,是一种自然崇拜。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现象、季节更换等等庆祝活动,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被搬进他的宗教里。这里所

3、说的“最初的宗教”,实际上,是指原始信仰。自然崇拜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火神崇拜只是其中之一。我国古籍记载有两个火神:一是炎帝;一是祝融。炎帝,又叫“赤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为我们带来了火种。管子轻重:炎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汉代文献淮南子汇论训中记载:炎帝作火,而死为灶。论衡祭意:炎帝作火,死而为灶。从上述材料,我们可知,炎帝在世时,发明了火,使人们有条件获得熟食,品尝美味;死后,便被人们供奉为灶神。人们把炎帝尊为灶神,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表达对他的感激;一是人们通过因果联想,认为他死而升仙了。这一联想,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早期人类社会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4、。在有些记载中,并没有直接把炎帝当成灶神供奉,而只是将他作为祭灶时必祭之人。礼记月令曰:其帝炎帝,其神祝融。说文:周祀以灶祠祝融。这些文献著作,清晰地指出了祝融就是灶神。学术界很多学者都支持灶神源于火神这一观点,认为祭灶源于上古时期自然崇拜中的火崇拜。著名民族学家杨堃先生认为:髻之前身乃是火精,而火精或火神亦为灶神之来历之。著名民俗学家张紫晨先生也指出:祭灶之俗遍及各地,它来源于对火神的崇拜。(二) 黄帝演变为灶神太平御览淮南子道:黄帝作灶,死为灶神。黄帝被认为是灶神,可能是因为在黄帝时期,人类在黄帝的引导下,学会了种谷、蒸谷、烹谷、制作炊具等一系列改善人们饮食方式的技能。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

5、艺五种,抚万民。三国谁周古史考云:黄帝作釜颤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在神农氏时代,人类学会用火,结束了“茹毛饮血”自然饮食的状态,。经过漫长的岁月,到了黄帝时代,人类不但可以自己耕种收获谷物,学会制作简单的炊具,还掌握了一定的烹饪技巧。蒸饭煮粥,是中国原始人类最早的“饭”。“蒸谷为饭”给华夏民族饮食结构带来了巨大变化。原始社会前期,人们以打猎、捕鱼、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子和茎根为主要谋生手段,以肉食为主。从黄帝时代起,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的饮食改为以饭食为主,辅以蔬菜,再加少量的肉食。这种饮食构成,一直延续到现在。到了原始社会后期,人口渐增,现成的食物原料渐少。黄帝率领臣民,刀耕火种,发展原始农

6、业,在黄河流域广裹的土地上。黄帝倡导的“艺五种”,即广种黍、稷、菽、麦、稻五种谷物,后世创作的黄帝内经被后世人们尊崇为饮食养生的经典之作。可见,在人们心中,黄帝和饮食的关系紧密,这大概也是后人奉黄帝为灶神的原因所在。(三)人格化的灶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较以往深入,灶神形象逐渐摆脱了原始崇拜的意味,而增添了世俗社会的气息。汉代,灶神已经完全人格化,不仅有名有姓,有着人的体格、面貌和衣着,有的甚至还有自己庞大的家族,过着普通老百姓的家庭生活。后汉书阴识传注引杂五行书说: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梁宗懊撰荆楚岁时记中说:灶神姓苏名吉利。东汉许慎五经异义中记载了灶神为夫妇二人的说

7、法: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博颊。在这里,虽然名姓不一致,但可以肯定一点:老百姓心目中的灶神来源于寻常百姓家庭,由凡夫俗子化身而来。至于他们的姓名在文献记载中有所不同,大概是由灶神形象原型本身多元化的内在因素和流传时间、传播地域等外在因素影响而致。此外,在民间也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灶王的传说,其中以“张灶王”的传说最广为人知,但其形象存在一些差异,有正面的,也由负面的。经搜集整理,我们得到以下几种说法:(1)一家之主,垒灶手艺高;(2)以能“忍”出名的唐朝大臣(3)周武王手下的大将(4)负情郎(5)鸦片鬼(6)好色徒(7)好吃的皇帝(8)懒汉(9)爱慕财主家丫鬟的张秀才(10)被活活烧死的穷人

8、。另,据民间道教经典灶王经的说法,灶神除了主神“种火老元君”以外,还有:东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中央黄帝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夫人曾灶、祖灶灶君,灶公、灶母神君,灶夫、灶妇神君,灶子、灶孙神君,灶家姐妹媳妇眷属神君可见,灶神在部分地区和道教界已不是单一的神灵,而是一个有着人类社会亲属关系的庞大家族。(四)司命神在民间,灶神又被称作“司命灶君”、“东厨司命”“司命菩萨”,“灶君司命”等。部分地区的人们认为灶神有两位司命夜夜和司命奶奶。同灶神一样,司命神早而有之。礼记祭法记载的周代的“七祀”中,司命神是“七祀”之首,灶神最后。二者虽同列神坛,但这时的司命神地位明显高于灶

9、神。司命分大、小司命。屈原的楚辞九歌中有大司命、少司命两个神。楚辞九歌中大司命: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天兮在予。可见,他是主宰整个人类生命的神。少司命: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登九天兮抚彗星。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可知,他是主持人间生儿育女的女神。清王夫之楚辞通释:大司命统司人之生死,而少司命则司人子嗣之有无,以其所司者婴稚,故曰少。大则统摄之辞也。史记天官书:司命二星在虚北,主丧送。汉书郊祀志:神君最贵者为太一,其佐曰太禁、司命之属。由此可见,司命神是主管人间生死的神祗,而且地位甚高。从典籍记载来看,司命神位高于灶神,而从现今部分地区民间信仰来观察,司命神的地位却不如灶神,司命神

10、一名逐渐被灶神笼盖,混为一谈。杨福泉在灶与灶神中说:探究灶神与司命神融合的原因,一是因为二神早在周代祭礼中便同列神坛“合而祀之”,又是“司察小过,作谴告”的“小神”,因此,二神从此在祭坛上有了亲缘关系,其神性也随着民间祭礼的发展和演变逐渐相融。此外,最为明了的一个事实是,人的生死安康皆与饮食息息相关。“民以食为天”,人无食即亡,灶神司掌着一家人的饮食之事,亦即是掌握了人的生死安康。人们从这一简朴的事实推想,也很容易使灶神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具有“司命”的神性。二、祭 灶(一)祭灶时间众多民间县志记载的祭灶时间并不一致,祭灶的次数也不尽相同。有的一年一次,有的一年多次。?祭灶次数的不同,可能正

11、是由祭灶的历时演变分化而成。1. 孟夏之月 古时,祭灶在孟夏之月,并且天子也会亲自主持。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日在毕,昬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蟲羽。其音徵,律中中吕。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莠。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路,驾赤,载赤旗,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粗。根据夏季属火,计日的天干中的丙日和丁日也属火,羽类属火,徵音在五音中属火,苦味属火,焦味属火,肺属火,以及前往祭灶时天子所乘车的颜色、旗子的颜色、服装的颜色都是红色,再联系我们前边所谈到的火神与灶神的联系,可知,古时选择孟夏祭灶正是与五行中的火相对应。2. 腊日

12、腊日祀灶,在汉代文献中早有记载。杨荫深事物掌故丛谈引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车马仆隶,比于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孙必将强大,至识三世,而必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荐黄羊焉。考察湖南地区清朝时期所修县志,近代,祭灶之时也有部分地区是在腊日,巴陵县志(三十卷清同治十一年刻本):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云:“腊鼓鸣,春草生。”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其日并以鸡豚“祭灶神”。常德府志(四十八卷清嘉庆八年刻本):八日为“腊日”。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

13、士以逐疫。(岁时记)(注:金刚力士,世谓佛家之神。按,河图玉版云:天立四级,有金刚力士,长三十丈。此则其义。)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巴陵,岳阳的古称。常德、岳阳同属湘北地区,两地祭灶时间一致,祭灶活动也大体相同,略有差异的是在祭品上。古岳阳用的是鸡和小猪,而常德地区牲只用了小猪,另加酒。3. 小年夜前夕 人们认为,小年夜灶王爷就要上天禀告玉皇大帝这一年人间的善恶。于是,有些地区的百姓便提前策划,在小年夜前夕开始祭灶,以祈他只言好事,保佑家人平平安安,幸福安康。新田县志(十卷清嘉庆十七年刻本):二十三夜,家家“敬祀灶神”。祭毕饮酒,次日,名“过小年”。蓝山县志(三十五卷民国二十一年刻本):是

14、月二十四日,谓之“过小年”。先夕,家家“祀灶”,以茶油菽粟、花生为祭品,祭毕分饷儿童。永州府志(二十四卷清康熙三十三年刻本):二十四日,夜“祀灶”。其说谓灶神翌日朝天白一岁善恶事,故前期祷之。是夜逐处燃灯,谓之“照虚耗”。二十五夜,谓之“小年夜”。这两处的祭祀的时间虽然不一致,但都是在小年前夕。4. 小年夜小年夜祭灶的现象,较其他时间就较为普遍了。就目前的风俗习惯而言,人们一般在“小年夜”祭祀灶王爷,但小年的时间南北也不一致。关于小年的时间,民谚有“官三民四船家五”之说。零陵县志(十五卷清光绪二年刻本):二十三日,军家于是夜送灶,谓灶神翌日朝天白一岁善恶事,故前期备茶果、香楮、马料祷之。民家则

15、祀于二十四日夜,亦谓之“小年”,长幼聚饮,略似“除夕”。 现在,小年的时间大体还在延续这一民谚的说法,北方一般为腊月二十三,在南方多为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将其定在二十五。这种现象大概源于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而南方,相比之下,距政治中心较远。因为小年的时间存在差异,而与小年有关的最重要的习俗祭灶,它的时间也随之不同。 (二) 主要祭品祭祀时,为表达对神明的尊敬和崇拜,向他们供奉一些类似牛羊猪、瓜果及酒等祭品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程序。关于祭灶时人们供奉的祭品,依各地风俗、饮食习惯以及各户人家的经济条件而呈现异彩纷呈、千姿百态的局面。有荤祭,有素祭;有点香燃烛的,也有鸣金打鼓的;有剪纸马

16、的,也有抱鸡送灶的。根据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祭灶词中的记载,当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古传腊月二十四,灶王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兮!综观各种形式的祭灶,我们选取几种绝大多数人用到的祭品分别依次进行论述。1.糖 瓜小年祭灶,人们俗称“送灶”。民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禀报玉皇大帝,告知人间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于是,人们便想讨好灶王爷,用糖粘住他的嘴,以求他上天能甜言蜜语,道尽好事。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17、;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把鸡杀;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我们从今天大年三十的饮食习惯可看出,这则谚语显然是北方人们年前至大年民俗事象的写照。而此处的“二十三,糖瓜粘”既说明了北方的小年在以前实为腊月二十三,而且在这一天人们确确实实要吃糖瓜,其目的也许正如我们上述所说。这种观点,我们在学者杨荫深的事物掌故丛谈也可得到证实:其所以要用胶牙饧(按为糖的一种,今亦称灶果),据说是胶灶神的口,使在天上少说恶事。2. 斋 粑许多地区,在送灶这天都供糖瓜,吃糖瓜。而在湖南湘乡,送灶之时,人们并不用糖瓜来作供品,而是用一种无油无糖纯米色的“斋粑”。究其原因,大抵有三:

18、其一,当地人将“司命奶奶”、“司命爷爷”与灶王菩萨混同,“斋粑”正是源于“司命斋”。其二,“斋粑”是最为古老原始的祭祀方式。糖是一种提取合成物,在先秦甚至最古老时期,这种物质还尚未存在。用糖祭祀,是后来物质水平提高之后的衍生物。其三,当地生活水平落后,人们善良朴实,传承观念较强,他们已经用了当时最好的食品,而这种传统一直保存至今。其四,当地人们不喜好甜味事物。从南北饮食习惯来看,确实如此。江淮以及江淮以北,食物甜度较江淮以南地区大。其五,当地人们极其虔诚,认为吃斋更能传达自己的美好愿望。礼记祭统:斋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这里谈到,斋戒者达到心志精明的境界,然后才可以去祭祀,与神明

19、交感相通。严格意义上来说,现在人们祭祀时可能谈不上心志精明,也不称不上古时所说的“斋者“,但他们所用的供品至少向神明传达了一种虔诚的态度。除了“斋粑”这一形式的斋戒外,在湖南其他地区也存在其他形式,但具体内容有些尚不明了,待进一步考察。巴陵县志(三十卷清同治十一年刻本):其夕“祀灶”用斋供,不用荤腥。华容县志(十五卷清光绪八年刻本):二十四日为“小年节”。先夕禁宰杀,斋戒供素品“祀灶神”。安仁县志(十六卷清同治八年刻本):是夕以斋果祀灶神,曰:“送灶”。兴宁县志(十八卷清光绪元年刻本):至二十四日扫无上尘,夜以斋果“祀灶”,谓之“小年”。这些地区在祭祀都实行斋祭,尤为严格的,当属华容。在祭祀前

20、夕严格规定禁止杀生。3. 酒 食在祭祀的食物类祭品中,瓜果、牺牲、饮料等都占有一定的位置,瓜果和牺牲的选取与祭祀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但在饮料祭品中最普遍的却只有酒。在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无论是大祭、中祭还是小祭,酒作为祭品献神是不可或缺的。无酒不成敬意。另外,人们认为酒能起到沟通人神的作用。在礼记礼运中谈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可知,上古时期,人们就开始用酒来敬神、通神。虽然祭祀中普遍用酒,但祭灶时,酒还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东京梦华录云: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年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可见,

21、古时,人们认为用酒涂抹与灶王密切相关的灶门,就如同司命自己喝了他们的献酒,然后心满意足的上天为他们多几句美言。4. 黄 羊四川郫县分场举办的中国旅游美食节,于2010年9月29日先用全羊、猪头举行了大型的祭灶活动。用全羊祭灶的方式在文献资料中记载不多,在杨荫深的事物掌故丛谈引后汉书阴识传云: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车马仆隶,比于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孙必将强大,至识三世,而必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荐黄羊焉。据杨荫深推测,在六朝以前用黄羊祭灶的风俗是未有的。?哪些地区用黄羊祭灶?5雄 鸡在祭祀中,很多物品都

22、需以鸡血涂抹,以使其具有神性。用鸡直接祭祀的也十分普遍。周代的鸡人主管供应祭祀用的鸡,辨别鸡的毛色。凡有宗庙祭祀、攘除灾祸等活动均有鸡人负责供应祭祀用的鸡牲。古人认为,杀鸡能调和阴阳,去阴气,迎阳气,调和阴阳,调节风雨,使得五谷丰登。祭灶时,也有不少地区用到鸡。巴陵县志(三十卷清同治十一年刻本):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云:“腊鼓鸣,春草生。”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其日并以鸡豚“祭灶神”。巴陵祭灶,与湖南其他地区存在很大的不同,一是在时间上,一是在牲聘的选用上。另,有记载以抱雄鸡送灶祭祀的情形,杨荫深事物掌故丛谈引中国全国风俗志引:旧历腊月二十三日,俗谓小年节。是晚各村各户

23、,无不祀灶神者,名曰祭灶。主祭之人,必曰家长。礼拜时身后跪一幼童,双手抱一雄鸡,名曰灶马。家长叩头毕,向灶神祷祝数语。祝毕,一手握雄鸡之颈,将鸡头向草料内推送三次,一手将凉水向鸡头倾洒。鸡若惊战,便谓灶神将马领受。祭毕晚餐。食时,豆腐汤为不可少见之物,并食祭神时之灶火烧(即烧饼),谓之过小节。这则祭灶情况介绍的是河南沘源县如何祭灶。这种祭灶方式及其特殊,与我们平日所接触的火祭、埋祭、悬祭、投祭、血祭、享胙等祭祀方式都不同,它只是以一种自我暗示的形式来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认同和满足。?在湖南湘乡,有“鸡灶”一说,这种说法很有可能源于以鸡祭灶的行为。6. 猪在中国古代,用于献祭的六牲中,猪是仅次于牛

24、羊的牺牲。上面,我们已经提及郫县举办的“祭灶王”用到了猪头。?查古籍资料据祭拜趣谈:用猪头祀灶在汉唐就有了,此举意味着“令人治生万位”。宋代民间依然传承这一祀灶习俗,即使贫寒之家未能免俗,但不一定非用猪头不可了。湖南部分地区是用小猪祭灶。巴陵县志(三十卷清同治十一年刻本):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云:“腊鼓鸣,春草生。”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其日并以鸡豚“祭灶神”。常德府志(四十八卷清嘉庆八年刻本):八日为“腊日”。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岁时记)(注:金刚力士,世谓佛家之神。按,河图玉版云:天立四级,有金刚力士,长三十丈。此则

25、其义。)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古时,祭祀选用的猪一般以大为敬,而这些地区的人用小猪祭祀原因何在,有待进一步考察。7. 稻草和豆秣民间传说,灶王骑灶马上天言事。人们为了恭恭敬敬地供奉灶王爷,便在灶王爷的坐骑上下足功夫。有剪灶马的,有贴灶马的,有扎灶马的,还有为这匹神马准备粮食的。黔阳县志(六十卷清同治十三年刻本):二十三日,人家“祀灶”,团饧为小饼供之,以盘盛黑豆、寸草,为灶神秣马具,合家少长罗拜。湖南地区,不仅仅黔阳一处,在零陵县志辰溪县志芷江县志晃州县志等多处都有记载此种献祭方式。在杨荫深事物掌故丛谈引清代顾録清嘉録中也提到这种马料,但做法不一样: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谓之

26、送灶界。比户以胶牙饧祀之,俗称灶元宝。又以米粉裹豆沙馅为饵,名曰谢灶糖。祭时,妇女不得预。先期僧尼分贴檀越灶经,至是填写姓氏,焚化禳灾,篝灯载灶马,穿竹箸作杠,为灶神之轿,升神上天,分送门外,火光如昼。拨灰中篝盘未尽者,纳还灶中,谓之接元宝。稻草寸断,和青豆为神马秣具,撒屋顶,俗称“马料豆”。以其饮食之,眼亮。这里用来送灶王上天的是灯、竹箸做成的轿子。人们是待灶神升天之后,才为神马备料。两处送灶上天和准备马料的顺序不同,概与当地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有关。姑且不论时间顺序,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寸草、豆类食品在许多地方的祭灶活动中盛为流行。(3)祭灶仪式祭灶,又分“接灶”、“送灶”。“送灶”是整个祭

27、祀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活动。人们主要是通过鸣金锣鼓、放鞭炮、点烛燃香、供奉祭品的方式以飨灶王,并在焚烧纸钱、纸马时,口中念到类似“灶王爷爷一家之主,叫你向西天,早去早来,少说是非,多说方便。五谷杂粮多带点儿来”的念词,祈求灶王爷能为全家带来幸运吉祥,保佑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万事如意。 人们把灶王爷送上天之后,传说除夕夜,灶王爷要同诸神来人间过年。这天,每家每户都要迎接灶神回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接灶的形式,各地不同。一般的做法是把新的灶神像贴于锅灶后的墙上,然后上香、烧纸钱、叩拜,表示把灶王迎回家了。三、祭灶的功能祭祀是人们表达内心鬼神信仰的崇拜方式,既是面向另一世界的求索活动,也是

28、沟通现实世界与人们内心世界的桥梁。我国的祭祀,不仅继承了原始社会人们的部分信仰内容,也承袭了原始崇拜的功能主义特点。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祭祀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日渐淡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日趋降低。尽管如此,在特定时刻,人们还是继续延续着祭祀神灵的古老习俗。祭灶就是如此。一方面,它可以看作是对灶神的信仰;另一方面,它也是春节的序曲,我国绝大多数部分地区的春节也正是这天拉开序幕的,人们从此开始热热闹闹地备货忙活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虽然祭灶只是岁时习俗中的一小部分内容,但它同样传达了人们渴望神灵赐福的传统心理和希望拥有美好生活的愿望。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祭灶是

29、一种迷信活动。但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它确实对人们起到了心理制衡、道德制约规范的作用,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平衡。同时,对强化我国人民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积极影响。1协调民众心理 心理健康是衡量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一个良好的心理状况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活中,人们或多或少会通过某些行为、语言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而获得心理平衡、心灵解脱。这种心理需求,在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之前,人们自然而然会选择传统的、拥有广泛的权重基础的民间习俗方式。祭灶正是如此。人们认为,灶王爷是民间监察善恶的检察官,会把人间的美丑呈报天帝,如果在这天祭祀灶王,他便会帮助家人,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

30、。整个过程,可以说是自我意识上的心理平衡暗示。2. 道德规范制约 人,不仅是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同时也生活在精神世界中精神世界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掌控着人们的日常活动。文化影响思想,制约人们的行为。风俗习惯较其他文化,这种约束力更为广泛、强劲。祭灶作为传统风俗,尤其地凸显了它的这一功能。这一天或邻近时间段,人们会有许多忌讳,最重要的一点是不干恶事。 3.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祭品是祭祀中必不可少的。这些物品的采办,必然刺激当地人们的消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敬献的供品有一定的传承,但在时代的流变和物质水平日益发展的过程中,定会有所发展。生产领域可以利用这一民俗事象,进一步传承并发展它,并且从中调控经济

31、。如四川郫县举办的中国旅游美食节便是将经济与文化传承融合较好的典型。 4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原始初民时代,生产力低下,随时都可能受到来自自然界的袭击,人们感及生命的脆弱而产生了对天地万物等自然神的崇拜。即使到了自我意识提升的时代,人们对自然力量主要也是以谦恭、和谐、崇敬的态度对待,较少采取暴力对抗的手段。礼记礼运中谈到,最初的礼是起于饮食的。我们可以说,这种礼最初是来自一种感恩、崇敬、谦卑的态度。这似乎与基督教徒用餐前的祷告有相似之处。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祭灶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火的崇拜。因此,祭祀隐约地透视出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现代人们传承这一行为,也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有些地区,在祭灶前日或当天,还采用斋戒形式,禁止杀生。这些都无一不会在无形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5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 民俗,是一个民族广大民众长时间沉淀下来的生活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一个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不少民俗文化都在逐渐淡出普通民众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