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5 ,大小:2.04MB ,
资源ID:741443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4144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初二物理章节要点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初二物理章节要点汇总.docx

1、初二物理章节要点汇总物体的运动【结构导图】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注意:任意性: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可静可动。排己性: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不唯一性:可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方便性: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一般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假定性:参照物一旦选定,就假定是“静止”的。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3、判断相对运动(关键:位置变化) (1)若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有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2、,反之为静止。 (2)要判断物体向哪个方向运动,要判断物体和参照物的速度和方向。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 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2 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3 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分类:(根据运动路线)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特征: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匀速直线运动也是一种物理模型)

3、速度: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 变形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 变速运动: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计算平均速度唯一的方法是用对应的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物理意义:粗略表示变速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

4、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 v2vv1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练习跑步路程时间平均速度小明1000m4分10秒4m/s小红800m3分20秒4m/s某次中长跑测验中

5、,小明同学跑1000m小红同学跑800m,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4分10秒和三分20秒,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中。解:表格设计如下: 三、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m),纳米(nm)。换算关系: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m 1m=106m 1m=109nm 1m=103nm 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6、”。3、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遇整刻度时位数不足用零补齐)(意义:精度)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7、(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 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5、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方法 人为因素。(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 改进测量方法(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6、特殊的测量方法:A 、测量

8、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直尺三角板辅助法。、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

9、径。、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四、时间的测量:1、单位:秒(S) 常用单位:分(min)时(h)1. 常见时间单位间的关系为:1h60min3600s2、测量工具: 古代: 日冕、沙漏、滴漏、脉搏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声现象【结构导图】知识回顾: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发声没有停止,振动也就没有停止。(2) 所有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但人耳(20-20000次/秒)不一定都能被人听到(超声和次声人耳就听不见)(3)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能发出声音的物体而不发声时不是声源。例

10、如:弦乐器发出声音的声源是弦;管乐器发出声音的声源是空气柱;打击乐器发出声音的声源是被打击的部分。说话(频率约85-1100Hz)时人的声带是声源,不说话时声带不是声源。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1)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但传播的能力不一样。(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气体。(3) 钟罩实验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用到的科学方法是:科学推理法。(4) 声音的传播速度还和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5)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6)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7)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

11、中,遇到障碍物被发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做回声。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时注意路程是往返路程。例如:1、人耳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秒,那么人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 米。2、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3、回声测距: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三、声音的感知: 声波 鼓膜振动 听小骨振动 听觉神经 大脑听觉中枢1、耳

12、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2、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 颌骨把声音传给听觉神经 引起听觉 据说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用牙咬住木棒,另一端抵在钢琴上来听自己的演奏声3、双耳效应: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不一样,人据此区分声音的方位(应用:立体声)四、乐音及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特征:1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a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声源振动的越快,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b俗称:声音的粗细。例如:男生比女生说话音调低。儿童比老年人说话音调高。c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

13、粗细、松紧有关。 演示实验: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设计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现象】在使用同种材料的情况下,伸出桌边越短,音调越高;伸出桌面越长,音调越高。【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注意】 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不要听桌面被拍打的声音。实验的研究对象是钢尺,听桌面声音是错误的。 乐器调弦,改变的是音调。分辨碗的好坏时(敲击),主要分辨音调,其次分辨音色。 见书上图1.3-8的水瓶琴

14、,对瓶口吹气时,声音是由瓶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空气柱越长(水越少),音调越低。敲击瓶体时,声音是由瓶体振动产生的。空气柱越短(水越多),音调越低。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弱-振动的幅度a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人耳到声源的距离越小,声音的响度越大。b俗称:声音的大小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探究实验: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设计实验】如书上图1.3-4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现象】用不同的力敲击,兵乓球被弹起的高度不同。用力越大,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越大。

15、【结论】发声体的振幅决定响度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注意】乒乓球的作用: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3、音色: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特色- 特征、品质 a 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振动方式 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 高声大叫指响度; 高音歌唱家指音调。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的定义分类: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2来源:交通运输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3强弱等级划分: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

16、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防止噪声产生城市内禁鸣喇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阻断噪声的传播马路两侧的隔声板、植树造林、夹层为真空的双层玻璃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耳罩五、声的利用1、超声和次声(1)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2)超声波的应用:声纳测距离,B超检查身体,超声波粉碎肾结石,清洗。(3)次声波的应用:预报地震和海啸。2声波的利用可以归纳为:传递信息 和 传递能量。3回声定位:蝙蝠发出超声波,确定目标的

17、位置和距离;声呐(探知海洋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计算公式:svt/2物态变化【结构导图】一、温度1含义:宏观: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2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换算关系T=t + 273K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常见的温

18、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见下图)。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量程-20110-30503542分度值110.1所 用液 体水 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2)使用时a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b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c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

19、表面相平。d 读数时先看清示数在零刻度线上方还是下方,在根据分度值读数。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二、物态变化1、熔化和凝固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晶体物质: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非晶体物质: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分子排列有规律。 分子排列无规律。海波、冰、石英水晶、 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熔化图象: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

20、条件: 达到熔点。 继续吸热。2 凝固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凝固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凝固的条件: 达到凝固点。 继续放热。1. 探究实验: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见右下图)【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盛水的烧杯、试管(装有蜡或海波)、温度计、搅拌器、秒表、(火柴)。【设计实验】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实验表格】时间/min012345海波的

21、温度/蜡的温度/【图象】见上4.“物质熔化的温度变化曲线”,甲图为海波,乙图为石蜡。图象需要标明温度。【注意事项】 石棉网的作用:均匀热量。 搅拌器的作用:使物质均匀受热。 图表的作用:将规律反映在图上,便于总结。 图中应用的是水浴加热法,目的是为了使海波(蜡)均匀受热。2. 利用和防止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实例: 利用熔化吸热:用冰保鲜、冷敷给病人降温;吃雪糕解暑。 防止熔化吸热:雪熔化吸热,多穿衣服,防止感冒。 利用凝固放热: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 凝固放热的坏处:浇注钢铁时(或马路上刚铺的沥青),凝固放热,产生的高温伤人。2、汽化和液化: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

22、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 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它们的异同如下表所示。蒸发沸腾不同点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必须达到沸点且继续加热缓慢地汽化剧烈地汽化温度降低温度保持不变相同点 1. 都是汽化现象 2. 都使液体变成气体 3. 都要吸

23、收热量 蒸发吸热的应用:擦拭酒精给病人降温;夏天向地面洒水,降低室温。1. 探究实验:水的沸腾(见右图)【目的】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及温度变化。【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盛水的烧杯、温度计、带有小孔的纸板、秒表、(火柴)。【设计实验】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实验表格】2. 时间/min012345温度/【图象】见右上图。其中BC段为沸腾过程。【实验现象】(1)沸腾前气泡和温度变化情况: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变小,温度不断上升。(2)沸腾时气泡和温度变化情况: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变大,温度不变。(【注意事项】 纸板的作用: 减少热损失; 固定温度计; 防

24、止液体飞溅出来。 纸板上小孔的作用:使内外大气压平衡。 水的沸点不是100,原因: 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水中有杂质; 温度计有问题。 长时间水不沸腾,原因: 水的初温太低; 水的质量太大; 未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没有盖中央留孔的纸板; 移去酒精灯后沸腾不马上停止。例如:“釜底抽薪”和“扬汤止沸”都可以使液体停止沸腾,但有什么不同?答:原理不同。“釜底抽薪”是让液体不能继续吸热而停止沸腾;“扬汤止沸”则是降低液体温度而使液体停止沸腾。2 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 放 热3、升华和凝华:升华 定义:物质从

25、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升华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常见的升华现象:樟脑片变小;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冬天晾衣服,冰直接升华;碘升华。常见的凝华现象:霜、雪、冰花、雾凇;白炽灯变黑(钨丝先升华后凝华)。解释“霜前冷雪后寒”?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三、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形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其中水的位置不断变动着,水的状态不断转变,在这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因此,水循环影响地球各地的气

26、候和生态,我们应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记住云、雨、雾、露、霜、雪、雹的形成过程: 大气中的水蒸气,由于夜间降温,在低空液化成小水珠,悬浮在低空形成雾.大气中的水蒸气,由于夜间降温,在低空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草木等物体上形成露.大气中的水蒸气,由于夜间降温,在地面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草木等物体上形成霜。大气中的水蒸气,由于高空降温,在高空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悬浮在高空形成云。大气中的水蒸气,由于高空降温,在高空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从高空降下或降到地面前熔化形成雨。大气中的水蒸气,由于高空降温,在高空凝华成小冰晶,从高空降下来形成雪大气中的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

27、块。小冰雹块在流动过程中与小冰晶、小水滴合并,形成透明与不透明交替层次的大冰块。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流无法支持,降到地面,就形成冰雹。 光现象结构导图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2、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光是实际存在的,光线不是实际存在的。画出光线只是为了方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28、 ,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4、应用及现象: 激光准直。射击瞄准。 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小孔成像 :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是光源的像 一叶障目,井底之蛙5、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6、颜色及看不见的光:(1)光的

29、色散实验:a光的色散现象是牛顿发现的。b注意实验现象:A处出现的是红色光,B处出现的是紫色光。同时也就说明不同颜色的光在发生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紫光偏折程度大于红光偏折程度。结论:太阳光是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是复色光。(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3)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4)物体的颜色:A.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光的颜色决定的。(白色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例如: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色的光;如果一个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则它是无色的。B.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光的颜色决定的。(黑色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光)例如:红花只能反射红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它是白色的。7看不见的光:红外线和紫外线。(1)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2)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