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42.19KB ,
资源ID:74030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4030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专题六 让学生学会鉴赏和探究.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专题六 让学生学会鉴赏和探究.docx

1、专题六 让学生学会鉴赏和探究专题六 让学生学会鉴赏和探究第一讲主持人:各位老师,大家好!本专题讨论如何让学生学会鉴赏和探究的问题。 “ 学会鉴赏 ” ,这一要求不是新课标第一次提出的,但却是在新课标中得到强调的内容,并且新课标还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而 “ 探究 ” ,则是课标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这一专题第一学时讨论 “ 学会鉴赏 ” 的问题,第二学时的讨论围绕 “ 探究 ” 的问题展开。关于 “ 学会鉴赏 ” ,有老师提出不少疑问,这里我们集中探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视培养鉴赏能力?二是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力?是熟记鉴赏知识呢?还是熟练掌握几种鉴赏的套路呢?第三是文学作品的

2、鉴赏应该从何处入手?那下面我们就请巢老师先谈谈。 巢宗祺:我们先从第一个问题开始,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视鉴赏能力? 主持人:对。 巢宗祺:我们不妨先回过头来看,关于鉴赏,现在我们特别强调,过去有一个阶段不重视。那时学语文主要就是为了实际运用,实用性的语文就是日常交流,写写应用文、说明文,所以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量也少了,要求也低了。这样一种做法实际就是要学什么,要有什么能力,就从这个方面多读一些实用文来补,结果我们就发现,学生的鉴赏能力得不到充分的认识和培养了,而他实际应用能力其实也提不高。所以这个话题在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当中,实际上是比较早开始的。在语文教育的领域里,许多专家都提到要培养人的审

3、美能力的重要性。在语文教育中,审美能力往往是从鉴赏这个上头来考虑的。所以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头有一个基本理念,里面专门谈这个问题,就是谈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能力突出三个方面: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个基本理念里有专门一段是谈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当然包括鉴赏,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就从实用角度来说也非常重要,当前我们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培养有创造才能的人。自然科学的创造也好,要改善提高大家的生活质量也好,都要重视审美。所以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加强审美能力。语文教育当中大家经常谈的鉴赏能力也要有。 主持人:就是从语文能力的培养来讲,课标指出了三大能力:语言运用的能力、审美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那么

4、其实我们刚刚说了,审美的能力,在文学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是必须要有的一件事,就是从语文的角度来说审美能力的培养,那当然首推文学。那么另外从工具的角度来讲,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其实文学作品、文学鉴赏的过程,其实文学作品本身它就是一个语言运用的范例。阅读文学作品、鉴赏文学作品,其实在提高鉴赏能力的过程当中它也是潜移默化地获得语言的能力。 方智范:刚才两位我觉得讲得非常好,实际上这个对于文学教育,对于审美能力的忽视,它的背景可能就是那个 “ 工具论 ” 的观点,认为语文就是一个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工具。所以认为文学欣赏它是无用的,因为一旦从工具的眼光去看语文课程的话,它必然强调它的实用性。对这个实

5、用性来说,就认为审美这个东西好像比较空。 巢宗祺:很多人眼睛当中认为这个审美、文学欣赏是一种奢侈品。 方智范:所以有这样一种口号就提出来了。 主持人:不实用啊! 方智范:不实用。有的人说语文课又不培养作家,为什么要专门进行教育,培养审美能力呢?有的人 甚至提出,语文课不能上成文学课,这个口号好像也提出了非常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认为是非常合理的。而这次高中课程改革,它就把审美能力培养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实际上我觉得,除了巢老师刚才讲到的,一个是提高生活质量, 徐老师讲到,其实在欣赏文学作品、揣摩它的语言的过程中,也有应用能力培养这一种功能。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恐怕是最根本

6、的东西。我记得张志公早期非常主张 “ 工具论 ” 的,但是九十年代他对语文课程有一系列的反思。这个反思里面非常值得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借鉴的,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他非常重视中国语文教育传统中那一部分合理的东西。他非常关注这一点,他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第二个就是要加强文学教育。而且他认为要加强文学教育,培养审美能力中间可以寓思想教育于其中,也可以寓智力开发于其中。也就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它并不是跟思想道德教育、跟人的智力开发割裂的。这个几者其实是相关的,所以我觉得在当前我们来看,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从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怎么样使他的个性能够健康,人格能够健全,是不是?有比较高的

7、一种品位和一种审美情趣,这些相当大的层面上是从文学阅读、文学欣赏中间得到的。另外我觉得,从思维发展来看,刚才 巢老师讲到,就是关于培养创新能力的问题,因为我们党和国家特别是从十六大以后就非常强调未来人才培养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里面我认为是比较缺乏的。那么这个创新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甚至还有灵感思维。 主持人:对,这是郭沫若在八十年代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的要 “ 异想天开 ” 。 方智范:对,要异想天开,要想象,说得非常好。这个其实钱学森很长时间以来他一直提倡怎么通过语文课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他举了很多例子,就是自然科学家他做科学研究、

8、创造发明一个是要依靠逻辑推理,但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是想象力。所以爱因斯坦说: “ 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 我觉得就在这个意义上这样说。所以我们将来要培养创新人才,可以从自然科学学科里面去培养他,同时通过文学阅读,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发展他的形象思维、审美思维,让他异想天开。这样我觉得语文课程也能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我们应该做的贡献。 主持人:对,创造力的提出就是想象力。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都是这样,李政道也很强调艺术教育,他说艺术和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就是非常强调这两者要结合。 巢宗祺:我们以前也谈到过这个情况,就是有很多自然科学家追求真善美的问题,他说我在科学研究当中遇到两个

9、标准 就是求真和求美标准 不一致的时候,我取求美的标准。因为求真很可能在当时、在那个时候我这方面的知识不完备,对它了解还不全面,所以在这样一个认识不充分的情况下,可能这个 “ 真 ” 达不到一个有把握的程度,但是求美就是一个审美的直觉。实际上科学家讲科学美、技术美,科学家真正到那个境界是很讲究审美精神的。 方智范:其实我刚才讲到丰富精神世界,还有关于人的个性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完善,还可以稍微多说几句,就我们一直讲文学是人学,人处身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对不对?但是人还必须有一个精神的世界,或者说是一个想象的世界。这个想象世界的精神很大程度上是从文学作品中来的,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其实在做一

10、个了解、陶冶、提升人的事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就知道自我,知道社会,就是我们的课程标准里讲到的,在高中阶段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自我。怎么认识?其实通过文学作品阅读也可以实现这个目标,是不是?通过这个最后形成人的一种自我反思能力,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然后就明确自己应该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才是健康的,才是有意义的。这样他的人生才会充实,是不是? 主持人:这就是所谓的精神上的成人的过程。 方智范:对对对。 主持人:那么说到底,我们一切的教育最后还是为了 “ 立人 ” ,语文教育承担了这个重任的话,它应该通过文学鉴赏的活动来完善这个过程,来让这个活动更生动更丰富更有意义。 方智范:所以世界各国基

11、本上都有文学课程,它有的时候把文学课程和语言课程分开,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英国一个初中生规定要阅读三部莎士比亚的剧作,这是他的必修课程,必须要读三部,这些我觉得都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吧。 主持人:嗯,是的。那么我们刚才提到的创新人才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跟审美能力一直是分不开的,要有想象力,要有一些敏感度,还有一个批判的能力,鉴赏其实就是一种批判的过程。 巢宗祺:在审美过程中就包含了批判,这不是一个完全分割的过程。我们要鉴赏就要有个评价、批判。 主持人:所以我们说语文教育当中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这里刚才我们两位专家也有了很多见解,那么综合起来也就是说,我们语文课程的任务要培养三方面的能力,这个

12、三大能力是可以通过鉴赏力的培养形成 的。或者说要培养这三个能力就要进行文学的教育或者说文学的鉴赏活动。同时文学鉴赏活动也就是学生通过别人的精神境界,别人的生活,别人的经验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来完善自己精神和人格的过程。同时我们要培养这个创新的人才,审美的活动,鉴赏的活动就是一个极好的途径。所以鉴赏力的培养是我们语文教育必须要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巢宗祺:也是责无旁贷的一个内容。 主持人:我们的课程标准对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作了相当明确的要求,也就是提出了学生学会鉴赏的目的。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是要学习 “ 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 。具体来说,就是要能够 “

13、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 。这个要求对学生来讲,对我们老师进行文学教学来讲,应该还是不低的一个要求。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怎么去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呢?在现实的教学活动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现象,比如说老师介绍一些一二三四、甲乙丙丁的鉴赏知识,文学鉴赏有哪些要素?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记下来。或者老师给几个武功的套路,拳脚的套路一样让学生去套用。这样你就知道第一步是什么,第二步是什么,这就是鉴赏。那么这样一种做法是否能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呢?两位专家怎么看? 巢宗祺: 我觉得要帮助学生提高鉴赏力,或者说在我们语文的教学中帮助

14、学生提高语文的鉴赏力,了解一些必要的知识这当然是没错的。不是说套路,如果说是从哪里入手,从什么方面来鉴赏应该是带有一定规律的,但是现在语文教学中因为高考中有这样的试题了,特别是对于诗歌鉴赏要考这些东西,有的老师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去应付考试,所以他去告诉学生一些鉴赏的知识,或者介绍几种套路,遇到这样几种问题应该怎样去对付。 主持人:这个套路其实就是一种答题的步骤。 巢宗祺:讲到底他不是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而是告诉学生怎样去应付考试。提高语文的鉴赏力和我们讨论的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是切合的。首先要让学生去品味、阅读。之前已经提到过了,接触文学作品首先要让他去感受,如果离开作品的语言去讲很多知识,他

15、记住那些知识,作品还没有咀嚼过,怎么能知道它的味道呢?是人家告诉他有什么味道他就复述一下,他其实自己根本不知道。 方智范:刚才徐老师提的问题我觉得咱们要分辨,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是去学习它的鉴赏知识呢,还是具体鉴赏活动? 主持人:获得一种鉴赏经验? 巢宗祺:对的。 方智范:嗯,对,你是经验型的,还是实践型的,还是理论型的。现在文学鉴赏学这样的书很多,当然 高中老师也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可以去借鉴文学鉴赏学一些观点、方法、定义、概念再教给学生。但如果定义等等偏向于这一方面的话就变成一个鉴赏理论课了,而不是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的鉴赏活动。所以刚才 巢老师讲到的我们这里的核心是什么?鉴

16、赏能力的核心是什么?我觉得就是课程标准里面那八个字: “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 。因为既然讲到文学作品它必然是有形象的,没有形象就不叫文学作品。另外它的形象是通过文学作品塑造的。它必须有语言上的要求,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觉得从制定课程的标准来说它是一个比较好的抓手,而且这个问题抓住了,你的鉴赏的知识在中间能起多大作用、有什么样的位置,我觉得也可以把握得比较好。你就知识来说,比方说文体知识,这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从鉴赏的角度来说,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散文的表情达意和诗词的不一样,诗歌和词形式格律不同,它表情达意的途径、形式、技巧也不一样,甚至包括节奏、韵律也不一样,对不对?这是知识啊!一个是文体知

17、识,另外一个是作品的背景知识非常重要。我就记得有这么一篇课文,朱自清的背影,大家都很熟悉的,上背影这一课一般对它解读比较平面化,就是说背影就是表达一种什么呢?父子之情。父子之情是一种非常概念化的东西。这篇作品的父子之情和那篇作品的父子之情是不一样的,这样就决定了一篇文学作品的艺术个性。而我们仔细去探讨一下一定的背景知识,对背影的理解就不一样了。 主持人:每一对父子之前的感情都是不一样的。 方智范:对呀!有人就找到了朱自清的日记,从他的传记里也发现了,原来他写背影之前有两三年的时间跟他的父亲在闹矛盾。而且父子之间书信不相往来,隔阂非常深。后来是他的父亲打破了这个僵局,就是说我年纪大了,想儿子,我

18、大去之期不远矣。说到这个话触动了朱自清的心。 主持人:所以那几句话他在文章中反复用。 方智范:对,反复用这几句话。因为他自己也为人父了,他自己对人生也有很深厚的体验了,这个时候他再来写父亲的背影,我觉得这里面承载了一种非常厚重的人生体验和一种正确的人生观,而不是一句简单的父子之情就那么打发了。那是一种很平面的,很单薄的,概念化的东西,所以知识还是很重要的。那么把握了这一点之后,我们跟能力的关系能够处理得好,我觉得能够落实这个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比方说也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你去争论它的主题,什么五种说法,六种说法,我觉得还不如好好地去品味它的语言。有些老师在教学中间,他就抓住里面一些写景

19、的句子,记得有一句句子叫 “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上 ” ,老师说这个 “ 浮 ” 字用的很好,同学们你们大家品味品味。这个老师的思路还是对的,但是有些同学表达不同意见了。他说 “ 浮 ” 这个字用得不好,他说这个东西怎么能从水底下浮到水面上呢 ? 他认为 “ 浮 ” 就是从下面浮到上面来,这叫浮,他说这样不是漂浮的浮,结果这一说法引起同学们的争论了,有些同学拿自己的社会经验放进去。一个同学在农村的,他就说了,我家没有荷塘,但是我家附近有水稻田,清晨的时候水稻田的表面上就有一层薄雾浮在那里,漂浮在那里。他说我从那个景象可以想象到荷塘里的薄雾的形象。但是另外又有同学说,他的 “ 浮 ” 用得好,

20、好在哪里?朦胧。雾漂浮在水面上,很朦胧,他就把握了这篇散文的整体意境。 主持人:基调就出来了。 方智范:对,基调抓住了,从句子里面切入,从一个字的运用切入,就觉得很抒情,很朦胧,而这种朦胧的意境正和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时惆怅不安的心境相符合。所以我觉得通过语言入手去品味它,去把握它,去感受这个形象,领会这个意境,可以上升到对整篇文章情感基调,思想主题的把握。所以课程标准的这个提法我觉得是非常有针对性的。 主持人:我觉得这里面还要强调一点,我们要有知识,但是这个知识其实是给学生一些一般的规律,比如说像 方老师刚刚讲到的一种体裁的规律,还有这个作品应该是和作者当时的处境啊,他的想法啊,他的经历啊(方智

21、范:对,包括他的创作意图都应该考虑),应该联系起来去考虑。但是相反的,如果我们只有知识的话,恐怕会给学生自己去感受形象这种经验造成一定的阻力、束缚,反而是不好的。(方智范:对,就是他的注意到知识上去了。)目前要强调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品味,恐怕最要强调的其实是老师和学生都要解决的一个关键的问题:要珍视自己的阅读初感。(方智范:对。)放开了手脚直接去接触这个文本,直接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你所产生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千万不要把许多的结论都塞给他,然后他就受了别人的牵制跟着别人走。这个阅读初感的珍视,老师要珍视学生的感觉,学生也要重视自己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最鲜活的,也是最珍贵的。恐怕这样才能有一种自

22、己感受的体验。 方智范:对,这个阅读初感跟欣赏文学作品,或是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的思路其实是不矛盾的。有的老师认为好像一重视学生的阅读初感,那么自己的教学设计啊,教学目标啊就不能完成。比方说小说,分析小说要抓人物,人物关系,场景描写,它的背景故事的展开的环境和背景,好像这些基本的路子还有叙事手法等等其实不矛盾的。比 方有的老师上 鲁迅先生的故乡那篇小说,上故乡的时候,他本来是要引导学生讲自己的阅读初感。小说开头写 “ 我 ” 回到了故乡,看到故乡的萧条和冷落,正和 “ 我 ” 悲凉的心情一样。那么要同学们把这个关键句给抓出来。结果有的学生就不按照教参或老师设计的目标来,一个学生说我的感觉读了这个

23、小说就是故乡什么都变了, “ 变 ” 字就是我的感觉。这个老师非常好,他不按照原来的教学路子来进行,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了一个 “ 变 ” 字,然后引导同学们讨论,你们通过小说人物、场景、情节,看看哪些方面变了。结果同学们非常积极地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的同学说人变了,闰土原来是什么样的,后来变成什么样。杨二嫂变了, “ 我 ” 也变了,身份变了。另外故乡的整个生活场景变了,人物关系变了,闰土和 “ 我 ” ,隔了一个厚障壁,是不是?那么这些变了,老师就梳理了,一梳理你看,人物出来了,人物关系出来了,人物性格出来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出来了,这不就是小说分析的基本思路吗?所以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和你教学的

24、常规设计思路、小说欣赏的基本路子我觉得是不矛盾的。 主持人:前一阶段语文教育界有许多讨论,就是我们在强调学生的阅读初感,同时在强调文学的阅读鉴赏的过程当中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多元的,就是强调个性化解读,多元解读,于是就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做法,就是强调这个东西。有的就是抛开文本的实际内容,凭空的说我认为这个作品怎么样,也有一些老师提出反对的意见,但是我们也看到,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有一种,即便是文学作品吧,文学作品中有一种确实是具有模糊性啊,多元性,但是老师不顾这个东西,他就告诉学生一个现成的结果,解释一下这是什么,就是这个意思,没有别的意思。这两种极端的做法其实我们觉得都是不可取的。但是是不是要照

25、顾到文本呢?不照顾文本恐怕也是不对的。如何处理好这个文本的理解,解释和这个个性解读,多元解读的这样一种关系,如何理解这两个的关系恐怕也是许多一线老师都比较困惑的问题。 巢宗祺:你说个性化的解读,也不能离开文本,说我怎么想怎么想。你是讨论这个作品(主持人:这个作家写的东西),所以首先你要弄清这个文本的含义,离开这个去发表个性化的见解,离开了你要鉴赏的这个文本的本体,那么就距离好远好远了。这个就谈不到深层的鉴赏了。所以有一种意见就是要坚守这个文本,从这个文本本身出发,我想这个意见肯定是对的。但是另一面,个性化的解读肯定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读同一个作品可能会有不同感受,因为我们的经历不同(主持人:一千

26、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阅读鉴赏的过程当中其实我们是再创造。(主持人:对。)这个过程,你读出你的见解,我发表我的感受,除非不从文本解释,要不然这是一点没错的,而且并不矛盾。 方智范:我觉得话要从两边说。从课程改革的方面来说,课标的导向就在文学作品阅读中,我们希望改变过去那种语文中任何问题都要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情况,这可能是课标在文学教育方面一个主要的导向。因为长期以来我们都是追求确定性,它的背后是一种什么思维方式呢?其实就是同一性的思维方式。就是我们什么问题都齐步走,思维也齐步走,那么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个答案。但在文学作品中间,多数情况下,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主持人:对。)所以我们就

27、希望在文学阅读中间,鼓励多元解读。同一性的思维是需要的,同时也要鼓励多元化的思维,把这两个东西统一起来。比方说过去我们在阶级论处于一种决定地位的背景下,我们对人物,对人物形象,对作品主题常常会有一种非常确定的认识,比方曹禺的雷雨中那个周朴园,我们论定他是一个残酷剥削的,不讲人情的,拥有封建意识的资本家。但其实学术界从八十年代后,在对曹禺雷雨的研究中间,就产生了很多我认为是很合理的意见。像周朴园他对鲁侍萍有没有感情?很多专家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也有一份真挚的感情,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分析。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周朴园这个人你不要看他很狠,但是在整个剧本中作者是把他写成一个悲剧人物,最后他成为命运的弃

28、儿,他不是一个成功者。因此周朴园这个人他有多面性,所以说给他论定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资本家,好像对这个人物的把握并不是这样。(主持人:其实就是简单地贴了一张标签。)对,就是贴了一张标签,就是阶级分析给他贴了一张标签,所以像这样一个研究成果,我觉得把一些专家的看法引入语文教学也未尝不可,同一性的思维和多元化的思维怎样把它统一起来?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持人:您说的这个周朴园的感情问题其实在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上这是可能是百分之九十几的老师都用的问题,都会进行这样的讨论。 方智范:包括雷雨的主题,我们过去传统教材对这个主题的归纳,那就是揭露这个资本家的冷酷无情啊,表现工人的觉醒啊,包括对他身上封

29、建意识的表现,我们的主题会往那个方向靠。但是有人就问过曹禺先生本人,你写雷雨是为了谴责什么?抨击什么?他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抨击什么,要揭露什么,要批判什么,这是作家本人说的。所以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说我们的导向,鼓励是往这个方向。但是在课改中间确实也出现了另一种偏向,就是巢老师刚才讲到的,离开文本的基本含义做过度阐释,这在文学批评理论中间有个术语,叫 “ 过度阐释 ” ,(巢宗祺:还有的就是随心所欲。)就是把多元性看成是任意性,任何说法都合理,刚才徐老师说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毕竟是哈姆雷特不是林黛玉,也不是其他莎士比亚戏剧里的人物。这里又涉及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做到不过度阐释呢?我

30、觉得我们高中的语文培养鉴赏能力的时候要处理好理解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关系。首先是理解性阅读,要把握作品的基本含义。然后进入鉴赏和批评的层次,那里面可能有很多研究和创造性的成分,而这种成分不能离开那个原来的基本理解。所以含义和意义这两个有所区分,特别对于高中作为基础课程来说,我觉得特别重要。 主持人:对,在有一个合适的合理的解释的基础上再来进行批评,再来多元解释。现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一上来就说我认为怎么怎么样,我们就说你慢一点,先看看他认为怎么样,那个作者的作品告诉我们什么,他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然后你再来说你认为怎么样,恐怕这也有一个这样的意思在里头。 方智范:对,

31、中国的老祖宗有个说法,孟子说那八个字,一个是 “ 知人论世 ” ,一个是 “ 以意逆志 ” ,就是推想作者的本意,这八个字还是非常管用的,是经验之谈。 主持人:就是推想作者的本意,理解作者的本意,与我在进行创造性的完成这个作品的形象应该是结合起来的。那么这个鉴赏有一定的常识和规律我们需要去给学生介绍,但是真正进入鉴赏的过程,我们还是必须记住那八个字,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通过这样的东西来完成、参与作品的最后完成,但是具体怎么去做,从什么角度入手,这恐怕也是许多一线老师感觉比较困难的问题,这个应该怎么来处理?有的说鉴赏强调主观性, “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 ,你认为这样,我认为那样,人各见志,那

32、么我怎么教?好像无从教起,好像也无需指教。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也有老师认为很难有抓手,我抓住什么呢?好像这个鉴赏很玄,能不能有一些具体指导? 巢宗祺:其实刚才方老师也讲到了,你先要了解作品含义,然后再加上自己的一种感受理解再创造出你自己知道的意义,那么怎样去了解作品的含义?还是要好好地品味语言。因为这是文学鉴赏,文学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如果你说我去欣赏一个绘画作品,那就是通过线条、色彩这样一些要素表现出来,就在这个里面读出绘画作品的一种含义来。我们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来表述的,就还是要从语言入手。 主持人:这是很重要的。语文课,文学作品这是一种语言艺术,我记得有一次让我上一堂推进现代技术运用的课,学校买了一套软件,说你必须去用这个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给了一个荷花,一个会闪动的画面,给了一些朗读的声音,我就觉得看了这幅画以后,学生本来通过这个语言,朱自清的优美语言本来可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他眼前展现的画面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这个画一放,虽然并不难看,也挺美的,但其实是限制了学生的思路。 方智范:那不是朱自清。 主持人:对呀,还有我也听到过一些课,那时大量搞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候,上小说,就看电影。项链看一个课本剧,巴黎圣母院就去看一个电影,其实这样就成了影视欣赏,这其实就是另外一种艺术门类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