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1.05KB ,
资源ID:73990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3990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认知心理学的笔记第五章 记忆的重构.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认知心理学的笔记第五章 记忆的重构.docx

1、认知心理学的笔记第五章 记忆的重构第五章 记忆的重构第一节 两种研究取向一、Ebbinghaus的研究取向:贮存1Ebbinghaus及其追随者强调记忆中所能保存的材料的数量。2Ebbinghaus的观点意味着记忆是被动发生的,至少对于已转移到永久性记忆中的材料是如此。3记忆系统与其他认知系统的加工过程不同。二、Bartlett的研究取向:重构1Bartlett的方法与Ebbinghaus有几点不同(1) Bartlett更注重被提取材料的质量。(2) Bartlett强调记忆是不断变化的,因而对个体经验所作的描述也是经常变化的。(3) Bartlett强调个人的知识、目标、动机及推理在记忆中

2、的重要性。2Bartlett的经典研究20世纪30年代,Bartlett在英格兰进行了许多研究,1932年他出版了记忆(Remembering)一书、详细介绍了以他的朋友和剑桥大学本科生作被试者得到的结果。(1) 研究目的:研究有意义的材料如何贮存和维持。(2) 过程:让被试者学习民间故事、寓言和美国印第安人的象形文字等内容,在简短地阅读或学习材料后休息15分钟,再让被试者提取学习的内容。Bartlett常使用序列再现法,即被试需要反复回忆同一种材料。实验的保持间距通常是不稳定的,这要依赖于Bartlett何时能说服其朋友再做一次提取。有一些被试者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他们甚至需要尝试着回忆10

3、年前学习过的材料。借助于序列再现法,Bartlett希望能够测量出被试者记忆中渐进性的衰退和歪曲。(3) 结果分析Bartlett最感兴趣的是被试回忆中的错误。因为这明确地表明被试者在提取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重构。有许多重构方式:l 对故事进行改变,以使之与他们的知识相一致。如剑桥的大学生常他们往往把独木舟简单地回忆成小船;认为土著人到河里是想捕鱼。l 对故事进行推理。如让学生说出这是什么活动“需要一只小船”、“在湖上进行”、“为了取得食物”等,最可能的答案将是“捕鱼”。Bartlett认为,被试者回忆内容的许多转换和歪曲是为了使故事更连贯、合理,至少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的学生是如此。3上下文联系(

4、context)(或背景)的影响(1)含义上下文指我们在试图学习、记忆材料时可能出现的一切环境或内部刺激。如学习时,开着录音机,此时音乐就是背景变量,甚至歌曲的内容在背景中也是很重要的。另外,学习时所在的房间、室内温度等都是影响记忆类型、内容以及提取的背景因素。那么这些背景变量是如何影响记忆。(2)研究支持Bartlett强调提取时所使用的知识和加工过程的重要性。l Light和Carter-Sobell(1970)在一项早期的研究中讨论过这个问题。n 过程:给被试看些带有强调短语的句子(如,“The boy earned a GOOD GRADE on the test”),告诉他们在看完所

5、有的句子后要再认被强调的名词,而非形容词。再认任务有以下几种情况:A. 强调名词与形容词一起呈现(如good grade);B. 名词与一个不同但有意义的形容词一起呈现(如steep grade)。两种条件下被试者的任务都是报告句子中是否呈现了单词“grade”。n 结果:A. 被试者在第一种条件下再认名词的正确率为64,B. 在第二种条件下正确率下降到27。C. 如果与名词一起呈现的形容词和第一次呈现的有所不同,但只要其所造成的背景与原来的词造成的背景相同,再认正确率也比较高。例如,当名词呈现在如“bad grade”这样一种背景中时,正确率并没有显著地降低。n 结论:A. 单词等刺激并不是

6、只能以一种方式进行编码的 (Hulse,DeeseEgeth,1975),相反,几乎所有的刺激都具有许多特性,我们可以从中选取一些特性作为编码的基础。B. 即使背景本身没有被编码,或告诉被试形容词并不重要,被试也没有对其进行外显的编码,但他们仍会明显地受到这些形容词语义内容的影响。l Smith等(1978)的研究n 任务 让被试在不同的物理条件下学习配对联想词表:A. 第一种条件下,被试者在校外一间很大但没有窗户的房间里学习词表,实验者穿着夹克打着领带。词表以视觉方式呈现。B. 第二种条件下,被试者在校园中一个小房间里学习词表。实验者(两种条件下是同一个人)衣着随便,用录音机呈现词表。C.

7、第二天,被试者接受记忆测验,给他们提供配对联想单词中的一个词、让他们回忆与其配对的另一个词。一半被试者在他们学习词表的那个房间里接受测验,另一半被试者在另外一个房间里回忆配对的词。n 结果A. 在最初学习词表的那个房间接受测验的被试者回忆出了59的配对联想词,B. 而在另外一个房间接受测验的被试者回忆率却降到了46。n 结论如果教师确实希望了解学生的最高水平,则考试应该在平时上课的教室里举行。第二节 加工水平一、概述(一) Craik和Lockhart(1972)的观点:多种编码方式(早期研究者之一)l 反对:A) 反对记忆内容的储存位置决定其特征的观点,B) 反对刺激是作为一种固定的客体被记

8、忆且能在一个严格的贮存和缓冲器系统中运动并改变其特定特征,l 主张刺激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加工:A) 个体能够利用感觉过程获取刺激并从中抽取其物理特征。B) 个体可以控制对刺激的听觉或语义特征的抽取和编码。C) 加工过程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认知加工连续体。D) 语义分析要比进行听觉分析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E) 记忆中的材料不是贮存在某一具体位置上,而是通过某种方式的加工而获得语义或听觉特征。记忆代码是对加工这个代码的认知过程的记录。F) 每种加工方式都产生具有一定深度的认知代码。一般说来,语义分析越多(从刺激中抽取的意义更多),加工深度(depth of processing)就越深。Craik和

9、Lockhart(1972)是持这种观点的早期研究者之一。(二) 主要假设(Craik,1979)1. 语义分析比非语义分析产生的代码更深、更有意义。2. 编码越深,记忆越持久。因此遗忘仅是加工深度的函数,我们之所以遗忘事物是因为我们没有对其进行语义加工。3. 记忆的持久性在某种程度上与加工所用的时间无关。(三) 实验证据(证明加工深度效应)1 Parkin(1984)(1) 过程给被试者看一个单词,让其对这个单词进行语义或非语义判断。语义判断可能涉及类别或同义词判断。非语义判断则可能要求说出一个单词有多少元音或是否用大写字母印刷等等。多次试验之后,出其不意地要求他们进行自由回忆测验。(2)

10、结果与结论进行语义取向的被试者比非语义取向的被试者能回忆出更多的单词,这表明语义加工能产生更持久的记忆代码。2 Jacoby、Craik和Begg(1979)(1) 过程l 给被试者提供一些一般的名词对(如horsegoat),让被试者用十点量表(1表示差异不大。10表示有很大差异)评估词对所表示的客体之间在尺寸上的差异。其中一些客体差异较小,而其他一些差异较大(如ratelephent)。l 被试估计之后,出其不意地让他们尽量多地回忆客体。(2) 结果l 客体的尺寸差异和回忆可能性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当这种差异较小时,被试者更有可能回忆出对应的客体。(3) 解释l 评估差异的任务需要对对象的

11、特征进行语义分析。但当客体尺寸差不多相同时,需要更深层的分析,因而能产生更持久的记忆编码。l 被试者估计尺寸差异时并不知道要进行记忆测验,但是他们对单词的语义分析有利于记忆提取。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提取成功的可能性取决于加工类型而不是记忆难度。二、维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一)含义Craik和Lockhart(1972)区分出两类复述:维持性复述(maintenance rehearsal)指继续对已分析过的内容进行重复。它不产生更深刻或更持久的记忆,其基本功能在于保持记忆项目的可利用性。维持性复述倾向于强调刺激的语音成分。它不能将正在加工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结合起来。精细复述(elabora

12、tive rehearsal)指对刺激加工的不断深入,可以产生持久的记忆。它强调刺激的语义成分。试图将正在加工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结合起来,可以将更多的信息转换到长时记忆中。两种类型的复述均受个体控制,它们在工作记忆中对材料进行加工,并与其他任务竞争认知资源。(二)实验支持Craik和Tulving(1975)的研究。1过程:l 用速示器向被试者呈现句子和单词。句子和单词同时呈现,被试者的任务是判断单词在意义上能否填补句子中的空格。句子的语义复杂性是不同的,如:简单的:She cooked the_(desk)中性的:The _ frightened the children(dog)复杂

13、的:The great bird swozed down and carried off the struggling_(cat)l 不同复杂水平的句子各有20次,共60次判断。之后,出乎意料地对被试进行记忆测验线索回忆,给被试者一个句子,让他回忆与此句子同时呈现的单词。2结果l 复杂句子中比简单句子中回忆出更多的东西。对复杂句子的回忆成绩是平均成绩的两倍。3解释两类句子都进行了语义加工,依据加工水平理论,这应该是最深层次的加工,加工结果应该相同,为什么在提取时出现由句子复杂性不同而造成的差异?这是精细复述或精细编码在起作用,被试者对复杂句子所进行的语义加工看来要比对简单句子的加工获得了更丰富

14、、更精致的认知代码。三、加工“水平”的一些问题(一) 缺乏统一的实验证据1. Nelson和McEvoy(1979)曾经推想,如果单词在语义层次上进行加工,那么提供语义线索会比提供非语义线索产生更好的提取,然而结果却是呈现非语义线索(如线索IME对词列DIME)与呈现语义线索(如“an American coin”对DIME)效果相同。2. Hunt和Elliot进一步证明,语义信息与非语义信息同时参与,要比只有其中之一的加工更好。即使任务需要语义分析,非语义信息指正字法的独特性似乎也能够参与。(二) 如何定义加工深度1. 加工层次依赖于被试完成的作业进行操作性定义。例如,检查字母或写出同韵词

15、,是非语义的。写出同义词,就必须在语义层次上加工材料。2. 加工深度与加工所用时间在定义上是无关的,而让被试者就其加工深度进行自我报告也存在着许多困难(Sesmon Virostek,1978)。(三) 加工深度与自动加工之间的关系语义判断任务非常熟练。1. 自动加工时,不需要多少认知负荷就能完成作业。按照自动加工的观点,被试对这些材料就可能保持得很少或根本没有保持。2. 按照加工层次理论的观点,被试应该能够很好地保持这些材料,因为材料已经得到了深层加工。(四) 维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两个概念也存在着问题1. 至少在有些作业中维持性复述确实能改进记忆(Glenberg Adams,1978)。复

16、述策略的分类观点可能是不正确的(Craik,l979;Jacoby Craik,1979)。2. 或许按照复述策略在精细化程度连续体上的位置对其进行进行分类更有意义,这是一种在未来的研究中极有可能实现的构想。四、编码的特异性(一)含义(1) Tulving 和Thomson(1973)针对语言信息加工提出的(2) 信息编码是以编码特异性原则为基础的(3) 学习项目被编码到记忆表征中,其中包含了编码过程中所有的额外信息。(4) 已被编码的回忆线索要比未被编码线索更有利于回忆提取。(5) 在再认测验中,提取时的上下文联系与编码时的上下文联系越相似,则再认成绩越好。(6) 存储内容决定于知觉内容及其

17、编码方式;(7) 未被编码的项目信息不能作为提取的线索。(二) 实验支持(Leonard和Whitten,1983)(1)过程l 要求半数被试学习一个单词表,并形成将参加一项再认作业的预期(告诉被试,将要再认)。被试需要从几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在词表上出现过的单词。l 其他被试也要学习单词表,只是告诉他们将进行自由回忆测验,但这种预期是错误的。l 所有的被试者都是用多项选择程序进行测验。在某些项目上,以前学习的单词呈现在语义上有相互联系的单词背景中。其他测验题目则是把学习过的单词呈现在语义上无联系的单词背景中。(2)结果当单词在语义上有联系的背景中呈现时,预期将进行再认测验的被试成绩有所下降,但是

18、在预期将进行回忆的被试中没有观察到这种效应。(3)几点启示l 被试对提取策略的使用取决于记忆作业。l 有意识的提取策略影响着实际编码过程。(三)再认与回忆的差异1现象(1) 在词表回忆测验中,被试需要在头脑中产生出候选项目,并判断应该接受还是排除它。(2) 而在再认任务中,不需要产生候选项目,因为主试已经提供了候选项目,只需辨认出它。(3) 再认任务的成绩应该总能优于回忆任务的成绩。2解释l 编码特异性原则认为,如果线索能够提供TBR(to-be-remembered)材料编码期间的有关加工信息,则此线索就能够帮助提取(Tulving,1979)。反之,如果呈现的提示线索在编码时没有得到加工,

19、那么这样的线索不会增加提取的成功率。l 再认作业中有线索(备选答案,即四个自由联想词),而回忆作业中则没有线索或线索较少,所以成功回忆的概率要低于成功再认的概率。3问题(1) 当配对联想词比较抽象或彼此没有关联时,它们相互之间不能作为背景,编码特异性的效应相应地较弱。(2) 当配对联想词之间固有的联系或经过被试者加工形成的联系较为紧密时,编码特殊性的效应就会增强。(3) 如果在提取时能够恢复编码背景,就能够提高回忆的概率。第三节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一、概述(一)概念内隐记忆又称非陈述性记忆(nondeclarative memory);它是指对先前的经验不需要经过有意回

20、想的记忆形式(Schacter,1987);即无意识记忆,通常指某些记忆成分开始工作而个体并没有意识到的一种现象。换言之,就是说认知系统操作了某种记忆装置,而我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内隐记忆的理论说明了两点:l 无意识记忆的存在部分地证明了记忆“贮存”理论的合理性。l 背景因素不是以相同的方式分别对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产生影响。影响外显记忆的变量或操作对内隐记忆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目前的主导看法)。与内隐记忆相对立的是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它是我们能意识到的记忆过程,如正在积极地搜索记忆,并把当前刺激与提取出的内容进行比较,以便能回忆出现在不在眼前的内容。(二)来源有三

21、方面的原因引发了人们对无意识记忆的探讨(Tulving Schacter,1990;Shacter Bucker,1998):1对遗忘症病人的研究。l 遗忘症病人由于某种形式的脑损伤而丧失记忆,不过,这些病人的知觉能力、语言和智力基本上保持完好。长期以来,人们相信遗忘症病人不能把语词信息从短时记忆传递到长时记忆中去,即他们不能保存新鲜的经验。l 但是,在Warrington和Weiskrantz(1974)的研究表明;遗忘症病人在补笔任务中的表现与对照组接近,对先前见过的词的补笔率也高于没有见过的。但相应的线索回忆能力明显下降;这说明,记忆并不是一个整体,它可能是由不同的记忆系统组成;并对应于

22、不同的脑结构;2认知心理学对词汇的重复启动的研究为内隐记忆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验模式;3人们对记忆系统的理论探讨;l Tulving将记忆分为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l Sqaire则倾向于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二、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s)(一)含义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的主要形式之一。即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或类似任务的促进作用。研究启动效应的实验一般都包括两个阶段:1. 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刺激;如词。图形、面孔等;2. 然后在测验阶段呈现残词、模糊词、速视词或图等残缺的知觉或语义线索。要求被试命名或辨认,测量

23、指标是被试的认知倾向、操作速度或准确性的改变;如反应时、正确率等。若被试对先前呈现刺激的命名时间或辨认正确率与未学过的控制刺激不同;就认为先前呈现的刺激对后来的刺激产生了启动。(二)种类1 直接启动(direct priming)或重复启动(repetition priming)l 在直接启动中,测验项目与学习项目相同。因此,也被称为重复启动。l 这种记忆测量方法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回忆学习过的信息,而是对任务的操作结果进行测量。通常所用的方法有词干补笔、知觉辨认、快速命名、自由联想等。2 知觉启动知觉启动是指提取的线索与启动项目在知觉特性上有关,而与加工水平无关,常用的任务有词干补笔、知觉辨认

24、等;3 概念(语义)启动。语义启动是指提取的线索与启动项目在语义上相关,而没有知觉特异性,其测验包括类别范例生成(categoryexemplar generation,CEG)、自由联想和偏好判断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对上述任务(测验)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许多任务中既包含知觉成分,也包括语义成分,如词干补笔(Hirshman,1990;BuehknerKoutstaal,1998)。三、实验支持Jacoby和Dallas(1981)(一) 过程1 把被试者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在不同水平上加工60个单词。加工水平包括: 一组:在单词中寻找特定的字母, 二组:说出同韵词, 三组:确定单词的含义,2

25、 然后给被试呈现一个80个单词的测验词表,其中60个词在前面看到过,20个词是新词。3 记忆测验对于半数被试来说,测验词表以传统的记忆测验方式呈现:一次呈现一个单词,由被试确定该词是否在原来的词表中出现过,这是典型的再认记忆测验。对于另外一些被试,每个测验词呈现35毫秒,被试的任务是在呈现期间正确地辨认出该单词。在这里,被试实际上是在进行知觉辨认,按照通常的定义这并不是记忆任务。4结果(1) 典型的再认测验方式下的结果:词表中单词的性质显著影响了被试识别单词的正确率:l 加工过的单词(旧词)有80被正确地辨认出来,l 新单词的正确辨认率为65。l 说明单词的含义时,再认测验中该单词的正确再认率

26、为95,l 当说出同韵词时,正确率为72。l 当寻找单词中某一特定字母时,正确率为51。(2) 知觉辨认条件下的结果各种加工水平上的知觉辨认正确率都相同,即80。5结论与解释(1) 判断任务显著地影响了被试者再认测验的正确率。(2) 在再认作业中存在着一种加工深度效应:被试单词的加工越深正确再认率就越高。(3) 各种加工水平上的知觉辨认正确率都相同(80),证实了无意识记忆的存在,因为被试者在知觉辨认作业中明显地受到了其认知系统对单词的先前加工(各种水平的加工)的影响,尽管被试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四、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Schacter(1989)认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成绩之所以存

27、在差异,是因为两者所涉及的大脑区域有所不同。(一)适当转换过程(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dures)理论Roediger(1990)提出一种观点。以适当转换加工为基础。1四个基本假设(加工过程)(1) 如果测验与编码的认知操作相同,则提取成绩更好。(2) 由于外显记忆测验和内隐记忆测验需要不同的提取类型或运用不同的信息,所以两类记忆测验从学习中的获益也不同。如果不同任务需要不同的提取操作,那么这些操作的成功率取决于它和最初的编码操作相互吻合的程度。(3) 外显记忆测量(如再认)倾向于对语义、精细化或概念性信息的提取(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

28、sing)。(4) 内隐记忆测量(如极短暂的单词呈现)倾向于以知觉特征为基础的提取(perceptual processing)。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之间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1) 在提取时,两种作业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认知操作,因此就会出现能否利用最初编码的差别。(2) 如果提取操作与编码所用的操作相匹配,则提取成绩会较好。(3) 如果使用了不同的提取操作,那么提取操作就可能与编码时的认知操作不匹配,因而影响到提取成绩。 例如,对外显记忆而言,当给被试呈现四个单词,让他辨认哪一个曾在前面的词表中出现过时,被试可能会主要考虑各个选项的意义,以确定是否在词表首次呈现时曾经贮存过与此相似的意义,而不大可

29、能去考虑选项的字母数或音节数或者是它的印刷方式。对内隐记忆而言,受编码和提取材料所用感官的影响。如果刺激以听觉方式呈现,那么视觉单词辨认这种提取将不利于内隐记忆的测量。但是编码方式的这类转换却不会对外显记忆造成很大影响。3内隐记忆中的注意(1) 多数内隐记忆任务(如词干补笔等),都是基于知觉认知过程的。但也有一些并不是知觉性质的,通常称为概念性内隐记忆任务。(2) 如果内隐记忆测量是知觉性的,产生内隐记忆或许不需要注意;但当内隐记忆测量需要进行概念加工时,如果注意偏离了作业,即使在编码时使用了概念加工,也很可能观察不到内隐记忆。(3) 实验证据Mulligan(1997,1996)A 过程l

30、内隐记忆作业是概念启动作业,l 外显记忆作业是以类别为线索的回忆,即以类别名称作为提示,让被试者从学习过的词表中尽可能多地回忆出具体例子。l 各项作业都在若干种不同的注意负荷条件下进行,具体实现方法是在呈现样例时要求被试者完成一项附加任务。B 结果l 在外显作业中,编码时增加注意负荷会影响到个体的提取成功率,当注意负荷增加时,类别线索回忆作业的成绩出现明显下降。l 内隐记忆作业中,当被试的注意负荷较小,产生的启动效应变化不大。但当注意负荷增加时,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明显下降,启动效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C 结论l 如果内隐记忆测量是知觉性的,那么在编码时可以不需要注意;l 如果内隐记忆测量是慨念性

31、的,则编码时注意分散将会影响内隐记忆作业的提取成绩,正如其对外显记忆任务提取成绩的影响一样。第四节记得(remembering)和知道(knowing)一、含义下面是一个在记忆实验中如何体验这两种意识状态的例子。学习和记忆一个词表,并告知将进行再认测验。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再给一系列单词,并在每个词后面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这个单词在你刚才看过的词表上吗?回答是或不是。”回答的情况:l 对于有些单词,可能记得自己曾见到并思考过,因此回答“是”,这就是自知的外显记忆。常回答“我记得这个词在词表上”,l 对另一些单词可能想不起曾见过它们,但它们看起来很熟悉(实际上还是有某种意识体验),有相当的把握可以确定它们在词表上,因而回答“是”,这就是失知意识。回答“虽然我不能确切地想出来,但我知道它在词表上”。Tu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