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1.03MB ,
资源ID:7387552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3875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二轮专题13王秀娟1.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二轮专题13王秀娟1.docx

1、二轮专题13王秀娟1 伊春市友好三中 高三历史导学案(文) 编制人:王秀娟 审核人:王秀娟 审批人: 授课日期: 1月 2122 日 姓名: 班级: 编号: 23 周34 号 课题: 二轮专题13 中国特色建设道路 二课时【2015年高考命题预测】从近几年高考考查频率和内容看:新中国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尤其是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出现的失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增强企业活力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渐形成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十四大、十五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主要是运用新材料,设置

2、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关于该考点的预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1. 要明确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成功的探索、出现的重大失误以及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注意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使农民拥有土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国有企业改革在管理体制和所有制方面的具体措施。同时注意联系当前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等内容;注意掌握从沿海到内地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的过程,分析对外开放对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点掌握邓小平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指导性意义以及十四大、十五大的具体内容,同时联系时政内容进行分析把握。2.要抓住一条基本线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

3、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经济建设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梳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的同时,要注意与必修1、3中的相应的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相联系,形成模块之间的知识网络。3.建国以来,在经济领域,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两次重大的转变,即建国初期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新时期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注意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特别是与中国现阶段的改革新动向、“三农”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特点等联系在一起,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4.运用全球史观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及其利弊影响

4、,以及新时期中国、苏联和西方在经济政策和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调整及相互借鉴。明确结合国情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必然性。【2015年高考考点定位】(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着重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主要经济建设方针,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其经验教训。(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突出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创性作用。(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重点考查中国

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方向和历史意义(影响)。(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明确考查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概况。(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针对性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及完善过程。考点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1、成功实践:1953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功起步。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

6、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规定了当时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对

7、国民经济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面对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周恩来和邓小平着手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出现国民经济复苏回升的状况。2、探索中出现失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但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实事求是。总路线提出以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同时,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于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

8、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十年“文革”浩劫,使党、国家、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3、失误原因:(1)客观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完全要自己去探索,产生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美国坚持对中国封锁和孤立;苏共二十大后中苏关系恶化。这就迫使中国必须把经济迅速搞上去,导致“左”倾错误的产生。(2)主观原因: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在思想路线上,毛泽东和一些领导人违背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主观主义地进行政策决策,脱离了中国的客观实际。在组织原则上不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党内

9、缺乏民主。好大喜功、急躁冒进也是产生失误的原因之一。毛泽东和一些领导人违背和实际上修改了八大决议。把阶级斗争重新当做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上的错误必然导致实践上的错误。4、经验教训: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还须发扬民主,加强党建,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试题演练】1. 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

10、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考点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性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以下转变:(1)经济体制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11、2)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3)政治上,从维护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从教条主义到实事求是,从个人崇拜转向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文化上:从轻视知识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二)【特别提醒】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性转变,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这些领域里的转变中,最重要的是实现了政

12、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最关键的是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试题演练】1.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C.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考点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一)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1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1)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2)改革的内容是调整、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

13、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3)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的必要性:(1)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新中日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存在严重弊端。使企业失去活力,也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等,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2)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3改革的措施:(1)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2)

14、在城市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改革的效果: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特别提醒】改革与发展是辩证关系。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二者紧密结合,互动共进。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

15、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二)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几次重大变革或调整?(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及其结果)1、土地改革。(1)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2)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3)结果是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农业合作化运动。(1)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

16、需要;(2)核心内容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3)结果是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3、人民公社化运动。(1)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生产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2)核心内容是扩大规模和提高公有化程度;(3)结果是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2)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和分配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3)结果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试题演练】1.有学者指出

17、: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A 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 “ 大跃进” 运动的掀起C 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 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农民并非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说明农民主动实施某种制度,改革开放前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正是自己闯出了一条农业承包责任的形式新路,符合题干意思,故本题选择D项;A、B和C均是“制度的被动接受条件下产物”不符合题意。【考

18、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考点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影响(1)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方针。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国家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国家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

19、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采取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开放战略。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3)影响: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二)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1)背景不同:近代开放是在西

20、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侵略战争的情况下出现的;当代开放是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2)基础不同:近代开放是不平等的基础上,而当代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3)指导思想不同:当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这一前提,在旧中国这一点是无从谈起的。(4)性质不同:近代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当代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5)结果不同:近代开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今天对外开放有利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使中国走向富强繁荣。(三)中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国内背景以

21、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背景:(1)国际方面: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发展的趋势表明,任何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绝不能割裂国际间的联系,而只能积极地利用这种关系为本国的发展来进行服务。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2)国内方面:经过“十年动乱”的破坏,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粉碎“四人帮”后,广大人民对多年的阶级斗争已深恶痛绝,人心思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22、。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作用: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节约社会劳动;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提高资源和资金的利用效益;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上起步,加快现代化建设;可以有力地推进改革的深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已成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项基本国策。【试题演练】1.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23、”。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 B C D考点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建国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变动: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

24、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2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瞻目。3第三次:从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

25、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试题演练】1.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甲段时间是19901995年,该时期我国的经济理论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十二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学科网经济的手段。AB发生在90年代前,D不属于经济理论。因此正确答案选C。【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

26、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2014年高考试题及解析1(2014年安徽文综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2014年北京文综18)“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

27、中共八大经济方针【答案】C3(2014年山东文综20)图6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4(2014年天津文综0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

28、的高校院系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5.(2014年高考新课标1文综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6(2014年新课标2文综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

29、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7.(2014年重庆文综09)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建国初期,中苏友好,苏联援建中国156个8(2014年海南单科24)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

30、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9(2014年浙江文综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A B C D10(2014年天津文综10)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

31、包括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独立的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市场调节为主A B C D【两年模拟】 2014年名校模拟题及其答案1.(2014届河北省邯郸市教学质量检测)商业广告在建国初期一度很活跃,1953年以后业务骤减,日益萎缩,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告事业发展陷于空白。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采取限制措施B经济困难物资匮乏C国家经济体制影响D商品直销方式主导2.(2014届广东省“十二校”高第二次联考)中国的资金积累率由1952年的11%上升到1957年的20%,这种罕见的积累率使中国可以进行固定资本的大量投资。出现这一变化的政策原因是()A土地改革B过渡时期总路线 C双百方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